國椦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科大的三大神童名揚神州,一個叫謝彥波,一個叫寧鉑,一個叫干政,這三個戴著紅領巾孩子,走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轟動全國!
那時候沒有網絡,沒有智能手機,但三大神童的名氣,通過口耳相傳傳遍大江南北,達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
三大神通之一的神童謝彥波,名不虛傳,在他的學習履歷中,根本就沒有什麼中學,他直接從小學進入大學,11歲讀大學,15歲讀碩士,18歲師從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攻讀博士。讀博期間,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
至此,謝彥波的前途一片光明,有望成為世紀之交物理學界的領袖,甚至有人說諾貝爾獎對於謝彥波來說,如探囊取物,根本不在話下,物理學界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智力超群並非成功的決定因素,決定人成功的除了智商還有情商。謝彥波這樣的神童,有著極高的天賦,智商對於其發展綽綽有餘,但是,情商這一塊,就遠遠落後於智商的發展了,帶給神童的,可以說是致命的一擊。
在大學期間,別的大學生對社會交往已經十分重視,謝彥波還在推鐵環瘋玩瘋跑,他實在還是個孩子啊。在讀研期間,跟導師不睦,在美國時,安德森心高氣傲,謝彥波被他還要心高還要氣傲,關係緊張,截斷了其留學的路,不得已回國了。
(上圖為三大神童)
這,成了謝彥波成功路上的滑鐵盧,謝彥波回國後,到中科大做了現代物理學教師,從事現代物理的研究工作,用自己超常的智力,為祖國培養人才。
即使是現在,還是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如果當初謝彥波的情商跟智商同步發展,人生中沒有省略中學的時光,也許諾貝爾獎早就收入囊中了。
謝彥波的迴歸常人,在三大神童中算是最好的結局了,寧鉑2003年看破紅塵出家,據說後來還俗,但還在研究佛學,也做心理諮詢。干政呢,逃避交往,逃離社會,隱居在安徽老家,跟母親相依為命,足不出戶,拒絕一切交往活動。
早慧神童,是天賜的存在,對於這類神童,如何培養,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如何不讓方仲永們“泯滅於眾人”,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畢竟神童寥若晨星,值得無比珍惜!
當代師說
謝彥波11歲考入中科大,確實是神童級別的人物。他是中科大78級第一期少年班的學生,跳過整個中學階段,直接從小學進入大學。
有趣的是,小時候謝彥波並不愛說話,甚至說話的時候被人認為是“榆木疙瘩”。因為他很少用第一人稱“我”,比如他一般是這樣說話的:“彥波要吃飯”,“彥波要睡覺”。
即便是到了上學之後,他還是不大愛說話,有時候老師要求他回答問題,他也不大願意回答。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會覺得奇怪,這和想象中的神童有點不大一樣。確實,謝彥波小時候看起來實際上蠻普通的。直到他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彥波爸爸驚奇地發現孩子竟然可以解高年級的數學題目。
這讓彥波爸爸下定決心指導孩子自學,結果彥波三年級就把初中數學學完,四年級更是把高中數理化學完,五年級已經開始學大學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了。
更難得可貴的是,他的學習非常紮實,不是簡單地看一遍就了事那種。他在小學參加湖南醫學院子弟學校高二的數學競賽,就拿到了第二名。後來中國科技大學開始招收少年班學生,經過測試發現,謝彥波的數學水平相當於大學一年級。
儘管謝彥波在上大學之前是神童,但是有望奪取諾貝爾獎這種說法就言過其實了。首先他並沒有做出什麼很厲害的開創性的工作,我們總不能因為一個人小時候聰明就說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吧。之所以有這個提法,可能是謝彥波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導師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結合他的聰明和導師的實力,大家都認為他應該能夠在以後的科研上有所作為。但遺憾地是,因為和導師不和,最後謝彥波並沒有在美國取得特別好的成就。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姑蘇講堂,專注於教育類問題的解答。歡迎關注!
謝彥波,那可是八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啊。是當時中國一等一的神童。他甚至比上一篇文章介紹的何碧玉還要厲害!他11歲時,直接跳過中學,升入大學,為中國科技大學第一屆少年班學院。14歲讀研究生,18歲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周光召院士讀博士。這還不算完,博士沒讀完,就到美國留學去了。導師更是厲害,是諾貝爾獎得主安德森教授。一時間,人們浮想聯翩,覺得謝彥波獲得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情。要知道,李政道是29歲、楊振寧是35歲獲得諾貝爾獎的。謝彥波當時有名師帶領,又是在科技水平最高的美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才華橫溢、年少氣傲的謝彥波遇上同樣才高氣傲的安德森,結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起化學反應,兩個人反而崩了!直接導致謝彥波博士都沒能畢業便回了國。更是與諾貝爾漸行漸遠了!
回國後的謝彥波回到母校任教,現為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他為祖國培養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也可以說反而是一件幸事。假如他當初不回來,雖然個人是成功了,但是效力的卻是美國。當然了,利弊不好貿然下定論。
謝彥波的經歷倒是能夠給我們很多思考:
第一,對於“神童”的培養體系,究竟是對還是錯?究竟應該如何改進?
當時,中國對於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是專門成立人才培養的快速通道的,即在大學成立“少年班”。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了。然而,這幫戴著紅領巾的大學生,雖然學習上沒有問題,可是生活上卻是一塌糊塗。這幫孩子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生活不能自理,當時的大學裡也沒有現成的案例可尋,只能摸索著前進。一般也就是讓家人過來陪讀,為孩子打理生活。最終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生活低能兒。
第二,“少年班”的培養模式,是否違揹人的自然成長規律?是否有利於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孩子雖然成績好,智力水平不輸於成年人,但是本質上他還是個孩子。他們的心智依然是不成熟的。例如謝彥波就是一個特別不善於交流、沉默寡言的人,甚至老師提問都不回答,很是令人頭疼。其實,這也為他日後與安德森相處埋下了伏筆。他的不善交流的低情商,必定無法融入社會,更無法處理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
這其實是很不利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
第三,“少年班”模式是助飛成長?還是揠苗助長?
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但是從少年班停辦,我們也可能從中窺知一二吧?!
從謝彥波的天賦異稟到“泯然眾人矣”,也許能夠說明什麼吧?
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問題這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發表高見!
姑蘇講堂
現在的年輕可能不知道,謝彥波是80年代學子們的偶像,中科大少年班第一屆學員,11歲上大學,15歲讀研究生,18歲讀博。之後師從普林斯頓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可惜的是由於他與導師都很傲氣,師生關係並不和諧。可以說謝彥波是神童,別人要花二十年才能完成的學業,他能快速完成。
由於是神童的原因,儘管學業水平達到了,但由於過早進入大學,各種社會關係處理能力不行。由於受到國人的關注,因而又比較傲氣,從而導致跟諾貝爾獎獲得者導師搞不好關係。說句實話,以謝彥波的聰明才智,如果真能得到安德森的真傳,得諾貝獎也是可能的。咱們熟悉的楊振寧、李政道不就是這樣成功的。
不過話說回來,雖說謝彥波沒能在美國繼續學習和研究,沒取得傲人的重大研究成果,但他回到了中國,回到了中科大。我們經常說中國頂尖人才赴美就不回國報效祖國,而謝彥波作為中科大教授,為培養人才做出巨大貢獻,也算是國家之福。
你們覺得國家培養這種超前發展的神童可取嗎?你們希望得到一個象楊振寧一樣的諾獎獲得的華人還是一個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中科大教授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謝彥波是八十年代的頂尖“神童”,11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雖然沒有成年人的年齡,但在智商方面並不比一般的成年人遜色多少。有些人看到“中科大”這個校名就有點不以為然:11歲考入清華北大豈不是更牛嗎?考入中科大,逼格是不是明顯低了一大截?
其實,八十年代的中科大,其檔次並不比八十年代的清北遜色。一個安徽的朋友告訴我:他在1983年參加高考,當時高考的總分是690分,語文和數學的滿分是120分,外語、物理、化學、政治這4個科目的滿分都是100分,生物的滿分是50分。而在當年,中科大的錄取分數線必須在560分以上才有戲,然而清華北大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才535分左右,比中科大的錄取分數線低了整整25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神童謝彥波到底有多牛!
當我們11歲的時候,我們差不多在四五年級的教室徘徊。而謝彥波11歲就裹著一身的傳說,滾動著一個鐵環跨入中科大的大門,完成從小學到大學的“瞬移”,成為當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天才偶像。15歲那年,謝彥波攻讀碩士學位;18歲那年,謝彥波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但是這一曠世奇才進入大學之後,生活基本上無法自理,由於心智不太成熟,所以人際交往能力存在很大的短板。
在國內,因為和導師的關係不太融洽,所以謝彥波博士還沒畢業就前往普林斯頓大學留學,跟隨諾獎獲得者安德森“深造”。按道理,這是一個前途無量的小夥子,就算最後沒有獲得諾獎,也將揚名世界。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相當“骨感”——謝彥波在美國很長一段時間,卻始終拿不到博士文憑,最終以原本的碩士學歷悻悻回國,從此泯然眾人矣。謝彥波頂著神童的光環赴美,結局卻令人唏噓!
為何智商如此之高的神童謝彥波從“神壇”上一躍而下,在美國折戟沉沙呢?這得從謝彥波的博士論文談起:謝彥波所寫的論文和安德森的理論見解格格不入,相當於和導師的理論觀點“抬槓”。在這種情況下,導師安德森自然不會自打嘴巴,讓謝彥波的論文輕鬆過關,無論是謝彥波的論文還是傲氣,都讓安德森很不爽,所以註定在美國的十多年謝彥波與博士文憑“絕緣”。
在神童心智和情商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揠苗助長”,我覺得這並非是一種理智的做法。對於那種智商超群的神童,我們到底該如何培養呢?歡迎朋友們留言探討。
微雨潤苗
謝彥波,出生於1966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8級第一期少年班學生.謝彥波由小學直接進入少年班,跳過中學階段,十一歲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十五歲在科學院理論物理所讀碩士。十八歲時,謝彥波攻讀博士,在中國博士學位沒讀完,後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跟著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做固體物理理論工作。後來回國,謝彥波以碩士的身份接受近代物理系教師的工作。
1、神童在生活中的是什麼樣子的呢?
據說謝彥波在6歲的時候,還不會用第一人稱“我”去說話,比如渴了會說:“彥波要喝水”。他的這種症狀被有旁人稱為阿斯伯格症的特徵,像比爾蓋茨、貝多芬、牛頓等天才,小的時候都有這種特徵,也就是個別方面有超常的技能和溝通能力卻非常的差。他在五年級的時候,已經開始鑽研大學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了。
2、神童是在大學校園是什麼樣子的呢?
由於謝彥波年齡小,自理能力比較差,尤其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交往。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他才11歲,只有5年集體學習生活經驗的他,傳說第一次走進校門時,他還在滾動一隻鐵環玩。完全就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模樣。在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這方面,他的問題尤其嚴重。
3、神童在美國求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種說法是他與導師之間關係緊張,美國的導師無法容忍謝彥波比他還要傲氣。他撰寫的論文,所引用的觀點論據與安德森對立學派巧合,所以,一個想拿學位,一個根本不讓通過。另一種說法是流傳的用槍或菜刀威脅過導師。
能培養出一個神童,估計是大多數父母的夢想,也有很多家庭在為此不懈地努力,甭管是學習方面的,還是才藝方面,很砸錢進行投入,再看主人公,一切終將回歸平靜的時候,這個神童的光環,讓他得到了很多,也同時失去了很多,對於一個孩子的未來可持續的發展,家長是順其自然還是拔苗助長呢?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謝友友們的精彩評論、熱情點贊、溫馨關注!(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月亮姐姐Nancy
在每年的高考中,我們都會遇到高考狀元、高考神童等,他們要麼以優異的高考成績,要麼以非一般的年齡成為眾人熱捧與羨慕的對象,尤其是高考神童更是讓人新鮮不已,小小的年紀就能與眾多高齡同學競爭,而且在競爭中還能獲勝,這類神童的智商絕非一般人而能比的。
對於國內眾多神童,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位七八十年代的神童-謝彥波,他曾經一度成為當時那個年代眾人追捧和羨慕的對象,可以說他的事蹟激發了當時多數人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對很多人在日後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說到謝彥波,相信七八十年代的學生肯定會記憶猶新,他在當時的影響力絕對是空前的,畢竟他的求學經歷實在是一般人望塵莫及。他是中國恢復高考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收的第一期少年班學員,要知道當時的少年班都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出來的天才少年,謝彥波從小學畢業後直接進入了中科大少年班,並沒有接受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可以說在高考之前最關鍵的教育階段,他直接跳過,可見其實力非同一般。
在進入少年班之後,以十一歲的年齡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並在15歲時考取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以15歲的年齡考上碩士研究生,他也成為當時國內年齡最小的碩士研究生,在18歲時考上考上博士生,成為時任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的弟子,可以說他所接受的教育質量在當時國內應該屬於一流水平。
雖然謝彥波在學習方面擁有超強的實力,其智商水平也是超高的,但是其社會交流能力極差,沒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大多數時候還會出現驕傲自大、恃才傲物的性格,可以說智商非常高,但是情商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在大家都以為他能在20歲之前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他卻因為沒能處理好與導師,而遠赴重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可以說這又是謝彥波求學中的一次重大利好。後來再次因為與導師之間的關係弄僵,沒能有效處理好自身與導師之間的關係,最終被中科大副校長召回國到中科大任教,至今謝彥波仍然在中科大當老師,現在也是具備了教授的身份。
其實,在教育領域中我們對於神童的認識一直備受爭議,截至目前神童真正成才的還真沒有幾個,而且大多數神童基本是擁有超高的智商,學習成績非常好,但是他們的情商卻很低,無法適應當今的社會生活,更無法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得到有效的處理,顯然這種情商與智商之間無法平衡的神童,是無法與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符合的。
對於神童的認識,你又如何看待呢?東愛雨小公
謝彥波之所以在我心中印象深刻,是因為在我讀初中時,我父親非常羨慕那些中國科大的神童們,一天到晚向我灌輸他們的神童事蹟,幻想著我也能成為神童。報紙上只要有登載謝彥波等神童的事蹟報到,我都要用我的作業本手抄下來。父親真的是望子成龍,一片苦心啊。
殊不知人和人不能比啊,他是神童,我卻兩年高考沒能上榜。我今年已經五十多了,想想以前的事,覺得好笑。像我,我絕對不會去強求我的女兒成為一個什麼神童,那種機遇是非常小的,就像彩票中大獎,只可遇,不可求。我輩凡夫俗子,只求過正常人的日子,能讀書的盡力支持,不能讀的,就只求過好自己的日子,開心每一天。要求太高,往往是不現實的。
點點蟲蟲飛1
曾經,因為歷史的偶然,中國人才教育中斷了整整十年。1974年,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博士歸國,曾經建議,中國當前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像當年留美學童那樣,將一些天賦異稟的少年天才,重點培養,挽回中國教育那缺失的十年。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由高層領導批准,中國大學的少年班成立,謝彥波在1978年進入了中科大首批少年班,但當時鋒芒最盛的,是比他大了一歲的寧珀,還有甘政。
這三位帶著紅領巾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天才,是頂著“神童”的美名和對天才的期望進入廣大國人的視野,只是後來他們的人生軌跡,都不算順利。寧珀的學歷止步於中科大的本科,三次考研,三次棄考;後來想去南大的天文學系,中科大沒同意,後來出家,又在去年還俗,做起了心理諮詢。
甘政和謝彥波先後去美國留學,攻讀博士,因為和導師關係不睦的原因,博士論文沒有通過,被中科大召回。甘政放棄考博,後來無聲無息。也只有三大神童之一的謝彥波,回國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且成功,在學校留校任教,現在是理論物理專業的副教授。
中學時代,我們都學過千古名篇《傷仲永》,不過那時方仲永老爸只知消費兒子,不知培養,所以才有了王安石的千古一嘆。中科大的這三位天才,其實也是當時中國特殊國情下的產物,是有“拔苗助長”和急於求成之嫌。在沒有中學時期的過渡,直接走向大學後,他們的性格不夠健全,心理承壓不太好,與周圍的人際關係也相當不睦,這也是謝彥波和甘政的博士論文被其導師斃掉的原因之一。
神奇總被雨打風吹去,曾經的少年天才,如今也都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正是他們這些神童的經歷,也讓後來者們更加審慎,比如現在少年班的招生,需要參加高考,然後複試,年齡基本也在15歲以上。同時三人的隕落,或者說不如人意,也不能否定少年班的成功。僅以中科大為例,在長達40年的少年班招生中,其碩士通過率為90%,博士通過率為64%,相當的高了。著名人物有先後供職百度和微軟的張亞勤,以及紫光集團總裁郭元林。
無論如何,向曾經的這些神童天才們致敬,正是他們的探索,才有了日漸改善的少年班。推人及己,如果將來我們的子女,也是這樣的神童,我們還會把他們送到少年班嗎?
教育練真堂
看看題目給謝彥波帶上“中科大”、“諾貝爾”、“神童”這麼炫酷的光環!這些都是謝彥波最光彩奪目的一面。然而事情並非按大家想象的方向去走,一位超級神童驟然隕落!這是為什麼呢?那就得找找他不足一面,自然就明白了。
一、社交能力弱
1.從小就不愛說話的謝彥波,語言表達能力很弱。1歲到入學階段是跟鄉下奶奶生活,入學才回到城裡。連第一人稱“我”都不會說,都是說彥波要做什麼。上學後,仍不愛開口說話,老師問他問題,他也不回答,讓老師很是頭疼。
2.由於學習好,小學就能在高中數學競賽、理化生競賽取得優異成績,被中科大錄取進入少年班。帶著紅領巾的大學生自理能力很差,社交能力更弱,不懂得和人家交往,特別是不懂得與自己關鍵人物的相處。這樣就導致他博士都沒畢業。
3.18歲的他就讀博士與導師關係處不好轉而去美國讀博士,導師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安德森。可謂因禍得福,但是好景不長,他與導師不和睦成為公開的秘密,後面被送回國。
這樣的一位神童由於社交能力弱,不懂得與人交往,跟自己關鍵人物相處不和睦,人生髮展無法繼續,前途不再輝煌。
二、人生經歷短缺
1.11歲考入中科大,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只有小學5年的經驗。這麼一點經歷如何與人交往,必然會有代溝。以至於網傳,第一次走進校門,他還在玩一隻鐵環。
2.人生經歷短缺很難與人交往,關係難以為繼。很多神童都有同樣的現象,而這一切缺失了就很難再補回來,以至於長大以後都無法正常的交流、生活。
短缺的人生經歷,無法融入集體活動。這一課的缺失,無法彌補。神童隕落便在情理之中。
三、那股傲氣所致
1.正常人考取中科大那都是大喜事,正常人被稱為“神童”都會驕傲,正常人被寄予“諾貝爾獲得者”都會傲視天下。更何況三者皆備的謝彥波。也因為這股傲氣拒人千里之外,人生髮展遇到天花板。
2.這份傲氣使得與科大導師相處不好,與美國導師相處不好,博士沒有畢業。導師無法容忍你的傲氣,傷害的卻是自己。
我認為以上三大方面導致神童隕落,迴歸正常,沒有大喜沒有大悲。
四、說說自己的感悟
1.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至。人生不能因為某些成就而覺得前途一片光明,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謙虛踏實這樣才能長足的進步。
2.不能揠苗助長,脫離成長規律。超前學習,超難學習,造就很多學霸、學神。在關環之下,大家容易脫離實際,滿目追求學習,導致心理、社交等無法想象的問題。
3.孩子的成長需要各方面同步成長,就像吃飯一樣需要營養均衡。只有學習好那是容易出問題的,相處之道,人情世故也需要經歷來跟上。現在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大家需要相互協作才能在科研、事業上取得成就。
這樣的一位頂級神童驟然隕落,我們必須好好反思,才能吸取教訓,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個人愚見,不到之處還望多多指教,不喜勿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