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平:設計師要站在先進生產力的最前端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設計”在中國從“潛學”變成了“顯學”。尤其在2008年奧運會之後,“設計”從一個不為人知的學科變成了受到廣泛關注的學科。歷史機遇給“設計”同時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這個時代也成了對設計來說“最好的時代”和“最壞的時代”。中央美術學院許平教授在此次訪談中深度剖析瞭如何“保持中國工業設計先進性”。

許平:設計師要站在先進生產力的最前端

許平

《設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改革開放的第41年,在這70年中,中國設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請您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談一談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個時間節點和事件。

許平:這段歷史當中,“設計”最大的變化就是從“潛學”變成了“顯學”,從一個不為人知的學科變成了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被寄予厚望的學科。

在我看來重要的歷史節點是2008年奧運會。意義之所以重要,還不僅僅是參與奧運元素、形象、景觀、福娃等產品的設計,更重要的是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對設計的認知程度。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人來說是民族覺醒的一個見證,民眾的關注度極高,他們關注的已經不是奧運比賽本身和金牌的問題,而是要把奧運這件事情做漂亮的全民族的大事。所以這裡面的文化影響力、形象影響力、設計影響力的關注自然就形成了,並達到了空前的水準。奧運會結束後,來自全國各地的關於談“奧運與設計”的媒體邀約也是激增。

雖然專業角度的對奧運會相關設計的批評也不少,但是從設計與社會的關係來講,奧運會是一個不可忽略的節點,它扭轉了設計生態。否則僅憑几個院校老師去奔走吶喊“要重視設計”,是不能做到這個地步的。

從前中國的工業化程度還比較低,整個經濟建設的水準還處在一個從農業向小手工業,小手工業向現代工業轉變的過程中,設計在當中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只能在一些民生產品上發揮作用。現在不一樣了,幾十年下來,國家的工業、國防、科研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各行各業整體系統的搭建過程中,設計都沒有缺席。

現在是設計發展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最好的”一面是它的希望,“最壞的”則是它所面臨的挑戰。正因為有來自方方面面的關注,所以“真的設計”“假的設計”“好的設計”“壞的設計”都集中出現了,所以這也是一個情況複雜的時代。我們需要關注設計的發展,研究設計的問題,深化設計的學術,探尋設計的目標。

《設計》:從“中國智造”理念被提出以來,對設計價值的認知得到空前的提升,“創新驅動”成為了常見的提法,您認為設計師應該如何有所作為。

許平:設計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真正要做“創新驅動”的事情,設計師需要站在先進生產力的最前沿。今天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生產力很大一部分是和高新科技相結合的。所以現在提倡的是“創新科技和設計智慧的深度融合”。幾年前,時任中國工程院院長的潘雲鶴曾提出“信息產業和工業設計的深度融合”,但是很遺憾工業設計界並沒有關注到並及時跟進。所以,近幾年來,中國工業設計在場和不在場的問題非常突出,一種貌似我們都在,但其實都沒有真正深入下去,沒有切實有力的動作,沒能抓住機遇。

“創新驅動”當中的創新科技涉及到很多對生產設備、生產工具、生產手段進行顛覆性的重大突破的可能性,而設計界能不能站到這個位置上?我們總認為設計本身就是創新驅動的代表,但仔細想想,設計師手中還有幾張牌?如果你不和代表最新生產力、最新科技能力的技術相結合,光靠自身能力,你的設計能力、創意能力、實行能力是沒有載體的,無法落實。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它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而同時又是沒有確定性的。設計本身是做不成什麼事情的,它必須和一定的平臺、應用領域在一定條件下相結合。所以,可以用“設計+”來表述,設計+交通工具=高鐵,設計+家用電器=家用電器設計,設計+軍工=國防裝備設計。設計本身是沒有具體的應用、具體的轉化的必然性的。所以,設計如果不能選擇最強有力的、最具有戰略性的先進科技進行結合,設計所能做的事情就很有限,就不能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符合這個時代對設計的要求。中國這麼大的一個經濟實體,這麼大的一個教育規模的情況下,設計如果不能在方方面面把自己的創新能量釋放出來,國家是沒有必要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在設計這個領域的。所以說,這是設計最好的時代(它的各種可能性),也是最差的時代(它所面臨的挑戰性)。如果設計本身意識不到這些挑戰的存在,不主動做出思考和選擇,那麼我們會辜負這個時代的。

《設計》:您曾著文探討“保持中國工業設計的先進性”,請您闡述一下設計如何才能代表先進的生產力?

許平:這個偉大新時代,無論是設計創業或是設計創新,對於設計師的要求只有一點,就是以是否真正代表“先進生產力”、是否真正體現“先進性設計”作為判斷其專業合法性的唯一標準。這就意味著,無論是“設計創業”或是“設計創新”,其本身並不是標籤,真正的標準是看設計或創新是否真正體現時代的主題、社會的需要、人民的選擇與領先的節奏,不是坐井觀天的創新,不是淺嘗輒止的創新;不是自我標榜的創新,更不是投機取巧、招搖過市的創新。

對於時代變化的敏感性和銳意變革的果敢性,是衡量設計創造力能否站在時代最前列的基本要求,也是設計能否真正贏得市場空間的首要前提。當我們還在做著我們很習慣的設計,並且還覺得做得很不錯的時候,它可能已經不是最先進的設計了。如果不是最先進的,那它的合法性就會受到挑戰。在歷史上,設計這個職業之所以引人注目、受到高度關注,是因為它代表著一種一般人看不到的隱形的帶動經濟、帶動國民成長的一種積極貢獻,代表一種新的趨勢。

回顧中國百年工商發展或設計史,有兩本“黃頁電話”的故事很有某種象徵性。上世紀初,剛剛步入現代商品市場的上海灘上,第一本由中國人自己編印的“黃頁號碼”出自於一個初出江湖的小廣告公司老闆。在這個當時的人們看來既掙不到錢也無錢可掙的行當裡,這位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小老闆挨家挨戶打電話求取企業信息,免費給老闆們做企業廣告,結果印成第一本提供上海工商市場信息的黃頁電話本,從此一炮打響,掙到上海灘第一桶金,不僅站穩了廣告公司的腳跟,而且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市場信息產品。這位首吃螃蟹者就是後來中國著名的政治出版物設計專家、成功設計了1956年版《毛澤東選集》和《紅旗》雜誌等一系列重要書刊文獻封面的國家新聞出版總局平面設計師張慈忠先生。

本世紀初,在網絡時代大幕剛剛開啟而網絡經濟與網絡信息之風還未真正強勁興起之際,同樣也是一本網絡版的中國企業“黃頁電話”橫空出世,為一個剛剛起步的信息服務企業敲開網絡經濟大門,這個機構就是後來的阿里巴巴,它的創始人就是馬雲。兩本“黃頁電話”相隔一百年,卻有不可思議的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由敢於吃螃蟹的市場實踐者試水江湖創新創業而且首試即告成功。雖然背景不同、身份不同、角色不同,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代表著不同歷史背景之下的最新時代要求,代表著各自時代的先進生產力,因而獲得成功。

由此可見,能否代表先進生產力、能否體現進步的時代要求,是設計創業價值的關鍵,並不在於是否具有“設計創新”或“設計師品牌”的標籤,也不完全取決於是否掌握資金、科技、人脈、市場優勢。對於創新的實踐者來說,有這些條件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還是對生產力發展的趨勢是否具備足夠敏銳的感受與準確的判斷,是否真正站在生產力發展和時代變革的最前沿。有這種敏銳與膽魄,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集合條件,促進可能性向可行性轉變。

《設計》:近年來,中國設計和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都十分迅猛。請問在這種形勢下,哪些問題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許平:目前中國沒有一所真正的設計學院,有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就是沒有設計學院。這是全世界最奇特的,沒有設計學院的最大的設計教育群。我們有1928所院校開辦了設計專業,我們的統計包括工科的、文科的、建築學的、藝術類的裡面的設計專業。這很像以前熱門的財會和國際貿易專業,現在它們都不如設計熱門,但這也意味著,設計的命運也會像它們一樣,在度過最高峰以後,開始下滑,現在已經開始了。今年(2018年)暑假期間就有40多所院校提出要取消設計專業。提出取消的43個專業,分三大類,包括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和服飾工程專業,新增了41個專業,有媒體(23所)、工藝美術(16所)等專業。

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這1928所院校中,有約600所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這1928所院校中,共有8800多個專業,排在第一位的是環境藝術(1400多所),第二是視覺傳達藝術(900多所),工業設計排第三。

所有這些數字說明的問題在於,中國設計教育發展的規模已經是世界最大,而且全世界設計院校的規模加起來都抵不上中國的三份之一。但是問題就在於,教育的內涵是不是真能達到符合大學教育標準的設計教育。這是其一。第二個問題是已經出現的動態調整。基於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政策,今年(2018年)已經有40多個設計專業被調整掉了。這其實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心態,前幾年對設計的關注度高,設計也全是在很多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真的把它細化到每個學校的時候,是否每個學校培養出來的設計畢業生都能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真正為社會創造新的智慧和財富?社會在用報名人數、就業數字來投票,難看的數字說明社會已經產生了質疑:“你真的有你吹的那麼神麼?”

從我們十幾年的統計數字曲線來看,前幾年每年都是6%的增長速度,峰值時達到2000多所院校,拐點出現在2012、2013年,現在的數字已經下降到1928所,而且下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穩定。一開始我們覺得可能是偶然性的下滑,現在看來是雙數值的下滑(學校規模數和招生人數),招生人數從峰值的一年57萬多人,現在下降到52萬多。52萬多人是個什麼概念呢?美國是號稱世界設計最發達的國家,每年畢業的設計畢業生是3.8萬多人,排第二的是韓國(3.3萬多人),第三位是日本(2.8萬多人),第四位是英國(1.6萬多人)。

下滑的數字說明社會對設計這個學科的認知已經趨於冷靜。拐點出現在2012、2013年其實帶有一定必然性的,我們通過多方數據的參照發現,在2010年到2013年之間出現了一個人口高峰,這個高峰是改革開放以後出現的第一個駝峰式的人口高峰。有趣的是,那幾年間,動漫專業發展的特別快,成了當時的人口容納器,發展有些盲目,並不與社會需要相關。預計近幾年上面的數字還會繼續回落,但是基於中國巨大的基數,仍會領先全球。

對於設計專業教育接下來的發展,我認為重點一個是學科內涵的更新,再一個就是對學科發展的規劃要加強,不能再盲目地、簡單粗暴地從供需角度來做出教育決策。黨的“十九大”會議將中國特色社會建設新時代的建設作為重大戰略目標提出,必然會導致一系列更加宏偉的社會經濟發展舉措,而設計創新必然要在這場戰略決戰中發揮更加多維多向、多個領域和多重內涵的引領與導向作用,僅僅停留在現有水平的設計基礎能力教育內涵是無法適應這一歷史要求的,應當以高等教育為主、並逐步過渡到中等教育階段的設計課程都逐步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及理論教育,並使之系統化和制度化。

《設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設計人開始在企業中擔任要職,高至總裁的亦有之,您如何看待這種趨勢?

許平:在一個需要設計師在其間發揮專業所長的案例中,設計團隊理應全力做好設計支撐、配合服務,這完全沒有問題。但這並不等於設計師永遠只能作為戰略配合而不能成為主導創新創業的力量。事實上當設計真正成為一種戰略決策力與創新執行力合一的思維模式時,只應比其它背景專業更具備擔任創新戰略制定者與指導者的力量。但回到現實的層面上、反觀為什麼沒有更多的設計師成為創新企業的“舉旗人”與“爆破手”角色時,我們可能無法迴避部分設計師知識儲備與市場需要不相稱、設計思維與系統複雜不適應、創業精神與事業艱難不匹配的現實。這意味著我們一方面在大聲疾呼“設計師創業”,但另一方面對設計商學的真正內涵、對創新創業的真實境遇並無必要的教育預構、培訓儲備,更無針對可能的失敗而有言在先的心理建設。

據我所知,目前現有的設計教育課程中,並非所有單位都有能力開設經濟原理、市場政策或商業開發課程,針對市場創業實踐的“創業模擬性”課程(例如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時裝專業開設的“品牌模擬”)也開設甚少,針對中長期市場及商品美學發展、針對發展受挫或商業失敗的創業心理課程更是缺乏,而這些必要的創新課程都是已經國際創新創業教育經驗證明是切實有效的。看到這些為設計師創新創業提供基本能力保證的專業課程的結構性缺陷的存在,就不難解釋為何我國“設計師創業”遠未達到應有比例的現實了。

如果說幾十年來我國設計界在工業設計等領域付出的艱難努力,主要是為完善國家工業經濟與服務貿易能力而奠定基礎的話,今後的設計創新應當更加明確、積極、主動地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角色和體現先進性生產力的重要力量,中國設計不應滿足於僅僅以“學習”甚至“模仿”它人經驗為強、必須成為具有自主創新品格的世界示範。從這個要求來說,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就著眼於長遠地培養一支能駕馭“設計師創新創業”戰略要求的創新驅動力量,以軍隊“士官”制度的方式,把設計師打造成技術精湛、理念領先、實踐超前的“優秀軍士長”型的“精武標兵”,一個人就是一粒創新的種子,不管撒播在哪裡,都能在相應的環境中展開創新實踐,能完成原創的設計作品、能構建有效生存的創新企業、能發展韌性成長的產業鏈、能征服一片健康有序的商品市場,真正成為創新驅動、創業成軍的戰術專家、戰役支撐、戰略力量,如果沒有這樣的戰略準備,“設計師自有品牌創業”就只能是曇花一現,甚至可能是偽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