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牌坊上“乐善好施”“善”字为什么少一点?原因在这里

教育为廉洁之基,廉洁乃防腐之本。廉洁的形成,离不开文化对腐败的“软约束”和心灵鞭挞。隆昌历史悠久,蕴藏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很多廉政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隆昌市,被誉为“中国石牌坊之乡”,2018年12月,隆昌石牌坊群正式授牌为省级廉洁文化基地,市民、游客在畅玩品味传统文化之中就可以悄然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

以此为契机,隆小妹将陆续推出:

“隆昌清官廉吏故事”

系列专栏

密封线

隆昌牌坊上“乐善好施”“善”字为什么少一点?原因在这里

“隆昌范字”与牌坊

在清代川南地区,“隆昌范字”可是身价百金的墨宝,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范字”又称“范家书法”,以范泰衡、范泰亨、范运鹏为代表。范家书法从柳体而渗隶书,以“王”字结体,“颜”字运气,小篆运笔,下笔讲究法度,风格神韵别树一帜。清代咸丰时期及后,市场所售书画墨锭,包装多见铸记“范家选烟”,以促其销,足见“范家书法”声誉之高。

一门三杰

范泰衡(1804-1887),字宗山,隆昌人。道光十四年 (1834年) 举人,博学善书。咸丰年间任万县训导、代理知县,后主讲万川书院,曾于同治年间主修《万县志》。范泰衡生性极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喜谋权。

隆昌牌坊上“乐善好施”“善”字为什么少一点?原因在这里

道光二十年春,范泰衡中举不久,年轻气盛。忽得邻县富顺县衙发文布告,招纳贤士。闻声报名者百十余众,范泰衡与同窗好友李厚明亦在其中。距笔试还有两三日时,李厚明来到范泰衡家道:“范兄,小弟听闻这几日多有报名应试者怀揣黄白之物往那富顺县衙里跑,知县、县丞、户房吏目处皆得一一走到。因县衙只招七人,报名者上百,如若不前去打点,多半难以谋得一官半职。”范泰衡正色曰:“人家自己要去,由他去吧。吾等自不愿去,也就不去罢了。”李厚明却焦灼不安,坐立不稳,道:“范兄乃川南奇士,笔墨千金,不如写些个字画,吾等乘夜也往那富顺县衙里走上一遭?”不想范泰衡正襟危坐曰:“为官者,当清清白白、光明磊落,何来歪门邪道一说?谋官尚且如此,若他日为官,岂不专谋一己之私利?范某鄙之!”

李厚明见范泰衡不为己言所动,言辞决决,只随声附和,连连道是,但心里却更不安起来。心想,范泰衡是情深意笃的好友,如若有其一并入得富顺县衙为官,将是此生最为荣幸之事。于是擅自做主,准备白银若干,往那富顺县衙里去了。李厚明弟弟将此事报与范泰衡后,范泰衡愤然厉声:“汝兄若再这般作贱,置国家律令于不顾,那吾只得效仿先贤,与汝兄割席断义。”李厚明弟弟连忙驱马追赶,将李厚明拉回了家。

范泰衡喜欢著书,勤以纸墨录下读书心得。著有《读周易记》六卷,《读尚书记》、《读孝经记》各一卷,《读中庸记》、《读论语记》、《读孟子记》各二卷,奠定了清末川南知名学者地位。

同治三年(1864年) ,范泰衡以病告归。其子范运鹏在安微凤阳任知府,范泰衡至凤阳随子居住,潜心研读《易》六年。期间记《孝经》、《孟子》,补《易》记。晚年复归隆昌,光绪十三年(1887年)始记《古文尚书》。其编撰的书目多被石印,广为流传,部分著作被当时书院收作教材。范泰衡晚年在家乡隆昌效仿范仲淹义庄陈法,置祭田、恤亲族、教子弟,被尊为隆昌学界首善。范泰衡享年84岁,被后人祭祀于县乡贤祠。

范泰衡之弟范泰亨亦是晚清举人,与其兄范泰衡一样,仁心好学,苦写笔墨,得一手天下闻名的好书法。步入仕途之后,白日里勤勉理政,长夜里秉烛苦读,一路升任,得入京城,官至刑部。范泰亨善学好书,将自己做人、理政之心得,一一录入纸上,撰有《我心录》传于后世。

范泰亨年少时,因家境贫寒,生活困顿,家父多次声言无力助其续读。泰亨头脑聪明,为让家中继续支助自己学业,早上寅卯时分起床,将白日里的农活尽数做完。腾出时间上学,因其聪明伶俐,手脚麻利,干活很得父母欢心,减轻了家中不少负担,其父允其续休学业,方得考中举人。

每到夏季,便是农田缺水时节,需从附近的湖泊担水浇田,方能抗旱,年年如此。这一年,泰亨找到父亲商量:担水浇田路途遥远,又颇费劳力,何不召集乡亲们挖渠引水?若渠建成,水自顺渠而下,农田自然得到灌溉,岂不为一劳永逸之良策?

泰亨的想法得到了父亲和乡亲们的认可。经过几天线路谋划,这便开始挖渠引水了。

由于湖泊靠山,地势颇为陡峭。不知是何缘故,某日忽从山上滑落一块巨石,堵于渠道中央,虽未伤人,却堵了渠道。众人设法推动巨石,奈何巨石太沉,竟纹丝不动,任凭乡民浑身解数,亦无济于事。

就在此时,一位白面先生走将出来,说道:“我自有一法,若诸位效之,巨石可轻易移出。”

众人按照先生吩咐,取一石块置于巨石稍远处,再取来粗长的棍子,将其一端插入大石底部,二尺距离处垫下石块,一些气力大的乡亲在棍子最末端齐力下压,轻而易举便将巨石推出了渠道。众人无不交口称奇。

范泰亨连忙留住先生,问道:“先生何以得知巨石可移?莫非先生移过巨石?”

先生答曰:“非也,非也。我这妙计原是书中得来,古人有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话不假。小儿年幼,正是读书好时光啊。”

受先生启发,泰亨自此昼耕夜诵,韦编三绝,终成为学富五车博览群书之人。

范运鹏,范泰衡之子,清咸丰丙辰(1856年)进士。他自幼能文善书,尤以书法著名。授翰林院学士,安徽凤阳知府、户部主事、军机处行走等职,据梁章钜《枢垣记略》云:“十年(1871年)十月二十三日旨:范运鹏、龚聘英等均著记名,以军机章京用。”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由此可证范运鹏在皇帝身边受到朝廷重用。

书法流芳

隆昌石牌坊群中被誉为"范家书法"的尚存有五处,分别是北关铃铃儿牌坊、北关禹王宫山门坊、春牛坪郭玉峦功德坊、舒承志百岁坊、云峰关下乐善好施坊。

隆昌牌坊上“乐善好施”“善”字为什么少一点?原因在这里

四川在北京朝阳区建会馆,又名川主宫,内供古代四川水利专家李冰。正门“四川会馆”四字专请范泰衡书写,古志说“四川会馆”四字 “四海称绝”,可惜 1951年北京市二小迁入时,将会馆拆除。

范泰衡晚年住隆昌,偶尔受聘到隆昌莲峰书院讲课,应邀手书北关铃铃儿牌坊上长联,上联是“五十年来柏劲松贞历尽风霜雨露”,下联为“九重恩赐龙章凤浩昭如日月星辰”。

隆昌北关旧时有禹王宫,又名禹庙,是湖广会馆,为湖广移民来四川的大商人集资修建而成。湖广人以大禹为祖先,遂建禹王宫来祭祀。在禹王宫内,还可进行聚会、解决纠纷,甚至施舍饭菜等活动,故又称作湖广会馆。禹王宫重建于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山门坊正上匾由范泰衡手书,“灵承楚蜀”四个大字十分醒目。“灵承楚蜀”寓意湖广(楚)和四川(蜀)继承先灵意志、联合起来。而坊间多数人依据右顶处“同治六年仲春月重建”的落款,从左到右念 “蜀楚承灵”,认为范泰衡改变了传统从右到左的书写格式,是“中国汉字书写格式变革的最早尝试者”。其实不然,古代碑匾有上题款和下题款两种,范泰衡把时间刻在右上,强调修建时间,而省略了下款题匾者名字。此处为上题款而已,而整个文联内容也是从右往左读才词意通达、工整。范泰衡作为当时的理学大师、著名书法家,不可能去标新立异的。如有改革,世间也必多论述、争议和记载,但其他史料无一考证。山门坊左右侧匾文“政修”、“功叙” 四个大字,意为当政者要像禹王那样政务勤修、功德叙记史册,而并非左读为“修政”、“叙功”。

自贡张氏节孝石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 ,是自贡大安区现存牌坊中规模最高大,建筑最完美的一座石质牌坊。牌坊上的匾额,柱联,是由范泰衡所书。枋刻为“邑绅士李春霖继妻新樨新展新柏之母张氏节孝坊”,“蕙质兰心”、“冰清玉洁”等字尤为称绝于世。当时,牌坊上所旌表的张氏为三多寨首任寨长、自流井盐商李春霖的继妻。范李两家,原属内亲,世谊深厚,过从甚密。然而,在修造张氏节学坊时,范泰衡已经逝世。其柱联等字迹,系由李春霖之弟李玉吾趁范泰衡生前求写所得。再经著名石匠陈保初施以圆底凿刻 ,庄重厚实,苍劲有力,堪称书、刻艺术的精品, 至今仍清晰可见。

富顺县童寺镇永丰村石海螺山有贡生严启祥之妻郭太孺人节孝坊,中联:“廿八龄古井盟心妇职母仪垂世范,千百载贞珉表节徽章云诰仰天庥”。为范运鹏所书,牌坊上落款为:“道衔安徽凤阳府知府翰林院庶吉士姻侍生范运鹏顿首拜题。”

明清时期,隆昌云顶寨郭氏家族的产业分布在隆昌、泸县、富顺三县。清嘉庆、道光年间,每年单收租就达九万七千余石(至少合两千五百吨),郭氏家族人口达一千五百多人,泸州老窖的酿酒业也由郭氏家族控制。其代表人物郭玉峦时为清朝道光年间忠义大夫,他购置良田千余亩作为义田,用于为族中百姓的鳏寡妇孤之养葬嫁娶、延师课读等谋福利,其救贫扶困之举在当地得到众誉。郭玉峦功德坊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 ),坊上范运鹏亲题:“师父正义田一千亩,负郭上腴,不靳捐租培族党;溯亲仁华胄二百载,传家金穴,更留余庆与儿孙。”范运鹏分别题写于郭玉峦功德坊和隆昌南关险隘下的郭王氏功德坊上“乐善好施”大字,凝重端庄,功底深厚。有趣的是其"善"字上两点齐全,下两点却少写一点,其寓意在于:善无止境,即使做到了能为其善事树牌坊的地步了,都还是要差“一点”的。 足见其勉励世人由小善、恒善,遂至大善、真善之高远境界的良苦用心。

撰稿人:林昌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