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为“佛教”正名了

最近有篇新闻,西安交大附属医院与一佛教寺院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国内首家佛医结合的医院。多数人认为佛教是迷信,医院是科学,二者结合直呼毁三观。

佛教到底是不是迷信?

佛教自进入中国以来,其实是非常单纯的,无非就是主张“空”和“善”,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证得无上菩提,在精神上到达胜利的彼岸。个人认为,《金刚经》应为佛教万法之源,其提出“若见诸相空相,即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玄奘西行取经,参悟佛法奥义,著《心经》,提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祖慧能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首谒而被五祖选中传承衣钵,从该谒来看,确实体现了六祖慧能超高的悟性以及对佛本义的正见正解,并发扬光大、为他人演说,著《坛经》,提出“明心见性,自性即佛”。以上三经从内容上确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佛教最正统的理解。

当然,其中也有三世之说,有“天、人、阿修罗”之分,等等,这种不可验证性,或许正是“迷信”的主要来源。

而“佛教”=“迷信”之说越来越盛,主要是在后期传播过程中,佛教被人不断加入自己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但从未抛弃大众对佛教最根本的认识——“空”(“善”主要是“因果论”的结论)。

现世中,多数人因为接触不到佛教、更没有兴趣翻阅佛教经典,所以对佛教的认知,仅是从武侠小说、电视电影等得到的道听途说,以为“少林寺”或“和尚”甚至“六大门派”就是佛教,佛教除了断欲、行善、超度别无其他。有句话讲:骑着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还是要分清并认清事物的本质。

既然是与贪嗔痴相对,那佛教自然就是一门教人开悟的智慧学,其实也仅此而已。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仁者心动”。所以,你选择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你若善待之,或可自悟成佛;若利用之,则其可能成为“惑众妖言”。

佛门之规

佛教为何要求信众剃度出家、遁入空门?

因为世间有六尘。这会影响善男子、善女人明心见性、立地成佛。所以,佛门弟子要求断欲、断贪嗔痴。但在俗世中要想做到这一点显然并不容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但是现实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者亦有之,却往往被视为异类。个人认为,当代的星云大师是一位真觉者,他并非一味避世,而是在真切的生活中参透真智慧,证得“无上菩提”,并从佛本义的角度对信众进行开示,谓之“生活佛”。

佛教与道教

有人言:道教乃中国本土宗教,佛教为外来物种。从“爱国”角度,定然要肯定道教,并引用历史:道教悬壶济世,佛教紧闭山门。其实从两个宗教的属性看,并无对错好坏之分。道教希望入世,主张扶危济困,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替天行道”;而佛教主张出世,自我修行,去除贪痴嗔,证得无上菩提。一个是主动参与、介入,一个是力图避世、不争。

若论佛与道的关系,《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由此出发,佛仅是道中关于人自性的阐述,属于精神层面的探索;而道范围更广,包含世间万物(佛教很重要的“因果论”也恰恰是道的一个方面)。“得’道’高僧”一说也暗含了这一点。

宗教与科技

站在人类自身视角,这个世界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科技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给人“有形”的东西,很好验证。但是在精神层面,因为看不到、摸不着,所以很难说清。当然,人类从未停止对自身认知以及高级别意识形态的探索。既然是一种探索,不管是基督教、佛教还是道教等,只要不是反人类的,也就没有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之分。它集中反映了人类在特定阶段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还会有新的发展。

回归主题,该事件实在不宜过分解读,更不能抱有任何偏见。最后,愿每个人都拥有更多智慧、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