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並不是太子,卻招攬眾多人才,為什麼能招攬那麼多人?

說起唐太宗李世民,他的一生精彩萬分。有一個不得不說玄武門之變,成功推翻太子大哥,上位做了皇帝,坐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

他的成功不止是在於他自身的才能,更是有一幫有勇有謀的謀臣和武將的跟隨,打下偌大的江山。

秦王李世民並不是太子,卻招攬眾多人才,為什麼能招攬那麼多人?

但是問題來了,身為皇二子,為什麼比皇太子更能招攬更多的謀臣和武將呢?那就要說當時的制度了。

「太子主政、次子主軍」

這也是唐高祖時期用的制度模式了,太子李建成主政,秦王李世民主軍。這個制度模式大約是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最先試用的制度,而後由晉武帝司馬炎完善正式使用。

當時司馬炎所用的完整版本的制度模式是:太子、一個親王、兩個外戚。四種不同的政治勢力四維一體,共同拱衛中央朝堂的穩定。外圈輔以強大,甚至龐大的宗室諸王捍衛邊境。

秦王李世民並不是太子,卻招攬眾多人才,為什麼能招攬那麼多人?

這套制度從晉武帝司馬炎時期開始,一直用到唐肅宗時期,才算推出了歷史舞臺,統治了中國歷史四五百年的時間。這套佈局的核心部分就是,太子和親王互相牽制,俗稱「太子主政、次子主軍」,或者「太子次子並重」。

唐太宗李世民能招攬謀臣武將,得益於這個制度。試想,但凡有本事試圖從軍封侯拜相的將帥之才,必然要進入李世民的隊伍行列裡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李世民如果沒有壓箱底的手藝,也不會讓人信服,甘心效忠。就像考試,監考老師都睡著了,卻不知道一加一等於幾,那怎麼能考出好成績。他的實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秦王李世民並不是太子,卻招攬眾多人才,為什麼能招攬那麼多人?

李世民的審時度勢的眼光和個人魅力,在眾多皇子中就屬佼佼者。在年少時,為人就聰明英武,胸有大志,能禮賢下士,不倨傲。在隋末時,天下已亂,盜賊強盜林立,心知隋朝必亡,已經開始結交賢才,招納豪傑。甚至個人魅力也不俗,從劉文靜到偷馬賊劉弘基,紛紛成為他的好基友。用現代話說,情商非常之高。

又主攬軍權,身先士卒,立下大大小小的軍功。你太子做的了的,我李世民做的了,你太子做不了的,我李世民還做的了。立下軍功獲得的地位,引的眾人依附。

秦王李世民並不是太子,卻招攬眾多人才,為什麼能招攬那麼多人?

況且李世民本身武藝超群,18歲跟著雲定興出兵營救突厥人包圍在雁門關的隋煬帝,19歲隨父親管理地方,他就主管軍事。

最錦上添花的一點,在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淵想著重培養李世民的軍途生涯,封李世民天策上將軍。任命他掌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並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天策上將可自行招攬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

秦王李世民並不是太子,卻招攬眾多人才,為什麼能招攬那麼多人?

這不止給了他足夠大的權力,而且意味著你來了,有本事就是將。只要你敢來,我就敢收。

一個身為皇子的資源,而且直接有任用權力,軍功高,武藝好,一個一加一等於三的好處。這樣的大腿不跟他還能跟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