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肌張力,如何簡單判斷肌張力高低?有哪些方法

對於兒童康復科來說,小兒腦癱和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常見的病種,而孩子“肌張力”的高低,是醫生和家長繞不開的話題。雖然整天都在談論著肌張力,但什麼是肌張力,恐怕絕大部分家長所知並不多。為了給眾多家長答疑解惑,方便醫患溝通,在此我們將主要說明一下肌張力的具體含義,並講一講如何簡單判斷肌張力高低的方法。

什麼是肌張力,如何簡單判斷肌張力高低?有哪些方法

肌張力是表示肌肉狀態的用語,“肌張力”是在安靜狀態下,肌肉為開始運動做準備,反射性地維持著的緊張狀態。所以肌張力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只是正常與否。從臨床角度來說,肌張力是牽拉肌肉時所感覺到的抵抗,以及觸摸時的硬度。所以常從孩子的關節的活動度、肌肉的硬度來判斷。測量肌張力需要在孩子清醒、自然、放鬆狀態下檢查。

因明顯肌張力異常通常在1歲以前都能得到診斷,本文只討論1歲之前如何檢查肌張力增高的情況。正常孩子1歲之前隨著月齡的不同,肌張力會有不同。從發展趨勢來看,是從出生時的生理性肌張力增高,到逐漸正常降低的過程。首先觀察孩子的關節活動度,活動度過小說明肌張力增高,活動度過大說明肌張力過低,上肢是觀察腕關節和肩、肘關節,下肢是觀察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

什麼是肌張力,如何簡單判斷肌張力高低?有哪些方法

肩、肘關節活動度觀察方法:拉住小兒的一隻手,使其整個上肢圍住自己的頸部,當肌張力低下時,其上肢像圍巾樣無間隙的圍住自己的頸,所以又叫圍巾徵,當肌張力增高時,肘關節往往不能到身體中線,孩子吃手困難。

踝關節足背屈角:將小兒足背屈,測量足面與小腿構成的角度。正常值為60°-70°。小腿肌張力增高時足背屈角增大,站立時出現尖足的異常姿勢。

膝關節膕角:檢查時小兒仰臥位,使一側下肢伸展,抬高另一側下肢,並使膝關節最大限度伸展,測量小腿與大腿後側面構成的角度。正常小兒0-3個月為80°-100°,4-6個月時為90°-120°,7-9個月時為130°-150°,9-12個月時為150°-170°。如果膝關節緊張患兒站立時常呈蹲伏位,即屈膝屈髖位。

什麼是肌張力,如何簡單判斷肌張力高低?有哪些方法

髖關節股角:小兒仰臥位,兩下肢在床面上分開的角度正常小兒0-3個月為40°-80°,4-6個月時為70°-110°,7-9個月時為100°-140°,9-12個月時為130°-150°。如果股角小說明股內側肌肉張力高,患兒站立時出現並腳,邁步時出現交叉步。

通過觸摸感覺肌肉的硬度與堅實度,肌張力增高是肌肉硬度增加,肌張力低下時觸之鬆軟。

肌張力增高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異常姿勢,並伴有運動發育的異常,不存在肌張力增高但無異常姿勢和運動發育正常的情況。形象的說肌張力增高的肢體就像一把生鏽的剪刀,活動起來很費勁,動作笨拙緩慢,嚴重製約著孩子功能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