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GDP千億縣增至29個,江蘇就有11個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不少經濟發達縣的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大關。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各地統計公報、政府工作報告及公開數據梳理發現,截至2018年,共有29個縣(市)的GDP突破1000億大關,其中有5個縣破2000億,兩個破3000億大關。這29個縣域分佈在江蘇、浙江、山東、福建、湖南、陝西6個省份。其中江蘇最多,共有11個。

5縣超2000億

統計顯示,頭部的縣域中,有5個超過了2000億大關,比上一年多1個。新進入2000億梯隊的是福建晉江。這也是蘇南四小龍(崑山、江陰、張家港、常熟)之外,首度有江蘇以外的縣域突破2000億大關。

以生產運動鞋聞名的晉江誕生了著名的“晉江模式”, 僅製鞋中心陳埭一鎮就有大大小小數千家制鞋企業。

根據2018年晉江統計公報,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29.00億元,比上年增長9.0%,總量分別佔全省、泉州市的6.2%和26.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大關,達105790元(摺合15987美元)。

晉江之外,蘇南四小龍繼續穩居前四。可見蘇南地區是我國縣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這其中,除了江陰來自無錫外,其他三個全部來自蘇州。加上位居第十的太倉,蘇州轄下4個縣級市全部進入到千億縣行列,全部位居前10。蘇州縣域經濟可謂獨領風騷。

誰是中國縣域GDP第一?2018年崑山繼續位居第一,達到了3875億元。不過第二位的江陰也達到了3806億元,繼續與崑山並駕齊驅,這兩個縣級市也是目前我國兩個突破3000億大關的縣。按照目前兩地的發展態勢,崑山和江陰有望在2019年齊齊突破4000億大關。

全国GDP千亿县增至29个,江苏就有11个

區域分佈:江蘇最多 中西部3個

今年有7個縣域新進入到1000億俱樂部的行列,新增數量為歷史之最。新增的7個縣域全部來自東部地區,其中江蘇、浙江和福建各新增2個,山東1個,分別為:江蘇啟東市、江蘇泰興市、山東鄒城市、浙江樂清市、浙江溫嶺市、福建福清市、福建南安市。

有新進入的,也有退出榜單的。河北遷安市和內蒙古準格爾旗就是後者。這兩個能源型縣域受能源產業的波動影響較大,這在以能源重化產業為主的地區比較明顯。例如陝西神木早在2012 GDP突破千億元大關,成為陝西省乃至西北五省區第一個年GDP突破千億元的縣。但2013年以來,神木GDP從千億高位跌落,一度跌出榜單,到2017年才又重返千億縣行列。

從省域分佈來看,29個千億縣,有25個集中在東部沿海四省江蘇、山東、浙江和福建,其中江蘇最多,共有11個,佔了38%,在全國遙遙領先。在江蘇省內,這11個千億縣主要集中在蘇南和蘇中地區。

尤其是蘇中地區,雖然頭部縣域沒有蘇南那麼突出,但也集中了一批總量1000億出頭的縣域,包括海門、如皋、啟東和泰興。這也體現了近年來江蘇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由蘇南向蘇中、蘇北發展的態勢。

其中,海門、如皋和啟東都是南通市轄下縣級市,南通作為上海都市圈的北翼門戶,發展前景廣為看好。2017年5月,江蘇省政府批覆《南通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總體方案》。批覆指出,加快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是南通搶抓國家系列重大戰略機遇的關鍵舉措,是策應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實際行動,有利於推動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融合發展,在實現江蘇“兩聚一高”(聚力創新 聚焦富民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江蘇之外,浙江千億縣有6個,山東有5個,福建有3個。這四個省份的千億縣數量佔了近九成。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沒有一縣進入到千億縣行列。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區域發展失衡,經濟要素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而近年來珠三角最發達的縣如順德、南海、三水、增城等紛紛改為區了。另外,東莞和中山都是地級市直管鎮的模式,下不轄縣(市)。

實際上,廣東一些超級鎮實力也非常強。例如佛山南海的獅山鎮2018年GDP 1048.7億元,而同期廣東省內還有兩個地級市GDP低於1000億。

區域發展失衡是廣東頑疾,但廣東坐擁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田伯平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深作為兩大一線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更強,現代服務業更為發達,對珠三角地區的轉型升級起到非常重要的服務和帶動作用。相比之下,無論是蘇州還是南京,江蘇中心城市的服務帶動作用都與廣深有較大的差距。

中西部地區共有4個縣域突破千億大關,其中三個來自湖南長沙轄下,分別是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另外一個縣是陝西神木市。

縣域經濟如何轉型

千億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一些能源重化為主產業的縣在進入千億大關後,經濟發生波動。還有其他一些縣域,近年來經濟增速出現明顯放緩。

由於目前統計部門發佈的增速均為實際增速,是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後,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速,而名義增速包含了價格變動。比較城市之間經濟總量的大小,用名義增速更能反映真實情況。

從名義增速來看,有8個縣域超過了10%。其中陝西神木名義增速達到了16.9%,浙江慈溪名義增速也達到了16.7%。此外,樂清和晉江也都超過了12%。

不過,在這29個縣域中,有20個縣域的名義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11個縣域的名義增速低於6%,寧鄉和瀏陽的名義增速為負,當然這種負增長,可能有統計口徑調整的因素。

此外,丹陽的名義增速只有1.4%。丹陽所在的地級市鎮江去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今年鎮江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回顧過去一年,困難比預想的多、挑戰比預想的大。受宏觀經濟下行、消化過高基數等因素影響,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三項指標未能完成人代會確定的目標。產業結構偏重,先進製造業發展還不充分,生態環境仍存在許多短板和問題。

丹陽之外,榮成和龍口的名義增速也分別只有2.6%和2.9%,諸暨只有3.8%,滕州和鄒城都只有4%。總體上看,不少經濟大縣的經濟增速要明顯低於大中城市的經濟增速。

對此,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分析,在過去短缺經濟的情況下,通過發揮企業家精神、發展縣域經濟、鄉鎮經濟,很多縣域經濟隨之崛起。但在經濟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後,科技、人才、資金等高端要素資源、現代服務業對產業的發展作用日益突出,而人才、總部經濟等往往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

“人才當然願意在大城市。因為大城市的城市建設和教育、醫療等公共配套更好。”丁長髮說,相比之下,縣域的公共服務產品與大城市存在很大差距。“比如閩南的晉江和石獅,雖然經濟很發達,但是城鄉公共配套遠不如大城市。”

因此,即便是縣域經濟、鄉鎮經濟最為發達的浙江,也在加快向都市經濟轉型。浙江提出,要順應城市經濟特別是都市區經濟成為區域發展與競爭主要形態的新趨勢,堅持做強市域經濟與激發縣域經濟活力並重,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都市區經濟轉型。

對縣域來說,提高公共服務配套水平十分重要。今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改進城市公共資源配置。在優化大城市公共資源佈局的同時,立足實際在中小城市適度增加公共資源供給。鼓勵各地區優化潛力型中小城市建設用地結構佈局,合理增加公共服務設施等用地規模。

《任務》指出,要調整優化教育醫療資源佈局,新設立和搬遷轉移職業院校原則上優先佈局在中小城市,將更多三級醫院佈局在中小城市,支持大城市知名三級醫院在中小城市設立分支機構,支持大城市知名中小學對中小城市學校進行對口幫扶支教。

丁長髮說,縣域的公共服務配套肯定會與大城市存在差距,人才還是會往中心城市走。未來經濟大縣的發展關鍵是要在所在的城市群、都市圈中找準位置,給城市群、都市圈做配套,與中心大城市錯位發展。比如隨著都市圈的發展,現代服務業集中在中心城市,製造環節放在縣域,形成合理分工。

表:29個千億縣(GDP單位:億元)

全国GDP千亿县增至29个,江苏就有11个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根據各地統計公報、政府工作報告及公開報道統計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