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馬鈴薯產業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努力就好123456


馬鈴薯作物具有高產、適應性強、營養豐富的特點,在我國農業種植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貴州山區,它成為主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為之一。貴州全省已有85個縣市種植馬鈴薯,截止2012年貴州省已有約8.5萬hm2的面積用來種植早熟菜用馬鈴薯,佔馬鈴薯生產總面積的12.8%。貴州省在馬鈴薯種植資源中具有較大的優勢,氣候自然環境為馬鈴薯的生長提供必要的條件,一般的收穫期在4月份左右,而此時,北方的馬鈴薯已經進入了銷售尾期,供小於需,且價格上漲,使得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1、馬鈴薯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某些地區的馬鈴薯種植中,存在盲目、跟風式的選擇品種,而未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適合品種的馬鈴薯種植,這為馬鈴薯的栽培管理帶來較大的困難,無形中延長了馬鈴薯的生育期,造成了產量下降等負面影響。在種植技術中,缺乏系統的對於馬鈴薯栽培方式的研究,使得單產水平並未發展到最佳狀態。

2、馬鈴薯產業適用品種與生產技術

貴州地區種植早熟菜用馬鈴薯作物主要的適用品種有:費烏瑞它、中薯2號、中薯3號、中薯5號。費烏瑞它是由貴州省扶貧辦公室於1998年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的,並於2002年11月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種植的馬鈴薯品種,適宜在貴州省海拔1000m以下熱量條件較好的低熱河谷地區冬季種植和全省春季種植。中薯2號是中國農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從1984年~1986年春、秋兩季無性繁殖、鑑定而得的優良品種,單株結薯集中,塊莖大而整齊,出苗後50天可收穫商品薯,塊莖休眠期短,適合二季作栽培,較抗瘠薄和乾旱。中薯3號是2004年9月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2002~2003年貴州省區試中,全生育期85天左右,適宜在貴州中低海拔地區土壤肥力較好的沙壤土種植。中薯5號是從中薯3號的後代中選育而成,2001年和2004年分別通過北京市以及國家審定,該品種早熟豐產,耐水肥,生長勢較強,但分枝少,宜密植增收,既適合平播又可以間套種。

早熟菜用馬鈴薯作物的主要生產技術有:露地栽培、稻草覆蓋免耕栽培、稻草包芯栽培、覆膜栽培、地膜+小拱棚雙膜覆蓋栽培以及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蓋栽培。露地栽培是貴州冬作馬鈴薯最為廣泛的栽培方式,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左右播種,次年2月下旬左右出苗,採取單壟單行栽培、單壟雙行栽培、單壟多行栽培以及平作等栽培方式。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是在水稻收穫後,稻田未經翻耕犁耙,直接開溝成畦,將薯種擺放在土面上,並用稻草全程覆蓋,配合適當的施肥與管理措施,直至收穫的一項輕型高效栽培技術。稻草包芯栽培是對稻草覆蓋栽培技術的改進,能減少稻草使用量的同時降低綠薯率。覆膜栽培是採用黑膜覆蓋栽培,有利於提高土溫、保濕,促進提早發芽出苗,抑制雜草、防止土壤板結、保持土壤疏鬆透氣。地膜+小拱棚雙膜覆蓋栽培在地膜覆蓋的基礎上再蓋小拱棚的一種早熟、高效栽培方式,可克服前期低溫的不利影響,緩解晚霜凍害。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蓋栽培是一種人為調控馬鈴薯生產條件的重要農藝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溫度和溼度。

3、馬鈴薯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3.1產業區域持續佈局調整,產業融合不斷加深

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馬鈴薯產業也呈現了快速增長的發展事態,由規模擴大的趨勢帶來產量的增加,需要與消費總量保持平衡,同時對馬鈴薯產業的結構進行不斷的優化調整,以此來提高馬鈴薯產業的在未來的發展優勢。參考《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計劃的推進進度,預計在未來全國範圍內的馬鈴薯產業,西南地區將比東北部地區地位有所提高,這主要是因為西南地區的馬鈴薯產業受到全國市場的刺激和農業技術的水平的促進,使得馬鈴薯產業具有較好的突破,所以,從全國馬鈴薯產業佈局來看,未來馬鈴薯產業生產量主要來自西南地區。馬鈴薯作為主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其用途產業鏈較為廣泛,帶動了相關加工、運輸的其他產業,同時促進了產業之間的融合程度的加深。

3.2產業品種結構豐富優化,產業效益不斷增加

馬鈴薯製品帶動了相關加工、運輸等產業的發展,這為產業發展的結構優化提供了更高的需求,彌補了市場的短板,促進消費,從而提升了馬鈴薯產業的附加值。同時,品種結構的優化能針對適合的地區種植相適應的馬鈴薯品種,為市場中多樣化的馬鈴薯品種提供需求選擇,實現優勝劣汰的品種抉擇,提高馬鈴薯作物品質。除了產業和品種的優化,對種植空間結構的優化也是一項重要的發展趨勢,西南地區對馬鈴薯種植的適宜延展,能有效的對春季市場的壓力起到緩解作用。

3.3產業營銷模式拓展創新,產業標準規模形成

結合互聯網營銷模式的創新深化拓展,馬鈴薯產業銷售階段的發展將會取得巨大的變革,打破傳統的銷售模式,引入新的營銷概念,使訂單增加,完善市場銷售渠道。從而使馬鈴薯產業標準化的成產規模得以形成,不斷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益。

4、小結

馬鈴薯作物作為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為之一,具有較好的發展趨勢,從產業、品種和空間三種結構的優化調整的角度對馬鈴薯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分析,總結出了需要從馬鈴薯產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行拓展,並輔助現代化營銷模式,才能使馬鈴薯產業在未來能健康、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福建省村網通鄉村振興


馬鈴薯是僅次於水稻、玉米和小麥的主糧作物之一,其耐旱,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馬鈴薯不僅是糧食,還是一種蔬菜,具有豐富的營養,在中國居民飲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馬鈴薯產業在中國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研究馬鈴薯產業發展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基於分析近年中國馬鈴薯產業生產、消費、貿易、價格等方面情況以及馬鈴薯產業的主要影響因素,對2017年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形勢予以了展望。

1 近年馬鈴薯產業發展情況

1.1 生產概況

馬鈴薯是現今人類社會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水稻、玉米和小麥,全球的馬鈴薯種植面積以及產量逐年攀升,世界上約2/3的人口選擇馬鈴薯作為主糧[1]。1961年,我國的馬鈴薯產量僅佔世界馬鈴薯總產量的4.77%,1990年之後,隨著馬鈴薯生產技術的提高,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得到快速提升。2015年我國馬鈴薯收穫面積平穩升至567萬hm2;馬鈴薯產量由1993年的4594萬t增至2015年的9380.60萬t,2016年約為9450萬t。2016年農業部正式發佈《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馬鈴薯作為主糧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2]。自農業部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以來馬鈴薯收穫面積穩步增長,但受災害影響馬鈴薯產量略有下降。目前,我國馬鈴薯產業已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擴張向穩定規模、提升質量的繁榮發展階段。從我國馬鈴薯生產在世界範圍內的地位看,1993年我國馬鈴薯產量成功超越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並保持至今;2015年我國馬鈴薯產量佔世界馬鈴薯總產量的25.29%,即世界1/4的馬鈴薯產量貢獻自我國。

1.2 生產區域分佈

我國馬鈴薯的生產區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近年來主產省(市、自治區)並未發生大變化,只是各省(市、自治區)的馬鈴薯產量排名有所變化。2015年產量位居前6位的省(市、自治區)分別是四川、貴州、甘肅、雲南、內蒙古和重慶,其馬鈴薯產量及佔全國馬鈴薯總產量的份額分別為307.60萬t和16.21%、237.60萬t和12.52%、225.30萬t和11.87%、

170.50萬t和8.98%、146.30萬t和7.71%、128.10萬t和6.75%,六省(市、自治區)馬鈴薯產量合計約佔全國馬鈴薯總產量的64.04%。我國馬鈴薯生產具有穩定的區域變化特徵,西部省(自治區)的馬鈴薯產量均呈顯著上升趨勢,1995—2015年,甘肅、貴州、雲南、重慶、江西、新疆、安徽、廣西、寧夏、青海等省(市、自治區)馬鈴薯產量佔全國馬鈴薯總產量的比重由26.38%升至48.38%;中部和東部省(市、自治區)對全國馬鈴薯總產量的貢獻地位在逐步下降,如黑龍江、陝西、湖北、河北、山西、廣東、山東、浙江八省的馬鈴薯產量佔全國馬鈴薯總產量的比重均呈顯著下降趨勢,已由33.20%降至20.50%


無名小獎


馬鈴薯在我國已有 400 多年的栽培歷史,其所含營養 成分全面,含有多種蛋白質,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對預防 人體疾病、增強機體免疫力均有一定作用。此外,馬鈴薯不 僅能夠用作新鮮蔬菜,還能夠作為食品加工、工 業 原 料 以 及飼料,具有廣泛的用途。河南上蔡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 生產基地,境內有生薑等土特產,土質適合塊莖作物生長, 近年來當地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業。 本文通過分析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前景,詳細闡述馬鈴薯高 產栽培技術,旨在促進當地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 1 馬鈴薯產業發展前景 馬鈴薯是糧食、蔬菜、飼料及工業原料兼用型高產高效 作物,且具有較高的適應性,目前已成為我國第四大糧食作 物,種植面積以每年 4.5%的增速在增長。同時,根據國際食 品 政 策 中 心 和國 際 馬 鈴 薯 中 心 的 預 測,在 接 下 來 的 20 年 內,全球對馬鈴薯的需求量會增加約 40%,超過對水稻、小 麥以及玉米等糧食作物的需求增長。因 此,馬 鈴 薯 具 有 較 高的發展潛力,用途廣泛,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種植馬 鈴薯不失為效益農業的一種良好選擇。 1.1 馬鈴薯的用途廣泛 近年來,馬鈴薯食品已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在英國、 美國等國家,直接鮮食的馬鈴薯約佔 5%,製作的馬鈴薯食 品佔比能夠達到 80%。主要包括馬鈴薯泥、乾製馬鈴薯及其 半成品等馬鈴薯乾製品,馬鈴薯丸、馬鈴薯餅、馬鈴薯饅頭 等馬鈴薯冷凍製品,油炸馬鈴薯片、酥脆馬鈴薯等馬鈴薯油 炸製品。在我國,馬鈴薯食品也備受歡迎,隨著麥當勞、肯德 基等國外連鎖快餐店在我國的迅速發展,炸薯條、薯片等馬 鈴薯食品也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1]。 此外,馬鈴薯是除玉米、小麥以外的第三大澱粉原料作 物,尤其是在高寒地區,馬鈴薯顯得更為重要。而且相對於 其他澱粉,馬鈴薯澱粉具有顆粒大、類脂化合物、蛋白質含 量低、較強的抗切割性等優點而受到加工企業的歡迎。在食 品加工業中,馬鈴薯澱粉的應用更加普遍,如荷蘭已能夠將 馬鈴薯澱粉應用於掛麵、各種小吃、餅乾、麵食以及肉食制 品的生產,我國也進行了相關食品的科研工作,如中國農科 院研製的馬鈴薯饅頭已在北京幾家大型超市進行試賣,收 到良好的市場反響。 1.2 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發展空間來看,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潛力依然較大。一方面,利用南方冬閒田發展冬作馬鈴薯。南方冬閒田 面積較大,可用於種植馬鈴薯的面積在 400 萬 hm2 以上,按 產量 15 000 kg/hm2 計算,在不影響其他農作物生產的前提 下,可以增加 6 000 萬 t 馬鈴薯,按 5∶1 摺合增產糧食 120 億 t 以上;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合格脫毒種薯的推廣應用。如 果經過努力,現有馬鈴薯種植面積合格種薯覆蓋率能夠提 高到 70%,那麼馬鈴薯產量將新增 2 000 萬 t 左右,而其產 量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因此,我國未來發展馬鈴薯生產的 前景還十分廣闊,產量很有可能達到 1.50 億 t 左右。 2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儘管馬鈴薯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在多數地區均能生長, 但為了能夠提高產量,保證品質,還是有必要了解馬鈴薯生 長的最適溫度、光照、水分等因素。 2.1 溫度及光照要求 馬鈴薯生長期間需對溫度進行較好的控制,一般而言 當晝夜平均溫度在 17~21 ℃最為有利,但在不同的生育期 對溫度有不同的要求。播種時土壤深層 10 cm 溫度達到7~ 8 ℃時,馬鈴薯幼芽即能生長,溫度在 10~12 ℃時能夠保證 順利出苗。當夜間最低溫度高於-2 ℃時即能播種。莖葉生長 期最適溫度在 17~21 ℃,當溫度在-1.5 ℃時幼苗便會發生凍 害。當溫度低於 7 ℃或超過 42 ℃時,莖葉即會停 止 生 長。塊 莖形成與生長髮育的最適溫度為 17~19 ℃,地溫低於 2 ℃或 高於 29 ℃時,塊莖即停止生長。馬鈴薯開花結果最適溫度在 15~17 ℃,低於 5 ℃或超過 38 ℃時便會影響馬鈴薯開花,16~ 18 h 長日照和高溫有利於花芽分化,促進開花結實。此外,馬 鈴薯喜光,屬於長日照作物,長日照有利於營養器官的生長, 而塊莖在短日照下容易形成[2]。 2.2 土壤、水分及肥料要求 馬鈴薯的食用部分為其在地下膨大的塊莖,因此要求 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且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因此馬鈴薯一般 種植在砂壤土中。此外,馬鈴薯較喜酸性土壤,土壤 pH 值應 控制在 4.8~7.0,最適宜生長 土 壤 pH 值在 5.0~5.5。當土 壤 pH 值超過 7.0 時便會造成馬鈴薯的大幅減產[3]。 馬鈴薯整個生長週期的需水量均較大,在其生長過程 中均需供給足夠的水分方能獲得高產,但在不同生長週期 所需水分也存在差異。發芽期的土壤保持溼潤即可,幼苗期 土 壤持 水 量 應 在 50%~60%,發棵 期 土 壤 最 大 持 水 量 應 在 70%~80%,結薯期田間持水量應在 80%~85%[4-5]。 在生 長 周 期 內,馬鈴薯需求量最多的養分分別為氮、 磷、鉀,其次為鈣、鎂、硫和多種微量元素。在氮、磷、鉀 3 種肥料中,馬鈴薯對鉀肥的需求量最大,其次是氮肥,對磷肥 的需求較少


微光公社


馬鈴薯是中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大人小孩都愛吃,所以它的前景很好的


一雨一彩虹露瑤博


簡單些講是馬鈴薯可以出粉,可以做粉條,可以做薯條是人們餐桌必備的菜餚,未來前景非常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