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刚死,后主刘禅为何就将上书诋毁诸葛亮的李邈处死?

蝶恋花绯


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便开始辅佐刘备,担任军师及丞相。数十年来,诸葛亮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帮助刘备从一个人数不多、没有固定根据地、屡战屡败的刘氏集团,发展成占有广阔的地域、拥有数十万军队,可与北方曹操、东方孙权相抗衡的蜀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托孤重臣,继续把持朝纲,建立起了庞大、且稳固的政权班底,并多次北伐,试图一统中原,称霸天下。然而,诸葛亮由于长年高负荷工作,积劳成疾,最终病死在北伐路上。
可以说,诸葛亮把持朝纲数十年,各系统要员几乎都是他的亲信或嫡系,特别是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尚幼,诸葛亮更是全国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此时,若要夺权,如囊中取物。然而,诸葛亮却是辅佐后主忠心耿耿,处理国事兢兢业业。
诸葛亮死后,大臣李邈便上书后主刘禅,声称:诸葛亮独断专权,多次北伐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将国家拖进无底的深渊,虽未夺权篡位,但将皇帝驾空,形同傀儡。我时常担心和关心皇上,现在诸葛亮死了,刘氏江山可以保全了。
后主听后,愤怒异常,下令将李邈处死。那么,后主刘禅真的是因为李邈诬蔑诸葛亮而被处死的吗?
人们都说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实则不然,刘禅是很聪明的,从几件事可以看出。
处死李邈,一是因他诋毁诸葛亮。更确切的说,诸葛亮虽死,但各政府部门及军队都还是他的亲信把持着。这些人,刘禅现在没有实力将其清除。如果现在就追讨和诋毁诸葛亮,必然会引起这些人的不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只能以诋毁、诽谤诸葛亮的名义,将李邈处死,安抚人心。
蜀国灭亡后,后主刘禅被俘。但他整日沉溺在酒色、歌舞之中,对亡国之事毫无在心,乐不思蜀,给人的感觉是,刘禅就是一个酒囊饭袋、毫无远大抱负之人。这就是刘禅的聪明之处,否则,他可能早已做了刀下之鬼。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李邈说的是事实,刘禅心知肚明,从他不准百官为诸葛亮奔丧以及撤销丞相职务,不准为诸葛亮立庙祭祀,并不准继任者再使用“益州牧”的官爵,而代之以“益州刺史”的情况来看,刘禅是在有限度的发泄对诸葛亮的不满,但是李邈错就错在扎错了苗头,他深知刘禅在诸葛亮的淫威之下过着非常屈辱的日子,在刘禅继位的这12年中,蜀汉政权“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就是一个被供起来的牌位,国家所有的一切都是丞相在处理,丞相的手甚至都伸到皇宫里来了,他还大言不惭的要求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把自己的相府跟皇宫相提并论,诸葛亮的铁杆狗腿子郭悠之,费祎,董允,代表诸葛亮牢牢的控制着刘禅,诸葛亮甚至要求刘禅“宫中之事悉以咨之(就是要得到郭悠之,费祎,董允等人的同意),然后施行”,不仅如此,诸葛亮把长期负责皇帝警卫的赵云派到前线,陈到派到永安,把成都和皇宫的警卫安排给自己的亲信向宠,并且要求刘禅“营中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这是从里到外,彻头彻尾的把刘禅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一举一动都要征求这几个狗腿子的意见,到了29岁还不能亲政,诸葛亮长期把持军权,驻节汉中,国家的政务都要长途跋涉送到汉中去处理,刘禅在成都基本上就是无事可做,诸葛亮偶尔回一次成都,上殿面君都是带甲士百人,持兵器上殿,真正是威压百僚,藐视皇帝,刘禅在这样的淫威之下,屈辱的生活了12年,如今,老天保佑让诸葛亮死了,刘禅还不得好好的清算一下诸葛亮的罪行吗?

李邈就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才敢于向刘禅提出那样的奏折,但是他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不成熟,才扎错了苗头,他实在是低估了刘禅的政治智慧,低估了刘禅对于诸葛亮之后蜀汉政权的掌控能力,和刘禅力求蜀汉政权内部稳定的心情,因为他深知,蜀汉政权依赖的核心力量是荆州士族,对于益州士族即要使用,又要防范。荆州,益州两股势力必须互相制约,不能让一家独大,诸葛亮时期,益州士族长期被压制,他们的怨气很重,一直都在等待一个借口,一旦李邈的奏折成为益州士族向荆州士族发难的借口,以声讨诸葛亮为借口要求清算荆州帮,那时候刘禅也无法控制局面,如果不惩办荆州帮,难平益州帮的怨气,如果惩办了荆州帮,则益州士族就会一家独大,对于蜀汉这样一个外来政权,这就是非常危险了,所以,他必须堵住众人的嘴,一则让益州士族不能借此兴风作浪,二来稳定荆州士族的人心,让他们看到皇帝对荆州帮依然重用的态度,不会因为对诸葛亮的怨气而迁怒于其他人,使得荆州帮能够安心。对于刘禅来说,出气事小,稳定事大,这才是刘禅内心深处的帝王心术。


狼的影子319


刘禅为何要将上书诋毁诸葛亮的李邈处死呢?我们先看看李邈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明白,他的死也是早晚的事儿。

李邈还有三个哥哥弟弟,那三个兄弟在当时被人们评为“李氏三龙”,评价很高,但李邈很光荣的不在其中。

李邈本是益州刘璋的牛鞭长,这个职位只在三国志见过,不太明白是个什么角色,大家看名字猜猜看吧。刘备拿下益州后,李邈讽刺刘备,“振威将军(刘璋)请你来是为了对付汉室的敌人的,敌人还好好的,将军却先死了,你入主益州不合适吧。”刘备就回他,“既然你觉得不合适,你为啥不帮助刘璋呢?”李邈回的也霸气,“我没那本事啊!”刘备气的半死,执意要杀了这个家伙,好在诸葛亮求情,才免于一死。

后来就跟着诸葛亮了,做了个参军,街亭失守,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了,李邈又跳出来了,“秦国赦免了孟明,才可以收服西戎二十余国而称伯;楚国诛杀子玉,不到两代就衰落了。”诸葛亮懒得搭理这个看不清楚状况,胡言乱语的家伙,就让他回后方当太守去了。

再后来,诸葛亮刚死,李邈就上书刘禅,诋毁诸葛亮“谋反”。首先、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还是很亲密的,扶不起的阿斗不是因为蠢,更多是不适合做个工作狂君主。其次、你这么快跳出来,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公报私仇。最后、退一万步讲,这满朝都是丞相的人,你要阿斗怎么办。纵观李邈的一生,一直都在作死的路上,前有丞相好心容他,没了丞相,那就去死吧。


布谷鸟讲历史


诸葛亮之于刘禅,已经不仅仅是君臣,更是父子。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成了他的监护人,无论大事小事。诸葛亮都会帮刘禅想到。诸葛亮对蜀汉,对刘氏父子中心耿耿,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

刘禅是不如刘备,但他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

他的亚父去世,居然还有人诋毁自己的亚父,处死刘邈是对亚父最大的尊重。


史娱善终


李邈在诸葛亮病亡后向刘禅作了个《丞相亮卒上疏》的奏文,此奏文记载在《华阳国志》卷十中。文献中除了记载李邈向刘禅上书指责诸葛亮这个事外,还记载两件关于李邈的事。我们可以先从这两件事看下李邈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从他这个人谈下他为什么最后落得个被刘禅诛杀的下场。

其一就是刘备入主益州前,李邈在刘璋手下做事任牛鞞长(当时一个叫牛鞞县的地方的长官),刘备入主益州后又封他为益州从事,也就是他从地方到中央了,算是高升了。既然刘备给你升了官,照说你即使不感恩戴德,也应该对刘备这个领导保持必要的尊重吧,但后面一次酒会,他却当着众大臣的面搞的刘备差点下不来台。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领益州牧后,在正月初一这天举行酒会庆祝新年,在酒会进行到正热烈的时候,李邈不晓得是酒喝多了脑子犯抽,还是受人指使,突然在酒会上指责刘备,指责的内容大致就是:我原来的领导刘璋本来是委任你去讨伐敌人的,结果敌人没消灭到,刘璋倒先被你消灭了,我认为你做的这个事有些不厚道。刘备生气吗?我想肯定是气到都要骂人了,但作为领导不可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跟你李邈像泼妇一样对骂啊,就只反问了一句,“你认为我不厚道,那你当时怎么不敢去帮助刘璋抵抗我呢”。李邈牛皮地回答道:“不是我不敢,而是我实力不足。”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要是我实力足够早都干你了。他这些话一说完,整个酒会大厅里静得是落针可闻,接着就是群情激愤,到处都是要处死他的呼声,要不是诸葛亮求情,李邈怕是早就交代在那个时候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李邈这个人呢,说好听点叫“狂”,不好听的就叫“二”,而一个很二的人是最容易被别人拿去当枪使的。

第二个事就是诸葛亮因为马谡打了败仗要斩马谡的时候,李邈跑来求情的事。马谡是诸葛亮的爱将,这许多人都知道,李邈肯定也是其中一个,因此他自以为诸葛亮要杀马谡只是做做样子实际上是想让下面众人赶紧给递个梯子求个情就顺势把这个事揭过去了,所以他为马谡求情是有拍马屁的嫌疑。但是马谡打的这个败仗可不是个小败仗,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全局崩盘直接使得诸葛亮的这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如果因为马谡是自己的爱将而不杀他,诸葛亮以后如何服众,诸葛亮还是那个史书上记载的赏罚有度,公正严明的诸葛亮吗?所以李邈的拍得这次马屁是直接拍拍在马蹄上了,使得诸葛亮看清了他是一个不知轻重,是非不分的人,诸葛亮从此是看不上李邈了。

第三件事便是他向刘禅上疏指责诸葛亮的事,内容的大致意思是把诸葛亮比作西汉时的两大权臣,一个是吕氏集团吕禄,一个是霍光的儿子霍禹,说的这两人其实未必有反叛之心,皇帝呢,也未必有想做一个杀害大臣的君主,但是正是由于他们全是太大,所以造成两方互相猜忌,互相畏惧,致使最后吕禄和霍禹造反,最后被君主所杀。当诸葛亮这样的权臣在死,我是日思夜念着国家的安危,对陛下您的性命的担忧更是让我寝食难安啊,现在他死了,所以陛下您的宗族得以保全,边疆战争又得以停止,大小百姓无不拍手欢笑。这文章中比喻初听很有道理,其实细想便能发现李邈说的这些话有些强词夺理了。先说他提的禄禄和霍禹,这两个人在生前那个不是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吕禄的吕氏集团在汉初杀了多少刘氏宗亲,霍禹的霍氏集团在霍光还在的时候同样毒杀了汉宣帝的老婆,甚至差点把汉宣帝的儿子也毒杀,这两个或者两家人已经行了造反之实,却被他硬生生的说成未必有造反之心,以便用来数落诸葛亮的罪状。然后我们再来说说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史书上记载,刘备在死前把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在这两人中又让刘禅以诸葛亮为亚父视之,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刘备最信任诸葛亮。同样刘备死后,刘禅确确实实的视诸葛亮为亚父,可以说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或者说感情,已经完全超越平常的君主之情,上升至父子之情高度,一部《出师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个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所以诸葛亮死后,刘禅诏书中对诸葛亮生前所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与高度赞赏,对失去诸葛亮这样一个长辈而肝心若裂,直接追謚诸葛亮为忠武侯。忠武这个謚号可以说在当时是一个大臣能够取得的最高荣誉了。引《逸周书·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在诸葛亮之前只有一个人得过这个謚号,所以这片诏策中又体现了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因而,李邈这次拍的马屁又拍到马蹄上了。

再从季汉政权当时的政局出发,自刘备建立季汉起,季汉内部便有两大派,一个以诸葛亮为代表为主的组成的荆州派,一个以益州当地士人组成的益州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荆州派压制益州派,所以益州派这边有些人肯定是心怀不满的,诸葛亮在时他们还不敢跳出来,所有的操作都只能在桌面下进行。既然现在诸葛亮死了,那还不赶紧跳出来从荆州派中把权利争些过来。可是呢?诸葛亮虽然死了,但他的接班人还在,荆州派的势力还是太大,益州派这边也担心跳得太明显了怕是权利没争到自己手中这点权利要先保不住,所以不如先推个二货出来试下水。开头也说了李邈便是这样一个二货,因此李邈自然而然的被推出来了。而后主刘禅聪明谈不上,但也不蠢,经过诸葛亮那么多年的细心培养,对于李邈或者说李邈背后哪波人按的什么心思是非常清楚的,无怪乎想以上疏的名义搞清算,掀起党争,争权夺利而已。大家都知道党争对国家的危害,后世的唐,宋,元,明无不是因为无顾忌,无节操,无休止的党争而亡,所以对于党争稍微清醒的君主都有什么的认识。因此对李邈及其背后的势力,刘禅于感情上和国事上都会毫不犹豫的将其诛杀。这便是李邈死的原因。


言三语四


现在总有一些人试图给历史上某一些人洗白,或者说是抹黑。尽管有时候看上去有理有据,仔细一捉摸,就会有阴谋论的味道在里面。为什么会这样,我也说不清。

诸葛亮可以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的有名,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二十多岁随着先主出山,那时候的刘备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一穷二白,所以对诸葛亮非常倚重。诸葛亮感知遇之心。

后来白帝城托孤,后主以卧龙为亚父。

一个一生为大汉天下鞠躬尽瘁的人,死后还得被诽谤。这不仅是对诸葛亮的蜂刺,也是对刘备的讽刺。

后主杀他理所应当


南康白起324


首先,诸葛亮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是他在维持蜀国的稳定和发展的过程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他算是一个权臣,但是他兢兢业业辅佐刘禅,尽心尽力,努力完成刘备对他的嘱托。可以说诸葛亮在后刘备时期独自支撑起了蜀国的大梁,所以,即使刘禅会对他专权有一些不满,但是还是不能公开诋毁和否定诸葛亮的功绩的。

其次,诸葛亮刚去世,这个时候他在朝堂和民间的声望还是很大的,李邈诋毁为国尽心尽力的诸葛亮,大臣和百姓们也不会同意,刘禅也必须要处理李邈。如果刘禅同意了李邈的请求,那么未免会留下一个狡兔死 良狗烹的印象,对他也不利。

最后,李邈的人品也不行,能力也很差,刘禅是不会看得起他的。并且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也很好,诸葛亮有亚父之称。虽然生前有一些小龌龊,但是死后只会更珍惜这种关系。

所以,刘禅要杀李邈了。


蝶梦青史


有人说孔明是愚忠,刘备托孤后,孔明原可以取而代之,但依旧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真有那么无能?我想远非如此,刘备本人是何等的聪明,绝不会让无能的儿子等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能说刘禅尚有可辅佐的基础,只是被历史黑化了。

孔明之死,杀谏臣,也说明了刘禅心思之缜密。全国上下,奉孔明为神明,孔明是蜀汉的智慧化身,不可动摇。动孔明,只会落下话柄,杀谏臣却可安抚民心!


qzuser


安抚人心,维护自己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