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這把火燒不死文明

巴黎圣母院这把火烧不死文明

梁霜

廉政瞭望 記者

吹滅讀書燈 一身都是月

巴黎圣母院这把火烧不死文明

掃一掃看

更多文章

巴黎圣母院这把火烧不死文明

“那三個挖成尖拱形的大門道,那一排有二十八位穿著舊的繡花長袍的君王的神龕,正中間有個巨大的玫瑰花飾圓窗洞,兩旁各有一個小窗護衛著,就像祭師和助祭師陪伴著神甫一樣……”

這是雨果在其作品《巴黎聖母院》中對聖母院的描述。當地時間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的主塔尖在滾滾濃煙中倒塌。這場災難通過媒體直播,牽動著法國乃至全球人民的心。

巴黎圣母院这把火烧不死文明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偉大,不僅是物理層面的建築與藝術層面的收藏,也因為它矗立在塞納河邊,經歷了八百多年的風雨,承載了一代代人的文化與情感。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而聖母院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它高而尖,像一簇怒放的春花,拼命從地上抽發出來,肆意向天空生長。

詩意的去處從不缺乏藝術家的青睞,攤開歷史的長卷,可以看到莫泊桑跟著福樓拜,伏爾泰領著盧梭,巴爾扎克挽著雨果,還有從西班牙趕來的畢加索,為這裡帶來了浪漫、優雅與祥和。

它也是諸多重要歷史的發生地,很多重要時刻發生於此。路易十四的鐵騎、拿破崙的戰車帶來過驕傲與光榮,也帶來了血腥與恐怖,巴黎聖母院幾度罹難,幾度榮光。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革命的巴黎人砸毀了二十八尊3米多高的歷代帝王像,唯有大鐘倖免於難,此時聖母院已是千瘡百孔。

之後教堂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拿破崙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1793 年,教堂大廳淪為倉庫。

“這座可敬的歷史性建築的每一個側面,每一塊石頭,都不僅僅是我國曆史的一頁,而且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它不僅能“寫出人類的世界通史”,而且是一部“規模宏大的石頭製造的交響詩”。

1831年,《巴黎聖母院》對大教堂進行了充滿詩意的描繪引起很大的迴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計劃。1844年,修繕工程開始,經過20多年的整修,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昔日光彩得以重現。

然而,世界文化瑰寶遭受損壞,卻能聽聞不少不和諧的聲音。處境調換,興許也會有人痛罵雨果:你對得住慘死的同胞嗎?

在英法聯軍燒燬圓明園的時候,雨果曾寫了一篇揭露其暴行的文章: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圓明園,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諸一炬……當年,英法聯軍派去跟咸豐談判的使節,被全部逮捕關押,十五個人死在監獄裡,其中就有法國人。根據《泰晤士報》的報道,有的死後甚至被拿去餵豬。

置身於人類的文明共同體,一切藝術的消亡,毫無疑問都是不可挽回的悲劇。在火災的第二天,圓明園遺址公園發文:“文明是脆弱又堅韌的。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力的守護它,儘量延緩它的消逝,傳承它的精神。”

萬幸的是,除了尖塔燒燬、修建於1220年前後珍貴的木質屋頂化為灰燼之外,放置座於修繕部位的16石像因為提前搬走而免遭火海吞噬,受石頭砌成的圓形拱頂保護,教堂主體結構以及大部分藝術品得以倖存,而玫瑰玻璃窗被毀掉的部分,後期也可以修繕復原。

巴黎圣母院这把火烧不死文明

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的一句臺詞在網上流傳,“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這是一語成讖的巧合嗎?實則不然,雨果說,“在這遠離塵世,接近天堂的鐘樓塔頂,是屬於卡西莫多的崇高而聖潔的世界,也是孤獨而絕望的世界”。這個浪漫、熱血的民族早已在烈火中淬鍊出了堅韌而文藝的個性,學會了在孤獨和絕望中涅槃,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所言,“這是我們法國命運的一部分。”

審核 / 許秀蓮

視覺 / 瓷了了

▼下滑到留言區 發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