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抽检不合格公示后,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作为寻常老百姓,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公示的抽检信息,共抽检多少批次,发现多少批次的产品不合格,那么一个产品不合格信息的公示背后,相关监管部门都做了些什么呢?

食品抽检不合格公示后,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一、抽检任务的制定。

抽检任务的来源后很多,如国家抽检、省自治区抽检、地方抽检等。其中体量最大是国家抽检,也是资金最充分的抽检内容,检验项目最全,一般国家抽检都会委托权威性了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抽检,多为某省、某市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等。当然,也会有社会第三方机构承检相关任务。国家抽检任务一般涵盖范围最广,涉及所有类别的产品,但是这并不能所有企业、所有产品全覆盖。省级抽检和地方抽检作为国家抽检的补充,技能能够满足全覆盖的要求。一个企业一旦被抽出不合格,基本上列为抽检重点,一般会连续抽检2年左右时间。

食品抽检不合格公示后,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二、检验机构依任务进行抽检

检验机构抽检按照监管部门制定的抽检任务开展抽检工作,首先确定抽检人员,到企业后需要拍摄大门、成品库、抽样的产品、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均在有效期内,抽样程序和抽样方式合法。

食品抽检不合格公示后,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三、检验结果转发有管辖权的监管部门

出现不合格抽样产品后,检验结果一般第一时间移交给任务委托方,多为省、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然后转发检验后处理转办单,转发被抽样地的食药监部门。

食品抽检不合格公示后,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四、产品检验结果送达、立案调查

经营者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第一时间送达检验报告,告知复检的权利及义务,同时进行立案调查,掌握不合格产品数量去向,影响食品安全的会督促企业开展产品召回,减少危害后果。违法食品安全法的内容,要依法办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该处罚的处罚。

一个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程序有很多,并非只拿检验报告就可以完成所有程序。一般的案件办理程序包括立案审批、现场检查、询问调查、调取定案证据、合议讨论处罚结果、告知当事人处罚内容及享有的申辩权、进行处罚决定审批、下发处罚决定书,如果复检的需要,最后还要等待复检结果。

食品抽检不合格公示后,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五、抽样不合格是不是一定危害人体健康,且必须处罚

出现抽检不合格后,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要处罚。抽样检验的项目有很多,部分企业的包装标签存在瑕疵,但不影响食品安全,一般要求责令整改。部分产品检验项目包含非安全指标,比如白酒的酒精度、醋的醋酸浓度、酱油的氨基酸态氮等,都不影响食品安全,所以看到不合格产品公示后,一定要阅读不合格项是什么。

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食企助手)进行询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