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曹操來戰,東吳文官皆主降,武將主戰,為什麼?

衣羊羊潮衣庫


《三國演義》中曹操肅清北方較大勢力,後率領大軍劍指江東、親征東吳。頭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角光環,手握“號稱八十萬大軍”的嫡系精銳,以摧枯拉朽之勢,想要先殺劉備再除孫權而一戰定江山。

此時劉備勢單力薄,被曹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唯一的出路就是與孫權結盟抗曹,於是就有了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經典故事。題者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就隱藏於此。

第一,張昭投降的理由:1.曹操兵多將廣(敵強)。2.曹操奪取了荊州,東吳已經失去了長江天險(我弱)。3.曹操是借漢天子的名義征戰四方(名正)。4.投降後,我們(文官的宗族、妻子)也都能夠照常生活(私心)。

第二,薛綜投降的理由:曹操已經佔據了天下的三分之二,治下人人歸心,是天命所歸的雄主。

第三,顧雍投降的理由:劉備已經被打殘了,派諸葛亮前來遊說,打的就是禍水東引的如意算盤。

題者第二個問題表述稍有瑕疵,原著中是這樣說的:武將或有要戰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詳見《三國演義》四十三回)。

武將也只有一部分積極請戰。原因:武將只有通過戰爭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越大的風險意味著越大的收益,一旦打敗瞭如日中天的曹操,論功行賞、升官發財、乃至青史留名都不是問題。最終周瑜在諸葛亮的激將下,和諸葛亮聯手火燒赤壁,千古留名。正所謂“博一搏,單車變摩托”,古人誠不欺我。

我是阿雲,善於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留言必回,感謝支持。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雲天明的視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很複雜的。

大體上來說,主戰派和主和派不分文武官,而是分派系。

在官渡之戰的同時,孫權才接替哥哥上位,好不容易搞定了江東地方豪族反叛力量。

到了赤壁之戰,雖然已經過去了五六年,孫權也算坐穩了位子,但仍然搞不定江東豪強實力。

其實當時東漢就是這樣,地方權力主要把持在地方實力派手中。無論劉備、曹操、孫權都要討好這些人!

就比如赤壁之戰前的劉表,其實始終搞不定荊州的大家族蔡家、張家。

劉表死後,其實他的繼承人劉琮還想作戰,但荊州大家族力主投降,也就最終投降了。

當時東吳也是如此,大體是江東地方派想投降。他們本身就不是孫權嫡系。

對他們來說,換個主子而已沒有什麼關係。

就算曹操來了,一樣會保持他們的地位。

但孫權嫡系,也就同孫權自己、他爸、他哥打江山的那批人,比如程普,韓當,黃蓋,周瑜等人,都是主戰的。

原因也不復雜。

東吳的江山是這些人豁出性命打下來的,自然不可能拱手送人。

除了派系問題以外,還有個實力對比問題。

當時對於軍事不太瞭解的人,比如一些文官,大多選擇投降。

這主要是雙方實力比較懸殊。

當時孫權可以立即動用的只有三四萬人馬,劉備最多不過1萬人,另有劉琦的1萬人。

但劉琦的軍隊戰鬥力不可靠,劉備的部隊是剛剛被曹軍擊潰的。

孫權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嫡系三四萬人馬,另外還有大約2萬左右的預備隊,不能隨便拿出來拼。

但是,曹軍吃掉劉表7萬大軍以後,南下兵力高達20萬,也就是東吳總兵力的4倍。

同時,曹軍是比較精銳的,名將眾多,3000騎兵晝夜兼程三百里,在當陽殺得劉備5000人落花流水。

正常來說,東吳是無法和曹軍對抗的,投降也是應該的。

就劉表來說,他的實力並不比東吳差太多,劉琮都直接投降了。

然而,周瑜等人卻看到了曹軍的大問題,也就是輕敵加上不習水戰。

想要在長江流域打垮東吳,沒有制江權是不可能的。所以,曹軍陸地兵馬再多,也奈何不了東吳的水軍。

這就是周瑜他們主張的原因。


薩沙


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事實上主戰的只有兩個人:周瑜和魯肅,而主張投降的不僅僅是以張昭為首的文官,連大部分的武將都是主張投降的。

《三國志 吳主傳》記載: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儀,意與權同。

意思是說:當時曹操新得劉表的兵馬,聲勢浩大,孫權的謀士們都聞訊深感畏懼,不少人勸孫權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魯肅堅持抗擊曹操的主張,意見與孫權相合。



孫權手下的人,只有周瑜和魯肅是堅持主戰的,其它所有的的人,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包括程普、韓當、周泰、黃蓋等武將,也是主降的。

張昭作為孫策的託孤孫權的輔政大臣,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東吳大多數人的意見,張昭為什麼要投降?

按理說,張昭對孫權的忠心是不用懷疑的,而且張昭也不是貪生怕死的人,從張昭對待孫權的事蹟來看, 張昭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敢於對孫權不正確的做法進行直言納諫,甚至當孫權拔出劍來,張昭也毫不懼怕。



張昭的投降還要從孫策的託孤來說,當年孫策去世前,選定的接班人是孫權,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包括張昭,張昭以為孫策會選擇孫翊,因為孫翊的性格處事更像孫策。

但孫策選擇的接班人卻是孫權,出乎所有意料,包括張昭,孫策對孫權說:論帶兵打仗,你不如我;但論治理國家, 我不如你 。

孫策選擇孫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江東孫氏集團今後的發展規劃是保住,是守業,不是創業,因為孫策認為孫權沒有能力繼續創業 。



孫策在選擇孫權後,還特意對張昭說了一番話:如果孫權不能勝任,你可以取代他。

從某種意義上說,孫策定下的國策是守江東,或者說保江東,如果萬一保不住,孫策的意見就是保住家族,換句話說,就是可以投降。而張昭作為孫策的首席託孤大臣,基本上也是按照孫策的既定思想去執行的,張昭原來就中意孫翊,但孫策選了孫權,張昭二話不說,一心一意輔佐孫權,在張昭心目中,保全江東才是最重要的。

面對曹操的大舉南下,除了周瑜和魯肅外,沒有人認為能夠抵擋曹操,那麼保全江東的唯一方法就是投降。



況且當時的曹操可是代表著東漢的朝廷,投降曹操就是歸順朝廷,在心理和法理上不存在問題,張昭本來就是北方人,流亡到江東的,包括孫權手下的大部分將領都是北方人,投降曹操,回到故鄉就更加容易了,孫權領導的江東政權本質上,還是外來政權,其內部的本地豪強集團,基本上也是傾向於投降。

所以以張昭為首的文官及大部分武將都主張投降。

而魯肅與周瑜主戰,是因為二人是有政治理想的人,有著自己的戰略規劃,魯肅早在孫權剛接手江東時,就對孫權闡述了先三分、後統一天下的塌上策。



而周瑜也是,周瑜向孫權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戰略規劃,全取長江以南,與孫權劃江而治,進而尋求機會統一天下。

有政治理想的人物,與一般人是不同的 ,是會為了達到政治理想而努力的,而孫權主戰,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魯肅與周瑜的影響,再加上赤壁之戰前,孫權只有27歲,是一個有能力、有野心的政治家,自然不會像劉琮一樣,只想做個富家翁。

當然了,周瑜和魯肅主戰,除了為達到政治理想,還有出將入相的考慮,能夠達到理想,進一步出將入相,能為自已及家族帶來巨大的回報,周瑜和魯肅在某種意義上,與諸葛亮有些類似,為了達到理想而終身努力,哪怕鞠躬盡粹、死而後已,更何況是主戰。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可以用經濟學的方式來看待這個。

三國時期,科舉制度還沒出生,升遷靠的是論資排輩。代表人物十八路諸侯盟主——袁紹,當選理由是他家族四世三公的背景而不是能力

1⃣️對東吳大多數文官而言,好不容易熬到現在,有的馬上就要熬出頭了。此時如果孫老闆一打仗,打贏了沒啥好處,打輸了身死國滅,自己算白熬了。再加上萬一孫老闆把自己派到戰場上,當個監軍參謀啥的,被曹軍亂軍打死或者亂箭射死相當不划算。

2⃣️對武將來說,軍功才是王道。和平年代沒啥仗打,即使自己練個十年八年練就一身絕世武功,也少有機會用得上,頂多是哪天孫老闆高興在酒宴上點名舞個劍,打套拳助助興。平日沒少受那群之乎者也的書呆子的白眼,好不容易有機會了,那不得往死了打……別說三國了,即使到清朝,一聽有仗打,連自己護院家丁都拉過去,圖啥?不就圖個建功立業,光耀門楣嘛。

對文官而言風險大於收益,何況搞不好小命不保;對武官而言,機會難得,穩賺不賠,即使戰死疆場那也是光耀門楣的……所以文官主降,武官主戰。

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全看利益。不知這樣回答題主能否明白了沒有?


精讀孫子兵法要以


文官投降了,亡國後,只要聽話,往往可以保住性命,甚至還可以繼續當官,治國理政。且文官大多受教育程度較高,一些士大夫能夠體恤百姓,不想見到生靈塗炭,不想看到老百姓跟著軍人受罪。而亡國了,統一了,和平了,就不需要經常打仗了,於是武官就成了累贅,一些實力派武官甚至成為皇權的潛在威脅。況且武官們常年征戰,難免會有血債,一旦投降,亡國後,容易被翻老底,秋後算賬,得不償失,與其受辱而死,不如抗戰到底。所以文官主降的居多,武官主戰的居多。


馬橋客


在三國時期,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所代表的表面仍然是漢朝道統,是正統官家朝廷,順從曹軍對文官來說不丟臉,還有轉正成為朝廷正式任命官員的好處,自然會得到許多東吳文人認可;而東吳武將基本都是追隨孫策起兵打江山的一方豪傑,認同孫策的割據戰略,與曹操本質上對立。如果降草,被裁員的可能性極大,畢竟一批懷有二心的武將利用起來,即便胸懷如曹操也會心生疑慮,彼此心知肚明。因此是戰是和,東吳文武官員的傾向根本不同。


吉星西行


三國沒有文武之分,那來了文官求和武將求戰啊。應該改成本土派求和,畢竟戰要在家鄉打,三畝田二分地的,在打壞啊,再說孫家,操家誰不一樣啊,而且自從孫家來啊,這些江東本土士族就沒有好日子過。而外來,或者元從派都是舍家棄業跟你孫家打江山來啊,已經是命運共同體啊,你完啊,我前期投資都白花啊,不如先打一下,贏啊,更好,輸不也像曹操展示了中的能力,實在不行,手下有兵,嘛事都好說啊。


大漢玄德


文官魯肅是堅定的主戰派。


柴皇承彥


文官的官職,利益多是阿諛奉承得來的,而武將的職位,功名多是出生入死,流血流汗而來,得之不易,所以不願輕易捨棄。


手機用戶戀蝶花


德仁求仁,智者不展其謀,尤如武者未配其劍;故操戰東吳,謀擒人心固周郎名千古。而文官主降,乃書生之義氣爾!正所謂白話書生欲侵權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