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乖”教育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

用“乖”教育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

生活中,家長和教師教育孩子時,往往愛說“你真乖,真聽話。”“寶貝兒,乖,聽話,媽媽給你買好吃的。”或者是“你真是太不乖了,太不聽話了。”

將“乖”與“聽話”當成了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教孩子學“乖”已然成為了教育的一大誤區

孩子變乖的過程,就是家長或教師希望孩子變乖的過程,孩子知道只有變乖了,變成父母和教師想要的樣子,比如“要聽話”“小手要放好”,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一個孩子當他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了,“不哭不鬧,聽話了”,就會對媽媽說:“我今天聽話了,是乖孩子了,你應該獎勵我吧。”在他的認知裡,媽媽說了只給聽話的乖孩子買東西。

用“乖”教育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

這樣的結果是“乖孩子”有想法卻不敢說出來,沒有主見,依賴性強,缺乏自信,不敢探索,處事機械固執,缺少靈活性,而且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評價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個這樣的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作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這種變乖的過程,其實也是孩子壓抑自己真實需求和情感的過程。孩子的天性是:盡情地玩耍,不受成人的約束,自己喜歡的東西都能得到滿足,心裡有不少本能的慾望。

因為家長和老師都喜歡“乖孩子”“聽話的孩子”,孩子為了迎合大人喜歡的這種“乖”,就會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壓抑在內心深處。

以後,當他們發現在生活中自己再乖也沒人喜歡時,他們之前形成的“乖等於我的需求被滿足”的認知就會被衝擊坍塌,這個時候,他們會認為“我不夠好,不夠乖”,所以“別人才不愛我的,不關注我的。”這種認知是誘發抑鬱症的原因之一。

與孩子天性相適應的教育方式應該是:隨著個體的成長,家長或老師幫助其慢慢習得一些社會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

同時,孩子也能講道理,有主見,有擔當,能尊重自己,也能尊重他人。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乖孩子”

用“乖”教育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