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過早出現苦難,父母做到這3點,才能給孩子更有希望的未來

在我研發的早教課程「優陪會員計劃」週年活動中,我陸陸續續都會收到很多家長的反饋。在這些分享中,讓我很動容的,是一些知道自己孩子發育遲緩的家庭,

比如早產兒、比如剛出生後細微的損傷,或者是一些意外受傷、生病的孩子。

比如安安媽的孩子是32周早產兒,她也是我們的優陪計劃的會員。前幾天晚上她給我寫了一封信,回顧了自己這一路來養育孩子的心理歷程,滿屏都能感受到她為孩子在打氣。

比如啾啾媽,她在坐月子的時候,因為老家風俗給孩子灌了一包神符,結果孩子經歷過了三個月驚心動魄的搶救-感染-搶救-感染,她覺得自己把一輩子的眼淚都幾乎流乾了,孩子好了之後還留下了後遺症,讓她的陪伴難上加難。

她來找我的時候,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感受。她說訂閱了2年的「優陪會員計劃」所看重的,便是陪玩的遊戲裡有很多延伸的指導。

她做過交叉腦圖,把很多2歲可用的錦囊運用在了1歲孩子的體驗上,發現對孩子的情緒安撫也同樣有效。而很多0~3月齡課程裡的內容,也奠定了整個親子關係的培育基礎,讓她更有力量地走出曾經那段幾近絕望的家庭困境。

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我們的課程項目中,給予我們的反饋也越來越細緻和豐富。我深刻地感受到,

真正優質的陪伴姿勢,是家庭關係系統的中樞神經,更是我們許多無力感的出口。

在這個人生的跑道上,當我們發現孩子的發展落後於人,當我們感慨命運的坎坷,深陷迷茫的時候,需要的是一份燈塔般的養育錦囊,它簡單明瞭,也潤物細無聲,是我們全力以赴的源泉和地基。

01

多想想未來,瞭解能力的相適應性

當我們意識到孩子的情況並不如預期,特別是孩子意外出現了疾病、損傷、遲緩和落後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自責。

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變成了這個樣子?如果當時可以多做點什麼的話,是不是所有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但即便我們一直在用“如果,就”的方式來質問自己,也不會幫助我們真正地扭轉現狀,反而讓我們陷入過度自責的狀態,無法自拔。

當孩子過早出現苦難,父母做到這3點,才能給孩子更有希望的未來

但只有當停止對自己的苛責和埋怨,我們才能夠把視角放更多在如何改變上面。

我們需要告訴自己,很多時候一件苦難的發生,是許多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不全都是因為自己,“既然都已經發生了,那麼改變比沉溺,對我們才是更為妥當的做法。”

即便是發育遲緩的孩子,都不是流水線的產品,能力也不是一種模糊的,自認為“我可以做到”的想法,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和孩子發展相適應的能力。

就好像最早期添加輔食的時候,我們要有足夠科學的參照系,然後我們需要放慢自己的腳步,一個一個去試,然後再觀察孩子對哪個食物接受度高、哪個食物有過敏反應,最後才是混搭、增加份量,讓孩子慢慢地適應這種飲食的氛圍和節奏。

陪伴的過程也同樣如此。正如安安媽在分享裡所說的,一個可能上週還沒有辦法抬頭的寶寶,這個星期終於抬起了他的小腦袋,這個過程便是進步,如果這個時候孩子頭耷拉下去,他還能再嘗試讓自己仰起來,這個過程便是堅韌。

當孩子過早出現苦難,父母做到這3點,才能給孩子更有希望的未來

我們所有強調的“適應性”,裡面都只有孩子這個“參照物”孩子的能力培養是在實際經歷中獲得的,即便是看起來如此無關緊要的小事,都可以成為孩子獲得能力的通道。

看到這些通道是走進孩子的第一步,瞭解並觀察到這些信息,才可以讓我們知道如何繼續前行。

比如啾啾媽告訴我,她發現孩子“察己觀人”的能力很強,也許這些最早是從苦難中所習得,帶上了很多無奈的色彩,但是真正運用在生活中的時候,同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習得什麼是情緒識別、什麼是冷靜遊戲,讓孩子懂得基本的社交信號,所以當和孩子一起做「優陪會員計劃」的情緒遊戲時,她也能觀察到孩子在這方面的可成長性。

停止埋怨,多想想未來,當我們可以把眼光從過去的苦難轉移到未來的探索時,我們才能夠沉澱生命力的強大。

02

不放大痛苦,搭建安全的親子地基

當我們的孩子遇到苦難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崩潰,我也曾經聽過很多人說,“孩子的人生已經被毀了”。但是很多時候,苦難和痛苦只是過去式的,他不代表現在和未來。

當孩子過早出現苦難,父母做到這3點,才能給孩子更有希望的未來

兒童發展心理學裡針對孩子的發展有一個追趕理論,有很多的早產兒,可能一開始的起點線很低,但是孩子的成長速度會越來越快,最終讓自己幾近和普通孩子一樣,這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成長性。

瞭解這點特別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痛苦和苦難的“暫時性”,孩子自己也在努力,那我們為什麼不做更多的嘗試呢?

追趕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是對親子關係的反思。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需要更關注於如何搭建安全的親子地基。人際關係賦予我們內心深處安全感,在平時,它能為我們帶來快樂和舒適,在機遇到來的時候,它可以為我們帶來機會和發揮我們的潛能;在逆境中,它能讓我們能尋求到幫助,堅信自己能夠度過難關,很多早產兒家庭其實靠的便是這份信念一點點支撐自己走過來。

所以,從小幫助自己和孩子建立一個緊密的親子地基,就變得更加重要,某種程度上也會成為孩子成長的盾牌。

當孩子過早出現苦難,父母做到這3點,才能給孩子更有希望的未來

一方面,我們需要明白家庭氛圍的核心在於愛意的表達。

我們是否營造了讓孩子身體和心靈都安全的家庭氛圍?不管在什麼狀況下孩面對子都能感受到我們的愛意?這兩個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加平和地面對孩子的養育挑戰。

另一方面,當孩子遇到成長的挫折,我們是否允許孩子表達他不同的情緒,不管是暴躁還是鬱悶還是發洩?我們在面對相關的棘手問題時,是全力以赴處理好問題,還是消極對待任由事情嚴重化?

理清楚這兩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及時調整和孩子的情感聯結,這便是孩子安全感的港灣的力量源泉。

當孩子過早出現苦難,父母做到這3點,才能給孩子更有希望的未來

03

要嘗試面對,給孩子掌控過程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有一種焦慮,認為在遊戲的過程中,如果和自己所準備的不一樣,那麼就代表了這個遊戲的失敗,這其實也是片面的。

我們一直提倡發展孩子的玩耍能力,但核心價值在於全情玩耍,而不是知識的機械灌輸,所以我們應該更關注孩子的玩耍狀態。

當孩子過早出現苦難,父母做到這3點,才能給孩子更有希望的未來

比如安安媽和啾啾媽都反映過,孩子在遊戲中也會出現不按套牌走、中途突發意外,或者臨時起意等現象,但很多時候,能夠幫助大家明確自己的遊戲仍然對孩子幫助很大的判斷標準,是孩子在其中的思維能力的調整。特別是早產兒,很多時候最初想嘗試同齡孩子能做的動作,都是比較艱難的,孩子也能感受到那一份落後所帶來的挫敗感,會發脾氣、會大叫、會沮喪地發洩自己的能力不足。

但是當我們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學習如何面對的能力。告訴孩子,“這些挫敗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在遊戲中我們便可以引導孩子更多的是看到如何在試錯中走向成長。

同齡孩子能做的動作,如果孩子做不到,那麼我們可以設計有具體步驟和指導的任務圖,幫助孩子拆解難度,讓孩子明白他可以如何一步一步地上臺階,這便是從易到難,從簡到繁。

當孩子過早出現苦難,父母做到這3點,才能給孩子更有希望的未來

當孩子無法按照常規步驟參與遊戲,那麼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腦洞大開的機會,每一個新開的腦洞,都來源於孩子的想法和決定。

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即便這個發展有曲折和困難,但是通過控制過程,也可以帶來自己想要的結果。


起點線並不等於終點線,

這句話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孩子的能力,是可以逐漸增長的,甚至還有很多的趕超的機會,關鍵是我們是否相信,我們的每一次的調整和信念,都可以幫助到孩子從中獲得更多,並且收益更大。

生活中我們會有很多的參照標,但是擁有參照標是為了讓我們更有方向前行,而不是陷入迷茫和焦慮,要知道,很多時候,過去的影響都是暫時的,人生的掌控權更多的是掌握在現在和未來之中。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