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不能“拼”的時候,逼高級職稱老教師“退位”合適嗎?

當下,在對教師職稱的各種議論中,有一種說法比較惹人響應:“高級職稱教師如果不上課了,就該將其職稱和待遇拿下!”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僅是教育的局內人——教師,更有不少媒體。

《瞭望》新聞週刊是一家較為知名的雜誌,在《興安盟的教改實踐》一文中曾宣稱,職稱改革,“就是打破職稱終身制,實行‘因需設崗、因崗聘人’”,一句話“只要不在相應崗位上,就不再保留教師職稱工資和待遇。”

4月9日的工人日報這樣報道,“記者瞭解到,由於評聘合一,部分老教師儘管評上了高級職稱並享受待遇,但由於教學能力限制只能轉為行政崗位,反而擠佔了一線青年教師的職稱名額。”

某地職稱改革試點,更是把打破教師職稱聘任終身制,實行“以崗定薪、崗變薪變”,以新聘崗位按規定確定教師工資待遇作為創新的亮點和特色,大宣特宣。

高職稱的老教師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教課”“佔名額”成了他們“罪過”,好像,當下教師“職稱評聘難”的原因都在這些高職稱的老教師身上,只要把他們“幹掉”,職稱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這裡,我不想就此問題做過多的解釋,只想說說讀了近日4月9日人民網上發佈的一篇《每個人都有“不能拼”的時候》文章後的感受。

每個人都有不能“拼”的時候,逼高級職稱老教師“退位”合適嗎?

“無論業績好壞,職位高低,也不管是老員工或者管培生,不管是身體原因還是家庭原因,凡是不能拼或者拼不動的,都要淘汰掉或協商解決掉。”這是某互聯網公司最近被曝光的內部郵件。消息一出,在網上引發熱議。

報道說,企業不養閒人,這是一般常識。對績效差的人“末位淘汰”,雖然在法律上有一些爭議,但仍在可理解的範圍內。而“不管是身體原因還是家庭原因”, 只要幹不動了,“不能拼了”,就要一概被淘汰,則實在讓人不可理解和接受。

報道說,“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不能拼的人’,只有多些人文關懷、多些人性色彩,這樣的企業才有溫度,才會培養出員工的歸屬感、忠誠心。”

每個人都有不能“拼”的時候,逼高級職稱老教師“退位”合適嗎?

尊老愛幼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標誌之一。

上古的時候,有一種民俗叫“棄老”,那個時候,是因為生產力極其低下、剩餘產品不足,社會上養不起“無用”人。

後來,隨社會的發展,物質的豐富,我們的社會從“棄老”轉到了“敬老”,這是人類文明質的飛躍,它不僅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結果,更意味著人類對“經驗”和“知識”代代積累傳承的日漸重視,更蘊含著人性的覺醒,蘊含著人類逐漸學會對每一個個體成員生命的尊重。

當下,我國對離退休幹部的尊重,對退休公務員的待遇,60歲以上的老人,享受免費坐公交車、逛公園享等待遇、在農村,國家還為他們發放一定數額的養老金;在每個家庭中,對父母、老人的尊重與孝敬莫不過如此。

人類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年代裡,都曾經或長或短地存在過“棄老行為”。從“棄老”到“敬老”習俗的轉變,是人類文明一次質的飛躍,它不僅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結果,更意味著人類對“經驗”和“知識”代代積累傳承的日漸重視,更蘊含著人性的覺醒,蘊含著人類逐漸學會對每一個個體成員生命的尊重。

企業尚不能淘汰“不能拼”的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卻非得在職稱待遇上要復古——棄老,這不得不說與社會文明的發展背道而馳,是一種歷史文明的倒退!

老教師是否年輕過?他們的職稱是否是因為年齡大自然就戴到了頭上?他們是否拼過?高級職稱任職條件中的“教研”和“指導初中級教師成長”職責的涵義是什麼?年輕教師是否也會變老?我想,那些看高職稱老教師一直不順眼的人是否想過這些問題?再冒昧地追問一句:持這種觀點人的,想必是家中沒有了老人,也或許也存在著一種幻想,那就是自己永遠年輕,長生不老?

每個人都有不能“拼”的時候,逼高級職稱老教師“退位”合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