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生贵扶贫记

方生贵是定边县林业工作站的一名林业工程师,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选派至定边县张崾先镇史闫涧村任第一书记。史闫涧村地处白于山区,是县域最南边的一个村庄,2018年并入铁脚城村。

2015年,方生贵走进史闫涧村。当时正是萧瑟寒冬,进村庄后,映入眼帘的是光秃秃的大山连绵起伏,弯曲狭窄的山路黄尘飞扬。他明白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坎,怎么样才能使这一方水土养活得了这一方人,怎么样才能让这里的村民信心满怀地奔小康?

荒山植绿

2016年春,方生贵在走访贫困户基础上,依据史闫涧村的地理环境,认为史闫涧村适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他初步起草了一个脱贫方案,即荒山造灌木林,坡耕地退耕还林,种经济林,最好的耕地留着种庄稼。

方生贵把方案提交全体村民大会集体商量,村民们却纷纷提出“种树谁买树?种什么树?种树有什么好处?谁来种树?”等一系列问题。退耕还林要求的成活标准高,他们担心不但林长不起来,而且耕地也撂荒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尤其是村民林旭春坚决反对这个方案。

为确保脱贫方案实施,方生贵挨家挨户宣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为村民分析利益得失。他盘腿坐在林旭春家的土炕上,与林旭春拉起家常,拉起当年红军的传奇故事,讲起了党的一项项惠民政策,春雨润物般化解了他心里的疙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百鸟归巢的傍晚,总算做通了林旭春的工作。林旭春还热情地邀请他到家吃晚饭。

经定边县林业局研究,同意史闫涧村生态脱贫方案,列入退耕还林项目1074亩,每亩补助1600元。

青山生金

生态扶贫政策在史闫涧村落地生根,退耕还林任务定为贫困户6亩、非贫困户3亩。方生贵带领村民在退耕地种植山桃。

山桃是果类嫁接的主要砧木,其主要价值体现在:可供观赏,种类繁多,花色鲜艳,果核可做玩具或念珠;种子、根、茎、皮、叶、树胶均有药用价值,且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逐年上涨。山桃8—20年可达到盛果期,预计亩产300—500斤,每亩收入为1000—1500元,而且是持续发展,是村民增加收入的好来源。方生贵又积极协调,“戴帽”给史闫涧村雨季柠条项目3000亩,每亩补助300元,分三年三次共补助90万元。

方生贵决定充分利用植被资源,帮助贫困户建立家庭农场,他协调县林业局筹集资金18.9万元,从筹集资金中拿出12万元,集中选购白绒山羊230只,贫困户每户分配12只,非贫困户7只,每户有一只公羊,受益群众26户142人,其中贫困户14户69人,非贫困户12户73人。方生贵还邀请畜牧局的养殖专家对农户进行定期培训,免费到农户家中为羊子进行驱虫,畜牧局免费发放疫苗和兽药。这样,贫困户养羊一年至少可以带来收益5000余元,达到了脱贫的标准。

“要致富,先修路”。在方生贵的协调申请下,史闫涧村新建了通村水泥路11公里,铺设了一条脱贫高速路。

举山丰收

在方生贵的帮助下,史闫涧村的水泥路通往各个农户家,吃水问题也都解决了。山坡种上了树木,耕地种上了庄稼,圈里白羊肥壮,干群关系融洽,村民奔小康的劲头足足的,贫困户收入稳步增长,出现“举山丰收”的壮观景象。

如今到史闫涧村,看到的是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大山,巍峨俊美,乌青的水泥路青龙一般绕着大山盘旋而上,一辆辆农用车载着丰收的果实和村民腾飞的脱贫致富梦想驶向山外。

脱贫户林军指着设施羊圈里的羊说:“这是我的家庭农场,这些羊为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他抚摸着新买的农用三轮车,眉开眼笑地说:“这是我的致富运输工具。我曾经因病致贫,在政府和方生贵的帮助下,我脱贫了,几年来我大致收入达到19万元。”

像林军这样的贫困户在史闫涧村还有很多,他们的话语是情不自禁的、是欢快的,像史闫涧山脚下潺潺流淌的溪水一样。

而方生贵由于工作繁忙、饮食简单,被查出患有直肠腺瘤。在西安做了手术后,一出院他就直奔史闫涧村,连休息都顾不上,就忙脱贫工作了。村民们都说:“我们确实打心眼儿里心疼他,更佩服他、感谢他,他是一个好书记、好干部!”

来源 :榆林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