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流通龍頭入局醫療器械 行業集中度提升

“進口替代”和“黃金十年”成為當前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關鍵詞。

“此前,行業內營收過億元的醫療器械企業很少,如今,排名前十名企業的市佔率已達20%左右。”4月16日,九州通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付雄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醫療器械流通行業正在加速併購和整合,九州通從一個後進者,進入到了行業前三名。

過去幾年裡,國產醫療設備逐步突破技術壁壘,專業化產業集群出現,而在國家層面,醫改、分級診療、扶持國產設備、鼓勵民營醫院等多項政策落地,醫療政策大力支持醫療器械國產化,國產醫療器械獲得優先採購資格,國產廠商充分享受政策紅利。

行業的闖入者

2007年,繼國藥集團之後,國內民營醫藥流通龍頭九州通試水醫療器械流通,其模式為:通過貿易公司模式,成為醫療器械個人產品和醫院所需醫療器械產品的提供商。

在付雄看來,九州通這一戰略調整,是將九州通集團與醫療器械行業的優勢融合。“醫療器械行業更傾向於一站式採購,即一家企業可提供相關所有器械,方便快捷。”付雄說,九州通器械依靠集團的平臺優勢,全國範圍內的流通網絡更利於醫療器械的銷售。

此時的行業格局,也給了九州通介入機會。“醫療器械產品嚴格根據CFDA的監管要求審批上市,但在銷售端缺乏標準,絕大部分企業依靠資源和少量品種就可以存活,且效益還不錯,如此導致行業內企業小、散,規模化企業不多。”付雄說,很少出現頭部企業,力推規範化和標準化的新進入者會有更多機遇。

但要進入這一領域“奪食”,九州通要解決的問題並不少。“醫療器械領域的門檻不低。”付雄解釋,其核心是專業度。在需求端,中國醫療器械產品種類繁多,僅區分方法就有幾十種,“我們最終採用集中分類方法,將醫療器械分為26種。”付雄說,此後,第一步是圍繞26種醫療器械打造專業團隊,包括骨科、IVD、康復、個人家用醫療器械、大外科等建立團隊,給市場提供解決方案。通過品類的劃分和集中,為專業團隊分類,為業務開展打基礎。

另一個方面是服務“在產品賣出去後,服務才剛剛開始。”付雄說,產品的使用,售後是關鍵,需要專業快捷的服務。特別是針對醫院,需要與醫生對話,“對專業要求很高,沒有專業服務團隊,不敢開展業務”。九州通的策略是,將團隊搭建好後,才推進這一業務。也正是因為這種專業性的要求,“在26各類產品中,我們只開始嘗試了部分領域,還有一些領域正在陸續搭建團隊。”

與傳統醫藥行業一樣,醫療器械流通領域的准入門檻並不低,仍留有傳統中國醫藥企業的“歷史沉痾”。在首屆世界大健康產業博覽會上,一位從事醫藥流通行業多年的市場人士透露,“醫療器械企業的絕大部分銷售會與醫院合作,存在回款週期長問題,需要企業具備足夠的資金實力,一般產品公立醫院賬期為6-8個月甚至更長,只有少量醫院所需的重要器械產品,才有縮短賬期的可能性。此外,行業內整體毛利率只有20%左右,相對不高。”

機遇催生行業整合

在九州通搶抓醫療器械領域機遇時,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經歷高景氣週期。

興業證券研報數據顯示,我國醫療器械行業規模從2006年的434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445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23.50%,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期。

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統計,2013-2016年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製造子行業在工信部統計的醫藥行業8個子行業中,年增幅一直高於平均水平,2016年的增幅位於8個子行業之首,規模以上生產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為11.66%-22.20%,明顯高於同期國民經濟發展增速。財報數據顯示,從2007年開始,九州通醫療器械領域的年均增幅達到45%-50%,2018年的增幅估計會更高,2017年,九州通醫療器械板塊營收達到70多億元,在集團整體收入佔比達到9%左右,但2018年估計能超過百億元,在集團整體收入的佔比會進一步提升,成為九州通集團新的盈利增長點。

這種景氣指數也加速了其他資本流入醫療企業行業,截至目前,華潤醫藥、上海醫藥等也都陸續進入醫療企業領域。

政策、資本輪番加持,行業競爭加劇。“我們在自建專業化團隊的同時,加速併購,快速擴張。”付雄介紹,截至目前,九州通醫療器械集團旗下涵蓋23家全資公司,另外,通過併購方式新增42家合併報表的合資公司,併購的領域主要圍繞著骨科、IVD、大外科等切入,而這些併購標的不是單純的資源型企業,而是同時具備資源和專業服務能力的團隊。

魚躍醫療事業部一負責人也指出,當前,醫療器械行業的集中度是在慢慢提升。公司也通過併購將產品覆蓋到手術器械、衛生材料等。總之,公司通過併購不斷尋求多元化發展,以期突破單種產品的行業天花板。

當前也是行業集中度提升的契機。隨著國家監管趨嚴,招標制的推行等,受限於規模的要求,中小企業陸續退出行業。

在這種機遇中,對比藥品領域,九州通在醫療器械業務的拓展能力更強。“目前,我們在醫院業務佔比達到46%以上,但藥品領域可能只有30%左右。”付雄說,其中,家用醫療器械佔比最高,在歐姆龍和魚躍醫療的市佔率達到25%左右,在強生的OTC醫療器械產品中佔比約20%-30%。而這種產品結構,正是因為九州通集團一直擅長基層醫院和中小企業渠道建立。

新格局的突圍

與生產企業的關係,是考驗醫療器械流通企業的另一個關鍵。鼓勵自主創新,實現國產替代,是政策給予醫療企業行業的政策機遇。

這與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的現狀相關。

資料顯示,我們醫療器械企業整體規模較小。截至2016年底,我國共有約1.5萬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其中,90%以上規模2000萬元以下,年產值過億的企業僅300-400家左右。2017年,營業收入最高的三家公司規模也僅在百億元左右。而行業集中度方面來看,中國前20大醫療器械企業(按照銷售額)的行業集中度2017年達到14.18%,較2010年的10.75%有所提升,但集中度依然很低。

中國加速推進醫療器械產品的進口替代和自主創新。從2014年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實行以來,截止2019年2月末,共有218項產品納入創新器械特別審批,共57個創新器械獲批,其中2017-18年呈現爆發式增長,創新產品審批時間大量壓縮。同時中國資本市場方面,2018年醫療保健設備與技術融資201起,共296.05億元,創歷史新高。

“歐美地區醫療行業藥品和器械的佔比是1:1,而在中國醫療器械的份額不足兩成。”魚躍醫療上市負責人指出,未來可待挖掘市場需求很大。

這種供給端的改變,醫療企業加速自建渠道的同時,也繼續依賴流通企業的銷售,這種新變化也給醫療器械流通企業更多新的關係考量。

“產商和經銷商之間的關係就像戀愛關係,是個雙向選擇的過程。” 三諾生物一省區經理表示,產商會衡量經銷商渠道廣不廣,網絡鋪得開不開,還會考慮與其合作會不會影響與其他經銷商的合作等等。而一些大型經銷商在選擇合作產商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標準。

九州通的辦法是強化自身固有優勢。“專業服務能力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付雄說,公司研發出的柯尼茲服務體系,通過“互聯網+”的優勢,切入醫院的信息化改造中,形成增值服務。此外,公司還計劃拓展設備租賃服務,拓展新的業務內容。在售後領域,九州通建立一個家用器械維修團隊,並在醫院設立售後公司、消毒中心、醫院內部的自動補貨系統等,“將九州通在信息化和民企靈活服務的優勢做足。”此外,公司還拓展出微商等新零售渠道,探索器械產品的線上銷售,形成更加核心的競爭力。

新的政策也將進一步規範行業,給規範化的頭部企業更多機會。

微創醫療一負責人也表示,兩票制要求生產企業到配送商(經銷商)一票,配送商到醫院一票,一些小經銷商因為沒有開票的資格可能退出。

“隨著帶量採購的出現,醫療器械行業的利潤會進一步變薄。”付雄說,政策的變化也會加速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中小企業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龍頭企業的市場份額進一步集中,以量取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