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有一種飲料,

被美國研究者嚴重警告抵制;

有一種飲料,它被外媒列為,

9種不能在中國買的食物的第1名;

而這種飲料,卻讓1億國人上癮...

它,就是奶茶。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眾所周知,

奶茶的熱量極高,

但是奶茶的味道,

又讓不少人慾罷不能。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如我們親愛的周董,

本來挺帥氣的一個小夥子,

之前硬是喝奶茶喝成了一個“小胖”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還有林允,

關注了林允小號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

奶茶當飯吃幾乎是她的日常。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當然,喜歡喝奶茶的,可不止明星。

根據口碑公佈的消費數據,

2017年中國消費者餐飲消費清單中最火產品,

不是咖啡,也不是麵包,而是奶茶!

在過去的一年之中,

有差不多1億用戶曾經購買過奶茶,

每個人在奶茶上的平均年消費額達到 80 元[1]。

是的,你的一點點、喜茶都沒白買。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明知道一杯700毫升的珍珠奶茶,

相當於1、2碗飯的熱量;

明知道奶茶裡並沒有所謂的養生茶存在,

仍舊抱著“奶茶可以養生”的信念繼續喝;

明明37度的高溫熱到讓人窒息,

仍阻止不了網紅奶茶店門口,

繞了18彎長隊只為呷一口奶茶的“信徒”。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即使很多媒體都在提醒大眾,

為了健康要少喝奶茶,

2017年仍有9.6萬家奶茶店開門[2],

畢竟,有需求,就有市場。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不光是中國,

就連美國也已經被奶茶成功攻破,

以至於有學者專門針對奶茶發表論文,

向政府健康部門提出了鄭重警告。

表示“奶茶”應該正名為“含糖飲料”,

並嚴肅考慮對其飲用量的控制[3]。

(含糖飲料在美國要交更高的稅)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不僅如此,

珍珠奶茶中的珍珠甚至被外媒列為,

9種不能在中國買的食物的第1名。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那麼,讓1億國人戒不掉的奶茶,

到底藏了什麼貓膩?


奶茶奶茶,

不就是奶+茶嗎?

但是,卻沒有商家願意告訴你,

那些讓人喝了一口,

就想再喝一口的奶茶裡,

真正藏了什麼。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口感絲滑的代價

你從來不知道


奶茶裡的“奶”,

還有真奶、假奶之分?

真奶,不用說也知道就是牛奶,

而假奶,就是我們常說的植脂末(奶精)。

最早的奶茶當然是牛奶和茶做的,

後來人們發現用植脂末替代牛奶,

得到的奶茶,和用牛奶製作的奶茶,

在外觀和口感上很接近,

甚至入口後更加順滑。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這樣奶茶不需要牛奶也可以製作,

成本大幅降低。

某寶搜一下“奶精粉”即可看到,

一般1kg二十塊錢左右,

大概能做200多杯臺式奶茶。

奶精的成分並不複雜,

但其中所含的氫化植物油往往會引起爭議:

部分氫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

無數的科學研究發現,

反式脂肪酸和心血管疾病有直接正相關的聯繫。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部分氧化的大豆油製作的奶精,

含有大量反式脂肪,不建議經常食用;

而採用了椰子油菜籽油製作的奶精,

反式脂肪含量不到 1%,相對健康,

當然,還是要少攝入為佳。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

“每日反式脂肪酸攝入量不超過2g”。

上海消保委測試結果顯示,

27家奶茶店購買的奶茶中,

4件奶茶樣品含有較高的反式脂肪酸,

一杯奶茶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在3.7-6.2g之間,

遠超出膳食指南建議。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無糖”奶茶

商家的文字遊戲


奶茶常用糖調節口感,

但攝入過量的糖,

會增加齲齒及超重肥胖發生的風險。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

“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

每天攝入不超過50g,

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上海市消保委數據顯示,

27家奶茶店購買的奶茶中,

每杯奶茶含糖量在11-62g/杯之間,

平均為33g/杯,

更有甚者一杯含有99g糖,

相當於2瓶500ml可樂的含糖量。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當然,在健康主義興起的如今,

也有一部分消費者會選擇“無糖”的奶茶,

認為其應該不含糖,但經營者宣稱的“無糖”,

一般指的都是在現場調製奶茶的過程中,

不再額外加糖

但是,原料中本來含的糖,

就被商家聰明的矇混過關了。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在消保委的調查中,

24件宣稱“低糖”“去糖”或“無糖”的奶茶中,

有20件宣稱“無糖”的樣品,

實測含糖量在1.2-5g/100mL之間,

平均為2.4g/100mL。

目前國家對奶茶尚無“無糖”的標準,

參考預包裝食品標稱“無糖”的要求:

含糖量不高於0.5g/100mL。

那些宣稱“無糖”的奶茶,

含糖量為規定標準的近5倍。

這對於已經有了健康意識的消費者來說,

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不僅如此,嗜甜黨也要注意,

你喝到的“甜”很可能都來自果葡糖漿!

美國《營養學》雜誌最新研究指出,

經常用在汽水與加工食品中的果葡糖漿,

比一般的食用糖分更有害健康。

據調查走訪,

大部分的奶茶店使用的糖源,

都是果葡糖漿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某網紅奶茶店張貼的糖分甜度表

並未說明加了什麼糖加了多少糖


杭州一家飲料灌裝企業的工作人員說,

果葡糖漿在各種甜味飲料中用得非常廣泛。

在國內,碳酸飲料、茶飲料的糖源,

主要由果葡糖漿和白砂糖混合組成。

在一些發達國家,

碳酸飲料糖源已經全是果葡糖漿

這樣成本更低,

而果葡糖漿裡幾乎全是果糖。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過量果糖攝入

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代謝紊亂和肥胖

2011年首度證實果糖和肝臟疾病有關。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研究發現,

全美有30%非酒精性脂肪肝

可能和果糖有關。

過量攝入果糖,會增加肝臟的負擔[4]。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喝奶茶=喝“油”?


隨著奶茶口味日新月異的創新,

大多數消費者都偏愛選擇奶蓋類奶茶

但部分消費者並不知道、或從來沒想過,

奶蓋究竟是什麼做的。

就拿“芝士海鹽”味說吧,

你以為裡面是滿滿的芝士和海鹽?

其實是植脂末、白砂糖和鹽。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上海消保委測試結果顯示,

45件無奶蓋的奶茶脂肪含量,

在1.10-4.40g/100mL之間,

平均為2.66g/100mL;

6件有奶蓋的奶茶脂肪含量,

在5.4-7.7g/100mL之間,

平均為6.25g/100mL。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脂肪含量多的1杯奶茶可提供58.5g的脂肪,

相當於6包薯片的脂肪含量,

幾乎接近成人每日推薦攝入脂肪量60g。

很多人都是吃完飯再買杯奶茶喝,

你說你不胖誰胖吶?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1杯奶茶讓我失眠了一夜


你有沒有經歷過喝了杯奶茶,

晚上怎麼也睡不著覺的情況…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調查顯示,部分奶茶中咖啡因的含量,

遠高於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

但許多消費者並不知道奶茶中含有咖啡因。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

能暫時使人恢復精力驅走睡意,

但快速過量的咖啡因攝入,

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

歐洲食品安全局認為,

健康成人單次攝入200mg、

全日攝入400mg咖啡因,

不會引起安全問題;

孕婦每日咖啡因攝入不超過200mg,

不會危害胎兒。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一杯中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含量為108mg,

一罐紅牛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為50mg。

上海消保委比較試驗發現,

51件奶茶樣品的咖啡因含量平均高達270mg/L,

最高的達828mg/L;

其中4件樣品每杯的咖啡因含量高於300mg,

最高的一杯含量高達428mg,

其咖啡因含量相當於4杯咖啡或8罐紅牛。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肚子餓了來1杯奶茶?

那你真的不用吃飯了!


一些材料非常豐富的奶茶還會加奶油,

芝士,堅果,冰淇淋,芋圓,棉花糖,

椰果,珍珠,甚至奧利奧,蛋糕等,

有脂肪和熱量太高的風險。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消保委測試結果顯示,

51件樣品提供的能量在510-2780kJ/杯之間,

平均為1209kJ/杯。

按照成人每日推薦攝入8400kJ能量計算,

能量最高的一杯奶茶可提供全天所需能量的1/3。

過多能量的攝入會引起代謝障礙,

從而導致肥胖。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多少人最愛吃的珍珠

正在備受爭議



2012年,一些德國的研究者發現,

珍珠奶茶的珍珠中,

含有多氯化聯苯。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多氯聯苯屬於致癌物質,

容易累積在脂肪組織,造成腦部、

皮膚及內臟的疾病,

並影響神經、生殖及免疫系統。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就是戒不掉奶茶?

4招幫到你!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自我麻痺法

滿足指數:★★★★★

致胖指數:★★★★★

喝冰的,可以抵消芝士茶的熱量。

喝之前搖一搖,

奶茶已經幫你運動了,不會變胖的。

喝的時候一定要快,

只要夠快,卡路里就追不上你。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相信不少同學都是抱著這樣的心理,

在喝奶茶的吧?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替代法

滿足指數:★★★☆☆

致胖指數:★★☆☆☆

在外面喝奶茶的坑太多了,

如果不想踩坑,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

不喝


但總是想喝怎麼辦?

喝別的

推薦美式咖啡、純牛奶、無糖豆漿、

椰子水、無糖蘇打水、氣泡水、

零卡肥宅快樂水、紅茶、綠茶、

烏龍茶、普洱茶、大麥茶、花茶…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好喝的飲料很多,

就不要天天想著奶茶了。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過癮法

滿足指數:★★★★☆

致胖指數:★★★☆☆


實在忍不住,

可以買小杯的無糖的

不加奶蓋&一堆配料的純奶茶。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飲品店,

開始用鮮牛奶來做奶茶。

選擇你信得過的品牌

選擇無糖微糖

這樣的一杯奶茶,

過嘴癮會是還不錯的選擇。

忍不住還是想要點“全糖”?

看看下面的圖壓壓驚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佛系法

滿足指數:★★★★★

致胖指數:★☆☆☆☆

回想那些配料表複雜到眼花的“奶”和“茶”,

每天以不可估量的規模和速度,

被調製、售出、瘋搶、喝下....

這些奶茶滿足了多少從眾的好奇,

就剩下了多少熱潮過去的空虛;

餵飽了多少寂寞的肚子,

就助長了多少滿溢的脂肪。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目前,我國對現制奶茶,

並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

奶茶企業自然就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沒有國家標準、利潤空間大、市場需求廣,

這樣的奶茶行業,還在不斷蔓延擴張...

比可樂、薯片還發胖,在國外被抵制的這種飲料,讓1億國人上癮


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佛系一點,

不盲目,不從眾,控制喝奶茶次數,

實在想喝,自己動手做。

熱牛奶+現泡茶+適量糖,

一杯樸素實在的自制奶茶,

就是對自己身心最好的犒賞。

❤️

如果今天的文章讓你漲姿勢的話,

就給文章點個“好看”吧~


參考文獻:

[1]《2017中國餐飲消費報告》

[2]《2017中國飲品生態發展報告》

[3] Min JE, Green DB, Kim L., Calories and sugars in boba milk tea: implications for obesity risk in Asian Pacific Islanders., Food Sci Nutr. 2016 Mar 29;5(1):38-45.

[4] Lin W T , Chan T F , Huang H L , et al. Fructose-Rich Beverage Intake and Central Adiposity, Uric Acid, and?Pediatric Insulin Resistance[J].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6:S00223476150165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