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这个字少一点没人敢不听

乾隆盛世,国泰民安,在宫中呆腻了的乾隆皇帝,带着和珅、刘墉等一班大臣二下江南。

一次乾隆和三德子微服出访,来到了繁华的扬州城。这天人特别多,卖菜的、买碗的、耍把戏,买艺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乾隆帝游玩了一会很是高兴,我大清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都是我乾隆爷的丰功伟绩啊,后人自有品论。

正想的高兴,突然听到了街面上有人争吵,乾隆和三德子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一个卖字的先生在于一个青年争吵,先生给他写了一个當字,他却说不好,拒不付银子。乾隆上前一看,原来如此,这先生的字也叫字,一点生气也没有,还不如自己8岁时写得好呢。原来,年青人开业在即,为了写好一个招牌到处再找先生写字,可是这个先生这字也太难拿出手了。乾隆听后高兴地说,我愿代笔,写不好不要钱,于是写了一个大大地當字,满意地交给年轻人。可这年轻人并不十分满意,说字写的还是不错,就是这个点有点飘,没有古韵,好像缺点什么,乾隆面有难色,在众人面前不好发作,吩咐三德子给了先生一两银子,收字回归。

乾隆这个气啊,自己8岁进翰林院学习,初学王羲之,后来研究苏轼、黄庭坚,又拜在张照之下,三十年的功力,不懈的努力,乾隆的墨迹,形成了自己方圆兼备,布白得宜,结构稳重,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乾隆书法精湛,巡幸所至,无论是塞北还是江南,是齐鲁还是中州,到处都留下了那圆润流畅的墨迹。虽然比不上王羲之、颜真卿之流,但他的字那在大清国也是数得着的,在大清朝写的字好的也就是刘墉、翁同许、和珅等几个大臣。

乾隆皇帝连夜召见刘墉和和珅,两个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和珅想是那个大臣不小心又被刘墉抓到了把柄,这该死的刘墉没事就抓小辫子,自己没本事挣钱,还妨碍别人,看见别人发财就眼红,今天不知又叫他给捕到了什么?刘墉是想京城又出什么事了,边关告急,又有灾情,这么晚了,皇帝召见大臣,一般都是有很重要的事情。两人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往陪都去了。

乾隆召见刘墉和和珅,让他们也写一个當字,这刘墉的字写得好,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至 炉火纯青之境界矣。他的字体结构扁平,又沉静内敛的蓄势,入峰洁净,果断,回峰者多,从而筋力溢于画中,他笔画字体从实,从而力厚骨劲气厚,达到了浑厚的审美情趣。刘墉的书法,不仅以浓用拙,以燥用巧,枯润互映,目成万态,而且心思悴于字内,筋力尽于画中,“于轨则中时露空明,于运用中皆含虚寂,拙中含姿,谈中如妙,反复审视,乃见异趣。

翰林学士戈源,是内阁学士翁方纲的女婿,又是刘墉的门人,向其岳父翁方纲问刘墉书法的精义。翁方纲大不以为然,便带几分讥笑地说:“去问你的老师,问一问他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刘墉知道后对戈源说:“老夫写字并不蹈袭古人,贵在自成一格。回去可问你岳父,他写的字,哪一笔是属于他自己的呢?”

刘墉号称浓墨宰相,其书法造诣很高,晚年,刘墉书法值千金,人们能拥有一幅刘墉书法而自豪。

和珅的书法造诣也很深,他主要是为了讨好皇上,极力模仿乾隆皇上的书法,可以说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有时皇帝不想写就有他来代笔。

皇上把三个人写的字,放在一块对比,也看不出有那点不好,皇帝命二人评字。他们无不说皇帝笔走龙峰,筋骨有力是难得的好字,夸得皇帝高兴,再看这字,确实不错啊,自己的字也是下了几十年的功夫,于是命人贴出告示,有人的字能超过此字的,奖励100两黄金。顿时轰动整个扬州城,可是一连三天也没人敢揭皇榜。皇帝高兴啊,这说明自己的字还是可以的,把年青人的抢白抛到了云霄九外。

这天无事,乾隆带着和珅、刘墉和三德子,四人闲逛来到了扬州城内,今天是黄道吉日,开张的特别多,皇帝想今天可能有當铺开业,就领着来到了當铺一条街。这条街好不热闹,人上人海,锦旗飞舞,进进出出,生意兴隆。乾隆连转了三家,店面不过如此,也没什么新意,在往前走,看到一家新开的當铺,在黄锦缎面上,写着一个大大地當字,在微风的吹动下噗噗作响,你在看那當字,下笔如神,气势磅礴,尤其那点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画龙点睛,再微风中抖动,生龙活显,就连刘墉和和珅都感叹不如,这个字就象活的,透着一股神韵,注入了人的灵魂,好字,乾隆也大声称赞到,我大清真是人外有人。原来,这个年轻人的爷爷在当铺学徒,为了写好这个字,苦练了三代,这个字饱含飞动之势,而无嶙峋之弊,在章法上刻意追求峭拔,或似风起云涌,魄于变幻莫测之气,或是飞花霰雪,极尽自然洒脱之趣。年青人不想将这个字挂出,但是别的先生也写不好,所以没办法,只好在开业这天先挂出来。

乾隆回宫后,再看看自己这个當字,什么都好,就这个点字没有生气,于是下令扬州城的當铺这个“當”不准写点,流传到现在,扬州城开当铺的,都没了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