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這個字少一點沒人敢不聽

乾隆盛世,國泰民安,在宮中呆膩了的乾隆皇帝,帶著和珅、劉墉等一班大臣二下江南。

一次乾隆和三德子微服出訪,來到了繁華的揚州城。這天人特別多,賣菜的、買碗的、耍把戲,買藝的,人山人海,好不熱鬧。乾隆帝遊玩了一會很是高興,我大清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都是我乾隆爺的豐功偉績啊,後人自有品論。

正想的高興,突然聽到了街面上有人爭吵,乾隆和三德子擠進人群一看,原來是一個賣字的先生在於一個青年爭吵,先生給他寫了一個當字,他卻說不好,拒不付銀子。乾隆上前一看,原來如此,這先生的字也叫字,一點生氣也沒有,還不如自己8歲時寫得好呢。原來,年青人開業在即,為了寫好一個招牌到處再找先生寫字,可是這個先生這字也太難拿出手了。乾隆聽後高興地說,我願代筆,寫不好不要錢,於是寫了一個大大地當字,滿意地交給年輕人。可這年輕人並不十分滿意,說字寫的還是不錯,就是這個點有點飄,沒有古韻,好像缺點什麼,乾隆面有難色,在眾人面前不好發作,吩咐三德子給了先生一兩銀子,收字迴歸。

乾隆這個氣啊,自己8歲進翰林院學習,初學王羲之,後來研究蘇軾、黃庭堅,又拜在張照之下,三十年的功力,不懈的努力,乾隆的墨跡,形成了自己方圓兼備,布白得宜,結構穩重,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乾隆書法精湛,巡幸所至,無論是塞北還是江南,是齊魯還是中州,到處都留下了那圓潤流暢的墨跡。雖然比不上王羲之、顏真卿之流,但他的字那在大清國也是數得著的,在大清朝寫的字好的也就是劉墉、翁同許、和珅等幾個大臣。

乾隆皇帝連夜召見劉墉和和珅,兩個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和珅想是那個大臣不小心又被劉墉抓到了把柄,這該死的劉墉沒事就抓小辮子,自己沒本事掙錢,還妨礙別人,看見別人發財就眼紅,今天不知又叫他給捕到了什麼?劉墉是想京城又出什麼事了,邊關告急,又有災情,這麼晚了,皇帝召見大臣,一般都是有很重要的事情。兩人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往陪都去了。

乾隆召見劉墉和和珅,讓他們也寫一個當字,這劉墉的字寫得好,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臺閣,則炫爛歸於平淡,而至 爐火純青之境界矣。他的字體結構扁平,又沉靜內斂的蓄勢,入峰潔淨,果斷,回峰者多,從而筋力溢於畫中,他筆畫字體從實,從而力厚骨勁氣厚,達到了渾厚的審美情趣。劉墉的書法,不僅以濃用拙,以燥用巧,枯潤互映,目成萬態,而且心思悴於字內,筋力盡於畫中,“於軌則中時露空明,於運用中皆含虛寂,拙中含姿,談中如妙,反覆審視,乃見異趣。

翰林學士戈源,是內閣學士翁方綱的女婿,又是劉墉的門人,向其岳父翁方綱問劉墉書法的精義。翁方綱大不以為然,便帶幾分譏笑地說:“去問你的老師,問一問他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劉墉知道後對戈源說:“老夫寫字並不蹈襲古人,貴在自成一格。回去可問你岳父,他寫的字,哪一筆是屬於他自己的呢?”

劉墉號稱濃墨宰相,其書法造詣很高,晚年,劉墉書法值千金,人們能擁有一幅劉墉書法而自豪。

和珅的書法造詣也很深,他主要是為了討好皇上,極力模仿乾隆皇上的書法,可以說已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有時皇帝不想寫就有他來代筆。

皇上把三個人寫的字,放在一塊對比,也看不出有那點不好,皇帝命二人評字。他們無不說皇帝筆走龍峰,筋骨有力是難得的好字,誇得皇帝高興,再看這字,確實不錯啊,自己的字也是下了幾十年的功夫,於是命人貼出告示,有人的字能超過此字的,獎勵100兩黃金。頓時轟動整個揚州城,可是一連三天也沒人敢揭皇榜。皇帝高興啊,這說明自己的字還是可以的,把年青人的搶白拋到了雲霄九外。

這天無事,乾隆帶著和珅、劉墉和三德子,四人閒逛來到了揚州城內,今天是黃道吉日,開張的特別多,皇帝想今天可能有當鋪開業,就領著來到了當鋪一條街。這條街好不熱鬧,人上人海,錦旗飛舞,進進出出,生意興隆。乾隆連轉了三家,店面不過如此,也沒什麼新意,在往前走,看到一家新開的當鋪,在黃錦緞面上,寫著一個大大地當字,在微風的吹動下噗噗作響,你在看那當字,下筆如神,氣勢磅礴,尤其那點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海,畫龍點睛,再微風中抖動,生龍活顯,就連劉墉和和珅都感嘆不如,這個字就象活的,透著一股神韻,注入了人的靈魂,好字,乾隆也大聲稱讚到,我大清真是人外有人。原來,這個年輕人的爺爺在當鋪學徒,為了寫好這個字,苦練了三代,這個字飽含飛動之勢,而無嶙峋之弊,在章法上刻意追求峭拔,或似風起雲湧,魄於變幻莫測之氣,或是飛花霰雪,極盡自然灑脫之趣。年青人不想將這個字掛出,但是別的先生也寫不好,所以沒辦法,只好在開業這天先掛出來。

乾隆回宮後,再看看自己這個當字,什麼都好,就這個點字沒有生氣,於是下令揚州城的當鋪這個“當”不準寫點,流傳到現在,揚州城開當鋪的,都沒了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