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等兵法、卻為什麼打不過蒙古和滿族呢?

時創大俠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傑出的軍事思想家,相應的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軍事著作,尤以春秋末期齊人孫武的《孫子兵法》備受推崇。即使在今天的世界範圍內,《孫子兵法》仍然享有盛譽。



那麼古代有了這樣的軍事“寶典”為什麼還打不敗蒙古和滿族,出現了元朝取代宋朝和清朝取代大順政權和南明的結局呢?

首先,元朝和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強大的政權存在,他們的文化方面是多元的,尤其是在學習和吸收漢文化方面有目共睹。君不見還有很多的漢人在元朝和清朝初建的時候,在那裡任職,蒙古和滿族政策之初就有以漢人的思想治理漢人的想法。成吉思汗曾經問政於中土名道士丘處機等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重用漢人學士范文程來出謀劃策。所以,宋朝人和明朝人會的東西,蒙古人和滿族人也會。你有的知識,別人未必沒有。


其次,古時蒙古和滿族與漢族政權的較量,是一個經濟、政治、軍事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綜合性較量。我們不能單拿一本兵書《孫子兵法》來說事,《孫子兵法》只是一本活學活用的軍事著作,他也是人寫的,但不是戰無不勝的法器。政權的興衰寄託希望於一本兵書和它的三十六計,這種想法本身是可笑而不可取的。

再說了,一個奮發圖強的新政權取代一個黑暗腐朽的舊秩序是歷史的必然。這些,都和《孫子兵法》扯不上關係。


走著聊著


就漢人會用《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策略嗎?扯淡,難道少數民族不可以學習《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以及漢文化嗎?這分明就是瞧不起少數民族。元世祖忽必烈,也喜歡漢文化。清太祖努爾哈赤,還喜歡讀《三國演義》。

再看提問者,整個就是一個白字先生。三十六,還用阿拉伯數字36,計策的計,寫成記憶的記。可見,文化水準如此低劣。如此一個文化水準低劣的人,能提出什麼好問題。

只不過是一隻替蝗漢,搖旗吶喊,狺狺狂吠的瘋狗。順帶說一下,蝗漢不是針對所有漢族人,而是針對那些低素質,低文化水準的漢族人中的敗類。


正宗漢族人1


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古代的皇帝和朝廷文官忠臣沒幾個讀過《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的,皇子們閱讀的都是四書、五經這類近乎神神叨叨的儒家經典,其餘就是歷史書和一些名家子集,餘下的時間,要每天參拜皇帝、后妃,結交公子,飛鷹走狗,哪裡有時間讀兵書戰策?

宋徽宗趙佶,你認為這廝讀過兵書麼?


至於大多數文官大臣,凡是科舉不考的,基本上拒絕閱讀,因為除了聖賢書,其餘都是雜書,對於科考沒什麼用途(自以為),當然,很多文官大臣,他們的官,甚至是捐助得到的,沒時間讀書好吧!


當然,也有一些官員、閹宦,屬於裙帶關係上位的,比如漢武帝時期的李廣利,是一個伶人,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是個殺豬的。

試問這些人把持朝綱的時候,內鬥內行,外戰外行,對於外侮,除了爾虞我詐,互相推諉,貪財冒功,還能有什麼?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們第一個開門投降好吧。


至於宋、明時期的兵將,地位永遠比不過文官,比如宋朝,當兵的叫做賊配軍,要在臉上、胳膊、手上刺字,為的是方便核查,防止逃兵,當兵的軍餉,有時候可以拖個三個月甚至數年,反正你也逃不掉,這樣的士兵能安心打仗麼?至於武將,取得戰功之後,不加封賞,等到的往往就是言官的奏本,雞蛋裡挑骨頭,為了平衡朝堂上的文官利益,甚至不惜出賣武將,將獲得的城池交還給敵人,詳情參照狄青對西夏的戰爭。


到了明朝,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名將,都是屈居文官集團之下,俞大猷數次被罷官,最後在廣西后方憂鬱而死,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後,被剝奪軍權賦閒,他的戚家軍,因為領不到糧餉,去大帳討薪,被誘騙到校場,全部殺死!

這就是這兩個王朝對待武人的態度,更甭指望讓這些將士熟讀《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了,在皇帝后妃、文官集團看來,武人就是垃圾,永遠不可信任、不可重用,最好是文盲,便於操控。


這兩個王朝,實際上都是中原人民的恥辱,被少數民族野蠻政權政府,完全是咎由自取。當然,文官集團也有憂國憂民,忠貞不屈之士,比如宋朝的:范仲淹、文天祥,明朝的:于謙、袁崇煥、史可法,可他們怎麼死的呢?


務請不要侮辱前人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謝謝!


諸葛小村姑


打仗勝負因素太複雜了,光有這個兵法能有多大影響,何況只是有還不是用了兵法,更別談把兵法用好。

隨便再說兩句。

自古以來,我們之所以經常被北方遊牧民族打得慘慘的。

一是遊牧民族確實戰鬥力強,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強,而是光腳不怕穿鞋的,反正命不值錢,也沒有戰鬥成本,南方花花世界好東西多,潑了命去搶唄。

二是我們戰鬥力弱,不是整個弱,主要是戰鬥力弱,一個政權建立之初,都是百戰強兵,但天下大定之後休養生息,馬放南山,慢慢的官場開始腐敗,部隊開始腐化,看看八旗兵後來的墮落吧。

三是冷兵器時代騎兵確實對步兵佔優勢太多,尤其是科技發展出了馬蹬,遊牧民族掌握了冶煉技術之後都使他們戰鬥力暴增。

四是戰爭性質問題,遊牧民族是來搶劫,我們是坐地防守,打敗他們一百次也沒用,他們一撅子跑了你只能看著他們跑,一不小心輸一次,你就被他按住了摩擦。


白露為霜65799235


中原文明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早於其他種族形成的經過漫長曆史檢驗的完整的文化思想體系。為什麼往往在面對尚處於茹毛飲血的種族肆瘧時,卻屢屢遭挫失敗甚至摧殘?

我們不妨回顧一番中華民族的血淚史:從女真入侵,滅宋建金,元朝統華,到滿清滅明,再到八國聯軍僅以數千人橫掃京津,佔領北京,再到中日甲午海戰。我國人在歷次恥辱中無不存在一個共性:內耗,人與人的內耗!以至遠在16世紀的歐洲拿破崙們都總結了一句話:中國是一盤散沙。

可見,一個將文化思想精髓專注用於人與人之間內耗的族群,雖然具有先進的思想武器,是戰勝不了任何敵人的。也正因如此,偉大的毛澤東同志總結出了一句歷史警言:團結就是力量!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當失去幽雲十六州,整個中國的防禦北方入侵就徹底沒了依託。北宋朝就是個例子,南宋更是如此。後來明朝在北面耗費巨大國力重建長城,就是這個原因。

況且,蒙元當時的騎兵戰力一流,南宋一方面機構臃腫,一方面缺少與蒙軍相抗衡的騎兵,一直處於守勢,蒙元軍隊就是殺,殺南宋的有生力量,致使南宋抵抗五十年後依然被消滅。

再牛逼的兵法,也得一流的軍隊來運用,散了心的部隊怎麼可能打勝仗呢!


文源墨香


亡宋者趙,亡明有朱。身處帝位不思強國富民,日夜所思所慮均是如何可保千秋萬載之江山。然而外患在遠,諸將在近當然能坑死幾個算幾個了。而且沒能力的將領大可平步青雲,因為無能庸將必不構成威脅,偶爾有出色的就必須殺掉方會安心。

及至兵兇勢危之時方思良將,可誰又會鳥你?華夏兩次覆亡,均是出於帝皇之手,他們家死得一點都不冤。只可憐了千千萬萬百姓為之陪葬!


鹽坪冰舞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只是一個戰略戰術思想,而決定成敗的並不能光靠思想。

南宋末年,蒙古軍隊身經百戰,通過西征,滅金等一系列戰爭兵員素質提升很快,同時蒙古軍隊依靠劫掠給予士兵和將領賞賜,軍隊的戰鬥慾望極高,單兵素質南宋軍隊根本無法與蒙古軍隊相比較。另外蒙古懂得利用漢人文臣以及南宋降將,比如崖山之戰的蒙古軍隊主力都是南宋投降的軍隊。

明朝末年情形與南宋末年類似,很多地方並不是靠八旗軍隊打下的,像吳三桂、洪承疇、耿精忠等都是明朝降將,而且明朝由於內訌加上缺錢缺糧,軍隊士氣低下,根本無力抵抗清朝的軍隊。

另外一個很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民族的運勢,一個民族運勢總會有上升和下降期,南宋和明朝末年是漢民族的下降期,遇上蒙古和滿族的上升期,再有孫子兵法也不可能打的過。


不惑閒談


清非中國,如果清朝是中國,孫中山又為何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何來驅除,何來恢復。清朝就是中國的中世紀。留著豬尾巴,高喊我是奴才,目光呆滯,如同行屍走肉的殭屍王朝。中國只不過是奴隸,跪著唱征服。




萬魔始源


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計謀都是沒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