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等兵法、却为什么打不过蒙古和满族呢?

时创大侠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军事思想家,相应的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军事著作,尤以春秋末期齐人孙武的《孙子兵法》备受推崇。即使在今天的世界范围内,《孙子兵法》仍然享有盛誉。



那么古代有了这样的军事“宝典”为什么还打不败蒙古和满族,出现了元朝取代宋朝和清朝取代大顺政权和南明的结局呢?

首先,元朝和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政权存在,他们的文化方面是多元的,尤其是在学习和吸收汉文化方面有目共睹。君不见还有很多的汉人在元朝和清朝初建的时候,在那里任职,蒙古和满族政策之初就有以汉人的思想治理汉人的想法。成吉思汗曾经问政于中土名道士丘处机等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重用汉人学士范文程来出谋划策。所以,宋朝人和明朝人会的东西,蒙古人和满族人也会。你有的知识,别人未必没有。


其次,古时蒙古和满族与汉族政权的较量,是一个经济、政治、军事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性较量。我们不能单拿一本兵书《孙子兵法》来说事,《孙子兵法》只是一本活学活用的军事著作,他也是人写的,但不是战无不胜的法器。政权的兴衰寄托希望于一本兵书和它的三十六计,这种想法本身是可笑而不可取的。

再说了,一个奋发图强的新政权取代一个黑暗腐朽的旧秩序是历史的必然。这些,都和《孙子兵法》扯不上关系。


走着聊着


就汉人会用《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策略吗?扯淡,难道少数民族不可以学习《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以及汉文化吗?这分明就是瞧不起少数民族。元世祖忽必烈,也喜欢汉文化。清太祖努尔哈赤,还喜欢读《三国演义》。

再看提问者,整个就是一个白字先生。三十六,还用阿拉伯数字36,计策的计,写成记忆的记。可见,文化水准如此低劣。如此一个文化水准低劣的人,能提出什么好问题。

只不过是一只替蝗汉,摇旗呐喊,狺狺狂吠的疯狗。顺带说一下,蝗汉不是针对所有汉族人,而是针对那些低素质,低文化水准的汉族人中的败类。


正宗汉族人1


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古代的皇帝和朝廷文官忠臣没几个读过《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的,皇子们阅读的都是四书、五经这类近乎神神叨叨的儒家经典,其余就是历史书和一些名家子集,余下的时间,要每天参拜皇帝、后妃,结交公子,飞鹰走狗,哪里有时间读兵书战策?

宋徽宗赵佶,你认为这厮读过兵书么?


至于大多数文官大臣,凡是科举不考的,基本上拒绝阅读,因为除了圣贤书,其余都是杂书,对于科考没什么用途(自以为),当然,很多文官大臣,他们的官,甚至是捐助得到的,没时间读书好吧!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阉宦,属于裙带关系上位的,比如汉武帝时期的李广利,是一个伶人,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是个杀猪的。

试问这些人把持朝纲的时候,内斗内行,外战外行,对于外侮,除了尔虞我诈,互相推诿,贪财冒功,还能有什么?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开门投降好吧。


至于宋、明时期的兵将,地位永远比不过文官,比如宋朝,当兵的叫做贼配军,要在脸上、胳膊、手上刺字,为的是方便核查,防止逃兵,当兵的军饷,有时候可以拖个三个月甚至数年,反正你也逃不掉,这样的士兵能安心打仗么?至于武将,取得战功之后,不加封赏,等到的往往就是言官的奏本,鸡蛋里挑骨头,为了平衡朝堂上的文官利益,甚至不惜出卖武将,将获得的城池交还给敌人,详情参照狄青对西夏的战争。


到了明朝,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都是屈居文官集团之下,俞大猷数次被罢官,最后在广西后方忧郁而死,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被剥夺军权赋闲,他的戚家军,因为领不到粮饷,去大帐讨薪,被诱骗到校场,全部杀死!

这就是这两个王朝对待武人的态度,更甭指望让这些将士熟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了,在皇帝后妃、文官集团看来,武人就是垃圾,永远不可信任、不可重用,最好是文盲,便于操控。


这两个王朝,实际上都是中原人民的耻辱,被少数民族野蛮政权政府,完全是咎由自取。当然,文官集团也有忧国忧民,忠贞不屈之士,比如宋朝的:范仲淹、文天祥,明朝的:于谦、袁崇焕、史可法,可他们怎么死的呢?


务请不要侮辱前人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谢谢!


诸葛小村姑


打仗胜负因素太复杂了,光有这个兵法能有多大影响,何况只是有还不是用了兵法,更别谈把兵法用好。

随便再说两句。

自古以来,我们之所以经常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得惨惨的。

一是游牧民族确实战斗力强,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强,而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反正命不值钱,也没有战斗成本,南方花花世界好东西多,泼了命去抢呗。

二是我们战斗力弱,不是整个弱,主要是战斗力弱,一个政权建立之初,都是百战强兵,但天下大定之后休养生息,马放南山,慢慢的官场开始腐败,部队开始腐化,看看八旗兵后来的堕落吧。

三是冷兵器时代骑兵确实对步兵占优势太多,尤其是科技发展出了马蹬,游牧民族掌握了冶炼技术之后都使他们战斗力暴增。

四是战争性质问题,游牧民族是来抢劫,我们是坐地防守,打败他们一百次也没用,他们一撅子跑了你只能看着他们跑,一不小心输一次,你就被他按住了摩擦。


白露为霜65799235


中原文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早于其他种族形成的经过漫长历史检验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什么往往在面对尚处于茹毛饮血的种族肆疟时,却屡屡遭挫失败甚至摧残?

我们不妨回顾一番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从女真入侵,灭宋建金,元朝统华,到满清灭明,再到八国联军仅以数千人横扫京津,占领北京,再到中日甲午海战。我国人在历次耻辱中无不存在一个共性:内耗,人与人的内耗!以至远在16世纪的欧洲拿破仑们都总结了一句话:中国是一盘散沙。

可见,一个将文化思想精髓专注用于人与人之间内耗的族群,虽然具有先进的思想武器,是战胜不了任何敌人的。也正因如此,伟大的毛泽东同志总结出了一句历史警言:团结就是力量!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当失去幽云十六州,整个中国的防御北方入侵就彻底没了依托。北宋朝就是个例子,南宋更是如此。后来明朝在北面耗费巨大国力重建长城,就是这个原因。

况且,蒙元当时的骑兵战力一流,南宋一方面机构臃肿,一方面缺少与蒙军相抗衡的骑兵,一直处于守势,蒙元军队就是杀,杀南宋的有生力量,致使南宋抵抗五十年后依然被消灭。

再牛逼的兵法,也得一流的军队来运用,散了心的部队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文源墨香


亡宋者赵,亡明有朱。身处帝位不思强国富民,日夜所思所虑均是如何可保千秋万载之江山。然而外患在远,诸将在近当然能坑死几个算几个了。而且没能力的将领大可平步青云,因为无能庸将必不构成威胁,偶尔有出色的就必须杀掉方会安心。

及至兵凶势危之时方思良将,可谁又会鸟你?华夏两次覆亡,均是出于帝皇之手,他们家死得一点都不冤。只可怜了千千万万百姓为之陪葬!


盐坪冰舞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只是一个战略战术思想,而决定成败的并不能光靠思想。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身经百战,通过西征,灭金等一系列战争兵员素质提升很快,同时蒙古军队依靠劫掠给予士兵和将领赏赐,军队的战斗欲望极高,单兵素质南宋军队根本无法与蒙古军队相比较。另外蒙古懂得利用汉人文臣以及南宋降将,比如崖山之战的蒙古军队主力都是南宋投降的军队。

明朝末年情形与南宋末年类似,很多地方并不是靠八旗军队打下的,像吴三桂、洪承畴、耿精忠等都是明朝降将,而且明朝由于内讧加上缺钱缺粮,军队士气低下,根本无力抵抗清朝的军队。

另外一个很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民族的运势,一个民族运势总会有上升和下降期,南宋和明朝末年是汉民族的下降期,遇上蒙古和满族的上升期,再有孙子兵法也不可能打的过。


不惑闲谈


清非中国,如果清朝是中国,孙中山又为何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何来驱除,何来恢复。清朝就是中国的中世纪。留着猪尾巴,高喊我是奴才,目光呆滞,如同行尸走肉的僵尸王朝。中国只不过是奴隶,跪着唱征服。




万魔始源


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计谋都是没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