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童心:破譯課外閱讀的密碼

一、現狀透視:課外閱讀實施有多難

小學生的閱讀現狀如何?我們先來看看下面三個案例。

迴歸童心:破譯課外閱讀的密碼

迴歸童心:破譯課外閱讀的密碼

[案例一】

一次,筆者參加縣教研室組織的教學視導活動,在一所農村中心學校本部看到三至六年級的課表上每週安排了一節課外閱讀課,心中很是欣喜。正好當天四年級就有一節,於是便去看了看:

教室裡比較安靜,學生人人手裡捧著一本課外書閱讀,語文老師也在前臺端坐著看書,真給人一種寧靜讀書的氛圍。筆者悄悄地從後門走進教室,卻發現學生讀的書可真是五花八門,讀書的方式可謂各有千秋。有的學生拿著《少兒畫王》或美術書在看,有的津津有味地看著漫畫書,有的漫不經心地翻閱著手裡的故事書,還有的則做著書上走迷宮或找不同的遊戲⋯⋯

[案例二】

朋友的孩子讀六年級,成績一直在班上中等徘徊。有次到朋友家玩,孩子回來後做完了作業,高興地從書包裡拿出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朋友看見後很是生氣,走過去從孩子手上把書搶了過來。抽出語文書扔在孩子面前。接著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就知道看什麼課外書,這樣的書能當分數嗎?上次語文單元測試只考了7O多分。作業做完了,為什麼不抓緊時間把前面學過的知識再認真複習複習呢⋯⋯”孩子很是委屈,無可奈何地翻開語文書,十分不情願地看起來。

迴歸童心:破譯課外閱讀的密碼

迴歸童心:破譯課外閱讀的密碼

[案例三】

為深入瞭解小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筆者在本校隨機抽取了不同年級的500名學生,開展了一次“我的課外閱讀”的調查,結果顯示:59%的學生雙休日在家看電視、玩遊戲;13%的學生從來不看課外書;47%的學生家長從來沒有給孩子買過課外書;每天堅持課外閱讀20--30分鐘的僅佔38%;在喜歡閱讀的書籍中,作文類的佔9%,故事書、漫畫書佔78%,而文學類、科普讀物的僅佔13%;閱讀方式上,能摘錄好詞佳句或寫讀後感的僅佔28%。

從上述三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當前課外閱讀實旋不到位,小學生的閱讀現狀令人堪憂。由於種種原因的限制,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得不到保證,部分學生根本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在閱讀內容上比較單一,大多侷限於教材以及與教學相關的一些教輔資料。教師在學生閱讀興趣激發、閱讀指導以及閱讀評價上還缺乏適當的手段,教學中忽略了課外閱讀計劃的安排和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致使學生課外閱讀大多處於“自流”狀態。此外,家庭、

學校、社會對於課外閱讀也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學校缺乏一定的系統規劃與管理,圖書室形同虛設,圖書更新較慢,使用率較低;家長很少和孩子一起閱讀並督促孩子閱讀,甚至有些家長排斥課外讀物。

迴歸童心:破譯課外閱讀的密碼

迴歸童心:破譯課外閱讀的密碼

二、傾聽童心:課外閱讀價值有多高對於課外閱讀,孩子們到底是如何看待的呢?筆者在開展調查時走入孩子們中間,傾聽到了他們真正的心聲。

生1:“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很喜歡看書,家裡也有不少書,可是老師每天佈置了很多的作業,根本靜不下來看其他的課外書。

如果能多留點時間讓我們看書就好啦!

生2:我有許許多多的圖書,每天做完作業後,都會一個人躲在房間裡讀。讀書讓我感受到很多的樂趣,也收穫了許多書本以外的知識。

生3:我最喜歡讀一些故事書,裡面的情節特別吸引人。可爸爸媽媽並不太支持我,在他們眼中,這些故事書與考試無關,看多了會影響成績,只有《優秀作文選》

之類的才算是好課外書。其實,看課外書對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生4:爸爸媽媽還是比較支持我讀課外書的,每個月總會給我買幾本圖書,但是有些書讀起來感覺很深奧。我不太喜歡看,對他們說了多次也不管用。

生5:讀課外書,有助於語文學習。我們老師每個星期都會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我們閱讀或交流閱讀心得,同學別提有多開心了,都盼著上閱讀課。

孩子們的話語是那麼的純真,卻足以令教師、家長不得不深思:課外閱讀的價值何在?著名兒童作家祁智在《閱讀的價值》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種一棵樹的目的是什麼?我們需要一張桌子,可以種一棵樹。但是,.如果種一棵樹只是為了打一張桌子,就忽視、蔑視了一棵樹的價值。一棵樹,當然可以是一張桌子。但是,同時它可以不使水土流失;是一道好風景;是一片濃蔭,可以讓人遮陽避暑;可以讓孩子玩耍;可以拴一根長長的線,讓風箏在天上飛;可以讓鳥鳴唱、築巢;可以花團錦簇,果實累累;可以千秋萬代傲立,成為滄海桑田的見證。。。。這就是種一棵樹的價值。閱讀就是種樹。閱讀的價值就是一棵樹的價值。

因而,筆者是這樣定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的:以自由為原則,以快樂為宗旨,引導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點燃童真童趣,品味一種純粹的、審美的愉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迴歸精神家園,享受童年閱讀的幸福。

迴歸童心:破譯課外閱讀的密碼

迴歸童心:破譯課外閱讀的密碼

三、順心而為:課外閱讀開展也精彩

基於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分析以及價值的定位,筆者以提高課外閱讀有效性作為課題開展研究,致力把課外閱讀納入語文教學的軌道,以期達到課標規定,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1.圖書漂流,為課外閱讀引入“活水”筆者在班級設立“漂流角”,每位同學拿出一本自己鍾愛的圖書投放在裡面,並在書裡附上自己設計製作的漂流卡,內容包括書名、班級、姓名、漂流時間及推薦理由或閱讀感言。在簡單的“放漂”儀式上,向學生詳細介紹了“圖書漂流”的宗旨和規則:學生各自在“漂流角”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利用l~2周的時間讀完,在漂流卡上做好記錄,繼續把圖書“放漂”並重新選擇閱讀新的圖書⋯⋯如此,每個學生只要拿出一本圖書,就可陸續讀到幾十本圖書,且不受時間、經濟等因素的限制,真正實現“圖書在手中漂流,心靈在書中旅行”!

2.內外鏈接,為課外閱讀輸入“動力”曾經,筆者和許多教師一樣顧慮重重,生怕因為開展課外閱讀影響教學成績。在開展此項研究後,不再過分鐘情教材閱讀,而是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尋找文本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鏈接點,適時向學生拓展課外讀物,從而提高課外閱讀的時實效。如在教學蘇教版《負荊請罪》前,安排學生閱讀故事《將相和》,使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進程、結局,這樣就能把握和體會劇本的人物語言、心理。在課內教學時,側重指導學生精讀文中描寫各個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更好地領悟課文的精髓。

3.師生共讀,為課外閱讀提供“指導”筆者開展了“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

每個月確定1本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在“師生共讀”過程中,孩子或老師遇到自己喜歡的語段,可以朗聲而讀;讀完之後,開一個讀書座談會,和學生一起聊一聊書的內容以及讀後的感受。長此以往,師生互動閱讀,書香氛圍必然會

日益濃厚。

4.親子閱讀,為課外閱讀贏得“外援”

筆者倡導課外閱讀由學校走入家庭,讓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書,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引領孩子走進書的世界,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感受到家庭的溫馨、重視。利用家長會對學生、家長作適當的指導,建議家庭每天安排固定的20或3O分鐘時間進行親子閱讀,方法上可以採取家長抑揚頓挫、饒有興致地朗讀孩子喜愛的書,引導孩子聽和看;也可以家庭成員各自選擇自己喜愛的讀物,安靜地閱讀。每兩個月在班上開展一次“優秀閱讀家庭”評選活動,表彰在親子閱讀中表現突出的家庭,大大促進了家庭閱讀的開展。

5.動態評價,為課外閱讀增添“歡悅”

閱讀是一個“積累於現在,得益於未來”的動態過程,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衡量其功效,筆者採用“閱讀儲蓄卡”的方式,以學期為單位收集能夠反映學生閱讀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

當然,閱讀不能缺少評價。學生渴求讀有所獲。但更希望自己的閱讀成果能夠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的認同與讚許,獲得閱讀的成功體驗。在日常閱讀過程中,筆者堅持“以讀促說,以說促寫”的原則,舉辦口語交際、演講、辯論、

讀書報告會、讀書沙龍、爭當故事大王等主題活動,為學生搭建閱讀成果交流展示的平臺,同時採取學生、教師、家長三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班級每月一次開展“讀書之星”評比,期末組織“讀書小博士”評比,讓學生在評比中享受進步、收穫的喜悅。

很喜歡一首《閱讀,終生的承諾》“世界上最動人的皺眉是在讀書苦思的剎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讀書時那會心的微笑。。。。讓我們與書為伴,讓閱讀成為我們終生的承諾!”(編輯:大咖繪本館劉老師) 加盟熱線:0951-76372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