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鵬友程


“士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

我的理解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沒有志向,但不能沒有責任心。

先說“士”,什麼是“士”?)——“士”在古代分好幾種,習鬼谷子和兵法的叫“謀士”;考秀才的也叫“士”,總體來說“士”就這兩個——謀士和文士。

你問的這個“士”指的是“文士”,只有文士才有家國情懷;謀士沒有。

——結語:作為士、可以沒有志向,但絕不能沒有責任心。


dali26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論語·泰伯章》中曾子說的一句話,原文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這段話譯成白話文就是:“讀書人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士人,一個讀書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的胸懷、堅韌的品質,因為自己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讀書人應該具有堅毅宏大的品格;為什麼呢?因為讀書人要把實行和弘揚仁道作為自己人生的使命,為此要奮鬥終生,死而後已。弘揚人道的使命是很重要的;奮鬥終生,死而後已,路途是很遠的。這豈不是任重而道遠嗎,要擔負這樣的使命,沒有堅毅弘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曾子的這句話,杜絕了任何僥倖成功的心態,它宣告一個人如果自認為是儒者 —— 一命之士,通常說一個讀書人,他就要勇敢地挑起那副沉甸甸的重擔,胸懷寬廣,朝著漫長而充滿坎坷的入世之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而這一切的動力都源於儒者的仁愛之心,為了這個信念,讀書人甘願盡力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曾子的這兩句名言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的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換一種表述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人在顯達的時候能以天下為己任,而在困窘之時還不放棄個人修養,還能心懷天下,這就是君子所為了。在孔子之後,中國古代有許多名士當自己窮極潦倒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蒼生黎民。

現實社會中的各種教育,都是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教師很少給學生講授做人的道理。而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和寬廣的心胸,不論學習什麼專業,都難以達到高深的境界,也無法完成普濟天下的重任。這就是我們現代讀書人應該深思的地方。



99優先百科


感謝提問。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泰伯篇第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宏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這是曾子談論修身之道,認為士人應該弘大剛毅,以推行仁道為自己應負的重大責任,這種大責任要一生承傳下去。

曾子這裡講的“士”,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通稱,“弘”就是弘大。不計較,不計個人得失,要有廣闊的胸襟和氣度,要有遠大的眼光。“毅”就是剛毅,要有決斷,對事情處理有見解,要看得準,拿得穩。有的人有見解,但下不了決定。有的人很容易下決定,但眼光不遠,見解有限。所以【弘毅】包括了眼光、見解、果斷和決心,而且還要有浩然正氣,立場要公正。這就是一個士人應有的“弘毅”。

為什麼要【弘毅】

弘毅是一種偉大的人格,偉大人格的形成是需要長期的修養和鍛鍊,僅憑一時的血勇之氣是不能練就偉大人格的。

士人為國家,為社會,挑起了很重的責任,這不是一般人能輕易做到的。所以必須要弘毅,要有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才行。

【任重而道遠】

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己任:愛人,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愛天下。這條道路是漫長的,艱鉅的,沒有間斷的,不能停止的。

以上是我的理解,側重講的【弘毅】品格,希望能對您有幫助。


人生坦蕩蕩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出自《論語·秦伯章》,大概意思是:讀書之人要有遠大抱負強大的毅力,因責任重大而道路漫長。

戰國時期的士人蘇秦有遠大的抱負宏圖大志,在四處碰壁和遭家人嫌棄時得到了燕昭王的賞識重用,為感激燕昭王的知遇之恩,蘇秦經歷了長達十六年的間人人生,奔波於勞頓於列國之間,曾經地位顯赫,經歷九死一生,無論何種境遇不改初心為燕昭王報齊國蹂躪之仇。歷經十六年終成大業,雖然業成身亡,但他以一人之力影響了一個大國的命運。這就是以士的弘毅完成了道遠而重的大任。

其實這句話於今天不止是用於讀書人身上,適用於各個領域的不同的人身上,學生,醫生,教師,工人,農民…哪個不是任重道遠呢!社會的發展是由各領域各行各業共同努力建設去完成的,每一個人都是士,每一個人都要有遠大抱負和毅力才能在漫長的建設道路中完成自己的重大責任!





凌淩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是《論語·泰伯》中曾子說的一句話,是在說他自己,在自述其志。意思是:作為一位士人(讀書人),必須志向遠大,意志堅強,要深知責任重大,路途遙遠。曾子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對“仁”之思想尤其推崇,宣揚與推行“仁政”之治。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才是真正的“士人”弘毅所在。

(網絡圖片)

這種“有為而治”的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曾子之所以發自內心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為國強民富,與“有為而治”的思想分不開的。

作為一個讀書人,應該有為國為民分憂擔責的弘毅精神,雖然道路遙遠。但是,只要我們都行動起來,豎立必勝信心,立下弘毅壯志,那麼,國強民富不是夢,是一定能夠實現的。

把這句話當作我們“仁政”的座右銘來激勵自己,還是比較恰當的。但是,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志向,不一定都是為了國強民富,也許自己就沒去想為國強民富而奮鬥的事,但是,自己做的事不論大小,只要是正確的,對我們的社會是有益的,在客觀上都是為國強民富所作的貢獻。

這種“有為而治”的“仁政”學說筆者是不贊成的。但是,對於這句話很贊成,這句話符合人們為追求自己美好理想而奮鬥的精神。

曾子這句話雖然是表述讀書人,不能沒有弘毅之志,不能沒有為之而奮鬥一生的思想準備。但是,我們也可以把這句話中的那個“士”字,理解成所有的人,都應該有弘毅精神,明確實現自己美好理想,更應該知道實現夢想的路之遙之重。

做到或實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要求,既要順其自然,又要努力爭取。


言者青青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所謂“弘毅”,說的是遠大的志向,“士不可不弘毅”說的是人不能沒有遠大的志向。而“道遠”說的是以後的漫漫長路,責任越重就意味著以後的奮鬥之路越為遙遠。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是否要因為遠大的志向更難達到而放棄?是否應該選擇稀僻小路而輕鬆度過一生?我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遠大的志向就如心中的火焰,只有最為熱烈的火焰才能燃燒出最燦爛的人生。正所謂說: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事無窮盡,人無完人。

其實,曾子的這句話,杜絕了任何僥倖成功的心態,它宣告一個人如果自認為是儒者,那麼他就要勇敢地挑起那副沉甸甸的重擔,胸懷寬廣,朝著漫長而充滿坎坷的入世之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而這一切的動力都源於儒者的仁愛之心,為了這個信念,儒者甘願盡力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面對此言,我想每個人都會為之動容,即使是那些最輕佻的人。人類正是因為有秉持這種精神,才在浩渺的宇宙中熠熠生輝。



環球號外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論語·泰伯章》中的一句話,原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是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肩負重大使命,且道阻路遠。以實現仁德為己任,任務不沉重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道路不遙遠嗎?

這句話具有極大的鼓舞鬥志的作用,立大志,弘大義,擔重任,奮終生,並且在困難中磨鍊意志,不怕苦,不怕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與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論語中的人更強調個人在前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個人要擔重任,同時在此過程中遇山開路遇水架橋,為理想奮鬥終生!孟子憂患篇則重點強調的是個人要在困境中明白,所有的磨難是“天降大任”的預兆,要懂得堅持,略有安於現狀的意思。


豬悟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語出《論語·泰伯章》中曾子所言,原文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其中的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已經成為婦孺皆知的成語,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士”,應該具有宏大堅毅的品格,他身上的責任重大,道路遙遠,他把“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這還不重嗎?他為這個理想奮鬥終生,至死才停止,難道堅持的道路還不夠遠嗎?我理解這裡的“士”不僅是指讀書人,還指所有有責任有擔當的人,他們以“仁”治天下,將天下事視為己任,努力前行,死而後已,是自己最高的道德標準,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士,在今天,這些話依然有積極向上的意義,警示人們自強自立,是後世人應當遵守的道德標準。



詩書天地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何謂士?求內心圓滿之人。

何謂弘?見識廣大,如千手千眼之菩薩。

何謂毅?堅守正道,如降魔衛道之金剛羅漢。

何謂任?見心中自有之光明。

何謂重?世間諸般任務皆有必成之期,蓋因世事輪迴,失者必得,得者必失,與世推移,終有成期,唯此求內心圓滿之任務例外,因內心之圓滿不在世內,不在世外,若不潛修,永無完成之日,故謂重。

何謂道?見自性光明之路。

何謂遠?此道上諸般磨難,至身入泥塵方休,如唐僧西天取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脫去凡胎,方成其事,故謂之遠。


視達洞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論語·泰伯章》中曾子說的一句話,原文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是作為一個士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堅韌的品質,因為自己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