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挺进大别山,诸葛亮调马超退曹兵,均用了三十六计中哪一计?

一场场战役,一段经典战例

“围魏救赵”之计源于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三百五十四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双方僵持不下,当时的赵国与齐国是联盟国,无奈之下赵国向齐国救援,齐国收到求援书后,决定派当时的大将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期初田忌计划直趋邯郸,孙膑认为不妥,要是那样的话伤亡太大不一定有效果,于是就有了,孙膑献计他说:“现在魏国的主要军队全部在邯郸,他的都城大梁绝对空虚,我们直逼大梁,那样的话魏国军队只有回援,我们再在半路设伏这样岂不更好!”田忌豁然开朗,果断的采用了军师的计策,结果当齐军直逼大梁时,魏军得知后放弃邯郸回城自救,齐军在桂陵设伏,魏军被打的措手不及,主帅战死,赵国之围被解。

刘邓挺进大别山,诸葛亮调马超退曹兵,均用了三十六计中哪一计?

桂陵之战遗址

围魏救赵有很多战役如下:

战例一“刘邓挺进大别山”。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在总结我军的反围攻的作战经验时指出:“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们可以倒置的使用“围魏救赵”之法,以一部分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人的心脏部分,引久踞不去之敌退出去打我主力”。一九四九年初,蒋介石在对新解放区全面进攻失败后,又拼凑了六十万军队,向我山东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分别实施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我军兵力不足十万,陕甘宁解放区只有二万兵力,却要面对四十万和二十万的敌军兵力的压力。面对敌人进攻的重点,毛主席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分析说:“蒋介石收缩兵力,形成两个拳头,一是山东大兵四十万,陕甘宁二十万,他在中原地区的兵力就单薄了,因此,一旦刘邓发起外线出击,实行中央突破,必定能打败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而且这么一下棋子,整个棋局也就搞活了!”

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从一九四七年六月十四日起,刘邓大军从河南安阳出发,经过汤阴,冶陶,从山东东洛渡过黄河,进入鲁西南,然后经过河南进入安徽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的中间突破,不仅威胁了徐州,兖州一带,而且还直接兵临南京附近,犹如插入国统区心脏的一把尖刀。蒋介石被刘邓大军这么一进攻,方寸大乱,急忙抽调重点进攻的兵力回防,我军则从山东、陕西、河南一线全面反击,把战线推向蒋介石的管辖区域,从而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刘邓挺进大别山,诸葛亮调马超退曹兵,均用了三十六计中哪一计?

刘邓的塑像

战例二“诸葛亮一箭三雕”。

汉末建安四十六年,曹操亲率三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面临大敌,十分惊慌,当时正好是孙刘联盟,于是孙权派人向荆州刘备求援,与此同时刘备正准备进攻西川,没有多余的兵力,无力东顾,诸葛亮献计,请修书一封,请马超出兵,从西南进攻长安等地,曹操必然撤兵,刘备听计后大喜,立即修书一封陈述天下大势,并告诉马超,曹操和他有杀父之仇,马超见信后,知道有机可乘,可能报杀父之仇,于是他便率二十万大军东进,一举攻下长安,潼关,威胁到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曹操知晓后只有放弃进攻孙权,立即撤军。诸葛亮这一计,第一,退了曹兵,第二,解了孙权之围,第三,调动了马超有利于进攻西川,可称为一箭三雕的“围魏救赵”之计。

刘邓挺进大别山,诸葛亮调马超退曹兵,均用了三十六计中哪一计?

诸葛亮

战例三英军轰炸柏林城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希特勒以闪电式进攻迅速夺取了荷、比、卢、法诸国,接着就是征服英伦三岛。希特勒本想诱降英国,但是丘吉尔首相绝不屈服,于是希特勒下令对英国空袭,为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做准备。据当时的情况,英国的空军占绝对的劣势,没有绝对的制空权,丘吉尔为了恢复空军力量,采取了以空军奇袭德国柏林的战术。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六日,英国皇家飞行队的轰炸机突然轰炸了柏林,并洒下大量的传单,这使沉浸在胜利海洋中的德国大为震惊。希特勒万万没有想到英军还能采用这个奇袭的手段,于是他放弃了海狮计划,开始袭击伦敦等大城市,打击经济目标和民用目标,就在同时英国的战机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恢复,一九四一年七月十六日,德国再次大规模袭击,英军猛烈还击这就是二战中有名的不列颠空战,最终英国凭借顽强的信念取得了胜利。

刘邓挺进大别山,诸葛亮调马超退曹兵,均用了三十六计中哪一计?

英军战斗机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入敌阴”这便是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 使敌人集中起来进而聚歼之,不如使敌分散进而分别歼灭之;与敌人迎面相击不如从背后突袭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