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粵港澳大灣區地產機遇

“拆解”粵港澳大灣區地產機遇

文/宋丁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對大灣區提出了很高的戰略地位。五大戰略發展定位包括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整個大灣區規劃綱要2.7萬字中,沒有一個字提及房地產,房地產沒有機會嗎?一定不是這樣!雖然沒有提及房地產,但給房地產提供了巨大的機會,2.7萬字到處是房地產的機會。

從機會來講,綱要中的“五大戰略定位”就是五大機會。

“拆解”粵港澳大灣區地產機遇

首先,看第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全球世界級城市群都是人口、資金、產業、空間容積率非常密集的地帶,房地產沒有人口、產業集聚,房地產不會有前景。大灣區11城過去40年已經奠定了城市群整合發展的基礎。特別是中國香港、深圳、廣州高密度集聚,這種國際城市群聚集的現象在國際上並不多見,這決定了大灣區活力在全球都是領先的。城市群相比單一城市更容易實現區域發展的高效能、高效益。城市和城市群在整體發展方面,以及房地產投資發展理念和模式方面有差異。大灣區整合過程中,房地產發展肯定要盯住城市群格局去做,資金、整個產業、土地使用、市場都是互動格局不是單一開發,這是重大差別。在世界級城市群之下,房地產要支撐產業長期發展目標為主,因此“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對房地產而言就是機遇,我將其概括為“活力、密度、融合、高成長”。

其次,”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全球實踐表明,資產價值最高的地方就是國際科技創新能力密集的地區,如硅谷就是國際創新之都,其物業價值遠超美國其他地區,是美國其他城市平均房價的三倍。

科技創新中心之所以成為價值高地,在於集中體現了各國的核心競爭力。大灣區40年來已成為中國和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創新平臺之一,未來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建設將集中體現大灣區的綜合價值。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必然導致大灣區成為未來中國高端產業的標杆地帶,這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全球頂級科技研發、商務產業鏈都會引導房地產中重要的寫字樓、公寓等商務型產品更新換代。從房地產角度看第二個機遇,高端產業、區域升級、標杆效應都代表著房地產的重大機遇。

第三個定位和機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大灣區歷史上就是中國最重要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貿易通道,百多年來其發展奠定了大灣區最具國際化和開放性的基礎。現在全球貿易經濟格局大動盪,還沒有水落石出,這預示世界經貿關係面臨巨大變化,我們必須面對這種變化。中國必須強力推出能與世界新經貿格局實施戰略對接的超級平臺,“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開放對接世界新經貿格局的主脈,大灣區是中國能與國際新經貿格局快速全面平等對接的橋頭堡,兩者關係就非常清楚了。“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的整合,意味著開放式、高價值的投資將大行其道,這一定是趨勢。國際交流、交通物流樞紐、大型基建等將為大灣區高品質投資帶來重大機會,因此第三個定位將為房地產帶來國際化、大開放、高投資的機會。

第四個定位,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40年來,港澳在珠三角地區有大量投資,約60%至70%的港澳投資落在珠三角地區,珠三角特別是深圳、東莞成為世界工廠,當然也包括佛山、廣州。未來大灣區框架下,港澳將與珠三角9城實施更深層次的合作。大灣區重點地帶將吸引港澳資本再度以高端產業投資的名義進入。以前不是特別高端,下一步將吸引高端投資的進入。本輪大投資一定會與內地資本聯合、快速推進大灣區的城市產業升級,珠三角9城很多的基本產業將面臨升級,港澳高端產業和投資將助推升級,並快速消除港澳與珠三角9城的隔膜和差距。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合作,將推動珠三角9城價值的全面提升,未來9城和片區土地價值將與港澳逐步平滑對接,這是一個趨勢。從第四個機遇角度看,房地產行業將高位再引港資、價值對接港澳。

第五個戰略定位,也是第五個機會“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以大灣區承載的國際化重任看,現在大灣區人居水平遠遠不夠,廣深有很多城中村,香港也有很多低檔住房和其他物業,未來港深穗的低端空間一定會面臨全面改造。大灣區11城市政府會強化責任解決房價高企,因此保障房建設會大力推進,本屆香港政府正大力推進政府保障房,這個大方向是對的。大灣區也會積極解決人口、產業高密度引發的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大灣區11城的緊密融合發展,將使宜居宜業宜遊成為現實。可以想象,在這樣的發展格局下,世界級的優質生活圈,將在大灣區框架下完美浮現出來。從房地產角度看,我們認為機會在於高品質人居、優美環境、優質生活方式,房地產一定能在其中找到很多機會。

“拆解”粵港澳大灣區地產機遇

大灣區背景下房地產投資開放目前面臨怎樣的困局呢?

第一個困局,如何面對地位滑落和遭受諸多牽制的房地產格局。大灣區規劃綱要沒有出現“房地產”字眼,不意味沒有房地產,未來其發展遠遠離不開房市場。從目前政策導向看一直有調控,我們不能過分強調房地產,目前房地產全行業運行不斷受到制約,整體地位出現明顯滑落,包括一些房企宣佈退出。房地產面臨內外部的改變,不改變就可能面臨淘汰。我認為,房地產仍然重要,但將面對非常嚴重的不確定性。

第二個困局是,如何實現投資自由度和均衡性。看過去20年大灣區房地產的發展,其自由度和均衡性有很大問題。譬如未來大灣區房地產要素的流動仍然困難。大灣區整合了,但深圳、廣州的房地產企業還不能便捷地進入香港,即便開車上港珠澳大橋也去不了。過去40年來大量香港房企北上,未來內地房企赴港難度仍然很大,說實話我還不是特別看好這個前景。過去大灣區11城房地產發展從投資到房價,都呈現嚴重的不均衡。香港平均房價10-20萬/平方米,深圳、廣州房價也非常高企,分別是5萬和3萬,但其他城市幾千元一平方米都有。深圳房價最高20多萬,最低3萬元都不到。有差別正常,但差別大不正常,不均衡帶給房地產巨大的壓力。從房地產投資格局看,大量房企囤積在香港、深圳、廣州等中心城市,這導致核心城市競爭非常激烈,房價和開發成本越來越高。大灣區邊緣城市的投資力度相對偏弱,這樣的不均衡如何做到適度差異,又不過度均衡,是大灣區的弊病需要下很大努力解決不均衡。

第三個困局是,如何做一個懂產業的地產商。20多年來開發商一門心思拿地賣樓,並培育了一批超級房企。未來必然以高端產業為主導,房企要適應這個形式。將來開發商即便不做產業,也要懂得產業,不然就做不出符合產業需要的平臺。不少房企已經在轉型升級進軍產業,未來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房企如果不改變必然要失敗,要做好充分準備走向產業,做懂產業的地產商。

第四個困局是,房企如何應對長短效機制的夾擊。大灣區特別是深圳、廣州、香港目前地價處於高位,大灣區不可能採取雄安新區政府壟斷的管控該模式。從市場看,大灣區未來仍有很大的房價上漲空間,要有充分心理準備,房價還是要往上走;從政策看,這就要伴隨著長短效機制結合的調控模式,房企在政策長短效政策夾擊下生存,希望長效機制能擠出短效機制的想法並不現實,要有充分的準備。

第五個困境,如何避免被法制徵信社會所淘汰。過去幾十年盲目開發、不講法制、不講誠信的時代過去了,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標誌是法制、徵信時代的建立。內地房地產領域多年來恰恰是違法、失信的重災區,房企要從既往的舊模式中突圍出來,充分認識到這是關乎制度、文化的深刻轉型,是服務的制度化轉型,要全力完成轉型升級,避免在未來發展中被法制、徵信社會的要求所淘汰,這是非常明確的第五個困局。

“拆解”粵港澳大灣區地產機遇

“拆解”粵港澳大灣區地產機遇

再聊聊大灣區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六大策略。

第一個策略,從大灣區綱要中找重要字眼,“灣區”、“中心”、“極點”這三個詞極端重要。這是“灣區中心導向、極點順位佈局的概念”,放眼大灣區應該說商機無限,房企特別是本土房企,要積極加強在大灣區的投資力度。我最近接觸了一些開發商,他們已經從內地撤資,將有限資金集中投入大灣區,這是對的,畢竟大灣區的機會越來越多。我們看到綱要中談到四大中心城市,港澳廣深無疑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核心定位導向,首先盯住這個東西。四大中心城市中,港澳剛才說到難進去,因此我們更多關注廣深概念。我們看到一個重要提法叫“極點”,三大極點包括港深、廣佛、澳珠,還有其他非極點城市。先選擇港深、廣佛、澳珠,再選擇其他非極點城市,一定是這樣的模式選擇你的投資價值。如果從中心的層次角度講,港澳難進入,北邊廣州面積大近8000平方公里,哪裡最合適呢?南沙可能是個很好的選擇。中部的深圳,

特別是前海是核心部分,是志在必得的板塊,建議高度關注。大灣區價值制高點在港深極點,其GDP4.8萬億元、廣佛GDP3.2萬億元、澳珠GDP0.6萬億元,所以他們的份量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策略,港港深極點為核心來選擇,會輻射形成港深莞惠都市圈,我認為這是未來大灣區的核心地帶。廣佛片區也很重要,但相比之下,其國際化程度、市場化程度、產業規模和結構不及港深莞惠。惠州、東莞,及未來中山、珠海等周邊城市都存在投資聯動的較強效應,開發商可重點關注這些城市。所以第二個策略就是“中軸線戰略站位、東西軸策略挺進”。大灣區房地產開放可以採用簡單的“三軸線模式”,首先緊機抓住港深莞惠的超級機會,這四個城市相當於大灣區人口、產業、資金總量的70%以上,要投資一定要往人口、資金密度集中的地方佈局。中軸線的核心地帶就是深圳的大空港、前海地帶。此外,東莞濱海灣新區、廣州南沙也都是可以高度關注的中軸線核心地帶。

西軸線和東軸線方面,西軸線包括澳門、珠海、中山、佛山、江門、肇慶。上述城市分兩個層級,第一級包括澳門、珠海、中山、佛山,可按不同產業層級分別關注。第二級是江門、肇慶,兩者面積大,地廣人稀,未來投資長遠,短期投資不會超過前面幾個城市。現在有個罕見的現象,東軸線目前就1個城市即惠州,我個人認為將來東軸線要補課,辦法就是延伸到汕尾的西部,就是深汕合作區,未來一定會看做大灣區的一部分,大家要關注。萬麗湖部分也要關注。

第三個策略,革命性的大交通節點,超越式的大成長絕機。未來若干年粵港澳大灣區大交通體系將發生巨大的革命性變化,多條高鐵、密集城際軌交、3大航空樞紐、7大機場,特別是多條跨海超級大通道,將改變灣區的大交通。大灣區交通門戶的中心將從南邊形成密集的集結地帶。前海、寶安大空港將成為大灣區中央地待最大的交通樞紐地,伴隨著大交通的革命性大變化,大灣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必將按照該模式緊緊跟隨,可見大灣區投資重點是中軸線,節點是深圳的大空港、大前海地帶,當地有超過100平方公里的空間是大灣區絕佳的投資寶地。

第四個策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地產爭鋒。大灣區未來在全球灣區中的價值點在於科技創新,深圳的科技實力、香港的科研基礎,和廣佛莞基礎製造力是影響世界的。科技創新方面,投資將以數萬億的數量去打造世界級科技大灣區,與之相關的產業地產必將大幅跟進投資,並實施轉型升級。地產界必須清晰瞭解大灣區科創的大格局,積極投身產業地產,要以地產鞏固基礎,以高端科技創新產業為核心,創造全新的地產業態,未來房企主營業務要大幅提升科技內涵。

第五個策略,大城中心要更新,靈巧地以增量博存量。大灣區作為全國發展最早、最快的地區,城市更新壓力也最大,廣深已經開始舊城改造工作,特別是土地匱乏的深圳。未來城市升級將更多轉型城市更新類別的內涵式發展,高成本必然通過提高容積率,以增量博存量來獲取未來的巨大收益。房企特別是本土房企,要儘量獲取機會參與本地城市更新,我知道過去10年很多房企參與都灰心了,但大灣區政策來了,大家要有信心佔地為王,在大灣區中心城市參與更新會有很多非常好的機會。

第六個策略,商保並舉、策略為上、政企融通、前路寬廣。大灣區綱要提出宜居目標,這是“房住不炒”的引申。近年來大灣區個城市住房制度出現重大改變,各地政府在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房企要更新觀念,合理參與保障房建設。保障房任務重、收益低、責任大,很多房企不願意介入,但這是國家戰略,參與投資有很多綜合價值。政府會依據介入保障房程度,認定房企在社會公共領域中的責任並基於相應回報。大道至簡,這樣房企必定會積極參與本地保障房建設,樹立其良好品牌,這應該成為既定的方針。

大灣區消費投資方面,提出五大策略。

“拆解”粵港澳大灣區地產機遇

第一,投機炒房過時了,杜絕盲目加槓桿。深圳貸款炒房在內地是非常旺盛的地方,大灣區來來,政策市場都在變化,投機炒房時代已經過去,房地產可以投資但要避免炒作和盲目加槓桿。2015年房價暴漲一年漲一倍的格局一去不復返,大家不要有僥倖心理,除一系列調控政策外,房地產稅也在加速立法進程,這會對房地產市場穩定起到平衡作用。我們總體目標是讓房地產迴歸居住屬性,調控房價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買房人自己的責任,這是方向性認識問題。

第二,地段、環境很重要。作為中長期的消費投資選擇,我們看好大灣區樓市發展,宜居是其核心價值。有配套、有環境就是宜居的,其次也要考慮房地產的中長期投資價值,核心是地段選擇,最佳地段是中軸線。作為中心城市的廣深長期會看好,大家要堅定信心。城市群時代來了,城市群時代講的是以大核心城市向外輻射的中小型城市都有機會。鄰近深圳的地帶,也有明顯的快速增長潛力。佛山、珠海大灣區非中心城市的核心地帶也有良好的成長性。投資者也可以依據自身實際條件、地段、訴求選擇最合適的房子。

“拆解”粵港澳大灣區地產機遇

第三,跟著地鐵走,好戲在後頭。大灣區正在構建強有力的聯通11個城市的軌道交通體系,未來會非常發達,世界級超級城市群在正形成。各城市居民購房的空間、區域選擇上更自由。下佛誒這依據月供能力、地鐵站點去選擇,跟地鐵走是核心,在地鐵開建時選擇站點附近住房是明智選擇,未來必定會上漲。

第四,市內市外是巧選擇,買房居住是硬道理。很多剛需打電話問我“到哪兒買房”?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答案,要按照自身條件選擇。你在市區一定買市區外30公里就不合理,總而言之,買房選擇的前提是“交通一定便捷、地鐵一定到位”,不願意奔波可以選擇小的房子或二手房在市區,大灣區發展非常快,無論市區內外一定要搭上住房的快車。房價仍有上漲動力,不要讓大灣區發展紅利白白流失,大家要早點動。

第五,堅決不買違建房,堅決不做抬轎手。大灣區各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違建問題,有的非常嚴重,如深圳就有40萬棟違建房,處理起來非常困難。違建房最大好處是便宜,最大壞處是嚴重法律風險,法律不保障你的安全,買了將來虧了怪不到誰。很多人貪便宜買入,並希望城市更新中獲得可觀的賠償款,這是很困難的事情。各城市對違建房的查處越來越嚴厲,盲目買入違法建築面臨巨大的法律風險。大家要盯著合法的房子買,不去沾染違法建築,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最後給大家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分享,我們一定要抓住大灣區建設機會,做好房地產投資,相信大家有實力也會抓住這個機會。

內容來自宋丁主任在大公財經下午茶(第85期)上的演講,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