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不容青史尽成灰


发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不仅可以修饰脸型,增加时尚感,而且还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让自己魅力四射,一个好的发型能让自己心情愉悦,精力充沛,如今的发型千变万化,应接不暇。

然而在清朝时期,强制让每一个男人都要留一根又臭又长的大辫子,每个人都是同一个发型,千篇一律,死板,看都看腻了,有头发的人还好说,那些秃顶的和光头的怎么办呢?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满清的统治,摧毁汉人的抵抗意志,树立满清的威望,从身体和精神上奴役和打压汉人,便推出了臭名昭著的“剃发令”,严令要求全国上下所有男人都必须留辫子,不服从者一律问斩。

汉人长期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熏陶,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把爱惜头发提升到孝的高度来重视,无论男女,头发长了都不能剪,而是要盘起来。

满清统治者的倒行逆施自然是激起了汉人的强烈反对,几千年的习俗文化不可能靠一纸命令就在全国推行,清朝统治者也采取了血腥的镇压,提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布留头”,凡是清兵所到之处,十日内必须剃头,削发垂辫,改从满人的发式服饰,否则将格杀勿论。

满人对于主动剃发投降者,赏给高官厚禄,抗拒不尊者,全都杀掉,一个不留,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九九之祸等等都是由此产生的杀戮悲剧。


清朝初期的时候,剃发要求是头顶后脑勺处只留一个铜钱大的头发,编成一根手指粗细的小辫子,要能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才算合格,满人称之为“金钱鼠尾”,又称“鼠尾辫”,不合格的要处死,这一时期最为厉害。

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脑袋中间留的头发多了一点点,扎的辫子稍微大了一点,就叫“蛇尾辫”;清朝晚期的时候,人们留的头发就逐渐多了起来,只是将头顶前半部分的头发剃掉,后半部分的头发就扎成一个大辫子,称之为“牛尾辫”。


对于秃顶的人来说,只要就脑袋两边的头发剃掉,后边留一点头发扎个小辫子即可,但由于这种发型实在太丑,后来逐渐被阴阳头替代。

对于光头的话,清朝统治者也犯愁,不能因为人家没有头发就把人家给杀了吧,后来他们也想到了解决办法,可以戴假发,这个东西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或者向上级、保长之类的人汇报备案,汇报之后会有凭证,在官员检查剃头时出示一下,也就不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剃头令最严格的时候是在顺治时期,哪怕只是鞭子粗了一点点也会被视为犯法当斩,因此很多人被处死,剃发令历时三十多年,到了康乾时期,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剃发,清朝对于留头发的政策逐渐宽松,清朝晚期,满清已经没落了,人们所留的头发也越来越多了。

说到底“剃发易服”是满人对汉人进行文化征服和精神侵略的一种手段,跟“文字狱”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到了清末,汉人反其道而行之,把“剪辫易服”当做摆脱满人统治的一种方式,反倒是满人却不舍得剪掉自己的大辫子。






遗产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人其实也会秃头和谢顶,一是可能疾病,二是很多人先天遗传就会谢顶。

尤其是老人,年龄大了头发必然会稀疏,甚至基本掉光,是没有办法再留辫子的。

但满清是奉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按照这个推论,秃子没头发,他的人头就要没了。

事实自然不会如此,不然满清那些秃头的王爷首先就要被斩。

首先,如果你是半秃,不是全秃,问题不大。

满清规定只是必须剃发加上留辫子,并没有约定辫子的长度。

所以,不是全秃的人,只要将前额和两侧的头发剃光(好心疼啊,本来就没几根毛),再在头上象征性的梳个辫子就行了。辫子再短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有了就行。

自然,这种半秃的人也要去当地政府报个备,说明自己确实是秃头。

自然,如果是乡民不进城,就问题不大,没什么人去管你。

虽然这样,但半秃的人一定要剃发加留辫子,这是缺一不可的,万万不能少。

剃发很容易,实在留不了辫子,拖个假辫子也能应付应付。

如果你不剃发,不留一个哪怕是象征性的辫子,你的人头一定不保。

其次,如果你是全秃,也有办法。

真的全秃了,官府能拿你怎么样?总不能直接杀了。

这样全国不知道要杀多少秃头!

如果你真的像光头强一样寸草不生,你必须首先去官府报备,说明自己的情况。

当然,不能自己一个人去空口说白话,还要邀请本地相对有名的几个人(诚实的乡民即可),写个东西证明你是秃子。

即便如此,如果证明你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官府一样第一个将你这个秃头抓起来斩首示众。

这一切直到满清末年,还是很严格的。

大家都知道,留美的幼童之所以被满清强制中断学业回国,就是有人剪了辫子。

而鲁迅在清末回到满清朝廷担任公务员(类似于教务处长),因为没有辫子,就花费高达4块大洋买了假辫子。而几个亲戚长辈发现他没辫子,立即不再来往,他惹上麻烦。

要知道,鲁迅回来的时候满清已经进行了新政,不再要求斩杀剃发者,只要要求务必再留法,不然公务员开除,老百姓罚款。

如果不是这样,鲁迅恐怕也就小命难保了。

这里多说一句,满清这个发饰就农耕民族来说,是愚蠢和荒唐的。

作为游牧民族,在马上作战必须留辫子,将前额和两侧的头发剃掉,不然一旦风吹,头发就会遮住眼睛,被敌人一刀砍死。

当年契丹人甚至日本武士,也都是类似的发型。

但作为农耕民族,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严重影响干活,做什么都不太方便。

而且头发这么长,也必须经常洗一洗,不然就会发臭。长辫子还需要经常拆散了重编,种种情况都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别的不说,洗头发就是大问题。

萨沙记得以前团队一起出差,我和1个男同事,另外是4个女同事。

当场经常赶国际航班,没个点,经常凌晨一二点才到酒店,草草洗个澡(当时在东南亚跑得多,不洗澡受不了),然后就得迅速睡觉,第二天七八点就得去上班。

搞笑的是,我们两个男人永远比他们的睡眠时间长。

为啥?她们要洗头发。

4个女同事有3个是长头发,洗头发再自然晾干基本都要1个小时左右。


萨沙


这里要明白一件事就是,剃发令主要是针对有头发的汉人,而并非没有头发或者头发少的人,纵横本文就来讲讲清初时期为何会颁布剃发令,已经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清朝的剃发令是广受诟病的一项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所以清朝统治者会不遗余力,宁肯引发血腥法抗也要推行剃发令,实际上是出于维护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深谋远虑。

辫发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就是男子将脑袋前的半部分头发剃光,然后脑后编成辫子,这种发型跟满族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满族属于游牧、渔猎文化,辫发比较使用,在打猎、抓鱼的过程中,相比长发更实用,当然,相比现在的短发还差了许多。

汉族人更在意自己的头发,在汉族的文化观念中,头发是生命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显著的标志,在《孝经》中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将头发与孝联系在一起,可见头发对汉族人的重要性。

清军要求汉族人剃发,实际上是一种反同化的文化表现,清朝统治者认为,金国由盛转衰就是因为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逐渐腐朽,而最终失败。所以,即使后来的清朝统治者如何汉化,都在强调骑射乃清朝之根本。

剃发留辫,只是一种文化行为的高压民族政策,实际上,对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也并不一定是要全部剃发,清朝统治者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只要是归服并且纳贡就行了。

对于头发少的秃顶和没有头发的秃头,都不是清朝统治者所针对的,对于秃顶的人来说,看情况是否严重,因为清楚的辫子金钱鼠尾,是很小的辫子,只要有一丢丢就够了,所以,根本没有什么难题。

对于没有头发的秃顶,这个有点难,但清军也不是见到秃顶的就杀,如果是那样的话,清朝的和尚还有了吗?秃顶的人可以提前去官府报备,只要报备过了,就不会有大的麻烦。

当然,古代的很多老百姓都不爱和官府发生纠缠,官府一般都是县一级行政机构才有的,因此,清朝也有假辫子,或者是辫子接在帽子里面,只要带帽子就以为会有一个小辫子。

还是那句话,清朝统治者让老百姓削发留辫子也只是一种治理老百姓的手段,对付的主要是那些留着长发跟官府作对的人,真正对于秃头,管控不是那么严的,杀人还不过头点地,天生不长头发你能把人怎么办!


史论纵横


清朝时期,除了全秃,剩下的斑秃和普通秃顶都不影响留辫子。但如果你是专门剃的光头,那官府会依“剃发不如式”之罪将你斩首,你这明显是在挑衅大清律法。那么秃顶的人在清朝该怎么留发型而不会被治罪?

清初期的剃发要求

清朝初期,人们的发型并不是影视剧中看到的半边瓢式的油亮大辫子,它有一个专业的发型名称,叫“金钱鼠尾”。要求是:在脑顶门上留一揪铜钱般大小的头发,剩余的全部剃光,然后将这一绺头发辫成一根与老鼠尾巴一样粗细的辫子。

这种发型的标准以铜钱来判断,即头顶上与铜钱大小一致,辫子必须能够穿过铜钱方孔为宜,否则便是砍头之罪。影视剧中几乎没有这样的清朝发型,估计是嫌弃实在是太难看了。这一时期的秃顶怎么办?

什么制度的制定都会考虑到特殊情况的存在,清朝初期的“剃发令”也是如此。全秃的人最好处理,因为啥都不用干,也不犯法。“剃发令”的目的就是要人剃成大面积的光头以与前朝相区别,既然生来就是全秃,这种情况是允许的,前提是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别人剃头时不要围观。

斑秃是不影响留这种发型的,因为辫子本身就很细,头顶上随便来一绺也是可以的。但普通秃,也就是常说的秃顶,这种也是有要求的,要将头一圈的头发全部剃掉,保持光头发型,也是合规的。这些秃头的人是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的,冒充者以斩首论处。

清朝中后期的剃发要求

金钱鼠尾发型一直持续到乾隆朝,或许是道光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意识到金钱鼠尾发型实在不怎么优雅,于是默许了辫子的变粗。道光年间,人们头发开始慢慢变多,变成了脑后的一大片,辫子也变成了手指般粗细了。

到晚清的时候,人们的发型变成了阴阳头,也就是两个耳朵与头顶之间连成线,前面的剃掉,将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这时清人的辫子变粗了,剃头面积变小了,由清初的金钱鼠尾式变成了阴阳半瓢式。对于发型的要求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标准也降低了。

因此,除了全秃的人外,其他都可以留辫子了,只要脑勺子后面有头发,皆可留半瓢式的发型,解决了秃顶没有辫子可留的“烦恼”。而全秃还是执行之前的规定,只要能证明你是秃子,便可不用为发型而苦恼。

清朝的发型经历了鼠尾、猪尾、蛇尾,最后才发展到阴阳头的形态。到清末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现变化,再加上制度的宽松,于是辫子以粗为美。清军的辫子越粗约好,盘在脖子上还能挡刀砍,辫子细的人,还可以加些假发或者黑丝线。

清朝初期,秃顶的人应该是洋洋得意的神态,毕竟别人要留难看的辫子,一时无法适应这种发型,他们则不需要担心。而到了清朝末期,当人们习惯了留辫子的时候,秃头们又开始烦恼起来,有辫子的人开始神气了,甚至到了民国时,有辫子的人哭着喊着不愿意剪掉辫子。

所以说,清朝的剃发令,并不是说一律都得留辫子,主要是体现在剃头上。全秃或者秃顶的人也不用担心,剃发令也是允许有特殊情况存在的。如果是故意来抵抗剃发令,那就是另当别论了,被问罪是肯定的,杀头更是避免不了。


野史也是史


能怎么办?头发都没了,还要怎么样?光头就光着呗。

这不重要。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北方民族都喜欢剃头呢?

这不是清军一家的问题。


辽、女真、蒙古,都喜欢剃头!就连我们的邻居日本,古代也是剃头的。而且发型也差不多。那几个是替了头,留两个或几个小辫子。清,是留一个辫子。本质上都一样。

为什么?他们那么热衷于剃头?

我想主要有这么几方面原因。

第一,北方草原干旱,水资源宝贵,洗头不方便。

身为北方人的我,对此深有体会。

在古代,草原上水是很珍贵的,只能用来作为人畜饮用水。用来洗头,绝对是极大的浪费。

但是长时间不洗头发,那滋味太难受。干脆剃了头发。清清爽爽,多好。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剃头的习惯风俗。

第二,为了战斗方便。

马背上的人,经常四处征战。头发太长了一大堆,戴头盔不方便,射箭不方便。连骑马都不方便,以为风一刮,长头发会糊住眼睛。因此,头发必须剃掉。

而且替了头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头上的伤口很容易处理。

第三个,北方苦寒,有没有头发其实差不多。

夏天热,光头更凉爽。

冬天太冷,有头发也必须戴帽子。没头发戴帽子一样暖和。

哎呀,好机智呀,一不小心窥破了千年的秘密。


上将嗳福斯


<strong>

<strong>“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我们的同胞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面临着怎样的严重考验,又是受到了怎样的压迫。

我国“留发”的传统。

《孝经》这部传说中阐述孔子观点的著作,在我国古代古代地位极高,甚至成为了治理国家的“国策”。

其中最受推崇的一句话则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剃发就等同于“大不孝”之罪,所以在我国古代成年男子是不剃发的,这也成为了男子成年的一个标志。只有地位低贱的“奴隶”,才会剃发、留有短发。

以至于曹操“割发代首”都成为了一段佳话,这可不是古人好骗,而是曹操的做法在当时确实是非常难得,表现出了严格遵守军纪的态度,这才获得了“众军皆惊”的良好效果。

“剃发令”的终极目的。

公元1129年,宋金时期金太宗就曾施行“剃发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占领辽东地区以后,就开始施行“剃发令”,“传令自髡剃不杀”。

所以,“剃发令”并不是清朝、甚至努尔哈赤、顺治、多尔衮所创,甚至“剃发令”一直遭到汉族的激烈抵抗,直到明朝灭亡以后一直激烈抵抗所谓的“剃发令”。

很多人奇怪30万清军为什么能够占领整个大明,这个“剃发令”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最为恶劣的影响,就是清朝灭亡以后,仍然有人对“祖宗留下来的”长辫子恋恋不舍,真的已经忘掉了“祖宗”。

“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曾经为了反抗“剃发令”,明朝遗民们在满清的屠刀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有更多的惨案数不胜数,等待清朝灭亡,换来的竟然是对长辫子的“恋恋不舍”。

这样不就是满清的最终目的吗?

其实在清朝初期,所谓的秃头并不影响“剃发令”的实施。

因为当时的满清的“制式发型”是“金钱鼠尾”,只有脑后一块头皮留有头发,发辫非常细要能够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所以只要不是光头并不影响留一个“金钱鼠尾”的发型。

“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意思就是必须达到小辫穿过“铜钱中的方孔”这样的标准,否则就要杀头。不怕你留的少,就怕你留的多。

“阴阳头”实际上是满清影响力、掌控力下降的表现,如果在清朝初期留着“阴阳头”也一样被斩,但是在清朝中后期已经成为常态,就连皇帝也被“同化”习以为常了。

所以,秃头并不影响“ 剃发”,但光头在清朝初期很容易引起误会,甚至会因为“剃发不如式”遇害。


历史公元


辫子及腰,闲庭信步,看花开花落,聊天地人生;辫子绕脖,奋战沙场,征东南西北,为江山统一。

大抵是众多清朝热血男儿的现实写照。

与其它朝代的热血男儿不一样的是,他们头上的那条乌黑的长辫子,有时候比女子的满头钗饰还抢眼。

清朝男子一律要留辫子,对于秃顶和光头的人有什么影响?

一、“剃发令”有特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人剃发被视为不孝。

清朝初期,为了打击汉人的信仰,消弱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清政府颁布了“剃发令”。

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改剃满族发型,即头上的头发要被大面积剃掉,只在头顶和后脑勺留一小撮头发扎成辫子。

这个命令限制了修发型的时间,十日的限期内不剃发,或者剃发不合官方标准的,严惩不贷,甚至会被斩首。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剃发令允许秃顶推两边,光头不需要留辫,前提是得要听话。

秃顶和光头的人脑袋瓜本来就大面积光亮着,在这一剃头运动中,他们倒也省心不少。特别是光头的,只是无法能达到官方“留两小辫子在头上”的标准而已。

二、中期辫子进化

随着清朝势力的逐渐统一和稳固,剃发规定有所放松,辫子也是由前期的留两撮改留头顶那一撮就可以了。

而且头发留的范围可以大一些,这时候的辫子就比较大,有垂感,比较大方得体,不像前期那般小家子气了。

而对于秃顶的人来说,只需要剃后脑后面那小部分的头发,辫子照样可以编。

而对于光头的人来说,也没什么大影响的,只是省了编辫子的工夫,少了甩辫子的潇洒而已。

三、晚期制度松

到了清朝晚期,剃发越来越宽松了,男子剃掉前半部分头发就可以了,后脑勺后的头发全部编在一起,编起一根长长的大辫子。

可以撸辫沉思,也可以绕辫练武。大辫子也成了清朝男子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随着时间的增长,满汉两族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和谐,社会上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事端和摩擦,扎辫子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至于秃顶和光头是怎么样的,已无关要紧了,只要他们不反清就行。

时代在变更,清朝的辫子风景也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史书的记载,成为后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清朝虽然奉行“留辫”的国策,可对于秃顶和光头,这些发量较少的人群而言,其实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担忧。

秃顶并不会有什么事,毕竟秃顶一般都是从前额到中心,两边和后脑勺的发量也不会太少,够编一条小辫子就可以了。

尤其像清朝前期的这种“金钱鼠尾”发型,除非是光头,否则有点发量的都不用担心编不了辫子,连带还省去了一月一次的剃头费用

至于光头嘛!也没什么事,只要光头者去联系乡里的长辈,让他们带着去里长那里说明情况,里长再带着去官府里备案,了解清楚即可。

再不济者也可以去做和尚,清朝皇帝还是很敬佛的,和尚也是光头,对这类人也不会有什么强制性的要求。


而如果不想做和尚又担心辫不成小辫子,那也可以,早在清朝以前就有假发制作了,唐朝社会对假发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了,几乎女子人人上街都顶着一头假发。

假发的制作工艺也流传到了清朝。 据清朝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提到某人的妻子很喜欢带假发。

既然假发可以给女子用,自然也就能给男子用了,秃顶或光头的人可以先去乡里报备一下,再带顶假发,编条小辫子就行了。



狐史首丘


根据我了解的清代记载,秃顶的一般都没什么事,光头的更加安然无恙,只是活动范围没有正常人广。

首先说秃顶的,秃顶的人,仍然有头发,可以留辫子,只是辫子比别人小而已。

甲午海战时期的抗日民族英雄邓世昌公,当年率领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英勇抗敌,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令人想不到的是,邓世昌公就是一个秃子,邓世昌公身短发秃,当时军队里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邓小辫子”,因为他秃头,发量比别人少,所以辫子也就比别人小。


甲午海战时,邓世昌公落水,他养的忠犬,还曾经跳海相救,用嘴衔着他的辫子,等到人们把邓世昌和他的狗从海里打捞上来的时候,他的狗还没放口,还咬着他的辫子。得忠狗如此,令人惊叹唏嘘不已。

可见,秃子在清朝一点也不受影响,邓世昌公不一样可以参军,一样可以做官吗?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不但要缅怀当年被日本侵略者残害的同胞,记住国耻,也不能忘记历史上抗击侵略者的千千万万民族英雄。邓世昌公千古!

其次,秃子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只是活动不如正常人那么方便。

满清入关时,曾经有蓄发者杀无赦的严令,民间也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所以很多忠于大明的仁人志士,有的为了保住头发壮烈赴死,有的为了不留辫子隐居山林。

而隐居山林的,一般有三条途径,一则是做道士,二则是剃发做僧人,或者剃成光头做假和尚,三则是隐居起来,不出门,不上街,不见人。总之就是不留辫子。



光头的,就是做和尚的,或者做假和尚的。有的人做了真和尚,自然安然无恙。而做假和尚的,除了活动不如正常人方便,其他一切正常。如果实在没办法的时候,还可以戴假辫子。

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后代,有个常太爷,世袭定远侯,明亡后不降清,就剃发为僧了。前人赞扬说,“开平可谓有后矣!”常遇春曾封开平王,故曰常开平。

满清所针对的是蓄发的人,没有头发的人,则不怎么受牵连。

再次,清朝剃发令,只在入关以后那一阵子特别的严格,也就是多尔衮摄政的时候,其他时候,上虽有令,下面执行未必都那么严格。

例如,明末清初有个叫陈遘的人,明亡后隐居山林,因为山贼作乱,县里派兵追讨山贼,路过他家,发现他竟然蓄发,没有剃头梳辫子,于是抓了起来,报到县令那里。

乡里人都知道他是个贤士,偷偷的商量着要去途中押解劫狱,他在监狱听说以后制止了,说不想连累乡亲们。县令审问他以后知道他不是山贼,但是他没有剃发,县令也觉得他是个贤士,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报到上级那里去了。上级的官员也觉得他是个贤士,便没为难他,把他放回去了。

所以,虽然满清朝廷有蓄发杀无赦的严令,下面的官员未必都严格执行。毕竟,州府县官员里,很多都是汉人。

尤其到了清朝后期,末期,更加宽松。甚至搞到假辫子横行,满清政府也是无可奈何了。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剃了头,很瞧不起那些把辫子盘在头顶的清国留学生,但是,他自己回国跟朱安完婚时,也戴过一次假辫子。

那时候,剪了辫子的清国留学生,很多回国以后也都有一条假辫子。这并非是因为他们都怕死,很多还是受不了国内的人的冷嘲热讽,比如称他们冒失鬼,假洋鬼子,走在大街上,也被当做牛鬼蛇神。

清朝后期,连不留辫子,都没那么多危险了,秃子,光头,自然可以安枕无忧了。


西堤君


大家都知道有清一代对于留辫子这条规定执行的还是很严格的,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也是让无数汉人掉了脑袋,但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辫子可以留,比如说秃顶和光头,那也不能无中生有的留辫子吧,难不成还让人家人头落地了不成?那这些人怎么办呢?


在一开始清朝刚刚定鼎中原的时候,对于留辫子改服装的规定还是比较严格的,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这个背景发生的,大环境如此,所以清廷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大力推行,违者就是重罚。但这种特殊原因还是考虑到了,毕竟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呀,清政府很大度的允许秃顶推两边,光头不需要留。

后来随着清王朝统治时间的延长,虽说全国保留辫子的人越来越多,剃掉的头发却越来越少,不再是以前那种只留下一点扎辫子,而是剃掉一点意思意思。光头和秃顶就更加舒服了,一点都不用操心和头发有关的问题。后来太平天国闹事的时候,出了一批“长毛军”就是指太平军留了辫子又不剃头发。



从一开始的“剃发令”到后来的法纪松弛,其实主要还是和清朝统治理念有关,一开始清朝人是为了让汉人从思想上接受他们的统治,这就像后来的日本人在东北,台湾教授日本文化一样,随着后来时间的增长,汉人渐渐接受了满人的那一套,自然也就没那么多事,扎辫子也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一件事,至于秃顶和光头是怎么样的,没多大关系,只要他们听满人的话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