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區六舉措助力建設教育強區

近年來,西秀區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將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己任,深化教育改革,以六舉措為抓手,加快推進全區教育現代化,建設特色教育強區,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強管理,全面提升學校管理水平

一是實行學區化管理。為統籌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有效化解“擇校熱”、“大班額”等難題。組建五小學區、八小學區和五中學區進行城區義務教育學區化管理改革,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優化城區學校管理模式,提高學校管理水平。二是推行集團化辦學。成立“西秀高中教育集團”,促進西秀高中辦學水平、教學質量整體提升,成功申報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在西秀區14個農村鄉鎮啟動集團化管理改革,將每個鄉鎮的所有小學進行捆綁,由每個鄉(鎮)的中心小學牽頭管理,資源共享、優化佈局、強化管理、提高質量,為老百姓提供更加優質、均衡的教育服務。三是探索校際聯盟新模式。按照“學段相同、城鄉搭配”的原則,在全區組建8個校際聯盟(其中小學4個、初中3個、九年一貫制學校1個),在聯盟內推進對口支援、跨校競聘、教師走教和組建教學指導團隊,總體提升鄉村學校、薄弱學校辦學水平,促進全區學校辦學管理水平整體提升。目前,正在積極探索與安順市實驗學校建立“互通互聯、協調發展”的跨區域校際聯盟新模式。

——強隊伍,狠抓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

一是增強教師政治意識和教書育人責任感。成立中共西秀區委教育工委,抓學校基層黨的建設工作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核心和思想引領作用;開展全區教育系統作風建設年活動,以“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為標準,抓全區3074名黨員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全面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佩戴黨徽,亮明身份”、師德大承諾、“弘揚高尚師德,踐行師德規範”徵文、如何做新時期合格教師大討論等系列活動。二是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育人水平。2018年,通過網絡培訓、聘請專家和名校名師到區內學校開展講學、外派到高校、優質學校跟崗學習等方式,組織教師培訓14676人次。邀請10名青島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專家到西秀區開展教育對口幫扶工作,指導各學校教學教研工作。選派西秀區55名校長、39名位一線骨幹教師及教研員到青島市北區交流學習,引入更優質學校管理辦法和教育教學方法。

——強結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統籌管理,靈活調編。根據學校學生數的變化和學科教師需求,在嚴控編制總量的前提下,經區委編辦審批後,對區內41所學校減編,對25所學校增編,調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編制144個。同時,根據城鄉學校師資情況,2017年以來,組織區內共588名校長教師開展交流,分流調配162名教師到緊缺教師的學校任教。二是創新教師補充渠道。通過實施“特崗計劃”“人博會”“綠色通道人才引進”和公開招聘等方式補充各學段教師,為全區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2017年共招聘教師255人(其中特崗教師193人,專職校醫28人,免費師範生2人,人博會5人,赴北京大學等高校引進人才2人);2018年共招聘教師356人(其中特崗教師93人,政府購買服務127人,免費師範生1人,人博會5人)。三是探索“兩自一包”人事制度改革。為解決學校師資建設、教師管理、課程安排、職稱評聘、績效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以改善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為目的,赴四川、青島等地學習考察,汲取先進的人事管理經驗,逐步構建適合西秀區的“兩自一包”發展模式,即:以突破編制瓶頸為改革切入點,推行一校兩體系(即公辦教師一套體系,自聘教師一套體系)。在自然減員的情況下,在核定的編制內通過學校自聘教師來補充教師,逐步實現全員聘任模式。

——強硬件,大力推進“互聯網+教育”改革

一是寬帶網絡校校通。投入3.3億元資金,全面建設“三通兩平臺”。全區158所學校全部接入互聯網,實現“千兆到校,百兆到班”。二是優質資源班班通。安裝2156套“班班通”(包括幼兒園一體機276臺),充分利用武漢天喻平臺資源進行教學。三是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更新換代132間計算機教室(採購學生計算機數量12296臺),配發42套評卷系統,為82所學校配備電子備課室及電子備課系統,建設精品錄播教室43間,移動錄播64套,微課錄製儀1100套,“人人通”教學平板軟件40套。同時,有計劃、分步驟、分層次地開始以設備應用為核心的管理者培訓、電教員培訓、信息技術學科培訓及校本培訓,積極推行電子備課和電子學案改革,構建數字化教學平臺,促進全區教育信息化進程。

——強質量,建立健全義務教育質量檢測評價機制

擬定《西秀區中小學教學質量提升(2017-2019年)三年行動計劃》及《西秀區教學質量監測方案》,成立西秀區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評價工作信息中心,大膽地探索教育“大數據”在質量監測中的應用:於每學期期末開展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全區中考聯考備考及涵蓋城區、農村、優秀、薄弱學校的初級中學 “十校聯考”。利用監測數據對傳統評價系統與教育大數據監測系統進行比較,為教學評價改革工作提供切實有效的數據。省級規劃課題《縣域內基於大數據的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監測平臺的建設與實踐研究》已成功立項。

——強保障,加快教育投融資體制改革

組建西秀區教育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現西秀區教育醫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紮實開展各項服務教育的業務,激活教育投融資體制。一是開展勞務派遣服務。簽訂派遣教師政府購買服務合同,由公司實施派遣教師招聘、管理工作。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政府購買服務派遣教師,為全區50所中小學、幼兒園派遣教師184名,購買服務期限為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二是統一採購配送學校辦公用品、體育用品。明確辦公用品的價格、規格等,協調與公司簽訂協議的各供貨商及時為需要物資設備的學校配送辦公用品。三是吸引社會資金助力教育發展。先後與貴州明格金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貴州建工、貴州銀行、安順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中科建、中鐵十五局、湖北現代城建集團、浙江凱嶽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洽談學校項目的有關事宜,達成教育PPP項目合作意向。四是大力推動教育工程項目。截止2019年2月,“教育脫貧”項目包中,已完成塘官九年制學校、驛馬小學(新校區)、山京畜牧場學校等20個學校的項目建設任務;在建項目有三股水小學、寧谷二幼、大壩幼兒園等18個校點,有效推進全區學校工程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