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的成績在三年級“後來居上”?

滴血微笑


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習慣,是提高成績的重要辦法。

我認為小孩子在三年級以前,學習好或者說學習差都不是最重要的。這個時候即使學習差,只要通過正確的引導,也是可以逆襲的。

那如何逆襲呢?關鍵在於家長做好相關的教育。

當孩子學習不好的時候,作為家長不能只知道打或者罵,那隻會讓孩子更加自卑,或者說讓孩子更加自卑,更或者說讓孩子更加的叛逆,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作為家長,首先要在自己閒餘的時間,多輔導孩子做功課。現在的年輕家長几乎都有文化,對於交小學的題還是沒什麼問題的,因此要利用自己的知識給自己的孩子做好輔導很有必要。

其次,家長要給孩子做一個學習的榜樣。每天晚上自己也學習看書,而不是看劇耍手機,與此同時,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也學習。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漸漸的就會對學習感興趣,漸漸的學習就會成為一種習慣。榜樣的作用是無窮大的,而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樣。

再次,家長要做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對於孩子犯錯,對於孩子不聽話,對於孩子成績差,不要動不動就生氣就罵,而是要學會引經據典,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引導他聽話,學習,上進從而做出改變。小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如果我們能通過講故事來教育孩子,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世上沒有笨孩子,只有不肯下功夫的家長。作為家長,也要經常的思考和總結教育孩子的方法,因材施教,善於發現孩子的特長和興趣,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和自信樂觀,即使在不出聰明的孩子,也會有很大進步。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總有一條適合你。作為家長只要肯下功夫,想讓孩子在三年級後來居上,是不難的。大家怎麼認為呢?


閒雲湖影日悠悠


講一個我同學,一個普通家庭的女孩子在三年級“後來居上”的真實故事吧。至於是否適用她的學習方法,請各位家長自己斟酌。

小學時期,這姑娘是我的前座。要怎麼來形容她呢,一個字”慢“,兩個字”很慢“,五個字”做什麼都慢“。說話慢,寫字慢,做作業慢,整理書包慢,回答別人問題慢,下課十分鐘去廁所也慢,經常是上課鈴聲響了,她才施施然”報道“,連考試也慢,每次試卷都來不及做完。班主任是個負責任的,所以急啊,找她家長溝通,她爸爸媽媽也是很著急,說她從小性子就慢做什麼都不急,於是,家校兩頭”治療“,下午放學留下來寫作業什麼的,但依然沒辦法改變她的”慢“。因為考試動作慢,她的學習成績也一直在中下游徘徊。


記得最清楚的是她擁有老師取的”綽號“那次,那是一年級時,有一次語文課上,老師叫她站起來造個句子,她慢悠悠的邊推後椅子邊站起來,然後慢條斯理地說:老師我要想一想。大概站了好幾分鐘後,在老師不怎麼耐煩的眼神中,她終於慢悠悠的說了個很短的句子。。。。。。老師長吁一口氣說:某某你呀,真的是慢條斯理啊,索性就叫你小蝸牛吧,嗯,符合你的性格特徵了。好吧,在鬨堂大笑後,她就有了個貼切可愛的綽號“小蝸牛”。

因為坐的近嘛,小蝸牛跟我的關係一直不錯,我那時成績也還不錯,一到三年級,基本上都考雙百分,小蝸牛的爸爸媽媽就總是邀請我去她家裡和她一起做作業,想讓她在同伴效應下加快速度,不做小蝸牛。


二年級時,有一次在她家做作業,我寫完了作業,看她只寫了一半,就很不理解地問她:你怎麼到現在寫作業動作還是那麼慢啊,看你好像也懂的啊,怎麼就寫起來慢啊?!她瞟了我一眼,說:看你是我好朋友,我就告訴你吧,我這叫先思考再寫,慢一點有什麼關係,慢慢來嘛,急什麼急。好吧,作為一個正常學習的孩子,我當時一直不理解,題目懂了就直接做上去啊,還要先慢慢思考?。。不懂。

四年級時,小蝸牛突然做作業速度就快上來了,考試成績也迅速上行,到達班級中上游。五年級爬到班級前3名,到六年級後,在學習上,她好像更如魚得水了,再後來,她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升入初中。


作為好朋友,我當然要向她取經啦!這隻蝸牛依然笑眯眯地說:你呀,就是太急了,先思考再做題啊!先思考先思考,懂不懂。。。。。。


當時我依然不怎麼懂她的。現在想來,她說的“先思考”,應該就是“吃透題目,甚至是理解出題者意圖“的意思吧!在我們急吼吼的見題就上時,她給了自己一個循序漸進的理念和過程。


後來,她考入了我們當地的重點高中,高考後進入北師大,接下來研究生,再後來,她出國留學,學成後回到了北京,做了大律師,嫁了個同樣優秀的老公,兩人一起創業,買房,生娃,接老人到北京定居。中間可能也有不為人知的艱辛,但是,無可厚非的是,小蝸牛是個成功的人,妻子,媽媽,女兒,管理者,四者結合,她都做得很好,家庭氛圍非常和諧。

後來者居上,不是不可能的,而是,這個後來者找對了適合自己的方法,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因材施教,也是這個道理吧,只是,在僧多粥少的現狀下,在學校裡,老師不可能一一為學生量身定做學習方法呀!所以,孩子自己多努力一點,家長也盡力協助孩子找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吧!一起加油呀!

--------------------

更多真實的育兒體驗,歡迎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我的頭條號(育兒路上遇見你),漫漫育兒路,苦與樂的堅持,讓我們一起分享交流吧!


育兒路上遇見你


很多孩子一年級時成績很棒,經常是“雙百”,但是到了三年級就下降得比較厲害了,也就是俗稱的“三年級效應”。

那麼如果一二年級成績不突出,到了三年級有沒有希望後來居上呢?

我的答案是有,因為我兒子一二年級成績只能算普通,期末考試人家考雙百,他95、96的分數就是很平常的;但是到了三年級,有的學生成績下降了,他還是能考95、96分,名次就上去了。等到了五、六年級,他數學倒能考100了。

先來分析下“三年級效應”產生的原因。

一、 低年級過渡到中年級,知識量增加,對理解的要求更高,學前積累基本沒有用了。

很多孩子在上小學之前讀過學前班,或者在幼兒園大班也學了類似的課程。拿我們鄰居家孩子來說,人家在幼升小時,已經學會兩位數的加減法了。像這樣的孩子,上一年級時肯定是比較輕鬆的。

不過,到了三年級,課內的知識量明顯增多,而且死記硬背的知識佔比下降了,要求理解的部分比重上升。

比如語文書裡的課文變長了,考試時增加了小作文的題型。

在上學前,孩子認識了幾百字,也會寫百十個字的話,那麼一、二年級語文基本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家長沒有堅持讀課外讀物,擴大孩子識字量的話,到了三年級,認字、寫字方面的要求提高,孩子可能就應付不來了。

一、二年級時考的是看圖說話,至少還有畫面提供一些信息。現在沒有圖了,要根據題目要求寫一篇小文章,孩子得先想象出一個場景,再寫下來。因此,這就考驗孩子對生活的觀察積累,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了。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二年級的生活中進行潛移默化地鍛鍊。

數學書中出現了分數的概念,也有關於時間、空間這種實際應用的題目。

當然,也有類似“萬以內加減法”這樣的難度要求。不過,如果前面進位、退位學得好,我覺得計算的數目變大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很難掌握的。

但像分數這樣的概念,就屬於比較新的,和之前整數是完全不一樣的。加完、減完有時還需要約分,馬虎的孩子可能就會忘記。

每個學年都會有跟實際相關的題目,低年級也有關於人民幣換算、確定方位這樣的。據老師說,這類題目屬於孩子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的。或許是因為多數家長對於數學的理解還是停留在“算術”階段,即便說提前學,往往也是學加減乘除。

加上有些孩子生活經驗比較少:大人帶孩子去超市都是刷微信、支付寶,孩子看不到找零錢的具體過程;看時間也不是抬頭瞧家裡的鐘錶,而是直接打開手機;出門不需要認東西南北,反正都是坐車……因此,這些題目對於孩子來說反倒是難度比較大了。

另外,要學的科目也有所增加,有的一、二年級沒有英語,三年級開始有英語了。

不同版本的教材,可能涉及的知識點不同。但是三年級時知識難度、廣度都有明顯提升,這是肯定的。

二、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知識量增加了,但每天的時間還是那麼多,就必然要求孩子有更高的效率,更強的專注力。

如果在一、二年級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時就會出現上課不專心、老師講的不能吸收、課後寫作業時間過長等問題了。

前面說過,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有些是學前已經學過的。因此課上即使不太注意聽,孩子也能懂,課後寫作業也能按時完成。寫作業時走走神、玩玩鉛筆橡皮,對於寫作業速度也不會有太大影響。而且作業總量較小,即使寫慢點兒也不會耽誤吃飯、睡覺。

等上了三年級,作業量增多,再趕上有上課沒聽懂,不清楚該如何做的,做作業所耗費的時間一下子多了很多,直接導致孩子休息不足,又影響第二天的學習,成了惡性循環。

三、孩子自我意識增強,“不好管了”。

9歲的孩子處於自我意識覺醒期,一方面試圖擁有更多的主動權、決定權;另一方面,他們和小夥伴的交往越來越多,越來越深。

比如小時候是家長給什麼書就看什麼書,而現在人家會點名要求看某本書,因為同學們都在看。


在學習上,家長想讓孩子多做點兒課外練習,多練會兒琴,都變得不那麼容易了。

如何應對“三年級效應”?

明白了“三年級效應”產生的原因,作為家長就要對症下藥地來應對。

一、抓好預習和複習。

可以通過讀課外書來達到提前預習的目的。拿前面提到的“分數”概念來說。我在孩子上小學前就買過一套《從小愛數學》的繪本,裡面就有一本專門講分數的。書中以披薩店老闆為主角,幾個孩子來買披薩,一個人吃不了一整張怎麼辦?平均切成幾份,每人取一塊,用分數來表示。這樣的故事有趣,孩子樂意看;結合插圖,概念清晰明確,孩子好理解。

上小學後我也買過全套的《馬小跳玩數學》。裡面都是一個個的小故事,一開始我領著孩子讀,後來他就自己有空翻翻。他就是從這裡看到了“雞兔同籠”等題型,還給我講過。在上三年級前,他已經看完了對應的那一本,因此對於三年級要學的知識等於做了預習,再學的時候就不覺得難了。

其實市面上類似的書還有很多,關鍵是找到孩子願意讀的,陪孩子讀下去就行了。

也可以用看紀錄片的方式擴充知識面。我自己歷史、地理都不太擅長,平時就會帶孩子看一些紀錄片。類似《我在故宮修文物》《航拍中國》這樣的,畫面比較美,孩子喜歡看。哪怕在看的過程中,孩子聽到了某個朝代名稱、某個地名,腦子裡有印象了,將來上課時再聽到就不覺得陌生,而是有親切感,容易聽進去。

複習也不可少。學的知識多了,如果有一段時間不復習,孩子就容易忘。

每個週末我都會盡量安排預習和複習。預習一般就是讀課本,不光語文、英語,數學我也會讓孩子讀。然後更多的時間是用來複習,做完給孩子買的單元測試卷。這樣就能及時發現孩子之前那個星期學得如何,有學得不紮實的、沒聽懂的趕快補。

當然,如果說三科都讓孩子做,孩子會有牴觸心理。根據不同科目,我會調整,不要求全做。比如數學他學得比較好,那就做前兩道大題和最後一道,抓基礎和提高題。倘若前面那個星期語文聽寫錯得少,週末練習也可以相應地少做一些字詞。

二、重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上去了,自然就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在孩子的學習習慣養成這個問題上,想再抓孩子的具體行為不太容易,比如上課看老師,寫作業時別摳手這類的話,孩子估計也不聽。因此我把重點放在提高孩子學習興趣上,他對這些科目有興趣,上課自然認真聽。

比如前面說的看紀錄片來學歷史、地理,就能提高孩子對這些科目的興趣。

我為了讓孩子讀比較長的文字,選定了哈利波特系列。因為書比較厚,一開始他也看不下去。我們下載了哈利波特的電影來看 ,買了主題貼紙書,還帶他去某個機構舉辦的聖誕化妝舞會,給他買了巫師袍、魔杖等。前後鋪墊了好幾個月,他終於自己去翻小說了(因為電影裡有些情節他看不懂,我們告訴他書上寫得很詳細)。

除了培養對於各學科的興趣,也可以培養課外興趣,體育類、藝術類、科學類都可以嘗試。一旦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就可能會進入“心流”狀態,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講的,全神貫注地投入在某件事上的感覺。人需要專注才能達到心流狀態。反過來,心流狀態這種體驗又會促進孩子的專注力。因此,儘量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心流狀態,就有可能就這種體驗拓展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去。

還有一點,就是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老師的不是。如果孩子對老師也產生不滿,往往也不會好好學習這門課,最後吃虧的是自己。

三、適當地放手,給孩子一定的決定權。

孩子希望擁有決定權,那麼就適當地給予他這種權利。

像低年級時,週末要做複習性的練習,是我拿出試卷給他來做。而到三、四年級,就是告訴他有這幾項要完成,先做哪個後做哪個他來安排。

週末去超市時,我會讓孩子來決定買什麼,限定一個消費額度。比如要買晚飯吃的東西,還要買一些零食。他就會考慮到底選什麼,比較價格,計算總價。這個過程既能讓他體會到“當家做主”的感覺,也能鍛鍊估算的能力。

當然,也會出現忘記買某樣或者買得不合適的時候。沒關係,誰都有犯錯的時候。讓孩子試上幾次,後面就會想得越來越周到了。到現在我們週末去購物,還會用這種方式,孩子們都不肯放棄自己做抉擇的權利,得輪著來。



總而言之,孩子一、二年級成績平平,三年級以後還是有機會翻轉的。就我個人經驗而言,培養好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是最重要的。做到這點,就能激發孩子的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這是提高成績的決定性因素。

搬書回巢,有書智庫領讀達人,新浪微博認證書評人。圖書編輯、網絡編輯、運營編輯……這麼多年,兜兜轉轉還是和文字打交道。我願搬書回巢,助你師逸功倍。

搬書回巢


我在讀大學和研究生的時候,一直做家教工作,大部分都是小學生的家教,摸索出了一套神奇方法。

根據本人多年家教的經驗,要想讓一個成績不優秀的但是想學習的孩子後來居上,需要進行生活實踐教育!

本人利用這個方法成功挽救了大量三年級的孩子,讓他們成績後來居上,讓他的同學老師詫異,讓家長滿意,讓我的課時費由原來的一小時80元漲到了一小時200元!並在業內有了小名氣。


三年級,很多孩子想學習,但是學習一直跟不上,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缺少必備的生活經驗,比如數學中的超車問題,就要給孩子演示超車的過程,只要孩子腦子裡有印象,就可以把題相同,這類的數學題就不在話下了。

這就是為啥很多家庭要經常帶孩子出去見世面,感受大自然,學習生活的重要性了,一些不經意的活動就會在孩子腦子裡留下印象,從而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學習。往往生活經驗多,經歷事情多的孩子在學習方面有優勢!

這是有教育學理論支持的,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原因其中一條就是原有的經驗的累積。

在給孩子做家教的時候我經常演示,或者通


過描述讓學生搞懂,慢慢的學生腦袋思路就打開了,成績就上來了。通過這種方法學會的是真會,再也不會忘記!

哎,由於我表現的太優異,很多小男生都離不開我了,都會讓我輔導好幾個學期。後來學生的爸爸也離不開我了,一言難盡…要不是掙那些輔導費,那時候早就不想幹了…


教育界的牽牛花


所有小學一線教師都知道,三年級是一個學生成績分流期,一二年級曾經學習很好的學生有可能到了三年級慢慢直線下滑,而一些一二年級成績不算突出的孩子也有一部分會“後來居上”。

原因在於:

一、考查知識類型的不同造成學生成績的再分層

從三年級開始,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考查的知識更加複雜,對識記類簡單機械的知識考查的越來越少,而對邏輯思維能力和整體分析能力以及聯想想象能力等的考查越來越多,這就造成僅靠機械記憶,不會思考的學生成績會越來越差,而另一部分思維能力活躍的同學會“後來居上”。

二、學生學習態度和習慣的不同造成學生成績的差異越來越明顯

一二年級學生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到了三年級再不會聽課,學習成績的下滑會更加明顯。因為一二年級知識比較簡單,即使不聽課,課下多做點題,或者家長多關注講解一下就會明白,成績上看不出來。但是到了三年級,如果學生還是不聽課,或者精力不集中,做題不會從整個題出發整體思考,解題思路不清等,那麼學習成績就會越來越差。

而那些上課能集中精力認真聽課,並積極思考,不斷消化新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並能應用於做題當中去,那麼這樣的孩子就掌握了學習技巧,一般到了三年級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好。

由此可見,一二年級學習中游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學習成績“後來居上”是大有可能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一、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聽課和邊聽課邊思考的好習慣,家長不要糾結於孩子的一字一詞一句上的漏洞,要引導孩子思考,不斷探究知識的深廣度,不斷保護並提升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渴求心理。

三年級所學知識不再像一二年級那樣簡單、單調,但就語文來說,它傳達的思想內涵和文學作品的整體鑑賞價值,以及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再創造慢慢提到了和識字、積累同樣的高度。一二年級識記類知識佔所學知識的80%以上,而到了三年級語言運用、閱讀理解和作文的分數大大提高,佔總分的50%以上。而這部分知識充滿了因內容豐富,引人思考,這往往會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學習過程也會充滿樂趣和挑戰性,一旦做對題也會更加有成就感。因此,到了三年級千萬不要再因識記類知識上的漏洞而一味的打擊孩子,要知道一二年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確實是因基礎字詞或背誦等掌握不牢,但是到了三年級識記類的知識和理解運用類的知識開始“平分秋色”,此時要鼓勵孩子去探求知識的深層意義,以提高對知識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帶動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後來居上”。

二、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對新加入知識的學習能力,從中喚醒新的學習動力,掌握新的知識提高自信心。

三年級語文顯著的變化體現在句型轉換、閱讀理解和作文上。

1、句型轉換佔10分,包括陳述句、把字句、被字句、反問句之間的轉換。其中把字句和被字句與陳述句之間的轉換,在一二年級已經接觸,如果沒有學會,三年級隨著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進一步講解。

陳述句與反問句之間的轉換是三年級新切入的知識,解題方法如下:

2、閱讀理解題佔分27分左右,一般有兩個題,一個是課內閱讀理解,一段是課外閱讀理解,三年級閱讀理解佔分率較之一二年級有大幅度提高,而且隨著年級的增加,閱讀理解的分值會越來越高,因此掌握閱讀理解的解題能力將是實現“後來居上”的根本途徑。

小學閱讀理解的考點如下圖所示:

上圖所考查的12個題型中,只有12個題型要到四年級以上才會考到,其他都會有涉及。因此在加大對這類題型的理解和練習。

1-4知識點考查題型是基礎知識在閱讀理解中的運用,這類題和平常的積累密切相關。要學習過程中要打好基礎。其解題方法如下:

5-11考點考查孩子對文章信息的篩選和理解、鑑賞能力。其解題方法如下圖所示:

經典題型解析如下圖所示:

3、作文佔分25-30分,因此三年級語文要想成績後來居上,那麼作文必須寫好。要會整體構思一篇文章,知道開頭、主體、結尾三者之間怎樣共同表達一箇中心,段與段之間怎樣起承轉合,文章怎樣做到內容充實、中心突出,結構嚴謹等,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等。

如下圖所示,寫文章之前要構思好文章的中心是什麼,開頭結尾怎樣照應,怎樣點題,切題,突出中心,文章主體部分要寫幾件事,要突出怎樣的中心,要運用什麼寫作手法來使文章內容更加具體生動等。

小徐老師在之前的文章中講作文的寫法和技巧講得最多,從遣詞造句到謀篇佈局都有詳細的講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前去翻看。

總之,小學一二年級數學成績很好,語文成績相對落後的同學有很多,到了三年級如果孩子聰明,數學成績一般不會落下,如果此時語文成績再能拓展新知識,掌握新知識,取長補短把成績搞上去,那麼整體成績就會“後來居上”。小徐老師見過很多一二年級語文成績不算太好的孩子,到了三年級隨著閱讀理解和作文成績的提升,從而迅速提高了語文成績,樹立了學習自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逆襲成為優秀生的例子,因此,一二年級成績不好,特別是語文成績不好的同學,不要灰心,掌握以上方法,到了三年級一樣可以“後來居上”。加油!


指尖教育帝國


“三年級是個坎”。這是很多父母和老師的共識。

到了三年級,大人們會突然發現孩子變得不再聽話了,不再盲目的崇拜老師了。敢跟父母頂嘴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兒了。

1.三年級是小學階段一個重要的轉折期。

孩子到了三年級,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明顯的變化。

所以,三年級也是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的一個最佳時期。

想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一定要抓住三年級這個重要的事情。

父母要多多理解孩子。孩子有主見了是件好事情,說明他在慢慢的長大。

孩子犯錯誤並不是一件天塌下來的大事兒,孩子正是在不斷的試錯當中成長的。

2.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主動性。

想讓三年級的孩子逆襲,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就要多多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主動性。

自己能夠上課專注的聽講,課下自覺的完成作業,這樣自律的孩子啥時候學習都不會差。隨著慢慢長大,他的自律性會逐漸增強。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孩子的主動性是在孩子自己給自己做主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有度,不過分的控制孩子,孩子在一種自由的選擇情況下,才能激發自己的主動性。

別怕在一二年級時成績起起伏伏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可能後勁兒更足,因為他已經在起起伏伏的當中學會了自己主動學習。

3.愛讀課外書的孩子後勁兒足。

如果在12年級的時候培養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孩子會受益一生。

到了三年級,孩子們開始學習寫作文了。這時候如果在一二年級打下了堅實的語感基礎,那麼孩子的優勢會非常明顯。

不愛讀書的孩子寫作文會顯得特別蒼白,內容空洞,覺得沒話可說。而有語言積累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有一顆敏感的心,能夠用豐富多彩的語言描繪自己多滋多味的生活。

在低年級的時候,家長最好跟孩子一起來閱讀,在家中創設一個閱讀環境,養成看書讀報的好習慣。

到了三年級,孩子讀書可以適當的寫寫讀書筆記,進行好詞好句的摘抄,相信孩子的進步會更大。


禾頁老師


三年級的變化:

語文:難度突然增加,主要拼閱讀和寫作。

數學:邏輯思維要求逐步顯現,會思考才會有成績的超越。

三年級的分水嶺,主要分的是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只忙著抓成績,收效不會太大,要放長線釣大魚。

我的建議:

1⃣️閱讀打底,訓練理解能力。也就是現在高考轉型都在提的大語文學習。建議讀些有趣的科普類和思維比較活躍的文學類。前者開眼界,後者拓思路。

2⃣️生活打底,加強思考聯繫。生活處處皆學問,小到桌子怎麼擦更乾淨,東西怎麼收會又快又容易找,為什麼吃糖壞牙,大到共享單車到底怎麼運營更好……都是開放性的,可以探索,可以查資料,也可以和父母討。沒事多示弱,問孩子一些為什麼,幫他打開思考的源泉。

3⃣️建立錯題集,每次進步一點點。搞清楚為什麼錯,應該怎麼對,而非簡單的記住答案。有條件的,可以再給孩子做點延伸探討,別徹底突破。

Ps:我開始上頭條分享,就是因為給孩子做的錯題專項突破,孩子覺得生動有趣,玩耍著就搞定了三級跳,於是在封面寫了個媽媽出版,說以後媽媽可以出書。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希望我的快樂教學探索可以分享給更多人,讓孩子們都快樂成長。


嫻聊成長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呢,就從語文的角度來聊聊吧!

畢竟,說句掏心窩的話,想通過一道問答,把這個龐大的問題徹底搞定,那是根本不現實的。

對於小學生而言,特別是一二三年級,此時的成績只是一方面,列位看到這可能會有疑問?

成績只是一方面,這不是胡扯嗎?對於很多家長,或者老師來說,成績就是一切!

但是,如果你能長遠來考慮,從孩子的整個小學生涯來考慮,你或者就會不太注意孩子一二三的成績了。

總得來說,小學階段,習慣是重於成績的。

為何呢?

因為,據我多年帶班經驗,習慣好的孩子到了高年級後勁兒十足,特別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了中學更是非常沾光的。

而即便一二三年級成績很不錯,卻沒有養成良好習慣,那麼,等到了這高級,吃不了老本了,就開始一落千丈,於是呢,很多孩子家長就開始發表感慨,這還是我的孩子嗎?我家孩子一二三年級的時候,可是次次100!

很多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把一二年級的知識學了,就算一二年級沒怎麼上學,沒怎麼聽課,成績也差不了哪兒!

所以,我個人認為,想讓孩子三年級之後能夠後來居上,最為關鍵的是,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等。

大家怎麼看呢?


說文寫作


能否“後來居上”這個很難說,這個跟你孩子的目前是學習習慣、知識掌握情況、家庭教育環境、家庭教育投入以及其他同學的同樣問題有著很大的關係。

不過我可以保證的一點是,從三年級“開始認真學”的孩子雖然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上未必能夠短時間年內追上其他人,但是在課內的學習上卻是可以有很大進步的——甚至於可以跟其他很多成績優秀的孩子比肩!

這裡的主要原因是:

1、其他孩子不可能不學了等你們去趕超,所以你努力的同時別人也在努力,而且因為別人努力的更早,發現問題、改正問題的概率也更高,所以單純從“理論”上來說的話,追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

2、基礎不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補上的,而且最關鍵的難點在於“好習慣”是比知識本事更難“補”的東西。

3、你看到的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成績”僅僅是他們一部分的能力展示而已,你要相信,他們的能力是因為校內考察的侷限性才導致的他們無法完全展示,比如他們對知識掌握的深度、廣度,比如他們的閱讀上的積累、比如他們的一些學科特長……所以單純追課內可能問題不是很大,但是如果你認為成績追的差不多就叫“後來居上”那就言之過早了。

“後來居上”不容易,但是成績提高很簡單

<strong>雖然“後來居上”難度比較大,但是想提高孩子的成績還是沒問題的,而且我們要知道,隨著孩子的成績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自信心等等都會得到提升,那麼未來孩子能夠全面趕超其他人,達到真正的“後來居上”也是不好說的,但是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那麼一定是能夠超越大多數人的!

接下來我就我家實踐中的一些經驗做一些分享,希望能夠對有需要的家長們帶來一些幫助。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態度的引導。

具體的學習方法實際上會因人而異,很難說一定有一種方法就是最適合自己的,但是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本身說不上是一件快樂的事兒(但是對於有些孩子而言是快樂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想去做而去做和我們不想去做卻被要求去做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問題,但是時間一久兩者必然會出現兩個極端的變化。

想讓孩子“後來居上”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讓孩子在態度上達到想學、願意學願意為了“後來居上”這個目標而去努力!

有這樣的態度學習效率才能夠提高,學校效果上才能夠事半功倍。

2、水滴石穿——習慣養成

短期的突擊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想要孩子長期的、穩定的提高,那麼一定離不開好的學習習慣作保障。

我這裡不說多麼負責的習慣養成了,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我這裡只說幾條人人都是可以做得到,但是很多人卻忽略的部分吧:

1)課前預習。

2)認真聽講。

3)認真完成作業。

呵呵,失不失望?

原來是這三條人人都知道的方法啊!

可是我們好好看看自己的孩子——明明是人人都知道的方法,我們做到了嗎?

如果連這些人人都知道的你都做不好,你還想怎樣去做一些特殊的來保障孩子成績持續提高?一對一補課嗎?花兩倍的時間去學別人一次性就能掌握的內容嗎?小學你有這個時間去揮霍,初中呢?高中呢?

<strong>所以不要看不起這三點,能做到的孩子沒有一個成績會差的!

把這三條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也許需要不短的時間,但是一定要去做,這才是保障孩子未來能夠有更多機會去拓展、拔高的基礎。

3、分而攻之——各個擊破

數學:

計算是基本能力,小學數學成績不高的孩子你會發現幾乎都存在嚴重的計算問題!

不要找什麼“粗心”、“看錯”這樣的藉口,一道兩道、一次兩次可以理解,回回都這樣那就有問題了!

所以把孩子計算練起來是第一要務。

關注錯題是第二個必須重視的要點。除了計算之外課內數學孩子們還會出錯的地方主要是在概念理解和讀題能力上。前者屬於預習、聽講以及作業中遺留問題,後者則是訓練不夠的問題。

別等著老師課上講,要知道你孩子的問題可能只是你孩子的問題,對於這種“個別問題”多數老師早就強調過了,事後也幾乎不太可能為了你孩子單獨再去講。所以父母們要自己多上上心。

再買一套教輔、試卷是非常有必要的。

數學想學好,你不刷題,除非你是天才!

語文是最最最最麻煩的科目,尤其是現在很多地方改革之後把閱讀、文學常識和寫作的難度提升上來之後,語文學習再也不是背課文、聽寫生字詞什麼的就能夠把成績提升上來的。


那些平常閱讀比較多、寫作練習比較多、閱讀訓練比較多的孩子他們的優勢會保持的比較問題,而如果你之前沒有給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儲備,那麼光是這塊你就需要追很長時間,所以短時間內不要考慮“後來居上”的可能。不現實。

但是如果課內考察還是以書本為主的話,那麼做好哪些在很多人眼裡是所謂的“家長作業”的作業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聽寫、默寫、檢查背誦……

多讀書是想、多跟孩子交流交流讀書所感所想,如果可以最好讓孩子寫下來。

英語:

<strong>令無數人頭大的科目實際上也是所有三科中最“容易”學的。

說真的,它的學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起碼是在小學階段,是非常依賴於“記憶”的!

而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他們最大優勢就是記憶力非常好!

我只說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你每天讓孩子拿著英語課本大聲讀(不會的跟音頻讀),最多一兩個月孩子能把這本書從頭背到尾!

有了這樣的“儲備”,你在給孩子講什麼語法、詞彙之類的就簡單的太多了。

當然, 如果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因為口語、聽力、寫作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練的。尤其是聽說能力短時間內都是很難提高的,所以要堅持才行。

該花錢的時候就花吧,別跟體制教育較勁。

終極秘籍——堅持!

再好的方法都離不開堅持二字!

比如你每天只給孩子練習10道計算題、2道應用題,只讓孩子讀30分鐘的課外書,背5個單詞、讀3遍英語課文。總公共花費時間最多也就1.5個小時。

但是你算一下一年下來你孩子會掌握多少東西!

可是如果僅僅是這點量,你想“後來居上”那還是幾乎不可能的!

因為別人做的比你還多啊!

比如我家孩子三年級的時候計算題一天是60道,應用題做的是奧數,課外書倒是30分鐘左右,但是他每天晚上昨晚學校作業之後還要學習至少3個小時的課外內容。而且最關鍵的是孩子願意去做這些事兒——你說,如果你想“後來居上”,你覺得你和你的孩子要付出怎樣的努力才能夠超過我們?

但是這都沒關係,因為只要你能夠堅持下來,那麼所有的學習效率都會不斷地提升!有些人雖然起步比較早,但是越往後比的就不是這個了,畢竟這條路還是很長很長的……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您說的希望孩子“後來居上”,說明孩子在一二年級不是最優秀的那部分。

因為一二年級的成績比較扎堆,所以實際上並沒有真實地反映出學習力上的強弱。同時,由於一二年級的學習,可以通過大量的記憶來掌握。

等到了三年級之後,慢慢開始考驗孩子的綜合能力,這時的成績,則慢慢體現孩子的整體學習能力了。


要想讓孩子能夠取得好的成績,首先要能夠管理孩子的學習。這個管理,最好是孩子能夠自我管理。說得淺白些,就是孩子要有一種意識:遇到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想盡辦法儘快掌握。這種精神態度,實際上是學習的一個基本素養:儘量不放過一個問題。


當然,不少孩子這時候還無法做到這一點,需要家長的協助。所以,一方面孩子要慢慢開始自我管理自己的學習,一方面家長依然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幫助孩子把沒有做到的地方管理起來。

首先一個規範的學習計劃,能夠讓孩子對學習養成好習慣。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規範了,孩子的選擇就少了,情緒也會變少。但是這一定不能家長單方面的給孩子訂計劃,而應該和孩子一起商議制定。


其次,三年級的孩子,實際上應該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了。如何能夠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自發地願意去學習,這是家長特別重要的一課。

如果孩子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困難,那麼要教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一條適合孩子的學習路線;如果孩子是因為學習習慣不好,那麼這個時候就必須儘快幫助孩子調整好學習的態度和行為。


實際上,智力的發育和習慣的培養都非常重要。智力的發育,大部分孩子實際上都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大腦即便聰明,但是沒有在學習上開發出來,那麼依然是無法取得好成績。


孩子要想學習好,必須要大量的接觸知識。而且是主動接觸!這一點特別重要。

就像一個厭食的人,你就算強迫給ta吃各種有營養的東西,都是無法吸收的。

有一句話:飢餓是最好的開胃菜。

同樣地,如何培養孩子對知識的飢渴感,而不是厭惡感,實際上家長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一環。

最後,不會做的題,做錯的題,都應該很好的管理起來。家長如果不會教,可以尋找別人的幫助。現在網絡那麼發達,各種題目都能在網絡上找到解答過程。


實際上,只要孩子想學,這個世界已經有足夠的資源讓孩子學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