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趙雲真的智勇雙全嗎?

很多人因為這個故事而對諸葛亮的智慧讚歎不已。然而,事實是,諸葛亮的一生都沒有幹過草船借箭這件事。難道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憑空杜撰的。

其實,在三國時代的確是發生過一件類似的事情,但是借箭的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吳國的領袖人物孫權。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沒分勝負。一天,為了觀察曹軍動靜,“權乘大船來官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床,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孫權起初料不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弄得船要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讓船的另一面也中箭,以此讓船身得到平衡。

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但其實真正的主角卻是孫權。孫權遇險如此乘著鎮定,可謂智勇雙全。有感於孫權的才幹,曹操說了一句常被後代人引用的話,即“生子當如孫中謀。”

正史上的趙雲真的智勇雙全嗎?

忠勇將軍——趙雲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周思源曾說:“《三國演義》當中,有兩個人物是按照完人來塑造的。文的是諸葛亮,武的是趙雲。常山趙子龍,是《三國演義》數以百計的人物中,最得人心者之一。”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史載其“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雲是除關羽、張飛之外最早追隨劉備的人物,歷史上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和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趙雲於建興七年壽終正寢。景耀四年,劉禪下令追諡趙雲,姜維與眾臣商議後建議劉禪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正史上的趙雲真的智勇雙全嗎

趙雲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著力刻畫的人物之一,堪稱全書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但是在《三國志》等史書記載中,趙雲的戰績比較少,龍其是缺乏統率大軍、威鎮一方的表現,人們對歷史上趙雲為將的真實能力產主了質疑。那麼正史中的趙雲又是怎樣的呢?

談到趙雲的“勇”,或許人們最先想到的是長坂坡之戰,畢竟羅貫中的小說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史書上記載的趙雲在長坂坡的表現如何?《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坂,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當劉備被曹操指派的追兵追到長坂坡時,丟下妻兒向南逃走,趙雲一面抱著劉禪,一面保護甘夫人(即劉禪的母親),二人因此免遭大難。這是一段很平淡的描述,並沒有演繹中驚天地泣鬼神的場面。這一段文字,只交待了事件的由來與結果,過程只是雲身抱弱子,保護甘夫人,並不如《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七進七出,一波三折”,根本沒有體現出趙雲的“勇”。至於後來的宜諡,也只說“當陽之役,義貫金石”,重點突出趙雲的“義”,而不是“勇”。而當事人劉禪後來也只是說當時“涉塗艱難”。或許“有驚無臉”對趙雲與劉禪來說更恰當。筆者舉這些例子並不是想否認或貶低趙雲,而只是想告訴讀者,趙雲的勇猛,至少在長坂坡之戰中證明不了,但卻可以證明其“義貫金石”。

至於趙雲的“智”,倒是在很多事情中能夠體現。例如,趙雲在蜀軍平定桂陽之後的拒婚。當時,趙雲出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範之寡嫂有天資之色,趙範便親自提親,將自己寡居的嫂子許配給趙雲。然而,趙雲聽後,堅決反對。後來諸葛亮問他為何拒絕,趙雲說:“樊氏已經守節三年,我若貪戀美色,豈不害她失節?"

其實,趙雲害怕樊氏失節是假,避嫌才是真。趙雲認為趙範是被迫而降.心不可測,若是答應這樁婚事,則有可能引火燒身。後來趙範果然反叛逃走,趙雲的看法也成為事實。當時,趙雲為了表明自己拒絕這門親事的決心,竟然在趙範提親之時大怒而起:“吾豈肯做此亂人倫毀綱常之事乎!”並一拳打倒趙範後衝出門去。從這件事中不難看出,趙雲確實智慧非凡。

趙雲為何得不到重用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官階是很高的,被封為五虎上將,而且以“關張趙馬黃”的順序排名,可見趙雲的排名相當靠前。但正史中,趙雲一生都沒有進入真正的上將行列,只落個徵南將軍、鎮東將軍之類的雜號將軍的稱號。排名不如馬超、黃忠,就連後來投奔劉備的魏延都排在趙雲的前面。

正史上的趙雲真的智勇雙全嗎?

就趙雲的能力、官階和待遇問題,後世很多人都感到不解,所以長期以來大家都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問題的答案,以解開趙雲不被重用的謎團。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忠勇無比,資歷深厚的趙雲,落得個得不到領導欣賞的結果呢?主要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兩點。

第一,趙雲不拉幫結派。

《雲別傳》記載了這樣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劉備與夏侯惇在博望坡大戰的時候,趙雲曾經生擒曹將夏侯蘭。夏侯蘭和趙雲是同鄉發小,趙雲因此為夏侯蘭向劉備求情。劉備也很給趙雲面子,沒殺夏侯蘭,夏侯蘭從此歸降劉備。但趙雲卻始終與夏侯蘭保持著一般同事的關係。第二件事是趙雲鎮守桂陽時,原桂陽太守趙範想要將自己的寡嫂樊氏嫁給趙雲,卻被趙雲拒絕。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趙雲做人本分、耿直,不靠關係上位。

第二,慷慨直言,惹領導不高興。

當年孫權擊敗關羽,奪取荊州後,劉備大怒,想討伐孫權。趙雲進諫說,您現在的敵人是曹操,而不是孫權。如果先滅掉曹魏,則東吳自然服從。您不應該把曹魏放在一邊先與東吳開戰。劉備不聽,執意伐吳。

雖然後來事實證明了趙雲的判斷是正確的,但是劉備執意要做的事情,趙雲卻偏偏阻攔,劉備自然心生不滿。同時,趙雲無意間還提出了一個讓劉備很反感的問題,就是國家和帝王的關係問題。趙雲認為,國家是國家,劉備是劉備。當劉備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相牴觸時,劉備的利益要服從國家的利益。劉備聽了這話能不反感嗎?

趙雲慷慨直言、心繫國家安危固然是好,但是由於不懂得說話的藝術,無形中為自己的晉升之路設置了障礙。

《三國演義》中的“五虎上將”

五虎上將,又稱五虎大將、五虎將,是指羅貫中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蜀漢昭烈帝劉備麾下的五員猛將。根據《三國演義》描寫,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攻取漢中,自立漢中王,冊封麾下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後人也習慣稱為“五

虎上將”。

在羅貫中版的《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的排名順序為關、張、馬、黃、趙,後來毛綸、毛宗崗父子二人對羅貫中的版本進行了改編,將排名順序變為關、張、趙、馬、黃。現在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就是經過毛氏父子修改和評定的。

其實,正史中從未提到蜀漢有“五虎上將”。劉備打敗曹操,佔有漢中後,分別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前、右、左、後將軍,魏延為漢中太守,趙雲並未並列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