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部隊——兵馬俑中的士兵為何一律不戴頭盔

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在陝西省臨潼縣得以重見天日,由於規模宏大,工藝絕倫,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兵馬俑中的士兵沒有一個人戴頭盔。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衝在戰爭第一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盔?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為什麼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

敢死部隊——兵馬俑中的士兵為何一律不戴頭盔

一去不回的戰場

根據考古學家在秦始皇兵馬俑中的發現可知,當年秦國士兵在上戰場時,一律不戴頭盔,而是赤膊上陣,只戴著一頂小圓帽,這種小圓帽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髮盤在頭上,綰成一個髮髻。但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這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是軍費緊缺還是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秦漢史專家徐衛民教授分析,秦兵上陣不戴頭盔,這可能是源於秦國民族本身的尚武精神。他解釋說,秦國本身就是個崇尚武力的民族,勇武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據《史記》記載: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這裡的甲也僅僅是指盔甲,而不包括頭盔,不同的兵種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這些盔甲是皮質的,很簡潔,這些都是為了顯示出他們的尚武精神。

除了《史記》中的記述,秦國人的尚武精神從其他著作中也能感受到。韓非子是戰國末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記錄了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他說,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敢死部隊——兵馬俑中的士兵為何一律不戴頭盔

英勇作戰的緣由

可是,即便是崇尚武功,他們也沒必要非將自己置於險地啊!為什麼不戴頭盔更好地保護自己呢?關於這個疑問,徐教授進一步解釋說,秦軍不戴頭盔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而他們之所以作戰如此英勇拼命,其主要的動力是軍功可以加官進爵。

當年商鞅兩次變法,都有針對軍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就是:“頒發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級制度。”這些都規定了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必須英勇殺敵,而真正在戰場上立了軍功的士兵就可以加封爵位。

徐教授說,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於是整個生活跟打仗掛鉤了。

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再加上,在古代中國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可以說,只要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能夠受益。所以,這條獎賞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真可謂莫大的鼓勵。難怪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會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原來如此英勇作戰的真正緣由並不是愛國尚武等高尚品質,而是為了加官進爵,仔細想來,不禁讓人扼腕唏噓。

敢死部隊——兵馬俑中的士兵為何一律不戴頭盔

嗜殺成性的民族

據史書上記載,秦國直到統一六國的時候,共殺死敵人約160萬人。這個數目真是讓人觸目驚心,難道秦軍只是為了加官進爵就變得如此泯滅人性?還是背後另有緣由,讓這個民族變得嗜殺成性?

據徐教授看來,秦國的崇尚武力,和秦國整個發展過程密不可分。秦國原本是坐落在東海邊的一個小國,但是由於其他國家的擠壓,被迫遷徙到西邊。而中原國家一直把秦人視為戎族,也就是當作少數民族來對待,很瞧不起它,認為它是個沒有開化的民族。可以說,秦國是在艱難的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

除此而外,這還跟它的地理環境有關係。因為秦國地處西邊,靠遊牧民族比較近,也可以說是在這些遊牧民族的包圍中發展起來的,而遊牧民族比較擅長在馬上射獵,這對秦國的影響比較大,耳濡目染就會形成這種崇尚武力的民族精神。

不過尚武與嗜殺成性還是有所不同,可是從秦國的起源和發展分析,這個民族之所以如此暴戾,這與其受中原文化影響不夠應該有一定關係,再加上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秦國的統治思想,所以才會漸漸變成一個嗜殺成性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