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往事后篇:南昌为什么一直是省会,要从这个乱世王朝迁都说起

前言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北方战乱不断,朝代和皇帝走马灯似的换,而南方则相对安定。

这片区域恰好又是十国扎堆的地方,其中疆域最辽阔、国力最强盛、经济最灿烂的无疑当属南唐。

南唐不仅在五代十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江南开发史上都有一席之地。

南唐往事后篇:南昌为什么一直是省会,要从这个乱世王朝迁都说起

南唐疆域图

更特殊的是,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唯有的一个把政治中心定在江西的政权,开创了很多先河,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两宋及明清。

而且讲到十国就必定要讲到南唐,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尝试着走进南唐,去探寻那段被尘封已久的历史……


第一节、世子、太子、皇帝

上一讲我们讲到昇元七年的二月,开创了南唐江山社稷的开国之君李昪病死于金陵,死后太子李璟即位,也就是南唐第二代皇帝,史称中主李璟,死后的庙号为元宗。

这个李璟是李昪的长子,在我们讲南唐篇第一讲时已经亮过相了,早年曾用名徐景通,父亲恢复李姓后又改名为李景通,即位后再次改名李璟。

李璟打小就风度翩翩,一表人才,而且从小就学书练字,文学功底很扎实。

李璟早年跟随父亲征战,最初的职务是一个小官,叫驾部郎中,后来随着父亲的权倾朝野,李璟也跟着坐火箭上升,做到了诸卫大将军,父亲李昪封齐王后,李璟随之成了齐王世子。

这时候的杨氏已经成了有名无实的傀儡,李昪大权在握,仿效徐温在金陵开府,把儿子李璟留在当时的首都扬州辅佐吴帝,实际上是为了监视朝廷的一举一动,而自己坐镇金陵遥控朝政。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李昪如愿以偿取代吴帝,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大齐,李璟由齐王世子变成了皇太子。

昇元七年李昪在位的第七个年头,刚过完年老皇帝便病倒了,他把儿子李璟叫来交代后事。

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保境安民,和邻国搞好关系,注意关注中原形势,等待时机出兵中原,争夺天下。

李璟却一脸不在乎,李昪很不放心,让他把手指头伸过来,然后突然咔嚓一口把李璟的手指头咬出了血,李璟疼的尖叫起来:爹,您干嘛呀。

李昪非常严肃地说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我料定中原不久就会大乱,你一定要抓住机会。

李璟满口答应,但究竟有没有听进去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二月,李昪病危。

宫中封锁消息,外界毫不知情,甚至连李璟都不清楚父亲的病情如何,后来还是太医吴廷昭给他通风报信,李璟这才进宫伺候老爹,没多久李昪便驾鹤西去,宫中秘不发丧,李璟即监国位。

李昪驾崩十几天后,李璟还没有即位的意思,大臣们急了,就上表劝进,李璟这时表现的非常的高风亮节,推辞不受,哭着让给弟弟们,表示自己无才无德,难堪大任。

奉化节度使周宗捧着龙袍说:先帝把江山社稷交给陛下,责任重大,陛下怎么能拘泥于这些小节呢?

“大行付陛下神器之重,岂得固守小节。”-----陆游《南唐书》

李璟这才扭扭捏捏地即位,三月登基,改元保大元年。

古代老皇帝死后一般都是第二年才使用新年号,以示对先帝的尊敬,很少有当年改元的情况,李璟的做法引起了很大的非议,史书写了四个字评价:

“识者非之”-----陆游《南唐书》

明白事理的人都觉得这样做有些欠妥,不合适。

南唐往事后篇:南昌为什么一直是省会,要从这个乱世王朝迁都说起

韩熙载夜宴图

当时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太常博士韩熙载上疏说隔年改元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果不遵守制度,又如何教化天下百姓呢?

“逾年改元,古之制也。事不师古,弗不可训。”——马令《南唐书》

李璟也觉得韩熙载的话很有道理,可当时改元的诏书已经下发了,只能将错就错了。


第二节、提心吊胆的大臣们

李璟即位后,重用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等奸佞之徒,这五人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五鬼”。

一些正直的大臣屡次上疏指出不能重用这几个人,李璟压根就听不进去。

李璟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文艺皇帝,他和儿子李煜并称“二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但要论治国,李璟真是门外汉,即位没多久便做起了甩手掌柜。

他将弟弟燕王李景遂改封为齐王,拜诸道兵马大元帅、太尉、中书令,调进朝廷主持日常政务,百官中只允许陈觉、查文徽二人上疏奏事,其他的大臣如果没有皇帝的召见,不得进宫见驾。

这样一来,一帮大臣坐不住了。

在南唐,齐王的封号几乎就是太子的代名词,李昪、李璟父子俩即位前都做过齐王,如今李景遂改封齐王,还兼任一堆举足轻重的职务,这不明摆着就是兄终弟及的节奏嘛。

南唐往事后篇:南昌为什么一直是省会,要从这个乱世王朝迁都说起

史书记载李昪生前非常疼爱李景遂,一度有废长立幼的打算,李璟即位时也流露过传位弟弟的意思,甚至在老爹灵柩前立下盟约,册封弟弟李景遂为皇太弟,正式确立了接班人的身份。

此时李璟的心情应该是非常矛盾的,既有无奈又有不甘。他需要有人跳出来帮他解围。

果然,诏书下发后举朝骚动,大臣们纷纷上疏反对,有人甚至跑到皇宫门口叩头大哭,劝说李璟收回成命。

李璟此时也终于明白了过来,一拍脑门,我怎么这么傻,我爹让我传位给弟弟,我就传?

真是太傻了。

于是收回了那道诏书,这事也就黄了。

提心吊胆的大臣们,终于舒了一口气,可惜更让他们头疼的在后头呢。


第三节、惹不起的帝二代

保大二年五月,割据福建的闽国发生了内乱,分裂成闽、殷两个政权,闽国大将朱文进刺杀君主王曦,自称闽王。

派使者向南通通报,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李璟心动了。

把老爹临终前的教诲扔到了九霄云外,打算借机出兵吞并福建,他先是扣留朱文进的使者,然后准备讨伐朱文进。

这时有人告诉李璟,闽国内乱的元凶是王延政,咱作为正义之师,理应先讨伐他,李璟一拍大腿,我看行,就这么定了。

随即马上释放了朱文进的使者,调集人马经江西杀奔建州,结果两军一场仗打下来,南唐居然被打败了。

李璟被激怒了,区区弹丸小国居然敢抗拒天朝大兵,你等着,有你好果子吃。

南唐往事后篇:南昌为什么一直是省会,要从这个乱世王朝迁都说起

第二年三月,再度攻打闽国,在赤岭打了个胜仗,攻入闽国腹地,闽国文武官员纷纷投降。

仗打到夏天时,终于俘获王延政,闽国政权覆灭。

剩余的将领一窝蜂投降,南唐照单全收。

但是这帮人依旧镇守福建各地,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南唐虽得了疆土,却肥了他人。

这些土皇帝经常和南唐爆发冲突,有的甚至还和吴越联合对抗南唐,搞得南唐不但没有省心反而更加闹心了。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后来的灭楚之战中,南唐趁楚王马殷病死,几个儿子争权夺利内讧不断时发兵灭掉楚国,却长期陷入泥潭,楚国故地和闽国一样呈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南唐为了控制这些新拓展的地方,大量有生力量被拖在了那里,直接导致北方前线日益不利,错失了大好机会,而这恰恰也是李昪最担心的结果。

福建湖南两地的割据势力最后都是被北宋灭亡的,替南唐打扫干净屋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就在李璟在南方东征西讨开疆拓土时,中原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李昪的预言终于成真了。

保大六年,后汉的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造反了,遣使联络李璟南北联兵,李璟见有油水可捞,便派兵配合李守贞。

谁知没几天传来了李守贞兵败的消息,南唐只得退兵,但后汉经此一番折腾,元气大伤。

但淮南一带的民间武装纷纷归降南唐,南唐的势力逐渐扩张到淮河流域,算是还有所得。

保大九年,湖南的楚国内乱,李璟趁机派信州刺史、大将边镐率军伐楚,将湖南纳入版图,马氏一族被迁往金陵。

湖南连年战乱,国库空空如也,兼并湖南的战争不但没有给南唐带来利益,反而又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当时的南唐宰相冯延巳把灭楚视为自己的功劳,不愿意拿国库的钱去填补湖南的窟窿,于是大肆搜刮湖南百姓,连驻军的军饷都靠洗劫百姓,终于把湖南百姓激怒了。

马楚政权的残部纷纷起兵围攻边镐,边镐招架不住,逃回南唐,湖南陷入军阀混战,南唐根本无力控制。


第五节、不听爹的话吃亏在眼前

此时,中原再一次改朝换代。

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与南唐在淮河形成对峙局面,此时双方还是旗鼓相当、不相上下。

南唐往事后篇:南昌为什么一直是省会,要从这个乱世王朝迁都说起

保大十三年,后周新主柴荣,也就是周世宗发动南征,发兵前发了一份诏书,列出了南唐的一系列罪行,说明我为啥要揍你。

一,指责李璟区区割据政权之主居然敢称帝,分明是藐视天朝。

二,南唐屡次招降纳叛,和后汉后周为敌,态度极不友好。

三,起兵配合李守贞等叛逆,干涉他国内政。

四,侵略闽楚等国,生灵涂炭、天怒人怨。

五,卖国求荣,勾结契丹夹攻祖国,还是人吗?

最后结论:罪恶滔天,人神共愤,不讨不足以平民愤。

以李毂为行营都部署,率军攻打寿州,李璟调集重兵迎敌,李毂因自己没有水军,又怕南唐军截断淮河上的浮桥,于是主动退兵到正阳,保护浮桥,南唐军见周军撤退,以为周军撤退了,想都没想就追了上去顾不上吃饭就投入战斗,结果被早有防备的周军杀的大败而归。

南唐在江北的将领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局势对南唐非常不利,李璟吓破了胆,派人向柴荣乞和,柴荣没有答应。

周军继续南下用兵,泰州、扬州相继失守,李璟这时已经是病急乱投医了,又走了一步昏招,派人携带密信向契丹求救,谁想在边境上被捉住了,这下无异于火上浇油,柴荣更来劲了。

南唐往事后篇:南昌为什么一直是省会,要从这个乱世王朝迁都说起

柴荣

到了保大十四年的三月,走投无路的李璟再次服软,派司空孙晟、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乞和,柴荣还是不接受,又把南唐使者扣押下来。

第一次派来乞和的南唐翰林学士钟谟这时主动请求回江南向李璟晓以利害,说服李璟把长江以北的土地全割给后周,柴荣同意了,让王崇质、李德明也一并回去,自己还写了一封信让钟谟带给李璟。

回到江南后,李德明等人把周世宗狠狠歌颂了一番,柴荣这也好,那也好,真是当世之明君圣主,这么一来,李璟不高兴了,你们这帮东西这才去了几天就变节了,既然柴荣那么好,你还回来干什么?

“德明等还,盛称世宗英武,景不悦。”——《新五代史》

底下的一帮大臣也群情激奋,攻击李德明和柴荣有秘密交易,割让国土以谋私利,这不是汉奸卖国贼嘛!

于是,要求杀李德明的呼声不绝于耳。

李璟脑子一热,一拍桌子把李德明拖出去砍了。

随即命令齐王李景达和陈觉、边镐、许文缜等人率兵驰援寿春,摆出一幅玩命的架势,唐军来势汹汹,很快便收复了此前丢失的三个州府。

此时恰好是江南多雨季节,驻扎在安徽、苏北一带的周军因不适应气候,纷纷后撤,有人建议趁机追击,宋齐丘害怕激怒柴荣,下令不许追击,只是坚守不出,周军得以从容不迫的撤退。

各路周军汇集到寿州城下,此时寿州仍在南唐手里,柴荣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一心想再次南下扬州。

宰相范质极力劝谏,说大军南下至今疲惫不堪,急需休整,实在不宜再战,柴荣这才恨恨作罢,留下李重进继续攻打庐州、寿州,向训留守扬州,自己率主力返回中原。

柴荣前脚刚走,向训便以孤城难守为由,放弃扬州,撤回寿州和李重进一道攻城。

双方围绕寿州的拉锯战还在继续,与此同时南唐驰援寿州的大军也正向寿州聚集。

听说南唐全力援助寿州,远在开封的柴荣坐不住了,于保大十五年二月再次南征。

此时,寿州被周军围困的水泄不通,南唐援军无法接近寿州城,只能在临近的紫金山扎营,利用地形优势和城中的守军遥相呼应,柴荣大军到达寿州后首先摧毁南唐军在紫金山的大营。

此时南唐军名义上的主帅是齐王李景达,但负责前线战事的主要是陈觉,陈觉这个人充其量也就是个业余军事爱好者的水平,他和南唐大将朱元素来有矛盾。

这次朱元的紫金山大营被摧毁,陈觉趁机向李璟上疏建议以杨守忠取代朱元,并说朱元原本是后汉李守贞的人,不是南唐的旧将,不可靠。

李璟也是糊涂到家了,临阵换将历来是兵家大忌,他居然同意了,并召朱元回京。

朱元又惊又惧,我这次回去,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索性就投降吧。

朱元一气之下投降了后周,听到这个消息,唐军各部都乱了套,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一时间全线溃败,大将边镐被俘,齐王李景达狼狈逃回金陵,眼见城外的援军如雪崩一般溃败,城里的刘仁赡绝望了,最后一点坚守的动力也灰飞烟灭,眼前一黑,栽倒在地,再也没有醒过来。

他的副使孙羽毫不犹豫地开门投降,寿州在坚守了两年多后宣告陷落,柴荣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他心满意足的班师回京,此时的李璟早已是惊弓之鸟。

柴荣没有趁胜追击,他自己却已经吓破了胆,下令焚毁扬州,江北百姓全部迁往江南。

唐朝以来富甲天下的扬州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南唐收缩防线,隔江和后周对峙。

李璟的做法无异于判处了江北诸州的死刑,那意思就是你们就自生自灭吧。

南唐往事后篇:南昌为什么一直是省会,要从这个乱世王朝迁都说起

没多久,江北的濠、楚、海、泰、扬等州相继失守,后周大军到达长江北岸,江南人心惶惶,李璟无计可施,派陈觉奉表求和,并表示愿意谢罪下台并传位给太子,柴荣不置可否。

陈觉奉命过江议和,看到长江里后周的水军声势浩大,吓得嘴半天合不上,等见到柴荣时,主动要求回去劝李璟交出江北土地,并向后周称臣,柴荣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给李璟。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璟别无他图,只希望赶紧签订合约,别再打了,他脆弱的小心脏实在是承受不起了。

江北十四州已有十州为后周所占,李璟大笔一挥,湖北、安徽一带尚未失守的黄、庐、舒、蕲四州全部割给后周,双方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

李璟还感觉不够诚恳,又自贬帝号,称国主,奉周正朔,此时是后周显德五年,停用南唐的交泰年号。

至此,南唐与后周的战争告一段落,进入对峙时期,并一直持续到北宋开宝七年,期间双方再无大的战事。


第六节、迁都江西定南昌

在边境战争连年不绝的同时,南唐朝廷里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先前我们讲到李璟即位之初时曾打算立弟弟李景遂为接班人,并册封为皇太弟、

但后来出于种种考虑,还是立长子李弘冀为太子,加之李弘冀不久前在常州大败吴越军,立下了战功,为他加了不少分,自然也就没人敢多说什么了。

但这个李弘冀和他老爹李璟一点都不像。

李璟我们知道生性仁慈、礼贤下士、温文尔雅,爱开玩笑,属于性情中人。而李弘冀为人沉默寡言、心狠手辣,好猜忌,冷酷无情,父子俩之间经常发生争吵,矛盾日益激化。

有一次,这爷俩又吵了个不可开交,李璟大怒,抓起一根棍子一顿暴揍,边打边骂:

混账东西,我告诉你,你休想即位,我要把你叔叔景遂叫回来主政。

李弘冀一听,吓坏了,以为老爹要废了他的太子之位,想来想去,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快刀斩乱麻,毒死了叔叔李景遂。

可是没过多久,李弘冀突然病倒了,天天梦见变成厉鬼的李景遂来找他索命,连惊带吓没几天便一命呜呼了。

李弘冀死后李璟封六子李从嘉为吴王,住进了东宫,实际上确立了他的太子身份,老臣钟谟跳出来反对,说从嘉胸无大志,整天和美女泡在一起填词作乐,不宜立为太子,还是立纪国公李从善为好。

李璟大怒,老小子,连朕的家事都敢指手画脚,你以为你是谁,贬为国子司业,一巴掌打到饶州去了,不久更是将其赐死。

随后,正式册立李从善为皇太子。

李璟显然是被吓破了胆,金陵和江北仅一江之隔,而且后周军曾经轻而易举突破长江天险,杀到南岸镇江,还烧了南唐大营,这一切都使李璟意识到金陵太不安全了,于是就盘算着迁都南昌,离长江越远越安全,但当他说出这个想法时,居然是举朝反对,只有枢密使唐镐赞成。

于是李璟打算迁都洪州,把洪州改名南昌府(南昌名字由来),定南昌为南唐南都(之前金陵为西都,扬州为东都)。

南唐往事后篇:南昌为什么一直是省会,要从这个乱世王朝迁都说起

南唐国都南昌城

此时北方的中原大地,又一次改朝换代,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李璟转而向北宋称臣。

北宋建隆二年,李璟留下太子李从嘉监国,坐镇金陵,自己前往南昌,正式迁都。

南昌在之前根本从来没有作为过政治中心,宫殿简陋,根本不具备作为首都的条件,随驾官员颇有怨言,天天盼着回京,连李璟也悔恨不已。

群臣日夕思归,景悔怒不已。——《新五代史》

群心思归,国主退朝之暇,北望金陵,恒郁郁不乐。——《十国春秋》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百官不敢抱怨皇上,都奔当初赞成迁都的唐镐去了,唐镐又愧又怕,很快就连病带吓,死了,也有说是自杀的。

李璟心里也非常后悔草率迁都,正打算和大臣商议还都金陵,还没有商议出个结果,李璟突然病倒了,还很严重,无法进食,只能喝点汤维持体力。

《江南野史》写的更邪乎,说李璟在南昌宫中设宴,突然看见被他贬死的前太傅宋齐丘上殿,李璟非常惊恐,回去就一病不起。

不管怎么说李璟确实是快不行了,到了六月已经回天无力了,他在遗诏中要求把他葬在西山,不要大操大办,堆一个几尺高的小坟就行了,还警告说如果谁违反他的遗诏,就不是忠臣孝子。

“违吾言,非忠臣孝子。”——《十国春秋》

留下遗诏后,李璟撒手西去,终年46岁。

(《新五代史》记载为64岁,疑有误,查《十国春秋》、《旧五代史》、马令《南唐书》记载均为46岁,《新五代史》所记当为错讹。)

太子从嘉不忍心将老爹草草安葬,便把灵柩迎回金陵,隆重安葬于顺陵(今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乡祖堂山南麓)

太子从嘉派人赴宋告哀,请求追赠帝号,宋太祖赵匡胤很通情达理,批准了,并废朝五天悼念,谥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

太子从嘉即位,改名李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又称李后主。

李煜即位后南唐江河日下的处境是否能得到扭转呢?

李煜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

我们下一讲接着聊。

南唐往事后篇:南昌为什么一直是省会,要从这个乱世王朝迁都说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