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放少年乾坤夢——袁世凱的發跡之謎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兩位譭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一個是李鴻章,一個是袁世凱,其中袁世凱引起的爭議更大。有人痛罵他是“竊國大盜”,有人稱讚他是“共和先鋒”;有人指斥他“喪權辱國”;有人認定他“曲線救國”。那麼袁世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狂放少年乾坤夢——袁世凱的發跡之謎

袁世凱,字慰亭,咸豐九年(1859年)生人,祖籍河南省項城縣袁寨。袁寨居民多為袁氏族人,以耕讀傳家,延續數百年,經濟條件只能算殷實。

袁家真正轉運發達,是從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開始的,“父子進士,兄弟舉人,一門兩代四貴人”。

所謂“父子進士”,說的是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恆,他們分別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了進士;而所謂的“兄弟舉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齡和袁世凱的叔叔袁保慶分別中了舉人。其中以袁甲三成就最大,袁甲三歷任禮部主事、軍機章京、監察御史、兵部給事中等職。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清軍屢敗,加之軍餉告急,清政府被迫依賴地方上的地主武裝,以抵禦聲勢浩大的太平軍和淮河流域崛起的捻軍。這時,袁甲三主動請纓,以兵部給事中的身份回鄉辦團練,被清廷任命為幫辦團練大臣,駐軍安徽臨淮關以鎮捻軍。袁家高官輩出,一時間成為“詩禮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在那窮鄉僻壤的老百姓眼裡,袁家儼然一個小王朝。袁世凱出生那天,袁甲三恰好寄回家書,提到與捻軍作戰得勝。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於是給新生嬰兒取名時定了一個“凱”字,並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輩分排行,給嬰兒取名“世凱”。

狂放少年乾坤夢——袁世凱的發跡之謎

袁甲三(1806-1863)字午橋,諡號“端敏”,是項城袁氏家族中第一位以科舉功名(進士)入仕的人,也是第一位官居一品的朝廷大員。最高官職是漕運總督兼江南河道總督,提督八省軍門。因為他的功勞,曾祖父袁志恭、祖父袁九芝、父親袁耀東,都被朝廷追封為一品。母親郭氏、原配妻陳氏、續妻陳氏也都被追封為一品誥命夫人。

袁世凱出生的時候,叔父袁保慶時任濟南候補知府,曾生一子,但不幸夭折。當時袁保慶已年過四十,考慮到生子無望,兄長袁保中又生有五子,便討來袁世凱作為過繼兒子。袁世凱7歲以後,袁保慶把他接到身邊,帶著他輾轉於濟南、揚州、南京等任所。因此,袁世凱自幼就受到了官場的薰陶,大城市的繁華熱鬧也讓幼年的袁世凱開了眼界、長了見識。

袁世凱像大多數官宦人家的子弟一樣,從小便被灌輸了讀書做官的人生理想。少年的袁世凱頗有才氣,滿懷雄心壯志,野心勃勃。13歲時,袁世凱曾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之楚霸王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和漢高祖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也”豪氣無二,而文采尤過之,從中不難看出袁世凱少年時的才華和抱負。

但是,袁世凱讀書並不用心,也不喜歡做文章,為應付科舉勉強學習了一點兒八股的技法。袁世凱喜愛古文,後來他仕途失意,隱居時常讀《古文觀止》,但從不研究文章技巧,只是摘取其中激烈豪放之句朗朗稱頌;他也喜愛讀史,卻只醉心於古今英雄縱橫捭闔之道,從不引經據典,更不求甚解。

袁世凱的文章寫得不好,但寫得非常有趣。在他十三四歲時,塾師要他

做八股文章,恰巧當時他的老師在與客人下圍棋,袁世凱忽然來了靈感,揮筆疾書:“道千乘之國,若著此局焉。夫著棋不厭詐也,治國亦不厭詐也。治國非為著棋乎?”

私塾老師看後,大驚失色。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看後也不無擔憂地說:“這個孩子志向不小,苟不慎之,覆家滅門,也是可能的。”

袁世凱的一位老師王雁臣曾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題,要他撰寫一篇八股文。袁世凱交出的文章從整體上

看,糟糕得一塌糊塗,不過其中一段卻讓人驚歎:

東西兩洋,歐亞兩洲,隻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士,席捲囊括於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嵇首於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

這段文字後來曾廣為傳誦。少年時期的袁世凱將僵化枯燥的八股文寫得如此慷慨激烈,雖不合體制,卻難能可貴。

儘管袁世凱不喜歡讀書考試,對科場時文更是毫無興致,但袁保慶還是極力讓他走科舉正途,畢竟讀書當官是中國士紳人家對子弟的首要期望。袁保慶在濟南府任職時,不惜重金聘請當地的名師宿儒為袁世凱進行啟蒙教育;到南京為官後,更是延聘文武兼備的老師對袁世凱進行嚴格的科舉教育。

不幸的是,袁保慶48歲那年在南京任上突染疾病,當年便拋下妻兒,撒手人寰。無奈之下,袁保慶的妻子牛氏帶著只有14歲的嗣子袁世凱回到項城老家。更加不幸的是,就在第二年,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也因病去世。

袁家是官宦之家,衣食無憂,但袁世凱母子畢竟是孤兒寡母,日子並不好過。當時,袁世凱的堂叔袁保恆在做翰林院編修,回鄉省親的時候看到袁世凱年紀雖小,但天資聰明,是個可造之才,便把袁世凱這個侄子帶到了京城,打算讓他繼續讀書,日後走科舉之道。於是,15歲那年,袁世凱跟著袁保恆去了北京。

在袁保恆的嚴格要求之下,袁世凱參加了兩次鄉試,但一次都沒有考中。袁世凱有位飽學詩文的翰林堂叔袁保齡在京為官,他看過袁世凱的文章後說:“慰亭在學問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憤怒之下,袁世凱將之前所做的詩文全部付之一炬,恨恨地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焉能齷齪

狂放少年乾坤夢——袁世凱的發跡之謎

久困筆抵硯間自娛光陰耶?”這一年,袁世凱只有2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