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放少年乾坤梦——袁世凯的发迹之谜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位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袁世凯,其中袁世凯引起的争议更大。有人痛骂他是“窃国大盗”,有人称赞他是“共和先锋”;有人指斥他“丧权辱国”;有人认定他“曲线救国”。那么袁世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狂放少年乾坤梦——袁世凯的发迹之谜

袁世凯,字慰亭,咸丰九年(1859年)生人,祖籍河南省项城县袁寨。袁寨居民多为袁氏族人,以耕读传家,延续数百年,经济条件只能算殷实。

袁家真正转运发达,是从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开始的,“父子进士,兄弟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

所谓“父子进士”,说的是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恒,他们分别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了进士;而所谓的“兄弟举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和袁世凯的叔叔袁保庆分别中了举人。其中以袁甲三成就最大,袁甲三历任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兵部给事中等职。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清军屡败,加之军饷告急,清政府被迫依赖地方上的地主武装,以抵御声势浩大的太平军和淮河流域崛起的捻军。这时,袁甲三主动请缨,以兵部给事中的身份回乡办团练,被清廷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驻军安徽临淮关以镇捻军。袁家高官辈出,一时间成为“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在那穷乡僻壤的老百姓眼里,袁家俨然一个小王朝。袁世凯出生那天,袁甲三恰好寄回家书,提到与捻军作战得胜。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大喜过望,于是给新生婴儿取名时定了一个“凯”字,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辈分排行,给婴儿取名“世凯”。

狂放少年乾坤梦——袁世凯的发迹之谜

袁甲三(1806-1863)字午桥,谥号“端敏”,是项城袁氏家族中第一位以科举功名(进士)入仕的人,也是第一位官居一品的朝廷大员。最高官职是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因为他的功劳,曾祖父袁志恭、祖父袁九芝、父亲袁耀东,都被朝廷追封为一品。母亲郭氏、原配妻陈氏、续妻陈氏也都被追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袁世凯出生的时候,叔父袁保庆时任济南候补知府,曾生一子,但不幸夭折。当时袁保庆已年过四十,考虑到生子无望,兄长袁保中又生有五子,便讨来袁世凯作为过继儿子。袁世凯7岁以后,袁保庆把他接到身边,带着他辗转于济南、扬州、南京等任所。因此,袁世凯自幼就受到了官场的熏陶,大城市的繁华热闹也让幼年的袁世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袁世凯像大多数官宦人家的子弟一样,从小便被灌输了读书做官的人生理想。少年的袁世凯颇有才气,满怀雄心壮志,野心勃勃。13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之楚霸王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和汉高祖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豪气无二,而文采尤过之,从中不难看出袁世凯少年时的才华和抱负。

但是,袁世凯读书并不用心,也不喜欢做文章,为应付科举勉强学习了一点儿八股的技法。袁世凯喜爱古文,后来他仕途失意,隐居时常读《古文观止》,但从不研究文章技巧,只是摘取其中激烈豪放之句朗朗称颂;他也喜爱读史,却只醉心于古今英雄纵横捭阖之道,从不引经据典,更不求甚解。

袁世凯的文章写得不好,但写得非常有趣。在他十三四岁时,塾师要他

做八股文章,恰巧当时他的老师在与客人下围棋,袁世凯忽然来了灵感,挥笔疾书:“道千乘之国,若著此局焉。夫著棋不厌诈也,治国亦不厌诈也。治国非为著棋乎?”

私塾老师看后,大惊失色。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看后也不无担忧地说:“这个孩子志向不小,苟不慎之,覆家灭门,也是可能的。”

袁世凯的一位老师王雁臣曾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题,要他撰写一篇八股文。袁世凯交出的文章从整体上

看,糟糕得一塌糊涂,不过其中一段却让人惊叹:

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士,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这段文字后来曾广为传诵。少年时期的袁世凯将僵化枯燥的八股文写得如此慷慨激烈,虽不合体制,却难能可贵。

尽管袁世凯不喜欢读书考试,对科场时文更是毫无兴致,但袁保庆还是极力让他走科举正途,毕竟读书当官是中国士绅人家对子弟的首要期望。袁保庆在济南府任职时,不惜重金聘请当地的名师宿儒为袁世凯进行启蒙教育;到南京为官后,更是延聘文武兼备的老师对袁世凯进行严格的科举教育。

不幸的是,袁保庆48岁那年在南京任上突染疾病,当年便抛下妻儿,撒手人寰。无奈之下,袁保庆的妻子牛氏带着只有14岁的嗣子袁世凯回到项城老家。更加不幸的是,就在第二年,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也因病去世。

袁家是官宦之家,衣食无忧,但袁世凯母子毕竟是孤儿寡母,日子并不好过。当时,袁世凯的堂叔袁保恒在做翰林院编修,回乡省亲的时候看到袁世凯年纪虽小,但天资聪明,是个可造之才,便把袁世凯这个侄子带到了京城,打算让他继续读书,日后走科举之道。于是,15岁那年,袁世凯跟着袁保恒去了北京。

在袁保恒的严格要求之下,袁世凯参加了两次乡试,但一次都没有考中。袁世凯有位饱学诗文的翰林堂叔袁保龄在京为官,他看过袁世凯的文章后说:“慰亭在学问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愤怒之下,袁世凯将之前所做的诗文全部付之一炬,恨恨地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

狂放少年乾坤梦——袁世凯的发迹之谜

久困笔抵砚间自娱光阴耶?”这一年,袁世凯只有20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