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感受不到温暖,孩子哪有力量走向优秀

缺爱、感受不到温暖,孩子哪有力量走向优秀

1

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的主任高鸿云,讲过一个她诊室里发生的故事。

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来看门诊,刚一见医生,这位女士就抱怨说孩子不爱学习,作业问题很大,字写得很难看也很慢。

高鸿云问她对于孩子有什么要求。这位妈妈说:“我希望他字写得漂亮点,快一点,不要漏掉题目。”

听上去这个要求并不高,可孩子却说:“我没有办法达到你的要求,因为我今天做到了,明天你会有更高的要求。”

今天按要求写好了,明天会被要求写得更好,后天还会有更多的要求。孩子觉得很茫然,也渐渐失去了信心,于是做作业更磨蹭,学习更没有动力了。

这种习得型无助,很多孩子身上都有。而且父母对孩子要求 越高,就越普遍。对于一个永远不能让妈妈满意的孩子来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拉力赛,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没有喘息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如果孩子感受到的只是父母对自己的失望,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废物,就慢慢失去了自我价值感和继续前进的勇气。

现在家长都热衷于择校,仿佛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就能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

实际上,什么样的好学校都替代不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没有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被爱温暖过的孩子才能真正走向优秀。

2、

父母的爱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孩子正是在家庭中学会确认关系,发展情感,有了对自己人生最初的定位。孩子与家人的关系,极大的影响着他们与自己的关系和与世界的关系。

一个人活在爱和接纳里,有自我价值感,有安全感,会越来越好。

而那些父母眼里不好的孩子,往往只是因为缺乏爱与认可,看不到自己的光彩和价值,才走上人生的歧途。

心里有爱表达不出来,有话不能好好说,却习惯性的去伤害,是父母最常犯的错。

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孩子出现了偏差,父母恶语相向,结果孩子就越来越拧巴了。

我们自以为是的爱不算爱,孩子感受到的爱才是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如果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常常被忽略,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发展。

没有被看见被接纳过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处理不了亲密关系,摆脱不了受害者的角色,一辈子都在和自己和身边的人较劲,或者歇斯底里,或者麻木木讷,唯唯诺诺。

这样的孩子,就算是暂时迫于父母的压力,逼着自己往前跑,也注定会在之后不久的某个时刻,因为迷茫而彻底停下来,然后用更大的代价去弥补心里的这份虚空。

3、

这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在原生家庭里,我们慢慢找到了我们自己人生的一些因果关系。

了解到原生家庭的意义,并不是让我们去抱怨父母,堂而皇之的做一个受害者。正因为出于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梳理,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我们正在提供的,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因为了解了原生家庭的概念,我们这一辈的父母便肩负了新的使命,那就是,我们是不是能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真正看到孩子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内在向善向好的动力,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而不是在无意识中,继续上一辈命运的轮回。

我常常开玩笑说,这就叫,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爱孩子这个人,而不是他们的外在成就,这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力量。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指向具体的外在成绩,不是全A的成绩或者有多少证书,而是承认孩子的潜力,看到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发展诚实,纯洁,善良,追求卓越等等这些内在品质,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期望而成长,父母过高的期待是冷暴力。并不是说家长认为,我都是为你好,孩子就会朝着家长为自己设定的这个目标努力。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是因为家长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有了安全感,孩子才会向前奔跑。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都永远爱你支持你;因为这份爱,我有了动力和勇气,想要变得更好。这就是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的原因。

这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悖论,父母越是看到孩子的本身,越是接纳孩子,孩子就越有安全感,就越会努力拓展自己的边界,变得越来越优秀。

4、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里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去爱,不只孩子很难变得非常优秀,还很有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面临亲子关系的破裂的风险。

爱是什么?

爱是发现美和亮点的眼光, 爱是接受是看见,爱是亲密但不控制,独立但绝不忽视 。真正的爱,是看见、接纳并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他自己 。

爱,不是正确、伟大、或者孩子通往成功之路的脚手架,而是一片土壤、一个港湾,是家长给孩子创造的可以自由安全成长的一方天地。

不要心里有爱,可是一表达出来就变了味道。 不要让亲子关系,变得爱恨交杂。

责骂孩子唠叨说教,不如换成积极的方式沟通;为孩子前程担心、挖空心思布局,不如听听孩子对未来的打算,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潜力,就像是一颗大树的种子,这颗种子只有在爱和接纳中才会生根发芽。

想让孩子拥有美好的人生,父母就要学会表达爱,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亮点,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孩子有了被接纳被信任的感觉,才有力量真正走向优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