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兩漢打敗的匈奴去哪了,為什麼自漢朝以後沒有了匈奴的蹤影

匈奴,秦漢時期活躍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在秦漢時期是是一個讓漢族人民很頭疼的民族,從戰國時代的戰國李牧首次記載和匈奴作戰,到秦朝和兩漢時期,匈奴和漢族政權打打殺殺了幾百年,在武帝之前一直都是匈奴強於漢族,漢族人民被迫向匈奴納貢和親。但是自從漢武帝開始,逐漸扭轉了這種局勢,經過漢武帝及兩漢的多年鏖戰,匈奴終於被徹底打敗了,匈奴被打敗之後,在中國歷史的蹤影變得越來越渺小了。

大家仔細想想,從西晉以後,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和匈奴有關的歷史事件和文字記錄,到公元6世紀時,匈奴就完全消失了。那麼被兩漢打敗的匈奴到底去了哪裡,難道被漢族人民滅族了嗎?

太史公的《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了匈奴的起源,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但匈奴到底真正的起源目前並沒有統一的說法。

匈奴和漢族第一次兵鋒相見是在戰國時的戰國,當時趙國的的北疆雁門郡(今山西省右玉縣)常常被匈奴騷擾,當時的郡守是李牧,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大破匈奴,一舉殲敵十萬,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李牧與匈奴的作戰是是目前現有文史資料中記載的第一次漢族與匈奴的作戰,也是第一次漢族大勝匈奴的作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漢族與匈奴的作戰並未停止,為了對抗匈奴,秦始皇將六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10萬大軍大勝匈奴,追擊匈奴七百多里,奪取了河套地區。直至匈奴稍微老實了一點。

秦末漢族政權不穩,天下大亂,河套地區再次被匈奴佔領,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匈奴與漢族政權的瓜葛一直糾纏不清。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劉邦親率32萬大軍攻打匈奴,結果劉邦輕兵冒進,不聽勸阻,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內)被冒頓單于的40萬大軍圍困了七天七夜,開國皇帝就差點被一鍋端了。最後通過賄賂匈奴閼氏才僥倖脫身。這次圍困史稱白登之圍。匈奴與漢族的對峙慢慢的變成了匈奴強漢族弱的局面,漢族政權不得不委曲求全,通過和親政策請求邊境的安寧。這種和親政策從漢高祖之後一直維持在漢武帝初期。直到衛青,霍去病這兩位超級戰神的出現才打破了這種局面。從公元前129年開始,漢武帝在衛青,霍去病的指揮下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之戰,經過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漠南之戰沉底橫掃了匈奴,先後奪取了河西,河套地區,匈奴殘餘部隊開始北逃,漢朝軍隊一路狂追,一直追到貝爾加湖畔,最後霍去病登上狼居胥山(今蒙古國)築壇祭天。從此“匈奴遠走,漠南無王庭”。

被兩漢打敗的匈奴去哪了,為什麼自漢朝以後沒有了匈奴的蹤影

西漢時亞洲形勢圖

被漢武帝打敗之後,匈奴低調了很多年,武帝之後匈奴對漢族政權再也沒有發起大規模的騷擾,除了遠逃的匈奴,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都在漢族政權的管理下老老實實。但是匈奴內政卻常常禍起蕭牆,作為一個遊牧部落民族,匈奴汗位經常都是靠武力爭奪。公元前53年,匈奴因汗位之爭,分裂成南北兩部,南部的呼韓邪單于向汗稱臣,而北部的郅支單于則比較自大,不想臣服於漢朝,於是斬殺了漢朝使者,斬殺來使表明兩國進入敵對狀態,西漢至此又開始了對北匈奴的作戰。

公元前33年,漢成帝劉驁將王昭君嫁給給了臣服於漢朝的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公元前36年,西域副都使陳湯率領遠征軍,斬殺了北部匈奴郅支單于。此戰不僅消滅了匈奴的銳氣,而且還出現了一句影響後世二千多年的名句,“明犯強汗者,雖遠必誅”。

接下來就是進入東漢時期。東漢時期雖與匈奴的作戰仍然不斷,但是此時的匈奴已是日落西山,再也沒有掀起多大的風浪。而匈奴內部也紛爭不斷。公元48年,匈奴再次自相殘殺,匈奴第二次分裂為南北兩部。

公元87年,鮮卑趁機攻打北匈奴,殺掉優留單于,並“取其皮而還”,北匈奴被迫立優留單于的異母弟為單于。

公元89年,東漢將領竇憲率領四國聯軍(東漢,南匈奴,烏恆,羌胡)在稽落山(今蒙古汗呼赫山)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記功而返。

公元91年,這一年是決戰匈奴的一年,竇憲乘勝追擊,派耿夔率領800名精騎打敗北匈奴於金輝山(今新疆阿爾泰山)。至此,從春秋時期活躍於歷史舞臺的匈奴終於被大漢帝國打垮。匈奴從此再也無力對抗漢族政權。

匈奴雖然被徹底打敗了,但是匈奴又沒有被完全滅族,剩餘的匈奴人都去了哪裡了呢,戰敗後的匈奴人去留分為三個方向,一部分留在匈奴故地,即北匈奴,整體加入鮮卑,一部分南下投降大漢帝國,即南匈奴,另一部分不想屈服於任何政權,於是開始了漫長的西遷之旅。

公元93年,鮮卑佔據了匈奴故地,當初留在故地的北匈奴約有10萬人整體加入鮮卑。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赫連勃勃,在河套地區建立過夏國(407-431),又稱胡夏,後為吐谷渾所滅,其後隨著胡漢通婚,民族融合逐漸融入漢族,至此,留在故地的北匈奴完全融入漢族,已無存匈奴血統。

被兩漢打敗的匈奴去哪了,為什麼自漢朝以後沒有了匈奴的蹤影

匈奴勢力範圍拓展線路圖

而內附的南匈奴同樣也慢慢融入漢族,且南匈奴五胡亂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內附的南匈奴參與了東漢末年中原軍閥的混戰,公元202年,南匈奴歸附曹操,公元216年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立貴族為帥,另選擇漢人為司馬進行監督,並把中下層匈奴人編入漢族,漢化的南匈奴貴族紛紛改性劉,公元304年,南匈奴左部帥劉豹的兒子劉淵建立漢國(前趙),316年,劉淵養子劉曜攻陷長安,俘虜了晉愍帝,滅亡了西晉,329年,前趙被後趙所滅。其後隨著漢族通婚,民族融合,也逐漸融入漢族,至此,南匈奴都已無存粹的匈奴血統。

被兩漢打敗的匈奴去哪了,為什麼自漢朝以後沒有了匈奴的蹤影

匈奴西遷線路圖

留下來的南北匈奴最終都融入到漢族中,只有西遷的北匈奴,則開啟了漫長的逃亡之路,西遷的北匈奴雖然在中國吃了敗仗,但是在西遷過程中卻改寫了歐洲歷史,這隻敗落的匈奴軍隊在歐洲書寫了另一段歷史,西遷的匈奴也是三支匈奴中歷史中歷史最豐富的,而且這段歷史還是牽扯到歐洲歷史。西遷的北匈奴,沿著蒙古高原-新疆-中亞-南俄大草原-東歐的路線一路遷徙,在遷徙過程中引發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西遷的匈奴空間距離超過一萬公里,時間跨度將近300年,整個西遷過程是緩慢,逐步進行的,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公元91年--160年,生活在今新疆地區;

第二階段,公元160-373年,分佈在鹹海至伏爾加河,頓河一帶;

第三階段,公元374年-468年,定居在以匈牙利為中心的東歐地區,

第一階段:公元91年-160年,生活在今新疆地區。結果:再次被東漢,鮮卑打敗。

匈奴人西遷的第一站是打敗並佔領伊利河流域的烏孫國,然後在這裡生活了70年。烏孫國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強國,國土包括今天新疆的伊犁,哈薩克斯坦東南,吉爾吉斯斯坦東部,公元105-106年,匈奴單于曾兩次派遣使者到東漢請求和親,但被拒絕了,公元119年,漸漸恢復了元氣的北匈奴又開始稱霸西域諸國,公元126年,班超的兒子班勇帶兵打敗了北匈奴呼衍王,近年來,考古學家從天山北麓的巴立坤湖到吐魯番,從和靜到哈薩克斯坦境內,都發現了北匈奴的墓葬,而且越往西邊,墓葬的年代越晚,充分證明了西邊的匈奴人確實進入了中亞,公元160年左右,鮮卑檀石槐攻打烏孫,奪取了匈奴的全部故地,北匈奴戰敗,被迫再次西遷到更遠的康居國(今哈薩克斯坦境內)。

第二階段:公元160-373年,分佈在鹹海至伏爾加河、頓河一帶。主要成就:征服阿蘭國。

公元160年之後,北匈奴在中國史書中銷聲匿跡,但是4世紀的歐洲史書記載了中亞“匈人”入侵中亞,東歐的過程。2-3世紀的匈人曾和波斯帝國打了100年,雙方互有勝負,匈人還和印度半島北部的笈多王朝長期對峙,印度文獻曾將他們直接稱為“匈奴”,或白匈奴,羅馬帝國曆史史學家阿米阿納斯在《歷史》中記錄了匈人滅亡阿蘭國(位於鹹海附近)的經過,公元350年兩軍在沿岸激戰,匈人大勝,阿蘭王被滅阿蘭餘部最終臣服於匈人,滅亡阿蘭國後,匈人西進至伏爾加河、頓河流域停留了幾年,然後繼續向歐洲進攻,那麼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呢。首先西方學者認為,匈人就是匈奴人,1756年法國學者德奎尼在《匈人通史》中明確提出在羅馬帝國邊界燒殺掠奪的匈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也在其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持相同觀點,其次近代的考古發現也證明西方史書中的匈人就是匈奴人,羅馬帝國曆史學家普利斯庫斯《出使匈奴王阿提拉汗庭行》中描述了匈人貴族的葬俗:“貴族的馬在主人死後第三天、第七天或第四十九天本殺死,供親友享用,人們把葬禮之後筵席所剩的東西、馬具、武器全部燒燬,埋葬在離墓室不遠的地方,男人們剪下自己的辮子,在自己的臉上刻下深深的刀痕,以鮮血哀悼其領袖,屍體在夜裡被秘密下葬,最裡面用黃金,中間用白銀,最外面用鐵裹住”,據報道,在匈牙利確實發現了外面是鐵,中間是銀,最裡面是黃金的葬具。在中亞,東歐發掘的匈人墓葬的葬俗都和匈奴很相似,因此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外面認為匈人就是西遷的匈奴人。

第三階段:公元374年----468年,橫掃歐洲,引發來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隨後定居在以匈牙利為中心的東歐地區,主要成就:征服日耳曼各部落,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建立了阿拉提帝國。

374年,匈奴人揮師西進,大舉進攻北岸的東哥特人,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以德涅斯特河(向南注入黑河)為界。居住在河東岸(今烏克蘭境內)的稱作為東哥特人,生活在河西岸(今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境內)的稱作西哥特人。日耳曼人是歐洲三大蠻族之一,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汪達爾人都是它的支系。今天的西歐國家包括英,法,德,荷蘭幾乎都是日耳曼人的後裔。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一直很橫的東哥特人在烏克蘭碰到了不要命的匈奴人,就像是黑手黨碰到了綠巨人,結果只能是被揍個半死,潰不成軍,看到河東岸的兄弟打敗了,河西岸的西哥特人也急眼了,376年,西哥特人企圖阻止匈奴人西進,就在德涅斯特河西安重兵防守,匈奴人早就向漢族人民學會了聲東擊西的戰術,兵分兩路,一路在河對岸佯攻,另一路繞道上游渡河迂迴到對方身後進攻,西哥特人大敗,餘下的不對見勢不妙,撒腿就跑,這一跑不要緊,卻解開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序幕,一支跑進了西羅馬帝國境內,並在100年後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一支渡過英吉利海峽跑到了英國,最遠的一支跑到了西班牙,巧合的是這段時期的中國正逢五胡十六國時期,也是空前的亂世,驚恐萬狀的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一路逃入羅馬境內,不就後卻因為不堪壓迫,又奮起反抗羅馬人,西哥特人雖然不是匈奴人的對手,但卻是羅馬人的剋星,378年兩軍大戰於阿德里亞堡(今土耳其境內),西哥特人全殲羅馬軍團,羅馬皇帝瓦倫斯戰死。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死前把帝國均分給兩個兒子,羅馬帝國從此分裂為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分裂的當年,匈奴人給東羅馬帝國送上了一份“大禮”,攻陷了歐亞大陸的連接點----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境內),迫使東羅馬帝國每年上繳貢稅,並允許匈奴在東羅馬帝國境內展開商業貿易,隨後匈奴人向北擴張,奪取了潘諾尼亞大平原(今匈牙利境內 ),匈奴王魯奧約把它作為大本營,建立了一個部落聯盟國家,萊茵河畔的主人盎格魯--薩克孫人被匈奴人趕走後,攻入英倫三島,征服了土著凱爾特人,現代英國人的先祖就此形成。今天的英格蘭人就是盎格魯--薩克孫人的後裔,而蘇格蘭人,威爾斯人,愛爾蘭人則是凱爾特人的後代,匈奴人的鐵騎繼續向西擴張,日耳曼人只好繼續往西,往南逃,並先後建立了三個國家,西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東哥特王國。

476年,羅馬僱傭兵首領日耳曼人奧多亞克一不做二不休,順帶把西羅馬帝國也滅了,匈奴人先後三次入侵西羅馬帝國,四次攻入東羅馬帝國,並兩次兵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城下迫使東羅馬帝國皇帝西阿多修斯二世投降,答應割地,納貢,原附屬各部落向匈奴稱臣。匈奴帝國的版圖在匈奴王阿提拉(406-453)時代達到最大,北至波羅的海,南至多瑙河,西到大西洋,東到死海,境內的各日耳曼部落紛紛向匈奴稱臣,平時上供,戰時出兵,阿提拉有一句名言“凡是我的馬蹄踐踏過的地方都寸草不生”,阿提拉殺入如麻,殘暴無比,被他摧毀的城市不計其數。歐洲人把他稱為"上帝之鞭”,西羅馬帝國公主霍諾利亞曾主動向匈奴王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卻提出將西羅馬帝國一半的領土作為嫁妝,被西羅馬帝國皇帝斷然拒絕。451年阿提拉向西羅馬帝國索要嫁妝,兩國在法國小城沙隆爆發了一場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雙方參戰人數超過一百多萬,戰死人數十六萬,經過殘酷的戰鬥,最終阿提拉戰敗,這也是阿提拉戎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敗。453年,阿提拉迎娶了一個日耳曼少女為妾,但在新婚之夜卻離奇病史,阿拉提死後,日耳曼各個部落趁機反抗,匈奴帝國迅速瓦解,阿提拉的多個兒子相繼死於戰亂。

468年,阿提拉之子敦直西克率軍攻打東羅馬帝國,結果兵敗被殺,這是歐洲史書關於匈奴人的最後記載。公元6世紀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民族,消失在人類歷史的慢慢長河中。

因此,被兩漢打敗的匈奴整體分為了部分,一部分融入漢族,最終完全被漢族同化,另一部分進入歐洲,稱為歐洲人民的祖先。

被兩漢打敗的匈奴去哪了,為什麼自漢朝以後沒有了匈奴的蹤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