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两汉打败的匈奴去哪了,为什么自汉朝以后没有了匈奴的踪影

匈奴,秦汉时期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在秦汉时期是是一个让汉族人民很头疼的民族,从战国时代的战国李牧首次记载和匈奴作战,到秦朝和两汉时期,匈奴和汉族政权打打杀杀了几百年,在武帝之前一直都是匈奴强于汉族,汉族人民被迫向匈奴纳贡和亲。但是自从汉武帝开始,逐渐扭转了这种局势,经过汉武帝及两汉的多年鏖战,匈奴终于被彻底打败了,匈奴被打败之后,在中国历史的踪影变得越来越渺小了。

大家仔细想想,从西晋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和匈奴有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字记录,到公元6世纪时,匈奴就完全消失了。那么被两汉打败的匈奴到底去了哪里,难道被汉族人民灭族了吗?

太史公的《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了匈奴的起源,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但匈奴到底真正的起源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匈奴和汉族第一次兵锋相见是在战国时的战国,当时赵国的的北疆雁门郡(今山西省右玉县)常常被匈奴骚扰,当时的郡守是李牧,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大破匈奴,一举歼敌十万,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李牧与匈奴的作战是是目前现有文史资料中记载的第一次汉族与匈奴的作战,也是第一次汉族大胜匈奴的作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族与匈奴的作战并未停止,为了对抗匈奴,秦始皇将六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10万大军大胜匈奴,追击匈奴七百多里,夺取了河套地区。直至匈奴稍微老实了一点。

秦末汉族政权不稳,天下大乱,河套地区再次被匈奴占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匈奴与汉族政权的瓜葛一直纠缠不清。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刘邦亲率32万大军攻打匈奴,结果刘邦轻兵冒进,不听劝阻,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内)被冒顿单于的40万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开国皇帝就差点被一锅端了。最后通过贿赂匈奴阏氏才侥幸脱身。这次围困史称白登之围。匈奴与汉族的对峙慢慢的变成了匈奴强汉族弱的局面,汉族政权不得不委曲求全,通过和亲政策请求边境的安宁。这种和亲政策从汉高祖之后一直维持在汉武帝初期。直到卫青,霍去病这两位超级战神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局面。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在卫青,霍去病的指挥下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之战,经过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漠南之战沉底横扫了匈奴,先后夺取了河西,河套地区,匈奴残余部队开始北逃,汉朝军队一路狂追,一直追到贝尔加湖畔,最后霍去病登上狼居胥山(今蒙古国)筑坛祭天。从此“匈奴远走,漠南无王庭”。

被两汉打败的匈奴去哪了,为什么自汉朝以后没有了匈奴的踪影

西汉时亚洲形势图

被汉武帝打败之后,匈奴低调了很多年,武帝之后匈奴对汉族政权再也没有发起大规模的骚扰,除了远逃的匈奴,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都在汉族政权的管理下老老实实。但是匈奴内政却常常祸起萧墙,作为一个游牧部落民族,匈奴汗位经常都是靠武力争夺。公元前53年,匈奴因汗位之争,分裂成南北两部,南部的呼韩邪单于向汗称臣,而北部的郅支单于则比较自大,不想臣服于汉朝,于是斩杀了汉朝使者,斩杀来使表明两国进入敌对状态,西汉至此又开始了对北匈奴的作战。

公元前33年,汉成帝刘骜将王昭君嫁给给了臣服于汉朝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6年,西域副都使陈汤率领远征军,斩杀了北部匈奴郅支单于。此战不仅消灭了匈奴的锐气,而且还出现了一句影响后世二千多年的名句,“明犯强汗者,虽远必诛”。

接下来就是进入东汉时期。东汉时期虽与匈奴的作战仍然不断,但是此时的匈奴已是日落西山,再也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而匈奴内部也纷争不断。公元48年,匈奴再次自相残杀,匈奴第二次分裂为南北两部。

公元87年,鲜卑趁机攻打北匈奴,杀掉优留单于,并“取其皮而还”,北匈奴被迫立优留单于的异母弟为单于。

公元89年,东汉将领窦宪率领四国联军(东汉,南匈奴,乌恒,羌胡)在稽落山(今蒙古汗呼赫山)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记功而返。

公元91年,这一年是决战匈奴的一年,窦宪乘胜追击,派耿夔率领800名精骑打败北匈奴于金辉山(今新疆阿尔泰山)。至此,从春秋时期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匈奴终于被大汉帝国打垮。匈奴从此再也无力对抗汉族政权。

匈奴虽然被彻底打败了,但是匈奴又没有被完全灭族,剩余的匈奴人都去了哪里了呢,战败后的匈奴人去留分为三个方向,一部分留在匈奴故地,即北匈奴,整体加入鲜卑,一部分南下投降大汉帝国,即南匈奴,另一部分不想屈服于任何政权,于是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旅。

公元93年,鲜卑占据了匈奴故地,当初留在故地的北匈奴约有10万人整体加入鲜卑。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赫连勃勃,在河套地区建立过夏国(407-431),又称胡夏,后为吐谷浑所灭,其后随着胡汉通婚,民族融合逐渐融入汉族,至此,留在故地的北匈奴完全融入汉族,已无存匈奴血统。

被两汉打败的匈奴去哪了,为什么自汉朝以后没有了匈奴的踪影

匈奴势力范围拓展线路图

而内附的南匈奴同样也慢慢融入汉族,且南匈奴五胡乱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内附的南匈奴参与了东汉末年中原军阀的混战,公元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公元216年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立贵族为帅,另选择汉人为司马进行监督,并把中下层匈奴人编入汉族,汉化的南匈奴贵族纷纷改性刘,公元304年,南匈奴左部帅刘豹的儿子刘渊建立汉国(前赵),316年,刘渊养子刘曜攻陷长安,俘虏了晋愍帝,灭亡了西晋,329年,前赵被后赵所灭。其后随着汉族通婚,民族融合,也逐渐融入汉族,至此,南匈奴都已无存粹的匈奴血统。

被两汉打败的匈奴去哪了,为什么自汉朝以后没有了匈奴的踪影

匈奴西迁线路图

留下来的南北匈奴最终都融入到汉族中,只有西迁的北匈奴,则开启了漫长的逃亡之路,西迁的北匈奴虽然在中国吃了败仗,但是在西迁过程中却改写了欧洲历史,这只败落的匈奴军队在欧洲书写了另一段历史,西迁的匈奴也是三支匈奴中历史中历史最丰富的,而且这段历史还是牵扯到欧洲历史。西迁的北匈奴,沿着蒙古高原-新疆-中亚-南俄大草原-东欧的路线一路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迁的匈奴空间距离超过一万公里,时间跨度将近300年,整个西迁过程是缓慢,逐步进行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91年--160年,生活在今新疆地区;

第二阶段,公元160-373年,分布在咸海至伏尔加河,顿河一带;

第三阶段,公元374年-468年,定居在以匈牙利为中心的东欧地区,

第一阶段:公元91年-160年,生活在今新疆地区。结果:再次被东汉,鲜卑打败。

匈奴人西迁的第一站是打败并占领伊利河流域的乌孙国,然后在这里生活了70年。乌孙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强国,国土包括今天新疆的伊犁,哈萨克斯坦东南,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公元105-106年,匈奴单于曾两次派遣使者到东汉请求和亲,但被拒绝了,公元119年,渐渐恢复了元气的北匈奴又开始称霸西域诸国,公元126年,班超的儿子班勇带兵打败了北匈奴呼衍王,近年来,考古学家从天山北麓的巴立坤湖到吐鲁番,从和静到哈萨克斯坦境内,都发现了北匈奴的墓葬,而且越往西边,墓葬的年代越晚,充分证明了西边的匈奴人确实进入了中亚,公元160年左右,鲜卑檀石槐攻打乌孙,夺取了匈奴的全部故地,北匈奴战败,被迫再次西迁到更远的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境内)。

第二阶段:公元160-373年,分布在咸海至伏尔加河、顿河一带。主要成就:征服阿兰国。

公元160年之后,北匈奴在中国史书中销声匿迹,但是4世纪的欧洲史书记载了中亚“匈人”入侵中亚,东欧的过程。2-3世纪的匈人曾和波斯帝国打了100年,双方互有胜负,匈人还和印度半岛北部的笈多王朝长期对峙,印度文献曾将他们直接称为“匈奴”,或白匈奴,罗马帝国历史史学家阿米阿纳斯在《历史》中记录了匈人灭亡阿兰国(位于咸海附近)的经过,公元350年两军在沿岸激战,匈人大胜,阿兰王被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人,灭亡阿兰国后,匈人西进至伏尔加河、顿河流域停留了几年,然后继续向欧洲进攻,那么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呢。首先西方学者认为,匈人就是匈奴人,1756年法国学者德奎尼在《匈人通史》中明确提出在罗马帝国边界烧杀掠夺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也在其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持相同观点,其次近代的考古发现也证明西方史书中的匈人就是匈奴人,罗马帝国历史学家普利斯库斯《出使匈奴王阿提拉汗庭行》中描述了匈人贵族的葬俗:“贵族的马在主人死后第三天、第七天或第四十九天本杀死,供亲友享用,人们把葬礼之后筵席所剩的东西、马具、武器全部烧毁,埋葬在离墓室不远的地方,男人们剪下自己的辫子,在自己的脸上刻下深深的刀痕,以鲜血哀悼其领袖,尸体在夜里被秘密下葬,最里面用黄金,中间用白银,最外面用铁裹住”,据报道,在匈牙利确实发现了外面是铁,中间是银,最里面是黄金的葬具。在中亚,东欧发掘的匈人墓葬的葬俗都和匈奴很相似,因此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外面认为匈人就是西迁的匈奴人。

第三阶段:公元374年----468年,横扫欧洲,引发来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随后定居在以匈牙利为中心的东欧地区,主要成就:征服日耳曼各部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建立了阿拉提帝国。

374年,匈奴人挥师西进,大举进攻北岸的东哥特人,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以德涅斯特河(向南注入黑河)为界。居住在河东岸(今乌克兰境内)的称作为东哥特人,生活在河西岸(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境内)的称作西哥特人。日耳曼人是欧洲三大蛮族之一,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汪达尔人都是它的支系。今天的西欧国家包括英,法,德,荷兰几乎都是日耳曼人的后裔。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一直很横的东哥特人在乌克兰碰到了不要命的匈奴人,就像是黑手党碰到了绿巨人,结果只能是被揍个半死,溃不成军,看到河东岸的兄弟打败了,河西岸的西哥特人也急眼了,376年,西哥特人企图阻止匈奴人西进,就在德涅斯特河西安重兵防守,匈奴人早就向汉族人民学会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兵分两路,一路在河对岸佯攻,另一路绕道上游渡河迂回到对方身后进攻,西哥特人大败,余下的不对见势不妙,撒腿就跑,这一跑不要紧,却解开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序幕,一支跑进了西罗马帝国境内,并在100年后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一支渡过英吉利海峡跑到了英国,最远的一支跑到了西班牙,巧合的是这段时期的中国正逢五胡十六国时期,也是空前的乱世,惊恐万状的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一路逃入罗马境内,不就后却因为不堪压迫,又奋起反抗罗马人,西哥特人虽然不是匈奴人的对手,但却是罗马人的克星,378年两军大战于阿德里亚堡(今土耳其境内),西哥特人全歼罗马军团,罗马皇帝瓦伦斯战死。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去世,死前把帝国均分给两个儿子,罗马帝国从此分裂为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分裂的当年,匈奴人给东罗马帝国送上了一份“大礼”,攻陷了欧亚大陆的连接点----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境内),迫使东罗马帝国每年上缴贡税,并允许匈奴在东罗马帝国境内展开商业贸易,随后匈奴人向北扩张,夺取了潘诺尼亚大平原(今匈牙利境内 ),匈奴王鲁奥约把它作为大本营,建立了一个部落联盟国家,莱茵河畔的主人盎格鲁--萨克孙人被匈奴人赶走后,攻入英伦三岛,征服了土著凯尔特人,现代英国人的先祖就此形成。今天的英格兰人就是盎格鲁--萨克孙人的后裔,而苏格兰人,威尔斯人,爱尔兰人则是凯尔特人的后代,匈奴人的铁骑继续向西扩张,日耳曼人只好继续往西,往南逃,并先后建立了三个国家,西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东哥特王国。

476年,罗马雇佣兵首领日耳曼人奥多亚克一不做二不休,顺带把西罗马帝国也灭了,匈奴人先后三次入侵西罗马帝国,四次攻入东罗马帝国,并两次兵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城下迫使东罗马帝国皇帝西阿多修斯二世投降,答应割地,纳贡,原附属各部落向匈奴称臣。匈奴帝国的版图在匈奴王阿提拉(406-453)时代达到最大,北至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西到大西洋,东到死海,境内的各日耳曼部落纷纷向匈奴称臣,平时上供,战时出兵,阿提拉有一句名言“凡是我的马蹄践踏过的地方都寸草不生”,阿提拉杀入如麻,残暴无比,被他摧毁的城市不计其数。欧洲人把他称为"上帝之鞭”,西罗马帝国公主霍诺利亚曾主动向匈奴王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却提出将西罗马帝国一半的领土作为嫁妆,被西罗马帝国皇帝断然拒绝。451年阿提拉向西罗马帝国索要嫁妆,两国在法国小城沙隆爆发了一场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双方参战人数超过一百多万,战死人数十六万,经过残酷的战斗,最终阿提拉战败,这也是阿提拉戎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453年,阿提拉迎娶了一个日耳曼少女为妾,但在新婚之夜却离奇病史,阿拉提死后,日耳曼各个部落趁机反抗,匈奴帝国迅速瓦解,阿提拉的多个儿子相继死于战乱。

468年,阿提拉之子敦直西克率军攻打东罗马帝国,结果兵败被杀,这是欧洲史书关于匈奴人的最后记载。公元6世纪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民族,消失在人类历史的慢慢长河中。

因此,被两汉打败的匈奴整体分为了部分,一部分融入汉族,最终完全被汉族同化,另一部分进入欧洲,称为欧洲人民的祖先。

被两汉打败的匈奴去哪了,为什么自汉朝以后没有了匈奴的踪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