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為什麼不全用漢字或者不全用假名字?

翁古yun發雄


日本文字為什麼不全用漢字或者不全用假名字?因為沒有辦法,如果全用漢字,難度太大,學習起來很辛苦,如果全用假名,勢必造成文化斷層,就好像今天的韓國年輕人,根本不能知道自己的祖輩留下的書中寫了些什麼,最終日本使用了一個折中的方法——漢字與假名混在一起用。

古代日本幾乎完全使用漢字書寫文言文,漢字從中國傳到日本的確切時間點莫衷一是,有兩種說法最受認可:

一個說法是漢字從公元五世紀隨著一些百濟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另一個說法是遣唐使為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重大貢獻,把漢字也帶到了日本。

日本當初無論是書寫還是發音都模仿中國,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發展之後,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漢文”的書寫系統發展之後,又發展出一套源自《萬葉集》、稱為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萬葉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假借它們的發音來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寫的萬葉假名後來演變成今日的平假名。當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假名來書寫日文。

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學都是以平假名來書寫的。片假名也是從差不多的方式發展的:寺廟裡面的學生把漢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來成為片假名,用來標註漢字的發音,還有漢文裡的日語助詞。

隨著日文書寫系統得以成熟和發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辭彙。

平假名也用於標記日本漢字的讀音、和書寫給漢字水平不夠的人為對象的讀物,如小孩、日語學習者的書籍。

片假名則由於它的方形結構,用於象聲詞和外來語。片假名用來書寫外來語的習慣來的比較晚,外來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寫表意的。

不過現在反過來有許多外來語詞彙正在代替一般詞彙。有語言學家估計現今常用日語有三分之一是外來語及漢字英語。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日本沒有像越南或北朝鮮一樣廢除漢字,也沒有像韓國那般減少漢字的使用頻率,但近年來日本年輕人的漢字水準參差不齊,甚至有些高中生連漢字也不會寫,只能用假名來代替漢字。

一百多年前,中國、越南、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人雖然語言不通,卻可以筆談,就是通過書寫漢字進行交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內藤湖南曾經來到中國和王國維、嚴復等人用筆談交流。可惜的是,隨著東亞各個國家廢除漢字,這種筆談的現象以後也不會出現了。


詩書君


這個問題提得不錯,值得討論一番。\r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我們的日本鄰居,從沿街店鋪的各色招牌,到電視新聞字幕、報紙,會讓我們中國人倍感親切。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漢字在異國遍地開花,走進日本就像漫步在紐約的唐人街。\r

日語所使用的文字有兩類: ㈠ 漢字:除了讀音,絕大多數日用漢字的字形和字意同我們的別無二致; ㈡ 假名: “あいうえお”之類,叫做平假名,由漢字的行草體改造而來; “アイウエオ”之類,叫做片假名,借用自漢字的偏旁部首。平假名和片假名是一物二名,一音二形。漢字屬於表意文字,而假名屬於表音文字,在日語中二者各司其職。\r

以前的日本被中國人稱為“東夷”,也就是說缺教化的荒蠻之地,自然只有語音沒有文字。日本人對先進的中原文化非常仰望尊崇,不遠千里萬里向中原取經,從隋朝開始,派遣一批批被稱為“遣隋使”的留學生,橫渡重洋,入駐洛陽、長安,做起了小學生。到唐朝,遣唐使數量達到空前規模。\r

那個時候,沒有什麼版權意識,也不搞什麼技術壁壘,得意於萬國來朝、百鳥朝鳳的自大心理,也許中國皇帝們還巴不得把我們自家的精華,向這些個“夷人”全部展現出來呢。這些留學生便把中原的先進文化:漢字、醫術、建築藝術、服飾、甚至三省六部制等,統統一股腦兒帶回了日本。\r

漢字傳到日本,結束了日本有語音無文字的歷史。翻一翻最近日本選出的新年號“令和”一語的出處《萬葉集》,那不就是一部漢字典籍嗎?但漢字終究無法和日語一一對應,尤其在語法上,漢語和日語屬於兩套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於是在讀漢字成文的文章書籍時,便誕生了訓讀一法:簡而言之,用日本的傳統語言(語法)重構漢字語彙。而這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某些特定的表音符號在漢文的字裡行間進行標註,於是假名出現了,從此日語便成為一種漢字假名混雜的獨特語言。\r

那麼,日語為什麼不擯棄筆畫繁雜的漢字,全部改用書寫簡單的假名呢?這就是漢字的優越性所在了。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即使你不懂讀音,見字如面,一目瞭然,也大體可以猜出漢字的意思。而假名卻是一種純粹的表音文字,你看它第一眼,得到的只是它的發音,而你還需要從這個外表的發音深入一層,才有可能猜測出這個發音所代表的實際含義。另外,除非一個漢字或漢語詞彙的發音是唯一的,否則你還不得不從同一個假名的發音裡,推測出它在該句話中所要表達的某一個唯一的特定含義。\r

舉個通俗的例子,房間裡坐著一群人,有男有女,又老又少,既有西施,又混雜東施,也有女性男人,男性女人,甚至還有一位非男非女人。我們要找的是那個代表某一特定語義的“西施”,看漢字就相當於從沒有玻璃的窗戶裡,不費吹灰之力,一眼就能認出“西施”;讀假名則相當於面對一扇鑲有玻璃的窗戶,不但鑲著玻璃,而且還是塊磨砂玻璃,你需要把眼睛緊緊地湊到玻璃上,眯起一隻眼,用另一隻眼使勁地觀察,才有可能模模糊糊地大體辨認出房間裡的疑似“西施”的女性,還不一定就是你要找的那個“西施”。\r

近年來,日本年輕人的漢字讀寫能力愈益下降,假名的使用呈逐漸氾濫蔓延之勢,這已經引起了日本有識之士的擔憂,有關專家建議文部省出臺政策,以強化漢字的教學。





讀史品文


日本和中國是鄰國,僅一衣帶水之隔。很多中國人即使沒有學過日語,肯定也在動漫,影視,報紙,電視等上面見過日語。日語的特點大家都知道,即漢字假名混合書寫。那麼,日本為什麼不全用漢字或者全用假名呢?

首先,先說日本為什麼不全用漢字。其實漢字剛傳入日本的時候,日本是全用漢字書寫的,譬如日本的古籍《古事記》《日本書記》等,就是用中國文言文寫成的。中國人只要能看懂文言文,就能看懂日本這些古典書籍,例如《古事記》序言中的一段話:

餘聞諸家所傳帝紀、本辭,有詭於事實者,或多加虛偽。若今不修其謬,唯恐數年之後,旨趣亡散佚矣。帝紀、本辭,乃我國組織之理,天皇政治之基,故欲撰帝紀、檢舊辭,去偽、定真,使傳後世。

這段話跟中國的古文沒有任何區別,如果不是其中有“天皇”兩個字,放在中國古籍中也沒人能區分出來。

但是,日語是一種語系來源不明的粘著語,在語法上跟漢語差別非常大,如果全用漢語的話會非常彆扭。比如漢語中說“我吃飯”,日語是“私は飯を食る”,按照字面的意思直譯的話,就是“我飯吃”,因為日語的語法結構是主賓謂結構。除了語序不一樣之外,日語中還有很多隻起語法作用的助詞,比如“私(我)”後面的“は”,沒有任何實際意思,只表示這句話的主語是我。還有“飯”後面的“を”,同樣也沒有任何意思,只表示這句話的賓語是飯。另外還有“食(吃)”後面的“る”,也沒有實際意思,只表示吃這個動作是現在進行的。這只是隨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類似的語法還有很多很多。這一觀象在漢語中找不到任何替代的詞,所以,為了精確表達意思,必須用假名書寫。


再說第二個問題,日本為什麼不全用假名。學過日語的人都知道,日語的語音結構非常簡單,只有五個元音,所以同音異義字非常多。先說日本固有詞彙中的同音字,比如“青い”,“葵”,還有蒼井空的姓“蒼井”,這是三個意思完全不相干的詞,但是讀音都是一樣的“あおい”。再比如“思い”和“重い”,一個意思是名詞“思想”,一個意思是形容詞“重的”,但是讀音都是“おもい”。這種現象在日語中非常多,為了區分意思,必須使用漢字。

再說用漢語結成的詞彙中的同音字,比如“汽車”“記者”“貴社”“歸社”,讀音都是“きしゃ”。還有“戰爭”和淺草寺中的“淺草”,讀音都是“せんそう”。“一”和“位置”,讀音都是“いち”,還有“一致”,讀音是“いっち”,讀得稍微快點也沒什麼區別。這種現象在日語中大量存在。漢語本身同音字就多,日語發音比漢語還簡單,所以同音字比漢語還要多。如果不用漢字書寫,非常容易造成意思混亂。

所以,日本必須採用漢字和假名混合書寫,說得好聽點,是受中國文化影響,說得難聽一點的話,就是受中國文化毒害,被逼無奈,只能使用漢字,否則一篇文章根本不知道寫的是什麼東西。在政治上,日本是美國的奴隸,必須採用美國的制度,在文化上,日本是中國的奴隸,必須使用中國的漢字。這就是一個奴隸之國的命運,誰都無法改變。


史海水手


這個問題問到點子上。

東亞列島,在3000多年前,除了北海道,札幌一帶駐落著一支原住民原始部落族。其它都是美麗的荒島草木叢生,一片淒涼。這個部族名叫《愛奴》譯音。男女平均身高在1,50米左右。上身長,兩腿短。嘴齒兩邊各生有一顆小獠牙。主食:,土豆及雜糧。副食:,米糧。

歷史的變遷和戰爭及通化。現代已經很難看到純種的《愛奴》人了。

日本"民族"的來源,與亞洲華夏有著密切相關。

這要追隨到距今3000多年前,亞洲華夏諸侯國族在人類發展文明洗禮中,是被衙門,署門兵署一鍋端掉惡教《天神道教》罪孽門生,信徒及追隨者痞子們。被踢出國門,族門。為了謀生,它們個個深懷對華夏大陸刻骨銘心的仇恨,帶著罪孽靈魂基因和性慾亂蕩,利用竹排遊戈逃亡東亞列島。

途中餓了就捉魚生吃魚肉片充飢,才踉踉蹌蹌來到新歸宿地東亞列島,爭先恐後拼命爬了上去。重新生活,每日的膳食就多了一道生吃魚肉,魚肉片美味陋習了。

由於祖德罪孽太深,不思悔改繼續作惡。不久,與西岸華夏逃亡而來的《徐福》一行結緣。共同反華仇華。

在一段非常激烈的政治,文化,武藝等博弈。《徐福》一行的各項品位都在前世邪民之上。博得倭寇朝臣們對《徐福》高度認可和敬重。《徐福》成為了倭寇們的首領。

它們把《天神道教》改名為《神道教》。在它教儀靈意中獲取和練就《武士道》精神。歷日,歷月,歷年,歷代進行反華仇華教育。奴役教育。軍國全民教育。念念不忘必須復仇華夏。

同時它們用《神道教》《武士道》精神,經常衝渡沿海,偷進和闖進華夏內陸,綁架許多華夏建築師,綁架勞力。經常綁架華夏農藝師,農民。運往東亞列島,進行開荒,種植。建造許多與華夏唐,宋,時代模樣許多建築。

並且,挪用華夏文化文明。挪用華夏56個民族的土語,土話為語言運作奠基。自編平假名,片假名與漢字混搭。片假名專門用於外來語名詞,專用名詞及技術性含量的詞彙。同時自編一些華夏大陸沒有的"漢字"。以此,來滿足這些罪孽邪民語言,文化與華夏大陸的語言文化儀表裝飾和內涵不同的自信。

《徐福》在《神道教》靈意中獲取令尊。當即叛變原生華夏大陸《道教》靈魂。可恥投入罪孽《神道教》。

《徐福》並且為自己改名為《神武》年號。開天闢地成為了倭寇們第一輪(屆)《天皇》。

《徐福》在《倭國》朝廷隆重擺設的"魚宴"中即位。《神武天皇》行使它們最高權力。

公元670年始初,以漢文化主流霸權使司繼承《神武天皇》意志,組成亦內閣廢除了《倭國》統治。同時建立新國號《日本國》。意為,旭日升起之國。

從此,日本民族肆無忌憚地衝渡沿海,對近鄰華夏掠奪,強姦,殺戳,侵佔。戳取華夏民族利益來維生它們自己。偷窺和戳取華夏民族文化藝術精粹,變為己有。

現代日本民族的漢字與平假名,片假名混搭運用,也是日本民族祖德《神道教》宗旨的延續和發展。同時日本民族的罪孽政治力挺公元1868年《明治維新》成功。實現了日本民族祖德遏望的必須復仇華夏的罪孽美夢。

日本民族利用漢字延續至今。





華君文


最早的日本只有通過語音交流而無漢字,但漢字傳入後大大便利了交流和文書記錄,公家用以記錄史實,學者用以著書立說,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如果冒然去漢字化,需要大量工作勞民傷財,這是其一;文化是歷史演變而產生,不可能說消失就消失,新的交流方式未被完全接納,舊的當然還有存在的價值,因此不可能說廢就廢,這是其二。日本文字包括片假名和平假名,由漢字的草書及楷書演化而來,自然是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有關。自日本海禁開放,與歐美交往密切後一度出現要廢止漢字而改用羅馬字,此皆為祟拜西方之緣故。漢字既然被日本民眾接受的事實多少會形成民族情感而不被遺棄。隨著中國的崛起,漢字同樣也會在日本變得更加有影響力。

隨著國際化的加強,日語中混有很多外來語,這些基本上用片假名錶示,說白了就是為了方便,方便交流,方便記憶,容易知道來源。

既然各種表示都有存在的必要,當然都要保留使用。


三寶軒軒


日本在很早之前是一直使用中國文字的,只不過到了幕府時代,開始努力擺脫中華文化的影響,所以開始自創文字,形成自己的文化。但是這個時候在日本古文字基本屬於中華文體,在改變文字之後形成文化斷層,所以就是中華文字和日本本土文字相互參考,相互融合,形成現在的文字。


木土瀟瀟


其實日本完全可以全部都用漢字來寫作的,之前是這樣,現在也行。只不過日本要體現他們的本國特色而使用了假名。


嘆蘇


文字發展不成熟,本地文化演變的結果


商丘文化


因為"天皇萬歲"等口號用片假寫很沒有氣勢,日本人需要漢字來寫這些口號和標語。

(我不用調查也知道日本人天皇萬歲、武運長久、必勝、精忠等用的是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