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存心法:“三級跳”與“逃生艙原則”

職場生存心法:“三級跳”與“逃生艙原則”


給你三則新聞:

《36氪獨家 | 10%中幹去職:騰訊掀起史上最大一輪管理幹部裁撤》

《一口氣裁員10%,騰訊管理層大換血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騰訊掀起史上最大一輪管理幹部裁撤,京東裁員,滴滴裁員,為何?》

管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彼得原理”,意思是:每個人都趨向於最終晉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

也就是說,一個員工做得好,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得到晉升;而最終晉升到的那個層級,他不能完全勝任,他的表現也不再突出,他就會停留在這個崗位上。

所以,靜態地看,一個大組織的每一個領導崗位上的人幾乎都是不能勝任的人。

從這個角度看,你會發現,很多商業評論者,往往看到一家公司裁員,或者大批換高管,就會過分解讀,分析其中各種細節,最後判斷這家公司不行了。其實未必,沒準恰恰是因為該公司正處在升級換代的過程,反而是件好事。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它只是“彼得原理”的一次再現罷了。

這類文章的本質實際上和《每年有X%的人會自然死亡》這類的文章一樣,只是一個規律而已,只不過他們卻偏偏不發佈《每年又有Y%的新生兒會出生》這類的文章一樣,因為“壞消息”更能夠博眼球。

作為職場人士,每天關注這類“大公司”、“大環境”、“大事件”、“基本面”的意義並不大。

一個形象的例子是:你每天出門前會關注全球平均氣溫麼?

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把著眼點放在自我成長上,才能穩步提升。即使裁員,也不會先裁到你。

在我們很多人腦中,職場就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遊戲——達到對應的經驗值,就該獲得對應的職位。

形象化的理解就是:傳統職場升級的路線是一條平滑上升的曲線。如下圖所示:

職場生存心法:“三級跳”與“逃生艙原則”

在以前社會分工沒有那麼細的時候,的確可以這樣理解。但如今,社會分工急遽細化,依舊這樣思考,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

而現代職場升級的路線是一條旋轉上升的曲線。如下圖所示:

職場生存心法:“三級跳”與“逃生艙原則”

也就是說,用傳統職場升級的思維來應對現代職場環境,最終的結果就是必然遭遇所謂的“玻璃天花板”,如下圖所示:

職場生存心法:“三級跳”與“逃生艙原則”

如果你沒有提早儲備職場躍遷的能力,你就看不見趨勢——因為你看不到“旋轉”的必然,就會阻礙你上升的通道,甚至很多人提前就放棄了。

一個被我們很多職場人忽略的事實是:哪怕是在同一家公司就職,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打一份工,但一旦職位晉升,就意味著換了一份截然不同的工作。

也就是說,很多人在職位晉升的時候的第一直覺是:沾沾自喜。但是,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晉升意味著你換了一份並不熟悉的工作。所以,你的第一直覺應該是:戰戰兢兢。

從這個角度你會發現,那些新手管理者看見下屬做著自己以前熟悉的活,“稍微感覺不合心意,就想衝上去幫一把”的行為是多麼愚蠢——這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釜底抽薪。

所以,再看一眼“彼得原理”:在一個組織中,每個人都趨向於最終晉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崗位。

也就是說,表面上看,都是在組織內工作,但是不同職位內在的邏輯相差是很大的——員工晉升到一個新的管理崗位上,他需要採取和原來不同的方法,比如如何分配時間、如何協調內外關係、如何鼓勵他人。

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員工之所以能夠晉升,是因為他在之前的崗位上做得好,他之前用的方法卓有成效。但是到了新的崗位上,意味著換了一個視角,讓他再換一套做法,改變此前的習慣,這是非常困難的。

即使是這樣,從員工晉升為管理者,也只是晉升開始的第一步。

實際上,職場晉升主要有三個層級:管理者、組織者、決策者,依次遞進。俗稱“職場三級跳”。

職場生存心法:“三級跳”與“逃生艙原則”

這三個層級對應的任務也是截然不同的,如上圖所示的“旋轉上升”的曲線——每個階段都必然會遭遇“陣痛期”。

第一級:從管理自己到管理他人

當你還是最底層員工的時候,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用強大的執行力想方設法完成任務就可以了。用不太恰當的話來說就是:做好領導的一件趁手的工具。

但是一旦成為“管理者”,需要的能力就完全不同了:

你需要減少花在個人工作上的時間,增加幫助、鼓勵下屬的時間;

你需要設計崗位,合理分配任務,學會放手讓下屬完成任務,並定期考核;

你需要建立內外關係,包括上下級關係、其他部門的關係。

第二級:從“管理者”到“組織者”

一旦你晉升為一名“組織者”之後,對應的任務又不同了——“管理者”的主要任務還是侷限在工作本身,但是“組織者”的重點在於提升“戰略思維”。

也就是說:對於“組織者”來講,眼前的事情不是重點,視野應該更開闊。

具體培養兩個維度的能力:

一是時間維度

比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是否有潛在的競爭對手?是否存在替代性產品?是否存在危機積累的可能?目前很艱難,下一個機會在哪?

二是空間維度

比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與誰結盟?與誰樹敵?組織外預留什麼備用資源?對外釋放什麼信號?

第三級:從“組織者”變成“決策者”

一旦你晉升為一名“組織者”之後,你的目標就應該轉移到如何提升“獨立判斷力”上,也就是訓練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水平。

你應該重點關注的是:人心是否穩定?局勢是否明朗?趨勢是否向好?應該專心做一件事還是同時做兩件事?什麼時候做合適?直接效果是什麼?間接效果是什麼?負面效果是什麼?能否控制得住?兩件事情都有道理,怎麼表態能夠讓各方心服口服?

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作為一名決策者,你務必接受自己的宿命:孤獨。

“管理者”和“組織者”只需要做好自己該做的就可以,但是決策者必須承擔因為自己的決策而造成的後果。沒人與你分擔,也沒有完全相同的經驗可循,必須一個人扛下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三個層級你修煉到如何“爐火純青”的地步,都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我們畢竟是人,我們的能力有限。

重新回到“彼得原理”,我們會發現:在職場三級跳的過程中,我們總會晉升到自己不能勝任的職位上。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可能會主動或是被動地離職。但是很多人卻會因為自己之前付出太多的努力,覺得很可惜,於心不忍……到最後,落得一個更壞的結果。

這時,我們就需要提前為自己準備好一個“逃生艙”:試想,你是一個宇航員,在空間站上工作,空間站突然起火了,滅不掉,你應該怎麼辦?

很多人會趕緊爬上飛船逃回地球,這就對了!這種時候,你根本不會覺得空間站很可惜,先保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無論如何看重工作、升職加薪,都要給自己留一個逃生艙。在局面最險惡的時候,要保證自己離開這份工作的能力。

一個好的建議就是:在自己的銀行賬戶中時刻保留一筆“離職準備金”——至少不低於三個月的房租和伙食費。

這筆準備金會給你主動或被動離職提供足夠的底氣和勇氣。

所以,當你以一個打工者的身份進入一家公司之後,有兩件大事一定要做:

以職場“三級跳”的標準磨練自己;

無論何時,用“逃生艙原則”為自己準備好一筆“離職準備金”。

做好上面兩件大事,你的職場躍遷之路才正式開始。如果你很幸運,進入了一家非常不錯的大公司,哪怕你再有能力和遠見,也不要試圖和創始人談戰略問題。

因為從根上來看:控制方舟的轉向不是望遠鏡,而是靠公司內部資源掌控的那根桅杆和眾多水手們手中的船槳。

那根桅杆是否轉動,那些船槳是否搖盪,靠得是你能力的積蓄,從而成為能夠撬動這些資源的一根“槓桿”。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