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徐向前: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1901 年11 月8 日,徐向前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一个穷苦的农家,其父徐懋淮是个秀才,给儿子取名为徐象谦,希望其今后能象模象样儿地谦虚做人。

10 岁时,徐象谦被送到本村的私塾读书, 不久,又转到东冶镇的沱阳高等小学就读。沱阳小学是一所比较正规的新式学堂,除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每日还有体操课,还时有军事训练,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新气象。这一切让徐象谦大开眼界,徐象谦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徐向前”,意为从小刻苦学习,慢慢积累本事, 永远地向上、向前,决不退后。

然而,由于家境困难,年迈的父亲已经没有能力再供两个儿子同时上学了。在他和哥哥之间,父亲选择了让哥哥继续读书。

辍学在家的徐向前一边打柴种地,一边自学。父亲看到徐向前小小年纪,却如此用功,便通过熟人介绍,给徐向前在远离家乡的河北阜平一家书店找到了一个学徒的差事。学徒虽然很苦,好在有书为伴,徐向前通读了书店里的《罗通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史记》和《孙子》等书籍。他喜欢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钦慕那些为民除害的剑侠、智勇双全的将帅。就这样,徐向前心中开始萌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激发了其学军习武的浓厚兴趣。

1919 年春季的一天,在店里干活的徐向前忽然收到了哥哥从太原来信,说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正在招生,是公费。徐向前立刻赶往太原并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山西国民师范第一期速成班的学生。这所学校是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为培养巩固自己统治的人才而兴办的。两年后,徐向前毕业,被分配到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任教。正当启蒙之火在他胸中烧燃时, 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寒假期间,徐向前收到校方给他寄来的一封“辞退书”。

徐向前当然知道校方辞退他的真正原因,是他的进步言论与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1922 年,徐向前又在阎锡山老家河边村川至中学附小得到任教的机会。在教学之余,徐向前经常给孩子们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故事,他的目的是“要尽教师的责任”,引导这些幼小的心灵从书本里走出来,立志报国以改变中国。

这所学校的校长段保芳,是阎锡山直接委派的,治校偏于保守,不准新思想的传播。徐向前讲的这些,自然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徐向前的授课遭到校长干涉,双方发生争执。1923年,他又一次被学校辞退了。

徐向前气愤之下,冒着风雪跑到太原自谋生路,适逢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张榜招生。徐向前喜出望外,约了几个同乡,凑了点路费,在徐向前太原一个郭姓军官介绍下,乘火车南下上海参加考试。1924 年,他顺利通过了初试,不久又前往广州参加复试,结果徐向前和同来的十几个同乡全部被录取。徐向前踌躇满志,踏上了黄埔岛,被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徐向前: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1924 年,徐向前(后排左一)、邓中夏(前排右四) 等在广州六榕寺

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徐向前是一位举世瞩目的将才,他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徐向前外表温文尔雅,不熟悉之人往往认为他有些腼腆木讷。实际上,徐向前的内心刚烈无比,他的军事指挥风格与其外表恰成鲜明对比。在广州起义和海陆丰的艰苦战斗中,他锻炼出非凡的勇气,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刚到鄂豫皖任副师长时,原师长已牺牲,部队也只有黄麻起义后留下的300 多名农民战士。头一次带队上阵,敌人的机枪扫过来,没经验的战士都趴在地上不敢抬头,徐向前却站在那里岿然不动,他就此在部队中树立起威信。

每次战斗,徐向前总是冲锋在前,哪里战斗激烈,他就拿着驳壳枪出现在哪里。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回忆说:“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精神百倍。”红四方面军善打硬仗、恶仗,是与徐向前的指挥风格分不开的。

徐向前的这股硬劲,在1948 年的临汾战役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根据解放军炮火不强、敌人城坚难摧的情况,决定采用“土行孙战法”,依靠坑道爆破解决战斗。当部队以土工作业逼近主城墙时,敌人用一切手段对此进行破坏。解放军共挖掘爆破坑道十五条,掩护坑道四十余条,最后只有三条坑道能挖至城墙下,为此,部队伤亡很大。关键时刻,徐向前号召“要坚持最后五分钟”,他对部下说:“就是胡子白了,也要打下临汾!”总攻时,完成的两条坑道内所装一万八千斤炸药同时点火,将厚厚的城墙炸开两个五十多米宽的口子,八纵二十三旅首先突入城内,战后被命名为“临汾旅”。此役为解放战争中最为典型的坑道爆破攻城战术。

徐向前善于带兵,特别是能在短期内将素质较差的地方部队整训成劲旅。他到鄂豫皖才两年多,便把300 多人的农民武装发展成有4 万人的红四方面军。1947 年,刘邓大军南下后,徐向前将晋冀鲁豫地方部队集中起来,编成华北第一兵团。在攻克临汾后,徐向前又以六万之众横扫晋中,采取包抄围攻、灵活机动的战术,把阎锡山的精锐野战兵团大部歼灭,其中包括由日本人组成的暂编第十总队(抗战结束后,阎锡山收编了不少日本军人),头目元泉馨(中文名原泉福)少将被击毙。这些鬼子一听到徐向前的名字就胆战心惊。追击时,解放军战士冲进一间挤满日本兵的屋子,为首的日本军官问:“你的太君的徐向前?”战士大声说:“是的。”日本军官转头一声呼叫,满屋的敌人立刻缴械投降。

徐向前: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1946年,徐向前与黄杰留影

真情永驻,革命情缘多曲坷

徐向前的第一次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妻子名叫朱香婵,那时徐向前在阎锡山办的学校里担任教员,月薪20 块大洋,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两年后朱香婵为其生一女儿,取名松枝。孩子周岁时,朱香婵不幸病逝。此后,徐向前孤身转战,四海为家。松枝由爷爷奶奶抚养成人后,被聂荣臻接到延安,培养成为军医。

1929 年,已经学成一身韬略的徐向前来到鄂豫皖苏区,大展军事才华,很快成为令国民党军胆寒的名将。一次战斗中,他跳崖摔伤了腿。养伤期间,经人介绍,与湖北黄安的18 岁女红军程训宣于年底结婚,两人非常恩爱。

程训宣是金寨县委书记,她的3 个哥哥和1 个弟弟都参加了革命。1932 年, 程训宣在张国焘的“白雀园肃反”中被处死,年仅21 岁,徐向前心痛欲绝,但革命意志丝毫没有动摇。

残酷的战争使徐向前对自己的婚姻表现得有些心灰意冷。他怀念冤死的妻子程训宣,对亡妻的母亲汪秀芝终生尽孝。直到建国后,他也不忍把程训宣的死讯告诉老人,经常对汪秀芝说,训宣的工作又调动了,所以不能见您。从北京调到陕西,又调到青海,再调到新疆,最后调到了苏联。善良的老人始终相信这个朴实的女婿,直到1972 年,汪秀芝以96 岁高龄辞世。临终前,老人看着徐向前给她剥开的桔子,微笑着流下了眼泪。她拉着徐向前的手说:“向前,你是个好心人。训宣跟着你,我死也放心了!”

直到1946 年的“五四”青年节,经一些“老大姐”说合,45 岁的徐向前,与36 岁的延安保育院院长黄杰喜结良缘。婚礼的仪式很另类,先是打扑克——当时延安最高级的娱乐活动,接着杀了一只鸭子大吃一顿,然后就共入洞房了。

黄杰,湖北江陵人。也是资深老革命。少女时代为逃婚而离家出走,是徐向前20 年代在武汉军校的学生,她1928 年入党,十几年出生入死,是一位拥有传奇经历的女英雄。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相似的痛苦经历,使徐向前和黄杰成为肝胆相照的终生夫妻,并生了两个孩子:徐小岩和徐小涛。

徐向前: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1981年11月8日,徐向前八十寿辰留影

肝胆相照,长看春意在人间

由于中国现代革命战争从南方开始,开国将帅大部分是南方人。十大元帅9南1北,而且9个人集中在两湖和川广四省。要是再加上“十员大将”的籍贯,就更不平衡,湖南6 人(粟黄陈谭肖许),湖北2 人(徐王),广东1 人(张),四川1 人(罗)。也就是说开国元帅和大将20人中,只有1个是北方人。到了57位开国上将那里,北方人只有9 名,而湖南1 个省就占了19 名。所以作为惟一的北方元帅,徐向前的奋斗历程确实艰苦卓绝。

徐向前在军史上拥有多项第一,他是惟一把总参谋长、国防部长(兼国务院副总理)、军委第一副主席三个最高军职全部当遍了的将帅。他是黄埔一期共产党里最高的将领。他是红军时期最年轻的方面军总指挥,是指挥部队人数最多的红军将领,也是门生弟子遍布四个野战军的老帅,手下出过一个国家主席李先念和一个总书记胡耀邦。

徐向前不但有卓著的军事才能,他的文才也不错,兴趣广泛,他爱唱戏,懂摄影,喜读书,会乐器,能缝补,善手工,还喜欢练书法,并且是十大元帅里惟一会织毛衣的!老人家80 多岁写的《忆响堂铺之战》很有气魄:“巍巍太行起狼烟,黎涉路隘隐弓弦。龙腾虎跃杀声震,狼奔豕突敌胆寒。扑天火龙吞残虏,动地军歌唱凯旋。弹指一去四十载,长看春意在人间。”

1990年6月,徐向前因病住进解放军总医院。病中的徐向前,痛苦、寂寞时,总是呼唤着秘书的名字。要秘书给他说些国家大事,讲些军队的事,他戎马一生,战争和军队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随着病情一天天加重,1990 年8 月5 日,儿女们都来到医院,围在床前和他身边。老帅看见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都在,郑重地说:“我说不了多少话,我要说的是,我死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言。”

8月8日,江泽民来到了徐向前的病榻前。他刚从西藏视察归来,讲了些外地的情况,徐向前听了很高兴。在走出病房后,江泽民向徐向前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徐帅是老布尔什维克,他不愧是共产党人的楷模!”

1990 年9 月21 日凌晨,徐向前与世长辞。军旅中又陨落了一颗闪烁的帅星。按照徐向前的三条遗言,丧事一切从简。骨灰撒向了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这位五台山的骄子,从小看着大山长大,辞世后,魂又回到了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