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徐向前: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1901 年11 月8 日,徐向前出生在山西省五臺縣永安村一個窮苦的農家,其父徐懋淮是個秀才,給兒子取名為徐象謙,希望其今後能象模象樣兒地謙虛做人。

10 歲時,徐象謙被送到本村的私塾讀書, 不久,又轉到東冶鎮的沱陽高等小學就讀。沱陽小學是一所比較正規的新式學堂,除了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每日還有體操課,還時有軍事訓練,反映了辛亥革命後的新氣象。這一切讓徐象謙大開眼界,徐象謙便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徐向前”,意為從小刻苦學習,慢慢積累本事, 永遠地向上、向前,決不退後。

然而,由於家境困難,年邁的父親已經沒有能力再供兩個兒子同時上學了。在他和哥哥之間,父親選擇了讓哥哥繼續讀書。

輟學在家的徐向前一邊打柴種地,一邊自學。父親看到徐向前小小年紀,卻如此用功,便通過熟人介紹,給徐向前在遠離家鄉的河北阜平一家書店找到了一個學徒的差事。學徒雖然很苦,好在有書為伴,徐向前通讀了書店裡的《羅通演義》、《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史記》和《孫子》等書籍。他喜歡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漢,欽慕那些為民除害的劍俠、智勇雙全的將帥。就這樣,徐向前心中開始萌生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激發了其學軍習武的濃厚興趣。

1919 年春季的一天,在店裡幹活的徐向前忽然收到了哥哥從太原來信,說省立國民師範學校正在招生,是公費。徐向前立刻趕往太原並順利通過了考試,成為山西國民師範第一期速成班的學生。這所學校是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為培養鞏固自己統治的人才而興辦的。兩年後,徐向前畢業,被分配到陽曲縣太原第四小學任教。正當啟蒙之火在他胸中燒燃時, 一盆冷水澆了下來。寒假期間,徐向前收到校方給他寄來的一封“辭退書”。

徐向前當然知道校方辭退他的真正原因,是他的進步言論與當時的環境格格不入。1922 年,徐向前又在閻錫山老家河邊村川至中學附小得到任教的機會。在教學之餘,徐向前經常給孩子們講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歷史故事,他的目的是“要儘教師的責任”,引導這些幼小的心靈從書本里走出來,立志報國以改變中國。

這所學校的校長段保芳,是閻錫山直接委派的,治校偏於保守,不準新思想的傳播。徐向前講的這些,自然傳到了校長的耳朵裡,徐向前的授課遭到校長干涉,雙方發生爭執。1923年,他又一次被學校辭退了。

徐向前氣憤之下,冒著風雪跑到太原自謀生路,適逢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 張榜招生。徐向前喜出望外,約了幾個同鄉,湊了點路費,在徐向前太原一個郭姓軍官介紹下,乘火車南下上海參加考試。1924 年,他順利通過了初試,不久又前往廣州參加複試,結果徐向前和同來的十幾個同鄉全部被錄取。徐向前躊躇滿志,踏上了黃埔島,被編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

徐向前: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1924 年,徐向前(後排左一)、鄧中夏(前排右四) 等在廣州六榕寺

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徐向前是一位舉世矚目的將才,他戎馬一生,戰功卓著,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徐向前外表溫文爾雅,不熟悉之人往往認為他有些靦腆木訥。實際上,徐向前的內心剛烈無比,他的軍事指揮風格與其外表恰成鮮明對比。在廣州起義和海陸豐的艱苦戰鬥中,他鍛煉出非凡的勇氣,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剛到鄂豫皖任副師長時,原師長已犧牲,部隊也只有黃麻起義後留下的300 多名農民戰士。頭一次帶隊上陣,敵人的機槍掃過來,沒經驗的戰士都趴在地上不敢抬頭,徐向前卻站在那裡巋然不動,他就此在部隊中樹立起威信。

每次戰鬥,徐向前總是衝鋒在前,哪裡戰鬥激烈,他就拿著駁殼槍出現在哪裡。曾任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政委的李先念回憶說:“向前具有驚人的軍事膽略,從不知恐懼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惡仗來臨,他越是生龍活虎,精神百倍。”紅四方面軍善打硬仗、惡仗,是與徐向前的指揮風格分不開的。

徐向前的這股硬勁,在1948 年的臨汾戰役中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他根據解放軍炮火不強、敵人城堅難摧的情況,決定採用“土行孫戰法”,依靠坑道爆破解決戰鬥。當部隊以土工作業逼近主城牆時,敵人用一切手段對此進行破壞。解放軍共挖掘爆破坑道十五條,掩護坑道四十餘條,最後只有三條坑道能挖至城牆下,為此,部隊傷亡很大。關鍵時刻,徐向前號召“要堅持最後五分鐘”,他對部下說:“就是鬍子白了,也要打下臨汾!”總攻時,完成的兩條坑道內所裝一萬八千斤炸藥同時點火,將厚厚的城牆炸開兩個五十多米寬的口子,八縱二十三旅首先突入城內,戰後被命名為“臨汾旅”。此役為解放戰爭中最為典型的坑道爆破攻城戰術。

徐向前善於帶兵,特別是能在短期內將素質較差的地方部隊整訓成勁旅。他到鄂豫皖才兩年多,便把300 多人的農民武裝發展成有4 萬人的紅四方面軍。1947 年,劉鄧大軍南下後,徐向前將晉冀魯豫地方部隊集中起來,編成華北第一兵團。在攻克臨汾後,徐向前又以六萬之眾橫掃晉中,採取包抄圍攻、靈活機動的戰術,把閻錫山的精銳野戰兵團大部殲滅,其中包括由日本人組成的暫編第十總隊(抗戰結束後,閻錫山收編了不少日本軍人),頭目元泉馨(中文名原泉福)少將被擊斃。這些鬼子一聽到徐向前的名字就膽戰心驚。追擊時,解放軍戰士衝進一間擠滿日本兵的屋子,為首的日本軍官問:“你的太君的徐向前?”戰士大聲說:“是的。”日本軍官轉頭一聲呼叫,滿屋的敵人立刻繳械投降。

徐向前: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1946年,徐向前與黃傑留影

真情永駐,革命情緣多曲坷

徐向前的第一次婚姻是由父母包辦的,妻子名叫朱香嬋,那時徐向前在閻錫山辦的學校裡擔任教員,月薪20 塊大洋,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兩年後朱香嬋為其生一女兒,取名松枝。孩子週歲時,朱香嬋不幸病逝。此後,徐向前孤身轉戰,四海為家。松枝由爺爺奶奶撫養成人後,被聶榮臻接到延安,培養成為軍醫。

1929 年,已經學成一身韜略的徐向前來到鄂豫皖蘇區,大展軍事才華,很快成為令國民黨軍膽寒的名將。一次戰鬥中,他跳崖摔傷了腿。養傷期間,經人介紹,與湖北黃安的18 歲女紅軍程訓宣於年底結婚,兩人非常恩愛。

程訓宣是金寨縣委書記,她的3 個哥哥和1 個弟弟都參加了革命。1932 年, 程訓宣在張國燾的“白雀園肅反”中被處死,年僅21 歲,徐向前心痛欲絕,但革命意志絲毫沒有動搖。

殘酷的戰爭使徐向前對自己的婚姻表現得有些心灰意冷。他懷念冤死的妻子程訓宣,對亡妻的母親汪秀芝終生盡孝。直到建國後,他也不忍把程訓宣的死訊告訴老人,經常對汪秀芝說,訓宣的工作又調動了,所以不能見您。從北京調到陝西,又調到青海,再調到新疆,最後調到了蘇聯。善良的老人始終相信這個樸實的女婿,直到1972 年,汪秀芝以96 歲高齡辭世。臨終前,老人看著徐向前給她剝開的桔子,微笑著流下了眼淚。她拉著徐向前的手說:“向前,你是個好心人。訓宣跟著你,我死也放心了!”

直到1946 年的“五四”青年節,經一些“老大姐”說合,45 歲的徐向前,與36 歲的延安保育院院長黃傑喜結良緣。婚禮的儀式很另類,先是打撲克——當時延安最高級的娛樂活動,接著殺了一隻鴨子大吃一頓,然後就共入洞房了。

黃傑,湖北江陵人。也是資深老革命。少女時代為逃婚而離家出走,是徐向前20 年代在武漢軍校的學生,她1928 年入黨,十幾年出生入死,是一位擁有傳奇經歷的女英雄。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相似的痛苦經歷,使徐向前和黃傑成為肝膽相照的終生夫妻,並生了兩個孩子:徐小巖和徐小濤。

徐向前: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1981年11月8日,徐向前八十壽辰留影

肝膽相照,長看春意在人間

由於中國現代革命戰爭從南方開始,開國將帥大部分是南方人。十大元帥9南1北,而且9個人集中在兩湖和川廣四省。要是再加上“十員大將”的籍貫,就更不平衡,湖南6 人(粟黃陳譚肖許),湖北2 人(徐王),廣東1 人(張),四川1 人(羅)。也就是說開國元帥和大將20人中,只有1個是北方人。到了57位開國上將那裡,北方人只有9 名,而湖南1 個省就佔了19 名。所以作為惟一的北方元帥,徐向前的奮鬥歷程確實艱苦卓絕。

徐向前在軍史上擁有多項第一,他是惟一把總參謀長、國防部長(兼國務院副總理)、軍委第一副主席三個最高軍職全部當遍了的將帥。他是黃埔一期共產黨裡最高的將領。他是紅軍時期最年輕的方面軍總指揮,是指揮部隊人數最多的紅軍將領,也是門生弟子遍佈四個野戰軍的老帥,手下出過一個國家主席李先念和一個總書記胡耀邦。

徐向前不但有卓著的軍事才能,他的文才也不錯,興趣廣泛,他愛唱戲,懂攝影,喜讀書,會樂器,能縫補,善手工,還喜歡練書法,並且是十大元帥裡惟一會織毛衣的!老人家80 多歲寫的《憶響堂鋪之戰》很有氣魄:“巍巍太行起狼煙,黎涉路隘隱弓弦。龍騰虎躍殺聲震,狼奔豕突敵膽寒。撲天火龍吞殘虜,動地軍歌唱凱旋。彈指一去四十載,長看春意在人間。”

1990年6月,徐向前因病住進解放軍總醫院。病中的徐向前,痛苦、寂寞時,總是呼喚著秘書的名字。要秘書給他說些國家大事,講些軍隊的事,他戎馬一生,戰爭和軍隊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隨著病情一天天加重,1990 年8 月5 日,兒女們都來到醫院,圍在床前和他身邊。老帥看見兒子、女兒、兒媳和女婿都在,鄭重地說:“我說不了多少話,我要說的是,我死後一不搞遺體告別,二不開追悼會,三把骨灰撒在大別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這就是我留給你們的遺言。”

8月8日,江澤民來到了徐向前的病榻前。他剛從西藏視察歸來,講了些外地的情況,徐向前聽了很高興。在走出病房後,江澤民向徐向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徐帥是老布爾什維克,他不愧是共產黨人的楷模!”

1990 年9 月21 日凌晨,徐向前與世長辭。軍旅中又隕落了一顆閃爍的帥星。按照徐向前的三條遺言,喪事一切從簡。骨灰撒向了大別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這位五臺山的驕子,從小看著大山長大,辭世後,魂又回到了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