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斌解讀深港通

主題:解讀深港通媒體溝通會

地點:中國記協新聞大廈一層報告廳

內容:

王冬梅(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謝謝大家的理解,我也做了三十多年的記者,我們首先要遵守行業規則,而且也要尊重被採訪人要求,特別是我們還要遵守被採訪人所涉及領域的新聞規則和要求。作為同行,咱們都比較明白。非常歡迎各位來參加這次集體採訪活動,這次集體採訪活動我們特別有幸邀請到了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祁斌先生,祁斌先生非常忙,剛才剛開完一個會趕到這裡,來跟大家做一個溝通,咱們的集體採訪活動推遲了幾分鐘,請大家多多諒解。

祁斌主任是清華大學物理學學士,後來又到羅切斯特大學獲得生物物理學碩士,芝加哥大學商學院MBA和清華大學數量經濟學博士。1996年-2000期間年就職於華爾街高盛集團等投資銀行,2000年回到國內到中國證監會任戰略規劃委委員,2001-2006年任基金監管部副主任。2006年任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兼任北京證券期貨研究院執行院長。2014年4月任中國證監會創新業務監管部主任、研究中心主任併兼任北京證券期貨研究院執行院長。2014年7月到現在任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最新的任命為中投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今天的集體採訪的主題為“深港通相關政策解讀”。大家都知道今年國務院批准的深港通《實施方案》引起了香港方面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反映。深港通包括哪些方面?正式啟動前還有哪些準備工作?正式啟動後如何運作?以及深港通將會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經濟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今天我們請祁斌先生結合他的工作和研究成果跟大家做一個比較深入的交流。大家歡迎祁斌主任給我們開場。

祁斌解讀深港通

祁斌:謝謝!

首先非常感謝各位,尤其是很多從香港遠道趕過來的記者朋友們,而且剛才也非常感謝大家的信任和配合,確實在交易時段不宜發表任何跟交易相關或者是對交易可能產生影響的信息,這樣對所有投資者才公平。實話說,我原來理解以為這是一個內部講座或者是討論,和大家探討深港通的意義,如果大家一定要報道或要寫稿子,希望在四點鐘香港市場和A股市場都閉市以後再發。其實我講的內容主要是怎麼去理解深港通這件事情,可以非常坦誠地講,裡面沒有任何的新聞性,所有深港通相關信息都在中國證監會網站上,我們新聞發言人也都已經講完了,大家如果看看沒什麼新信息最好就不要當新聞發了。

剛才王書記也說到,我已經工作調動到中投公司,國際部主任暫時還沒交接,還有一些後續的工作,要站好最後一班崗。

前期參與了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協調和組織工作,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跟大家談談我對於正在推進中的深港通的理解,深港通對我們資本市場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能起什麼樣的作用。

首先,我想大家可能比較關心大致的時間表,大體是這樣的,今年3月份《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適時啟動深港通”,這是一個起點。從4月份到7月份,相關部委和各方就深港通相關標的、額度等問題達成一致,完善深港通的方案,上報中央。8月16日深港通方案獲批,同一天,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發布了《聯合公告》。8月25日,我們和香港方面一起在深圳召開深港通準備工作協調會議,大家就下一步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任務清單。8月至11月各方將就深港通開通進行制度和技術準備,力爭11中下旬開通深港通,這個信息前幾天已經在深交所的網站上發佈了,也不是一個新聞。接下來,探討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回顧一下“滬港通”發展的情況;第二,介紹一下深港通相關安排;第三,講講深港通與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及中國經濟轉型的關係。

一、“滬港通”回顧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滬港通推出的過程。2014年4月10日,當時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首次提出開通“滬港通”,4月10日兩地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原則批准兩地交易所開展“滬港通”。在4月-10月期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11月10日兩地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決定正式啟動“滬港通”試點。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始交易。

當時做“滬港通”制度安排時,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制度成本最小化”,儘量按照屬地原則,這樣投資者也習慣當地的制度安排,制度變化最小,能獲得最好的收益。所以,當時滬港通有這五方面的制度要點:第一,屬地原則;第二,互為結算參與人,中國結算、香港結算相互成為對方的結算參與人,為“滬港通”提供相關的結算的服務;第三,投資範圍,兩地監管機構協商確定股票標的;第四,額度管理,對人民幣跨境投資額度實行總量管理,並設置每日額度,這是兩年以前的事情;第五,當時,港股通有投資者制度安排,內地只有機構投資者和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餘額合計不低於50萬人民幣的個人投資者可以參與港股通交易。截至2016年8月29日,“滬港通”標的有685支,港股通標的有338支。

截至2016年8月26日,上交所總市值27萬億人民幣,深交所總市值22萬億人民幣,港交所總市值24萬億港幣。

過去兩年中,每日額度使用情況,滬港通每日額度平均使用5.97億,使用率大概是5%左右,使用率過半的天數僅有11天;港股通每日額度平均使用7.72億元,平均使用率7.36%,使用率過半的天數只有3天,所以證明這樣一個每日額度還是夠用的。

迄今,滬股通累計交易金額是21004億元,淨買入1322億元;港股通累計交易金額是10098億元,淨買入2243.59億元。

滬股通單日買入成交峰值為130.88億元(2015年6月23日),港股通單日買入成交峰值為146.12億元(2015年4月9日);滬股通賣出成交峰值為184.56億元(2015年7月6日),港股通賣出成交峰值為67.56億元(2015年4月13日)。

滬股通淨買入峰值為120.82億元(2014年11月17日),港股通淨買入峰值為88.34億元(2015年4月8日);滬股通淨賣出峰值為-135.23億元(2015年7月6日),港股通淨賣出峰值為-22.27億元(2015年7月8日)。

滬港通資金流向經歷了四個階段。初期呈現“北熱南冷”的格局,北上多一些,南下的稍微少一些,2015年4-10月形成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2015年年底南下資金又超過了北上,到近期南下和北上規模大致相當,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變化,還是各種狀態都有。

“滬港通”交易標的交易情況,我們做了一些統計,首先是“滬港通”685只標的都發生交易,港股通是338只全部發生交易。“滬股通”裡面交易最多的股票是大盤藍籌股,前三大行業是金融地產、工業和可選消費。港股通最活躍的標的是大盤H股公司,大家可以看到前三行業是金融、工業和非日常生活消費品,排在前幾位的是建設銀行、匯豐控股,中國中車等。

從投資者結構分析來看,參與“滬港通”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大家可以看到貝萊德、富達投資、威靈頓等境外大型的機構投資者都通過“滬港通”配置參與交易,這也實現了吸引國際投資者的初衷和目的。港股通大部分為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佔比比較小,後來基金公司、險資公司子公司等內地機構投資者也開始參與港股通交易。

跨境監管和執法合作情況。從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到2016年8月22日,中國證監會涉港協查案件138件,中國證監會請香港證監會協查14件,雙方相互提供通力協助。除了跨境協查,還有監察信息的交換,其中香港證監會請中國證監會查詢了38件,中國證監會請香港證監會查詢了36件。

以上是關於“滬港通”的一些基本的事實和情況。

祁斌解讀深港通

二、深港通相關情況

深港通的意義是非常明確的,啟動深港通是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又一重大舉措,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具體來說:

第一,有利於投資者更好地分享內地與香港經濟發展成果。

第二,有利於促進內地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

第三,有利於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穩定和提升信心。

第四,有利於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深港通的主要制度安排還是參照了“滬港通”,遵循兩地市場現行的交易結算法律法規及運行模式:

交易結算活動遵守交易結算髮生地市場的規則和業務規則;中國結算和香港結算採用直連的跨境結算的方式,相互成為對方的結算參與人;投資範圍限於兩地監管機構和交易所協商確定的股票;對跨境投資實行每日額度管理,並同時實時監控,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對投資額度進行調整;投資者遵守其委託的證券公司和經紀商所在地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深股通投資者與滬股通適當性要求基本一致,但對於深股通創業板標的,初期香港證監會僅允許香港的專業機構投資者參與。港股通投資者限於機構投資者及證券賬戶、資金賬戶餘額不低於5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

標的範圍,大家很關心,這已經不是新聞,都很清楚。經各方溝通一致,深港通投資按照一定股票市值篩選後確定,深港通下的深股通股票範圍是市值60億人民幣以上深圳成份指數和深圳中小創新指數的成份股,以及深圳市場上市的A+H股,與“滬港通”標的大盤藍籌股相比,深股通呈現了鮮明的市場特色,更多地代表了中國經濟中的中小企業和成長性較高的行業和產業。

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範圍,包括了恆生綜合大型股指數的成份股、恆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份股、市值50億元港幣及以上的恆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以及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大家可能會關心深港通和“滬港通”下的港股通標的有什麼不同?剛才我們都已經把情況都做了介紹,深港通的港股通還是增加了很多新的股票,剛才我們講到50億港幣市值以上的恆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份股原來是沒有的,還有同時在港交所、深交所A+H股股票。按照2016年4月份的數據測算,深股通的股票是812只,市值佔深市總市值之比約70%;深港通下港股通的標的股票是從原來的“滬港通”的318支增加到430支,目前佔香港總比約86%。

具體的市值測算方法和選取標準,雙方的交易所正在徵求市場意見,並有待監管機構批准。港交所8月26日有一個公告,大家可以參考。

投資者如何買賣港股通標的?對於現行滬港通下的港股通標的,投資者既可以通過現有的滬港通的渠道,也可以通過未來深港通的渠道進行買賣,對深港通下的新增的港股通標的只能通過深港通的渠道進行買賣。

大家可能也都知道總額度已經取消,還保留每日額度。我們認為取消總額度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有利於吸引境外長期投資者,有利於更充分發揮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的積極作用,也標誌著更大程度的開放。每日額度對調解跨境資金流動已經能夠起到非常充分的作用,滬港通開通近兩年中,滬股通的每日額度使用率只有5%左右,港股通每天只有7%左右,說明每日額度基本是夠用。同時,資金在封閉賬戶運用,專款專用,還是比較安全的。

深股通的每日額度是130億元人民幣,滬港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額度由滬深交易所分別控制,兩個都是105億人民幣,互不影響也不相互調劑。用每日額度已經可以比較好地控制資金跨境流動的風險,我們理解總額度取消不會帶來太大的風險。

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於2015年3月27日發佈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因此公募基金可以參與滬港通交易,深港通將來是一樣的,公募基金也可以參與深港通的交易。後續中國證監會在相關規定中會予以明確安排。

大家可能關心的ETF,8月16日《聯合公告》已經講到,待運營一段時間,相關條件具備後推出實施,兩地具體有一些對接和協調。

深港通後續的準備工作,我們理解是按照兩個方向去展開:第一個方面是各種制度安排,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在國家部委層面,中國證監會要會同相關部委出臺深港通業務相關規範性文件和配套措施,包括稅收以及方方面面的制度安排。第二個層面是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將就跨境監管和執法合作、投資者保護等進行磋商,對現有的滬港通下的MOU、投資者教育等制度安排進行補充和完善。第三個層面是兩地交易所和結算公司要簽署互聯互通的合作協議。

第二個方面是技術準備。這有四個層面:兩地的交易所要有各種技術準備,包括測試、仿真模擬交易等安排;結算公司有自己的技術準備;券商有自己的技術準備;投資者教育,投資者也要對對方市場的瞭解,要做一些準備。

這大致是深港通的一些基本情況。

祁斌解讀深港通

三、深港通與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中國經濟轉型

去年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一場比較大的股市異常波動,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以來算是一個比較大的事件。我想,一方面2015年中國資本的異動對金融安全的穩定和管控提出了新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我們正在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支持作用又提出更高要求,我們還是要堅定不移地發展這個市場,因為改革的需要。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通過簡單刺激需求來推動經濟發展,而是更多通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經濟高質量的增長。資本市場可以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強大的支持,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都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加快完成。這我在後面會詳細列出。

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金融體系?因為我原來以為是講座,所以準備了一些學術的東西,這張圖顯示的是近年來我看到的最重要的一個研究,這是IMF兩位經濟學家,他們正好是在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之前做的這個研究,選取了17個OECD國家進行比較。他們研究了這些國家1960-2007年將近五十年的經濟發展情況,這五十年之間,發生過大大小小將近80次金融危機。而他們研究這些國家危機之後復甦的速度,結果最後統計下來發現,幾乎是毫無例外,每一次復甦最快都是這四個經濟體: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正好是17個國家中金融體系中資本市場佔比最高的國家;而復甦最慢的是奧地利、葡萄牙、西班牙和比利時,他們正好是這17個國家中金融結構中銀行處於主導地位的四個國家。這麼漫長的時間段,這麼多次危機後的表現,我想應該不是偶然,這實際在統計上是非常有力的一個證據,證明了一個國家如果金融體系中資本市場比較發達就比較有彈性,碰到危機之後復甦能力比較強。相反,如果是商業銀行主導的經濟體系可能復甦的速度就比較慢,經濟彈性也不夠強。

無獨有偶,歷史又重複了一遍,2008年發生了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機,這個危機當時發生在華爾街,受到影響比較大是美國,但是現在回頭看2008年到現在,將近十年時間中在發達國家中復甦最快的還是美國經濟,英國也是相對比較有活力的,日本和德國、一些歐盟國家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經濟體,他們的復甦速度還是不如這些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經濟體系。所以,這實際上對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金融體系,我們最終應該建設一個資本市場占主導地位的金融體系,以提高經濟的彈性和競爭力,但這需要有一個發展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具體的階段性目標應該是不斷提高中國金融體系的直接融資比重,這應是既定和堅持的目標。我想IMF兩位經濟學家的研究充分說明一個資本市場主導的金融體系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彈性有決定性的影響。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出現一個奇特的兩難現象,首先是資金多、投資難;企業多,融資難。這張圖是一個研究報告的節選,數據是節選了1979-2009年,三十年中國人均GDP增長了178倍,非常了不起,是這條紅色曲線。這條灰色曲線是中國人均儲蓄的增長倍數,是1619倍,財富的增加是非常迅速的,可以說是爆炸式的增長。財富的增加的同時,因為我們金融體系不完善,資金的配置效率還有待完善,所以這麼多的資金本來是一件好事,也有可能會變成問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市場上經常有各種各樣的泡沫,股市泡沫、債市泡沫、房市泡沫,大宗商品市場也出現投機和泡沫的現象。另外一方面,中國有大量的中小企業,有1400萬家,中關村科技園區達到上市標準的企業就已經超過1000家(2013年數據),大量的中小企業缺乏融資渠道,所以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一方面大量資金找不著投資渠道,另外大量的企業找不到融資平臺。所以大家曾經有一個比喻,中國社會有兩個“堰塞湖”,一個是資金“堰塞湖”、一個是企業堰塞湖,它們各自都孕育著很大的風險,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發展多層次金融體系,多層次資本市場,能夠使他們對接,這樣可以幫助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並化解中國經濟社會的風險。

我們講中國今天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我理解中國經濟轉型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增量的發現,能夠發現戰略新興產業,大家都熟知硅谷的模式,是通過VC、PE實現資本市場與科技的對接,引導科技人員和創業人業帶領他們的企業走向更大的平臺,帶動了一波又一波高科技起飛。我們都很清楚過去三四十年所有的科技產業,從80年代的個人電腦到90年代的互聯網,到之後的社交網絡和手機,硅谷的成功模式就是科技和資本結合。我們如果能夠以這種方式推動中國的中小企業和PE、VC、資本市場的結合,也能夠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在中國的發現和成長。我們可以看到在資本市場的支撐下,阿里巴巴、小米等等在短短几年成長為世界級的企業。

經濟轉型的第二個方面是存量的優化,中國今天有大量的過剩產能,很大一部分需要通過資本市場的併購去優化整合。在很多發達國家,像美國,他們在重工業化階段也是主要通過產業併購解決了當時這些問題。左邊這張圖是近年來中國A股市場發生的併購案例數,呈現一個快速增長的趨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整合和企業併購的需求在大量增加。所以說經濟存量的優化也需要通過資本市場的平臺去發揮作用。

經濟轉型的第三個方面是化解風險,我們引用了一些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總體來說中國的經濟槓桿率是高於新興市場的平均水平,巴西和印度等可比國家。實際上在這個背後是我們長期以來,金融體系是以商業銀行為主導,這張圖大家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上面兩條曲線分別是高收入國家或者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直接融資比重。我們會看到中國是比這兩類國家的平均水平低不少,我們金融結構的失衡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嚴重。我們要改變這個趨勢還是要通過發展資本市場、發展直接融資體系。

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中國經濟轉型的三個方面都離不開一個強大而高效的資本市場。這裡我想簡單總結一下,我理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資本市場的關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義之一就是提高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資本市場是各種要素彙集的最重要的場所之一,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加強資本市場監管,提高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為供給側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還要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使更多的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到資本市場上來,從而直接和間接地支持各行各業的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五大內容: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去庫存,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資本市場上的併購來淘汰落後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規模效應;去槓桿,需要我們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還有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俗稱四板,廣義上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還應包括香港H股市場、VC、PE和天使投資等,通過多種渠道為企業補充資本金,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槓桿率;降成本,既有政府簡政放權、減稅的內容,也需要我們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同時加強市場監管,提高市場融資效率,以幫助企業解決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

補短板,中國現在大部分企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產品在全球範圍內也處於中低端,就像我們剛才講到的發現增量和硅谷的例子,補短板需要我們發展高端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推動資本和科技的結合,煥發廣大科技機構和人員的創業熱情,推動高端產業和產品的發展,實現產業升級,推動經濟轉型。補短板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利用資本市場的工具和機制,實現扶貧減貧。

那麼怎樣才能建設一個強大而高效的資本市場?一個是改革,一個是開放。

改革包括前面提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也包括方方面面制度的變革。這裡我想提一下中國證監會在過去幾年中推動的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的改革,經過改革,審核效率大大提高,現在平均企業赴香港上市在證監會走程序大概是在一個月之內,所有審核要點和審核流程全部上網。2014年和2015年,H股發行(含首發和增發)的家數分別比上一年增加了約100%,2015年香港更是奪得全球IPO市場第一名,其中80%是由中國證監會審核的H股。我們推動了行政審批改革過程中總結出的體會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或簡政放權的核心在於規則的清晰化和透明化。

祁斌解讀深港通

我們可以簡單分析比較一下企業境內和境外上市的利弊,應該說各有利弊,境內上市的優勢是:投資者群體和消費者群體高度融合,廣告效應巨大;市盈率和估值較高,融資額大;與投資者和中介機構的溝通較為方便。但排隊過程較長。境外上市的優勢是:過程相對簡潔透明,可預見性強;國際機構投資者對創新企業和特殊行業有更豐富的投資經驗和較合理的估值;躋身於國際市場,有利於完善治理結構和拓展國際業務;增發及併購活動相對便捷。但一些行業和企業的估值低於國內市場,脫離本土市場投資者或消費者,滬港通/深港通後可望有所改善。對境外上市,簡單說應該是這樣三句話:第一,用好境內和境外兩個市場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政策取向;第二,中國證監會大力改革簡化境外上市程序,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通暢的渠道;第三,從長遠來看,很大一部分中國企業或者是內地企業將實現境內境外兩地上市,A+H,或者是A+紐約、納斯達克,因為一方面這些企業要跟本土的消費者和上下產業鏈結合,另外一方面需要有一個國際平臺跟國際投資者進行對話,同時也幫助他們走出去跟國際同行進行競爭與合作。

剛才講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建設的一些情況,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開放。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開放是兩個驅動輪,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中國資本市場從開始向發達市場學習和借鑑,同時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一邊學習、一邊趕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是二十多年來我們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兩條主線,一條是改革,一條是開放。

“滬港通”和“深港通”,是在我們資本市場開放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開通代表著中國資本市場與世界的進一步聯通,我們原來通過QFII、RQFII引進境外機構投資者,我們自己的資金通過QDII走出去,現在通過A股和香港兩個市場的直接聯通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與世界的聯通。它的意義是非常深遠,首先是支持香港的繁榮,同時也推動A股市場的改革和制度建設。香港市場與A股市場具有非常特殊的關係,一方面文化相近,也很多企業都是兩地掛牌;另一方面,香港是一個發達市場,很多制度安排與國際標準都非常接近,而內地是一個相對本土化的市場。通過深港通和“滬港通”可以引導更多的內地資金和投資者參與香港市場,同時推動甚至倒逼A股的市場的制度完善,提高其市場效率和監管水平,實現了雙贏,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制度安排。此外,兩個市場的聯通也有利於未來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個市場更好地融合,形成與華爾街比肩的世界金融一極,更好的支持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去年為了推動A股納入MSCI指數,我們曾經做了一次路演,跑了紐約、波士頓、倫敦、愛丁堡幾個資產管理中心,這是我們在倫敦做演講(照片),聽眾都是當地的機構投資者。這是在愛丁堡給當地的基金經理講中國資本市場、中國經濟轉型。這是在都柏林,一個不大的城市,有2000家來自全球的基金在那兒註冊。

這張圖上我們列舉了MSCI對全球不同市場的分類,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階段和水平。全球有發達市場23個、新興市場23個,前沿市場(相對更加欠發達一些)大概是30個左右,包括很多非洲國家的資本市場。我們可以看到不包含A股的中國市場屬於新興市場類別,它包括香港上市的H股、紅籌和紐約上市的H股、紅籌,A股不在裡面,A股市場還沒有納入,菲律賓、泰國、印度市場都已經被納入,今年巴基斯坦市場被納入。按照他們的分類,我們不是第三梯隊,是在第二和第三梯隊之間,如果我們被納入了MSCI新興市場指數,就意味著我們進入了第二梯隊。這樣對照比較下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也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我國資本市場儘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發展階段和水平總體還比較落後,而我們的體量已經是全球第二,因為十三億人口,因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市場的質量、效率、監管水平還差強人意,這樣一個巨大的反差和不匹配也是我們的市場不斷髮生和出現各種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有大量的企業走向海外,去參與海外的併購,大家可以看到這是2001-2012年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參與併購的數目,大致增長了50倍,實際上這只是做成的,還有很多沒有做成,每年有上萬家。這些企業走出去需要投資銀行給他們提供融資、提供金融服務、諮詢。我們都知道在美國發展歷史上GE、GM他們走向全球,高盛、美林跟他們走出去,最後變成了世界級投行。中國的金融機構也應該跟著中國的企業走向國際。同時還有一帶一路的倡議,也會需要大量的金融服務和投行服務,這對中國的資本市場來說是一個國際化和對外開放的應有之意,也是中國證券服務業的一個巨大的契機。

祁斌解讀深港通

韓國在MSCI指數的分類中還是新興市場,但是富時指數的分類中它已經是發達市場了。為什麼要提韓國?它是一個比較典型從新興市場走向了發達市場的案例,至少算是半隻腳踏進了發達市場。我們知道很多國家和市場,比如說像日本,其實資本市場搞了一百多年,香港市場也搞了一百多年,所以它們跟歐美髮達國家的歷史幾乎一樣悠久。但是二戰結束以後發展起來的新興市場只有兩個市場成長為了發達市場,一個是以色列、一個是韓國。以色列有很多英美人直接過去複製制度,所以跟A股市場或者是內地市場不太可比。我覺得韓國市場是可比的,文化上也有很長的封建社會的歷史,它從一個落後市場、新興市場自己生長最後成長為一個發達市場。

韓國在80年代和70年代的時候資本市場還是非常落後的,我記得在我90年代去華爾街工作的時候,當時新興市場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韓國市場,轉眼二十年後的今天,它已經能夠躋身發達市場行列了,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尊重的。在它這個發展過程中開放是一個非常的重要手段,在開放中不斷的學習,包括引進了國際金融機構跟他們進行競爭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時可以看到在這個過程中韓國的高科技產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我們都記得80年代、90年代的時候,日本的五大電器公司是非常強大的,當時韓國也沒什麼像樣的電子產業,現在三星已經全面超過索尼、松下、東芝、三菱、日立,市值是他們五家總和的兩倍還多。這個過程是韓國的資本市場帶來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韓國的資本市場的發展也為韓國資源配置方式的巨大轉型做出了貢獻,以前都有財閥、大企業、大銀行家所主導方式,後來走向了以資本市場發揮重要作用的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方式,韓國的直接融資比重原來是大概二八開,及資本市場是20%,財閥大概佔了80%。美國是八二開,資本市場佔80%、商業銀行佔20%。我們現在是二八開,資本市場大概是20%,銀行大概是80%。韓國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從二八開變成了五五開,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變化對韓國高科技的引領、對韓國社會透明度、文明的進步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個過程中,開放是重要的一環。

這是在韓國資本過程中開放的歷程,大家可以看到,從1992年當時納入MSCI到2009年正式步入發達市場指數大概花了17年的時間。所以可以看到,為什麼要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為什麼要搞滬港通、深港通,因為這能夠幫助我們的市場更快地成為一個發達的市場、高效的市場,支持中國的經濟轉型。

當然,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個開放的過程中,我們會面臨新的挑戰,這個表是我們做的一個統計,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各個市場的相關度、相關係數是提高了的,因為資金的流入流出,貿易的往來,人員的往來,還有信息傳遞的便捷、情緒的傳染等等。同時我們以前市場比較封閉的時候,我們和外面的市場沒有互相的影響和作用,而且即便有,我們多半也是被動接受外部的影響,因為當時中國的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體量也比較小。我們現在看到,隨著我們市場的規模增大和開放度提高,大家相互之間的影響是大大增長了,所以我們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需要提高自己的監管水平,提高對風險的判斷、識別和把控能力。這裡我們有一個統計,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看到,“滬港通”開通後,上證綜指和歐美主要指數和香港的主要指數的相關度也是提高的。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跨境風險的傳導和預防,進一步加強境外金融機構的合作,並積極參與、利用好各類國際監管合作平臺,共同預測風險,共同應對可能的挑戰。

最後給大家講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我幾年前講過,發現這個故事現在還不算太過時。大概是在2011年、2012年美國有一個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在北京常駐,發現了一個海淀街上的咖啡館,後來我去看了一下,那裡每天有二十幾個年輕人過來創業,同時有很多的風險投資家,早期都是煤老闆,看到企業不錯就給他們一些錢,買他們的一些股份。《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回去寫了一篇文章,美國人應該真正害怕中國什麼?中國每年有很多的論文、發明專利等等,這些都不可怕,中國最可怕的是有這樣的一個個小小的咖啡館,在這些咖啡館裡面有很多年輕的創業者,而且有很多風險投資家在投資。他的題目寫的有點聳人聽聞,想講的意思是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美國也有很多年輕的創業者,可能是在咖啡館,也可能是在車庫裡,從裡面走出了喬布斯、比爾蓋茨,所以美國後來有蘋果、微軟,中國有這些小小的咖啡館,有這麼多年輕人出來創業,我們可以相信二十年、三十年以後中國一定有中國的蘋果、中國的微軟,也許並不需要二三十年,因為中國有十三億人,市場的規模更大。

這個小小的咖啡館在兩三年後,變成了這樣的場景,每天有幾十位上百位的創業者前來來聽講座,有很多大腕兒給他們做講座,成為一個風潮,而且整個內部的裝飾已經鳥槍換炮,到處都是液晶屏幕。又過了二三年,這個咖啡館主開始搞創業公寓,說三年之內要在全國鋪開,不知道他這個計劃能不能實現。我去看了一下這個創業公寓的樓裡面裝修得還很不錯,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在裡面創業。我帶這我們國際部的全體同事去做了一次調研,大家每天忙於工作,包括我們協調滬港通、深港通過程中有無數的文來文往,大家非常的辛苦,可是卻不一定明白自己在幹什麼,看了這個咖啡館和這些創業的年輕人,大家明白忙了半天是為了這些創業的年輕人能夠早日成為中國的喬布斯和比爾蓋茨,大家突然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這也不是忽悠他們,我們的工作確實是這樣的意義。

事實上,這完全不是不可能的。幾年前我說過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蘋果從誕生到銷售20億美元花了十年,谷歌花了六年,臉譜花了七年,而小米只花了兩年,因為有13億的中國消費者。所以我們只要能夠有效推動資本和科技的結合,中國經濟轉型是可以加快的。這是我講的第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我的一個朋友,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攝影,他照了一張照片放在微信圈裡,白色的列車開在花海里,我打電話問他這是什麼地方,他說是八達嶺居庸關,我週末帶著年輕人去爬山,看到這個花海非常非常漂亮,但我們沒有長槍短炮的高級相機,只能用手機照了幾張。我們下山的時候碰到幾個年輕人,看了一眼兒他們照的,嚇了一跳,太漂亮了。我問他們是怎麼照的,是不是爬到山頂上用超大的相機照的?他們說不是,是用無人機照的。突然之間你會發現中國出現一個新的產業,你到郊區去看看週末有很多年輕人在玩無人機,一問成本很低,只要二三千塊錢人民幣,很多時候是需求引導了技術的進步,但有些時候是技術的進步創造了需求。拿無人機拍婚禮,或者是出去旅遊自己帶著一個無人機在頭頂上把旅遊的過程都拍下來,中國的技術進步和消費升級在同時發生。可能這樣的無人機在歐美大概也要賣兩三千美元,因為中國的製造業成本相對還是比較低,使得這些產業在中國突然之間很可能會走到很多發達國家前面去。記得十幾年前我去長沙,坐出租車你坐在後排,前面座位的後面有一個液晶屏幕,你不能想象紐約的出租車每個座位後面有一個液晶屏幕,那得多貴啊,但是在中國可以實現,因為中國的成本比較低。我想說中國的社會消費在升級、技術在進步,如果我們加快推動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提高資本市場的效率,我們是可以支持中國經濟的轉型、加快中國崛起的步伐的。

以上是對深港通以及它與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中國經濟轉型的關係簡單做了一個介紹和解讀,為了我們表示對於中國經濟成功轉型的期望,我給這張照片起了名字,叫做《開往春天的列車》,謝謝大家!

王冬梅:謝謝祁斌先生,剛才祁斌先生給我們做了一個很有學術性和很有趣的講座,介紹了深港通、包括“滬港通”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而且也做了一個大背景和小環境的介紹,我想對我們記者來說也是一堂課。同時也有很多信息,是可以作為我們掌握大政方針出臺之後的一個背景和學術體系的掌握,我覺得非常有用。我是外行,但是我聽了是非常有收穫的。

下面留一段時間讓大家提問,儘管有一些問題已經提交給祁斌先生了。哪位提問先舉手,按照老規矩介紹一下自己的單位。

香港無線電視臺黃德藍:請問剛才說深港通是11月開通,可不可以講一下技術上需要什麼準備工作,深港通開通對投資環境有什麼影響,和“滬港通”相比深港通最大的變動就是總額沒有設限,你預計市場對深港通的反映會不會再好一點,初期的資金會有如何,涉及多少的流量資金?

祁斌解讀深港通

祁斌:大部分剛才都說過。

準備將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安排,包括兩地的證券監管機構證監會簽署和改進現有的監管合作備忘錄(MOU),也涉及到我們和相關部委的一些制度安排和協調工作。另外兩個交易所也要籤很多的合作協議和制度安排,包括交易結算四方協議。另一方面是技術準備工作,交易所的技術準備、結算公司的技術準備、券商的技術準備、投資者對對方市場更多的研究,包括投資者教育工作。

開通之後的情況距離現在比較遠,還很難預測。

黃德藍:但是有沒有設限?

祁斌:總額度剛才講了從“滬港通”的情況來看,每日額度使用率平均用下來不到10%的水平,大家感覺是有富餘的,所以也不再需要通過總額度限制進行風險的管控。

香港中評社徐夢溪:因為有聲音認為,深港通是“滬港通”的升級版,想聽一下您對這個是怎麼看的?

第二個問題,深港通對內地的資本市場和經濟的成長有幫助,想聽一下它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祁斌:升級版可以這麼理解,一個是標的擴大,另外一個總額度也放開,代表了更多的開放和給對方的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機會。

對香港市場,一方面是更多的投資者參與這個市場總是好的,有大量的內地投資者去參與香港市場的交易,會支持香港的繁榮,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們證監會對境內企業境外上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使境內市場企業更便利地去境外市場上市發展。因為香港經濟在很大程度是跟資本市場的繁榮高度相關,所以對香港資本市場的支撐就是對香港經濟繁榮的支持。謝謝!

香港大公文彙集團張聰:深港通和“滬港通”都開通了,QDII是否會退出,深港通開通以後B股是否會退市,以及證監會日前公佈了《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其中第15條規定,投資者通過內地與香港股市的互聯互通機制買賣股票,應用人民幣做交收,目前香港投資者買賣ETF是以港元做交收,是否意味著今後投資者要先兌換成人民幣進行交收呢?

李剛(深交所):目前深港通是參照深港通的模式,兩地投資者以人民幣進行交收,目前還是以人民幣進行。但是規則中也為下一步貨幣兌換機制的完善預留了空間,若有關主管部門有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認可以其他貨幣進行交收的,可能會放開其他的幣種並出臺相應的規定。

祁斌:QDII在深港通開通後應該是仍然有用處,因為港股通投資的是香港市場的標的,QDII可以對全球市場進行投資,另外,QDII除了股票還有大宗商品、貴金屬等投資標的,這也是不能替代的。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財富的積累,有相當比例的財富會尋求全球的分散和多元化投資,這個大的趨勢是不會改變,所以我相信深港通、“滬港通”,和QDII都會有它們的發展空間的。

B股是一個獨立的問題,跟深港通不太有直接的相關性。

香港商報李曉穎:祁斌主任想問一下,因為深港通公佈之後,香港業界都很關注,也有一些看法,您剛才也說每日的額度,可以控制風險。但是業界的說法按照每日的交易量調整每日的額度,這樣會比較彈性。每日額度可以控制風險,但是不代表未來一段時間都不可能改變每日額度的規定,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做出這個調整?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市值的問題,現在如果是北京、上海應該是每天計算的,60億的。如果上市公司的市值達到這個門檻,南下是按月底做結算,如果按月結算他們會覺得這樣引起港股更大的波動,到了月底大家都為了趕這個門檻。這是他們比較關注的兩個事情,想向您請教一下。謝謝!

祁斌:關於每日額度,前面我們看到“滬港通”的情況,我們只能按照歷史的數據來推測未來,目前看來過去兩年中每日額度用的比例是比較低的,所以現在沒有調整和增加的必要,大家在聯合公告中留出了空間,如有必要會考慮調整,所以我們要看看情況的發展。

第二個問題,我們建議你把這個問題提給交易所。

香港商報李曉穎:這個會不會引起波動,月結的方式?

祁斌:這可能需要研究論證一下。

鳳凰衛視陳琳:大家都在關注兩地股票的市值問題,尤其認為創業板方面跟港股的溢價還是相差比較大,所以有人分析開通之後對兩地的股市,深交所會產生比較大的振動,我想請問您怎麼看?

深港通已經講了一段時間,但是在現在內地股市稍微有起色的時候終於準備要推出了,是不是暗含中國在一段時間會迎來平穩或者是小牛市的情況下才會推出這個?

祁斌:我們是證券監管部門,是不應該評論市場的,所以第二個問題,不太好回答。

剛才講的第一個問題,對兩地估值的影響,客觀講內地深交所的創業板和中小板估值相對來說跟世界同行比都高一些,當然也有它的合理性在裡面,因為中國經濟成長性比較好,大量的消費者,市場空間比較大。至於說它開通以後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我想是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兩個市場是不可互換的(not fungible), 所以它是分別有自己的投資者群體,所以它各自的定價機制、價格形成機制是不一樣的,所以這是第一個要考慮的因素。第二,深交所創業板和港交所創業板,很多企業的性質也不太一樣,行業特性,包括髮展前景也不太一樣,所以也不能簡單類比。第三,我們講從中長期來看,中小板、創業板的估值我想還是取決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取決於投資者對這些具體產業的看法和信心。所以,我想估值跟開通可能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是決定性的。

陳琳:有沒有想到衝擊的可承受程度呢?

祁斌:這個我們內部是研究過的。

祁斌解讀深港通

中國日報:第一個問題,深港通推出對中國內地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您覺得現在中國MSCI的是否成熟?剛才你也提到ETF納入互聯互通還需要哪些條件,大概什麼時候能夠推出?

祁斌:我覺得總體來說對MSCI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們歡迎國際投資者參與A股市場是一個既定和明確的方向,因為我們需要提高機構投資者的比重,提高其在市場整體的比例,以提高市場效率。至於是不是已經滿足條件,不是由我們說了算,是由MSCI自己做決定,當然他們的背後也有很多機構投資者參與共同來決定。但是從我們這邊來說,我們是做了很多方方面面的改進,這些改進也不是為了納入MSCI,而是本來就應該做這些改革,以提高我們市場的水平和效率。我在前一段陸家嘴論壇的時候也說過幾句話,其實任何一個國際指數如果不包含中國A股是不完整的,而且A股進入國際指數應該也是歷史的必然。另外我們吸引國際投資者和納入國際指數,並不是希望更多的資金來參與市場,中國市場有大量的資金,我們需要更加理性、高質量的資金或者有更高效率的資金,能夠幫助市場提高效率,是從市場整體水平的提高這方面去考慮的。

剛才提到ETF,因為兩邊的交易所還有一些技術方面需要協商,我看小加前兩天講的比較透,這個不存在障礙,從技術上去協調好就可以,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不存在障礙。開通以後,在技術上協調好就可以推出的。

NOW寬頻電視臺王耀楊:請問現在內地投資者要參加深港通或者是“滬港通”有一個條件,就是50萬元的門檻,這個門檻讓很多散戶和平民投資者不能參與,這個門檻有考慮取消嗎?

祁斌:這個是香港證監會提出的要求,所以我們決定不了,你回去跟他們說一說,目前情況是香港的監管機構不同意。

香港電臺陳妙玲:如果香港同意你們是可以決定取消的。

祁斌:如果香港同意了,到時候再說,你可以先做香港證監會的思想工作。

南華早報鄭陽鵬:我想問一個問題,現在深圳創業板還沒有對散戶開放,還是對機構投資者開放,可能創業板的風險也不一定比中小板大,現在這個是怎麼考慮的,以後有沒有創業板向散戶開放的可能?

第二個問題,關於現在深港通開放之後,“滬倫通”開放有沒有一個時間表?

祁斌:第一個問題得問深交所,我想他們會評估的,李剛可以把這個問題帶回去。

第二個問題,“滬倫通”是去年對話的成果。2015年11月16日正式啟動了“滬倫通”可行性研究,截至目前,雙方交易所就“滬倫通”可行性、可能的方案和相關細節進行了多輪磋商,雙方監管機構也就監管合作及監管互認等多方面進行了積極商討,目前研究工作推進正常,並且取得進展,未來雙方可視進展情況擇機對外研究成果,並根據研究成果商定下一步合作的具體方式和步驟。總之,現在進展順利。

王冬梅:時間的關係,最後一個問題。

香港經濟通黃燕明:我想問一下,美國加息的預期升溫,人民幣可能會有貶值的壓力,會不會擔心深港通可能成為資金外流的一個渠道?另外A股的差價問題,深港通開通的時候,市場會期待收窄A股的差價,事實上並沒有,究竟原因是什麼?深港通開通會不會收窄A股的差價?謝謝!

祁斌:第一個問題,我想首先是人民銀行會密切關注,我們證監會主要是市場監管方面的工作,會配合他們工作。但是我想我們過去兩年“滬港通”開通經歷了不同的週期,經歷過美聯儲加息週期,也經歷過人民幣貶值的階段,我看滬港通總體還是比較穩定的。未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肯定要密切關注。中國證監會將配合人民銀行密切關注發展。

第二個問題是兩地估值的問題,我剛才大致回答了一下,兩地不同的投資者結構、不同的投資者群體,形成不同的定價機制,真的很難預測,也應該由市場決定,我們能做的一個是靜觀市場的發展,同時要做好監管、風險應對的預案,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我就講這麼多。

王冬梅:時間關係,今天的採訪活動就此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