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最后选择儒家?

菜头会飞



其实汉武帝选择的儒家并不是当初由孔子创立的儒学系统,而是经过董仲舒改造掺杂了黄老之术、阴阳五行学说等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体系。到武帝时期面对内外交困的政治局面,完成政治大一统成为统治阶级的迫切要求,而与此同时董仲舒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如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针对为人处世,提出了“三纲五常”等道德标准。要达到政治统一的目的就必须先要完成思想的统一,董仲舒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及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拉开了“尊儒”的序幕,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甚至是一种官方哲学。


但汉武帝就只是选择了儒学吗?也不见得,比如张汤、杜周就不是。“外儒内法”才是汉武帝的真面目,所谓的“独尊儒术”不过是官方统治阶级跟儒士阶层达成的一种契约:官方提供仕途通道而士人阶层提供知识。然而这又是一次不公平的交易,诚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就是另一种焚坑事业,只不过汉武帝的手法比始皇帝更为高明,一个威逼,一个利诱。”当然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所以说汉武帝选择儒家不过是表面文章,当儒学好用并且够用时自然不妨温文尔雅,一旦进入儒学不好用又不够用的环境时则会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虽说董仲舒的主张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为知识阶层带来不小的损失。孔孟的“纯儒”早已作古,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一去不复返,诚所谓“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


史田半亩


汉武帝是猎物 就像法家曾经表现出的君臣关系一样 属于政治范畴之外 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他的不幸 儒家最初表面上传授的那些东西 对于不同对象来说寓意不同 真正聪明尊贵的人不需要刻意去强调 那只是很小的学问 这是知识论决定的 为什么说显示很大?因为那是吞噬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 不会接受那样的知识论 更不会接受畜生学做人 畜生做人别人是畜生 我想这很好理解 聪明与相对本身就是一体的 所以哪来的聪明学 只有在两极化的心智牢笼以及与其最相近的监狱系统下 那样的学问才能够显示他的价值 因此不同寓意中的矛盾对立关系的统一需要什么来现实?这就是法家 鲁国如果不是天下只是范畴 或者只是范畴不是天下 所谓儒法家这个体系 不管以任何形式都不太可能传出去 穷途末路了 这是不是事实?他的最初范围也是能够界定的 而不标版权威专业包装将得不到那样的机会 人们关于小骗与大骗的态度为什么会不同?不建议爆伐 是不是意味着没有那样的能力和实力?执意那样做 是不是意味着可以胡作非为?不谈这些也行嘛 相反就是豚 而我想那是事实 所以什么是天命 吃定了对象 吃定了猎物 吃定了猎物吃定了什么?吃与被吃正确既真理 真理既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这就是天命 假借之名


漫步151977094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反对儒教的复兴。

这不得不追溯回秦始皇的时代。

秦始皇焚书坑儒中,坑的可不是一般意义的讲封建迷信者,他们是占据儒教统治地位的方士,或者称术士,还不明白,那就明白的称道士算了。

这些人,是儒教国家的统治精英,是被秦始皇灭了国,遗留下来的原诸侯国国君(小神)继承人,国师(道家)继承人,国相(儒家)继承人的集合体。

秦始皇为什么要坑儒(教),因为他要争夺当时国家的领导权。

皇帝是什么意思?

皇是大神,帝也是大神。

皇帝,就是大神当中的大神。

实际上,秦始皇就是方士当中的头,就是巫者当中的大巫。

秦始皇为什么要寻长生不老药?

因为仙人没有编制,虽然掌控仙药💊但仍然要受秦始皇领导,只要找到了,就是简单供奉仙药的问题,跟一般老百姓面对君王没什么区别,不存在秦始皇去求取的事情。

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没有被焚毁?

因为秦始皇掌握了《道德经》及其优秀传人的《韩非子》,自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道家(造神)真谛。

儒教正宗道家思想的《道经》却被秦始皇焚之一炬,至今失传。

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最后胜出的学说是道儒兼采的法家,虽然从学术上看还是道家学说多一点。

汉承秦制。

不过此时法家这种特殊的道家已经谢幕,传统道家携带广大的儒教徒又卷土重来,因为儒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宗教,传统信仰。

而且道家人物庄子的思想“君无为,而臣有为”开始抬头,相当于古代的“君主立宪”,皇帝有沦为虚君的危险。

汉武帝的名字,表明君王还是帝,也就是大神。

这种虚君思潮,汉武帝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他必须要拿准备复兴的儒教开刀,首当其冲的,就是领头人道家。

但秦始皇的暴力镇压儒教的行为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使得秦王朝早早灭国,同时收获了“暴秦”的名声。

所以汉武帝焦头烂额之际,遇上了儒教中居于传统被压迫地位的儒家的叛离,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主张,汉武帝当即与其一拍即合,他们终于联手将道家拉下神坛,让道家失去了其在儒教当中的祭司地位。

然后汉武帝的思维,你们不是要复兴儒教嘛?那我干脆给你们封一个教主,一个至圣先师,一个接受帝王统治的神算了,这个人被选中为孔子。

为什么汉武帝可以封神,因为他是大神,封神是应有之义,神是大神的手下嘛!

后来汉武帝也遇到了一个按相同思维模式的刘姓宗亲,你汉武帝不是信仰儒家嘛?那我就按儒家的方式违规,看你把我怎么办。

他却不知,汉武帝只是表面上信,内心却依然是黄老学术那一套,道家为主,儒家为辅。

所谓“独尊儒术”是要天下的老百姓去做的,因为儒术是他的手下掌握的,帝王却不必完全尊重过度,只需礼贤下士即可。

就像刘备“三顾茅庐”,其目的归根结底还是要诸葛亮为他所用,成为他的手下而已。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就是礼贤下士的代价,“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如此而已。


河东来


古往今来已经很多人谈论这个了,我今天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下这一个话题。

什么角度?

我想谈谈标准的问题。

比如墨家,墨家主张“尚同、尚贤”,“尚同”就是推崇思想统一,这一点上墨家和道家、法家没有任何区别;墨家真正的问题在于“尚贤”。

墨子强调“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墨子这段话什么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治理天下必须依靠贤人。

这也就是墨家的问题:贤与不贤,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而且很多时候“贤与不贤”的标准甚至会出现颠倒。

更直白来说,谁来判断贤与不贤?谁来裁定贤与不贤?贤与不贤究竟有什么标准?

这里我可以举一个实例,明朝崇祯皇帝没有派太子南下,等他一死,在南京的明朝大臣们立刻就陷入“谁做皇帝”的争论里,按照血缘关系而言,就应该立福王,但是东林党偏偏说要立贤,说潞王贤德,要立潞王,这造成了南明内斗的原因。

可潞王真的贤吗?事实上潞王在弘光皇帝被抓,做了监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割让江北向清朝求和,第二件事就是在杭州投降,一点儿都不贤。

而在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毋庸辩论的标准:血缘。

贤不贤、能干不能干、英明不英明都不是一个恒定的标准,但是血缘是。

你是皇帝的嫡长子,那你就是天然的皇太子,皇位继承人,那就应该你做皇帝。

这个标准简单粗暴,但是恒定,不需要再讨论。

所以我觉得儒家之所以能被汉武帝看重,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儒家提出的一系列标准是可以量化,可以比较的,而不是暧昧的。

至于法家、道家,这些“帝王术”从来没有被帝王真正抛弃过。

PS:没错,根据最新考古发现,黄老之学或者西汉初年的道家和法家区别不大,从《黄帝四经》来看,法家味道极重,比如《经法》说:“当领导的面南而立,大臣们恭恭敬敬,一点儿不敢蒙蔽领导,小弟们俯首帖耳,唯上级之命是从。”——这既不是“以民为本”,也不是以封建宗族共同体为本,看不见封建社会的痕迹,只看见专制专制的霸权,简直就是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的思想,完全是以上位者为本


兰台



提到汉武大帝的功业,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大一统和独尊儒术。汉武帝锐意改革,扩充疆土的雄图霸业,固然张扬大汉声威,却也实实在在耗空了国力,导致帝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相比之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年。

汉武帝像


众所周知,汉初诸帝普遍接受了黄老学派的主张,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推行黄老之术。此外,汉帝国还全盘接受了秦帝国的律法体系,更恢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那么汉武帝为何选择了儒家思想呢?


汉武帝为少年天子,意气风发,锐意改革,希望扩充疆土,张扬天汉声威,自然要改弦更张,选择一套与以往的黄老学说不同新的思想学说,作为自己执政的依据。他需要的思想体系首先必须要提高自己作为皇帝的地位,支持自己的扩充战略意图,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大多数民众的心理需求,能成为长治久安之策。而儒家思想发展到汉朝,已经具备了这一条件。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三个特色,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战略要求。

董仲舒像


第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在董仲舒构造和发展的儒家学说中,人间的皇帝和上天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主题。董仲舒认为天乃是至上神,而皇帝的尊位和权威正是得之于天。天既赋予了皇帝至上的尊贵,也可以通过灾异现象来警告皇帝。这无疑为汉武帝的大权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董仲舒《春秋繁露》书影


第二,儒家思想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和荟萃。汉代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头换面,新的儒家思想以阴阳家的阴阳五行理论构造了新的宇宙观,吸收了法家的尊王主张和道家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儒家主导了对于先秦流传的五经的解释,把诸子百家都看做是五经的分支和延伸,进而展开了思想的大总结和大融合,这是其他任何学派都无法比拟的。


第三,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一个农耕时代,人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这种共同的生活状态孕育了一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关系。而脱胎于周朝礼乐文明的儒家思想,正是源于周族的农耕生活,强调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和以仁爱为理想的生活态度,这无疑是儒家思想被广大民众接受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生猛历史


汉武帝最后选择儒家?子乌虚有的事儿。

历史上,虽然有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但《史记孝武帝本纪》却没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之文字记载。

相反,汉武帝极不信任董仲舒,并巧妙的借董仲舒弟子之言,赐董仲舒死,后宽大处理免其死罪。

《史记儒林列传》: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赵日金141


凭我的浅学,我认为汉武帝选择儒家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秦帝国虽然强大,但政权维持之短,原因是暴政、酷律,最大的受害者是最底层的老百姓,而且是最大的人群,如果一个政权,尤其是中国,农民问题处理不好会出大问题。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说直白些就是稳住老百姓,刘彻是历史上当皇帝超过50年为数很少的大帝之一,没有超群的智慧肯定不行,之所以他选择儒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法家是以法治国,但如果过了度,就会滥杀无辜,老百姓肯定不拥护,墨家是黑社会的鼻祖,孰优孰劣,你去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