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區部分老舊小區居民刷臉進樓門

朝阳区部分老旧小区居民刷脸进楼门

小關東里10號院內道路整潔。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52個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升級為“智能”;“準物業”覆蓋181個老舊小區

智能車棚、便民菜站、人臉門禁系統……新京報記者日前走訪朝陽區小關東里10號院發現,這個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經過多年以居民自治形式開展的“準物業”管理後,如今專業物業公司正式進駐,小區不僅變得整潔了,還更智能了。記者瞭解到,朝陽區這樣的小區已有52個,在全區181個老舊小區目前已實現“準物業”全覆蓋。

居民電動車 智能車棚裡能充電

在朝陽區小關東里10號院,不僅樓道安上了人臉門禁系統,電動車停放在智能車棚裡充電,交通標識和隔離樁指示了一條小區行車道,院內場地施劃了整齊的停車線,而且智能衣物回收機和便民菜站也讓居民體會到“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的便利,南側小花園與北側廣場更成為大家休閒的好去處……

“小區裡面有10棟樓,分別屬於4家產權單位,房改房以後到‘準物業’管理前,一直是幾個產權單位的後勤管理部門對小區進行管理。”小關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多家產權單位在物業服務時,容易互相推諉,10號院的環境秩序一度混亂。2011年,10號院成立準物業管理委員會,以居民自治形式開展小區的建設和管理。當年,準物業管理委員會一上任就開始著手環境改造。停車位、人行道、休閒廣場、補栽花草……圍繞施工方案,管委會委員們提出了細緻的需求。

小區黨支部還組織居民,建立了小區黨員示範崗、環境清潔維護責任制,建立小桔燈平安志願者、垃圾分類志願者、環境清潔志願者等多支志願隊伍,讓小區裡的垃圾分類、環境清潔、安全巡邏成了“準物業”管理的常態化工作。院內清理出來的廢舊自行車,經過雕塑家的設計,變成了名為《年輪》的文化景觀牆。

2018年,藉助產權單位家屬區“三供一業”改革的契機,小關街道將10號院的“準物業”升級為真物業。

首華物業10號院李站長介紹,物業今年1月1日正式進駐,正在進行屋頂、上下水管線的維護,尚未開始收費,小區停車的手續也正在辦理中。

52個老舊小區 管理升級“智慧物業”

從2016年開始,朝陽區在左家莊、小關、和平街、垡頭、酒仙橋等街道試點開展“準物業”管理轉型升級,逐步引入專業物業公司,創新“居民自治+專業管理”的老舊小區管理模式,具備條件的52個老舊小區開展了“準物業”到真物業的轉型升級。

最近,八里莊街道機二委小區,這個有著40年曆史的老小區來了專業的物業公司。物業停車管理試運行了兩個多月,小區停車漸漸有序了,亂停亂放的情況大大減少,在免費兩個月之後,今年3月開始正式繳費,每輛車每月150元,繳費率達100%。

“在物業管理轉型升級過程中,因老舊小區基礎情況不同,需要探索與本小區相適應的物業管理模式。”朝陽區委社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總結物業轉型升級試點街道的實踐經驗,朝陽區初步形成了託管型、代管型、聯管型、重生型等四種物業升級管理模式,這些模式為全區各街鄉“準物業”升級真物業提供了參考。

進入樓門不需要門禁卡,門崗的人臉識別系統自動掃描比對;家中管道堵了,手機一鍵下單即刻有人上門維修……相關負責人介紹,邁上“準物業”管理、物業公司管理這兩個平臺後,朝陽區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智慧物業”平臺,通過數據的互通共享,為解決物業管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提供信息化資源支持服務。

■ 背景

動員居民參與“準物業”管理

據朝陽區委社工委、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朝陽區現有社區466個、居住小區近3000個,其中建成使用20年以上的老舊小區1100多個,與周邊服務完善的新建小區相比,生活在老舊小區的居民失落感、不平衡感尤為強烈。這些老舊小區大多建於上世紀80年代或以前,普遍存在規劃設計滯後,房屋破舊老化、公共生活環境較差等問題。特別是隨著住房政策制度改革和企業改制,產權單位大量棄管,房屋維修、小區物業等責任轉移到了社會,管理缺失的問題更加突出。

對於這些小區,首先要解決的是物業管理的有無問題。為此,朝陽區探索推出老舊小區“準物業”管理模式,動員居民參與解決老舊小區的管理頑疾。到2015年,朝陽區181個老舊小區逐步實現了“準物業”管理全覆蓋,10多萬戶居民從中受益。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