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數學的方法,我只想推薦這個

學習數學的方法,我只想推薦這個

數學的學習,學的好的同學會感到非常的容易,反之不入門的同學則提起數學就頭大。聽到很到家長對我的抱怨,“家教請了,輔導班也上了,效果就是不明顯,孩子平時說起來什麼都會,一考試就考砸。”“孩子平時很用功,不停的學,但學習成績總是原地踏步。”“孩子嚴重偏科,對個別科目有畏難情緒。”

那如何才能學好數學呢?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合理的羅列出完成某些重要知識的預習、學習、和複習的時間段及要達到的目標。

二、數學學習過程中,要有一個清醒的複習意識,逐漸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從而逐步學會學習。數學複習是一個反思性學習過程。要反思對所學習的知識、技能有沒有達到課程所要求的程度;要反思學習中涉及到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數學思想方法是如何運用的,運用過程中有什麼特點;要反思基本問題(包括基本圖形、圖像等),典型問題有沒有真正弄懂弄通了,平時碰到的問題中有哪些問題可歸結為基本問題;要反思錯誤,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訂出改正的措施。

三、數學不等於做題,千萬不要忽視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可利用節假日、寒假或者暑假裡,要把已經學過的教科書中的概念整理出來,通過讀一讀、抄一抄加深印象,特別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徹底搞清,不留隱患。

其次,數學需要實踐,需要大量做題,但要“埋下頭去做題,抬起頭來想題”,在做題中關注思路、方法、技巧,注重發現題與題之間的內在聯繫,要“苦做”更要“巧做”,絕不能“傻做”。在做一道與以前相似的題目時,要會通過比較,發現規律,穿透實質,以達到“觸類旁通”的境界。此外,大家在平時做題中就要及時記錄錯題,還要想一想為什麼會錯、以後要特別注意哪些地方,這樣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如果試題中涉及到你的薄弱環節,一定要通過短時間的專題學習,集中優勢兵力,攻克難關,別留下陷阱。

學好初中數學的13個好習慣:

1、認真“聽”的習慣。

為了教和學的同步,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思想,專心聽老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聽邊思考,對中、高年級學生提倡邊聽邊做聽課筆記。

2、積極“想”的習慣。

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使自己始終置身於教學活動之中,這是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證。學生思考、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隨著年齡的升高,思考問題時應逐步滲透聯想、假設、轉化等數學思想,不斷提高思考問題的質量和速度。

3、仔細“審”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教師應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學會抓住字眼,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旁註、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性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建議教師們經常進行“一字之差義差萬”的專項訓練,不斷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獨立“做”的習慣。

練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延續,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獨立學習實踐活動,還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教師應教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盲從優生看法,不受他人影響輕易改變自己的見解;對知識的運用不抄襲他人現成答案;課後作業要按質、按量、按時、書寫工整完成,並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錯就改。

5、善於“問”的習慣。

俗話說:“好問的孩子必成大器”。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大力提倡學生自己設計數學問題,大膽、主動地與他人交流,這樣既能融洽師生關係,增進同學友情,又可以使學生的交際、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6、勇於“辯”的習慣。

討論和爭辯是思維最好的媒介,它可以形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多渠道、廣泛的信息交流。讓學生在爭辯中表現自我、互相啟迪、交流所得、增長才幹,最終統一對真知的認同。

7、力求“斷”的習慣。

民族的創新能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因此新大綱強調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時不受常規思路侷限,樂於和善於發現新問題,能夠從不同角度詮釋數學命題,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問題,能創造性地操作或製作學具與模型。

8、提早“學”的習慣。

從小學生認識規律看,要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必須牢牢抓住預習、聽課、作業、複習四個基本環節。其中,課前預習教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隨著年級的升高、預習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9、反覆“查”的習慣。

培養學生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是提高數學學習質量的重要措施,是培養學生自覺性和責任感的必要過程,這也是新大綱明確了的教學要求。練習後,學生一般應從“是否符合題意,計算是否合理、靈活、正確,應用題、幾何題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學”等幾個方面反覆檢查驗算。

10、客觀“評”的習慣。

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本身就是一種高水平的學習。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11、經常“動”的習慣。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學生的思維帶有明顯的具體性,所以新大綱強調應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學習理解數學,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應強調學生手腦並用,以動促思,對難以理解的概念通過舉實例加以解決,對較複雜的應用題通過畫圖找到正確的解答方法,對模糊的幾何知識通過剪剪拼拼或實驗達到投石問路的目的。

12、有心“集”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問題多次犯錯。為避免同一錯誤經常犯,有責任民的教師在教室裡佈置了錯會診專欄,有心計的學生建立錯誤的知識檔案,將平時練習或考試中出現的錯題收集在一起,反覆警示自己,值得提倡。

13、靈活“用”的習慣。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靈活運用,既能起到鞏固和消化知識的作用,又有利於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還能達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