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的无论是爱,还是悲哀,都有其意义

孩子在父母生命中的意义

文 心理专家柏燕谊


43岁舍命生子的网红妈妈吴梦的离世,引发了人们对于家庭和孩子之间,关系以及意义的很多讨论。

之前我针对电影《找到你》,结尾处姚晨的那句台词:“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谈了自己的观点:因恐惧而自私的生育,不是错误。

在解读了人们为什么要孩子的内在动力之后(点击这里,查看柏老师的解读),我觉得还有一个话题是必须要说一下的。那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电影《找到你》结尾处,姚晨那句台词,还有后半句:“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其实,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不过是在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已。”

01

爱孩子源于人性使然

如果我们说,繁衍本身是一个自私的种族延续的行为,那在很多种族冲突过程中,父母对于生下来的孩子的誓死保护,也在各种文艺作品和我们身边的故事中频频出现。

远的不说,就说地震废墟中,看到把孩子护在身下的妈妈;已经被掩埋,却依然把孩子高高举过头顶的爸爸;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想方设法让孩子能够获得一线生机的家长们……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看起来那么的深情、悲壮。

在非灾难迫在眉睫的时候,通常一个人要自己先能活下去,才有能力让其他人活下去。所以,一个人因为人性正常的恐惧,而让自己“自私”的生了一个孩子,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自私”的对待自己的孩子。

大部分父母,幻想把自己的所有,都毫无保留的给与孩子。

这个毫无保留,不仅包括,他们所拥有的,有建设价值的物质资源、知识经验、浓浓的深情;

还包括,他们拥有的很带有个人色彩和时代局限性的、面对自己所经历过的挫折、挑战、恐惧、悲伤的、不太有现实价值的宝贵经验。

而且很遗憾的是,大部分父母,不论中外,都是在用对于恐惧、悲伤的远离,来完成对孩子爱护和教育的基本框架搭建。


父母给孩子的无论是爱,还是悲哀,都有其意义


  • 一个小时候遭遇过抛弃的家长,或者太早就见证过太多疾病、死亡的家长,会因为恐惧失去,而过度保护孩子。这种恐惧力量之强大,足以让家长的过度保护,让孩子感到窒息。


  • 一个遭遇过价值感创伤的家长,就会因为恐惧被看不起、被嘲笑,而过分重视物化的荣誉、成绩的表象。这种恐惧力量之强大,足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虚荣的牺牲品。


  • 一个物质过度匮乏创伤的家长,就会自己很多梦想因为当年条件不允许,错过了而悲伤,这种遗憾悲伤力量之强大,足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成为了父母梦想的替代工具。


  • 一个被重男轻女伤害过的家长,就会对于性别的意义,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这种解读背后的恐惧感力量之强大,足以让他们过度靠近(或者过度远离)那个被扭曲定义了的性别角色的孩子。


……

我们无法预测,我们的父母经历过什么,他们面对所经历的东西是如何消化理解,如何让他们内在的创伤得到疏通修复,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命吧。

但我不认为,我们有权利定义,带着创伤痕迹,去爱护、教育孩子的父母是自私的。我相信,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对孩子的爱的源起,是真实、真诚的,只是在方法层面上,的确是技术有问题。

自私是什么?自私是人们有目的的以剥夺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利益的行为。

创伤是分级别的,大部分家长所做的,仅仅是,因为一些自我成长的瑕疵,带给孩子成长的擦伤。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家长的不完美和失误,来找到自己成长的空间。

我绝对承认,在我做心理咨询这十几年,的确鉴证过一些的确不爱孩子的父母,的确自私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重伤员。

但是,即便是对于这些父母来说,也不是在他们的人格中,有爱孩子的能力或者不自私的能力,而他们故意不给与孩子那些美妙的情感体验。

对于这些父母来说,我看到的,恰恰是他们被更多的恐惧所淹没,而没办法看到,现实中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呼唤。

我看到的,是这些家长没有自我觉察的意识和能力,带给他们自己和孩子的悲哀,以及无能为力调整和改变自己,而让生活随波逐流,带给他们自己和孩子的冲突混乱。

如果说,因此而谴责生孩子这个行为就是自私的,我认为,这对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父母,都是不公平的。

没有任何人能说,只有完美的情感和完美的教育,才配的上叫爱。


父母给孩子的无论是爱,还是悲哀,都有其意义



02

孩子在父母生命中的意义

没有哪种意义是独立存在的。

孩子在父母生命中的意义,如果不结合,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意义来说,都只是一个片面的解读。

如果把这两方面的主体,结合在一起来说,我认为,孩子和父母的意义,就是父母和孩子彼此的成全和不断的升级。

父母的优势,成全了孩子安全感与幸福;

父母的欠缺,成全了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空间;

孩子和父母的差异,成全了父母和孩子的独立;

孩子对父母的忠诚,成全了父母的安全感和幸福;

孩子对父母的超越,成全了父母的价值。

当然,这个快乐、幸福、价值、安全感,对于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有现实层面大众定义的解读方式,也有不为外人(或者当事人)潜意识层面的个体解读方式。

比如,一个被大众文化定义为“废物、啃老族”的孩子,内在成全的是,父母不希望孩子离开的潜意识需求;

一个不婚者,一个同性恋者,完成的是,潜意识对父母的忠诚守候;

一个呼吸系统经常生病的孩子,完成的是,妈妈对于孩子离不开自己的潜意识需求;

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完成的是,父母潜意识层面,需要被惩罚的需求;

……

这些情况的发生,不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或许都认为是很矛盾、冲突,愤怒、恐惧的事情,但其内在意义,却往往是不为人知的。

这就是人类的独特性,我们拥有,别的动物所不拥有的思想、智慧,我们还拥有,我们自己都无从觉察的潜意识。


父母给孩子的无论是爱,还是悲哀,都有其意义



刚刚说了,《找到你》结尾台词的后半句是:“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其实,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不过是在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已。”

这句话本身,就说明了母爱的伟大。

“承担”这个事情是没有标准,不能量化的。

没有任何法律、道德,标识出父母做到什么才算是承担,父母应该承担的范围、深度又有哪些。就算法律规定有遗弃罪,但不遗弃是不是就算是承担了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或者哪个人,能几次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呢?

承担别人的人生,是一件非常有勇气的事情,承担到什么程度,也是一个考验情感浓度的课题。大部分的父母,不是只承担了孩子的基本需求。

亲爱的朋友,你有没有意识到,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一个习惯、一个观念是多么的困难。

无论,我们在知识层面多么认可它,但我们都会本能的按照,自己已经建立的观念去思考,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行动。

我们不会因为,父母去改变我们的习惯;

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的爱人去改变我们的习惯;

甚至我们不会因为,我们去改变自己……

但是!我们会因为对孩子的成长有承担,努力改变需要我们改变的东西。哪怕那个改变只是一点点。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任何人因为别人,而做出的任何一点改变,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只不过这个改变发生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完美的。可是谁也无法否认,这个改变是基于爱。

在以前还没有心理学的年代,在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大部分人有能力关注,除了吃喝拉撒,更高级需求满足的年代,孩子出生之后,是不是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更多的是靠运气 。

这个运气,和生下来是不是一个健全的婴儿几率差不多。

但现在,不论是文明发展的程度,还是信息传播的速度,都会让我们对于爱和教育、对于自我成长,越来越有意识。

我们会发现,父母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恐惧的,父母也可以是自私的,而我们,是不是能够真正的获得幸福、平静的人生,你比你父母要更加有发言权。


父母给孩子的无论是爱,还是悲哀,都有其意义



你的人生,始于父母,但你的人生,最终只有属于你自己的时候,你才是自由的,快乐的。

我们更多的为自己内心所做的探索,既是对自己的承担,也是对父母的成全,更是对已经有或者未来会有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果你是一位新手咨询师,想通过自我体验获得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如果你是一位企业管理者,想要更好的感受团体动力、提高工作能力;

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想要更深入的了解人和进行育人的工作;

如果你是一位成熟心理咨询师,想要缓解职业倦怠和定期滋养自己的专业;

柏燕谊动力团体体验工作坊,能够满足您的这些需求

我们邀请您共同开启,一段共有的心灵成长之旅……

柏燕谊老师将带领小组成员在足够安全和抱持的环境里,让我们舒适自由的与其他成员互动,重现各种现实中的关系与冲突,并在小组互动中解读关系背后的真相,从而最终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即可详细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