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的無論是愛,還是悲哀,都有其意義

孩子在父母生命中的意義

文 心理專家柏燕誼


43歲捨命生子的網紅媽媽吳夢的離世,引發了人們對於家庭和孩子之間,關係以及意義的很多討論。

之前我針對電影《找到你》,結尾處姚晨的那句臺詞:“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別人的生命來完整自己。”談了自己的觀點:因恐懼而自私的生育,不是錯誤。

在解讀了人們為什麼要孩子的內在動力之後(點擊這裡,查看柏老師的解讀),我覺得還有一個話題是必須要說一下的。那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電影《找到你》結尾處,姚晨那句臺詞,還有後半句:“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其實,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也不過是在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而已。”

01

愛孩子源於人性使然

如果我們說,繁衍本身是一個自私的種族延續的行為,那在很多種族衝突過程中,父母對於生下來的孩子的誓死保護,也在各種文藝作品和我們身邊的故事中頻頻出現。

遠的不說,就說地震廢墟中,看到把孩子護在身下的媽媽;已經被掩埋,卻依然把孩子高高舉過頭頂的爸爸;在災難到來的時候,想方設法讓孩子能夠獲得一線生機的家長們……

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看起來那麼的深情、悲壯。

在非災難迫在眉睫的時候,通常一個人要自己先能活下去,才有能力讓其他人活下去。所以,一個人因為人性正常的恐懼,而讓自己“自私”的生了一個孩子,並不意味著,他們一定會“自私”的對待自己的孩子。

大部分父母,幻想把自己的所有,都毫無保留的給與孩子。

這個毫無保留,不僅包括,他們所擁有的,有建設價值的物質資源、知識經驗、濃濃的深情;

還包括,他們擁有的很帶有個人色彩和時代侷限性的、面對自己所經歷過的挫折、挑戰、恐懼、悲傷的、不太有現實價值的寶貴經驗。

而且很遺憾的是,大部分父母,不論中外,都是在用對於恐懼、悲傷的遠離,來完成對孩子愛護和教育的基本框架搭建。


父母給孩子的無論是愛,還是悲哀,都有其意義


  • 一個小時候遭遇過拋棄的家長,或者太早就見證過太多疾病、死亡的家長,會因為恐懼失去,而過度保護孩子。這種恐懼力量之強大,足以讓家長的過度保護,讓孩子感到窒息。


  • 一個遭遇過價值感創傷的家長,就會因為恐懼被看不起、被嘲笑,而過分重視物化的榮譽、成績的表象。這種恐懼力量之強大,足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虛榮的犧牲品。


  • 一個物質過度匱乏創傷的家長,就會自己很多夢想因為當年條件不允許,錯過了而悲傷,這種遺憾悲傷力量之強大,足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成為了父母夢想的替代工具。


  • 一個被重男輕女傷害過的家長,就會對於性別的意義,有自己獨特的解讀,這種解讀背後的恐懼感力量之強大,足以讓他們過度靠近(或者過度遠離)那個被扭曲定義了的性別角色的孩子。


……

我們無法預測,我們的父母經歷過什麼,他們面對所經歷的東西是如何消化理解,如何讓他們內在的創傷得到疏通修復,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命吧。

但我不認為,我們有權利定義,帶著創傷痕跡,去愛護、教育孩子的父母是自私的。我相信,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對孩子的愛的源起,是真實、真誠的,只是在方法層面上,的確是技術有問題。

自私是什麼?自私是人們有目的的以剝奪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利益的行為。

創傷是分級別的,大部分家長所做的,僅僅是,因為一些自我成長的瑕疵,帶給孩子成長的擦傷。孩子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家長的不完美和失誤,來找到自己成長的空間。

我絕對承認,在我做心理諮詢這十幾年,的確鑑證過一些的確不愛孩子的父母,的確自私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是重傷員。

但是,即便是對於這些父母來說,也不是在他們的人格中,有愛孩子的能力或者不自私的能力,而他們故意不給與孩子那些美妙的情感體驗。

對於這些父母來說,我看到的,恰恰是他們被更多的恐懼所淹沒,而沒辦法看到,現實中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呼喚。

我看到的,是這些家長沒有自我覺察的意識和能力,帶給他們自己和孩子的悲哀,以及無能為力調整和改變自己,而讓生活隨波逐流,帶給他們自己和孩子的衝突混亂。

如果說,因此而譴責生孩子這個行為就是自私的,我認為,這對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父母,都是不公平的。

沒有任何人能說,只有完美的情感和完美的教育,才配的上叫愛。


父母給孩子的無論是愛,還是悲哀,都有其意義



02

孩子在父母生命中的意義

沒有哪種意義是獨立存在的。

孩子在父母生命中的意義,如果不結合,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意義來說,都只是一個片面的解讀。

如果把這兩方面的主體,結合在一起來說,我認為,孩子和父母的意義,就是父母和孩子彼此的成全和不斷的升級。

父母的優勢,成全了孩子安全感與幸福;

父母的欠缺,成全了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長空間;

孩子和父母的差異,成全了父母和孩子的獨立;

孩子對父母的忠誠,成全了父母的安全感和幸福;

孩子對父母的超越,成全了父母的價值。

當然,這個快樂、幸福、價值、安全感,對於每一個家庭、每一對父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有現實層面大眾定義的解讀方式,也有不為外人(或者當事人)潛意識層面的個體解讀方式。

比如,一個被大眾文化定義為“廢物、啃老族”的孩子,內在成全的是,父母不希望孩子離開的潛意識需求;

一個不婚者,一個同性戀者,完成的是,潛意識對父母的忠誠守候;

一個呼吸系統經常生病的孩子,完成的是,媽媽對於孩子離不開自己的潛意識需求;

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完成的是,父母潛意識層面,需要被懲罰的需求;

……

這些情況的發生,不論是當事人還是旁觀者,或許都認為是很矛盾、衝突,憤怒、恐懼的事情,但其內在意義,卻往往是不為人知的。

這就是人類的獨特性,我們擁有,別的動物所不擁有的思想、智慧,我們還擁有,我們自己都無從覺察的潛意識。


父母給孩子的無論是愛,還是悲哀,都有其意義



剛剛說了,《找到你》結尾臺詞的後半句是:“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其實,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也不過是在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而已。”

這句話本身,就說明了母愛的偉大。

“承擔”這個事情是沒有標準,不能量化的。

沒有任何法律、道德,標識出父母做到什麼才算是承擔,父母應該承擔的範圍、深度又有哪些。就算法律規定有遺棄罪,但不遺棄是不是就算是承擔了呢?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幾個人,或者哪個人,能幾次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呢?

承擔別人的人生,是一件非常有勇氣的事情,承擔到什麼程度,也是一個考驗情感濃度的課題。大部分的父母,不是隻承擔了孩子的基本需求。

親愛的朋友,你有沒有意識到,

我們要改變自己的一個習慣、一個觀念是多麼的困難。

無論,我們在知識層面多麼認可它,但我們都會本能的按照,自己已經建立的觀念去思考,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去行動。

我們不會因為,父母去改變我們的習慣;

我們不會因為,我們的愛人去改變我們的習慣;

甚至我們不會因為,我們去改變自己……

但是!我們會因為對孩子的成長有承擔,努力改變需要我們改變的東西。哪怕那個改變只是一點點。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任何人因為別人,而做出的任何一點改變,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只不過這個改變發生了,也不意味著我們就是完美的。可是誰也無法否認,這個改變是基於愛。

在以前還沒有心理學的年代,在社會還沒有發展到,大部分人有能力關注,除了吃喝拉撒,更高級需求滿足的年代,孩子出生之後,是不是能夠快樂、健康的成長,更多的是靠運氣 。

這個運氣,和生下來是不是一個健全的嬰兒幾率差不多。

但現在,不論是文明發展的程度,還是信息傳播的速度,都會讓我們對於愛和教育、對於自我成長,越來越有意識。

我們會發現,父母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恐懼的,父母也可以是自私的,而我們,是不是能夠真正的獲得幸福、平靜的人生,你比你父母要更加有發言權。


父母給孩子的無論是愛,還是悲哀,都有其意義



你的人生,始於父母,但你的人生,最終只有屬於你自己的時候,你才是自由的,快樂的。

我們更多的為自己內心所做的探索,既是對自己的承擔,也是對父母的成全,更是對已經有或者未來會有的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果你是一位新手諮詢師,想通過自我體驗獲得成長、提高專業能力;

如果你是一位企業管理者,想要更好的感受團體動力、提高工作能力;

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想要更深入的瞭解人和進行育人的工作;

如果你是一位成熟心理諮詢師,想要緩解職業倦怠和定期滋養自己的專業;

柏燕誼動力團體體驗工作坊,能夠滿足您的這些需求

我們邀請您共同開啟,一段共有的心靈成長之旅……

柏燕誼老師將帶領小組成員在足夠安全和抱持的環境裡,讓我們舒適自由的與其他成員互動,重現各種現實中的關係與衝突,並在小組互動中解讀關係背後的真相,從而最終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

即可詳細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