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什麼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似水年華76144396


提問的表述不大準確,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乘勝追擊滅亡趙國,秦王不聽,休整後再次攻趙讓白起掛帥,白起認為時機不對不願意帶兵,其時沒有意識到會被賜死,不存在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的情況。秦趙因上黨的歸屬發生了長達三年的長平之戰,廉頗在前線佈下三重防線阻擊秦軍,秦國用反間計讓趙王臨陣換將,雙方將帥分別是白起趙括,趙括主動進攻失敗,歸路被斷,絕糧四十多天,突圍不成功全軍覆沒,趙軍戰死和投降被活埋的達四十五萬人。


長平戰後,白起打算一鼓作氣再攻趙國,兵分三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自己率主力直撲趙國都邯鄲。(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這時趙國危在旦夕,便派蘇代赴秦割六城求和,並用重金賄賂秦國相應侯范雎,挑唆他與白起文臣武將的關係,范雎便勸說秦昭襄王退兵休整,不戰而能得到趙國六座城池也是美事,昭襄王考慮到作戰三年,趙國雖已元氣大傷,但秦軍也死傷近半,急需補充,就召回了白起,兩國講和罷戰,白起由此心生怨恨。


趙王準備割讓六城時,虞卿認為割地與秦國,則秦勢更強,趙國更弱“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滅亡可以預見,建議以六城賂齊國,聯齊抗秦,並和魏國結盟,又封趙國靈丘地給楚國相春申君,與韓燕也交好,五國再度聯手對秦,趙王聽從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秦王見趙國違約,大為光火,在停戰幾個月後,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伐趙,直撲趙都邯鄲。廉頗重被啟用,堅壁清野防守,平原君等上位者與士卒同甘共苦,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行伍,上下一心一同抗秦,秦軍攻打了一年竟然攻不下。白起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話,如今看看怎麼樣?


秦王求勝心切,繼續增兵十萬赴趙,又命白起掛帥進攻邯鄲,白起回說,邯鄲堅城實非易攻,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我們又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堅決以病體未愈為由不願前往。秦王便讓王齕替王陵為大將,三個月後敗仗不斷。秦王心焦,讓應侯范雎前往請求白起掛帥攻趙。白起仍不願起行,秦王大怒,把白起貶為士兵,遷到陰密,令他即日起行,白起離開咸陽後,秦王與眾人商議,以為白起此去,恐為六國所用,連忙派使者追上賜死。

白起不願帶兵攻趙的原因,在於良機稍縱即逝,抓住機會則摧枯拉朽,一延緩,趙國畢竟是強國,緩過口氣調兵聚集,秦國遠離本部長期作戰,後勤等事必然跟不上,加上趙國已與各國再度聯手,與長平之戰時五國瓦解狀態不同,以一強秦敵五或敵多,勝算並不大。倒也不是因為個人私怨而刻意躲避,秦王感於意氣,先和後戰,正是兵家大忌,後來秦軍邯鄲大敗不是偶然。


南方鵬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大軍上百萬人次,最終趙國戰敗,45萬降卒被秦軍坑殺。

前260年,秦國撤軍,半年後,秦軍捲土重來,大軍直奔邯鄲而來,意圖徹底消滅趙國,但是秦軍接連攻打三次,都被擊退。

此時的秦昭王想到稱病在家的白起,下詔白起掛帥出征。然而,這位被歷史學家稱為“殺神”的將軍卻選擇了抗旨,並且兩次拒絕了領導的徵召。白起的忤逆和攻趙前線的失敗讓秦昭王急火攻心,最終下詔白起自殺。

一代殺神就此隕落。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能取得坑殺趙國降卒45萬的巨大勝利的白起,會一反常態打死不去進攻邯鄲呢?“靜夜史”認為原因如下:

1、趙國並沒有遭受滅頂之災

長平之戰後,燕國看到趙國兵敗,開始萌生了趁機劫掠趙國一把的猥瑣想法。

《資治通鑑卷第六•秦紀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記錄:“燕王喜使慄腹約歡於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反而言於燕王曰:“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所以在前251年,在燕趙剛剛締結了友好盟約,頭腦發熱的燕國就大舉進攻趙國,結果遭到了趙國大將廉頗的迎頭痛擊,燕國被趙國反殺。

史載:“燕師至宋子,趙廉頗為將,逆擊之,敗慄腹於鄗,敗卿秦、樂乘於代,追北五百餘裡,遂圍燕。燕人請和,趙人曰:“必令將渠處和。”燕王以將渠為相而處和,趙師乃解去。”

從長平之戰到燕趙之戰,前後不到10年,趙國就重新成為東方強國。

所以趙國真的收到滅頂之災了嗎?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到底又取得多大的戰果呢?45萬大軍中真正的將士又有多少呢?

答案就是:趙國雖然45萬降卒被坑殺,但是真正的將士遠沒有達到此數,更多的是為趙軍提供後勤保障的民夫等人。

不過,即使是民夫,受到趙國胡服騎射全民皆兵風潮的影響,戰爭時期,這些民夫最起碼也是預備役,是潛在的趙國士兵,所以白起才會痛下殺手。

而既然趙國軍隊損失沒有達到45萬,那趙國就不是遭到了滅頂之災,此時的趙國都城邯鄲,起碼還有10萬左右的軍隊,這是邯鄲之戰能夠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在《史記》中,白起給出了秦昭王三個不去打邯鄲的3個理由,包括邯鄲不好打,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傷過半以及秦軍容易受到東方諸國的合擊。

但是這三個理由都是無法掩蓋趙國實力尚存的事實的,而且經歷了大敗的趙國哀兵,會讓白起敗得很難看,這才是白起寧死不去的原因。

很多人說白起欺君,他在長平之戰中根本就沒有取得如此巨大的戰果,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此時的秦國並不具備一口吞掉趙國的實力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要乘勝攻下邯鄲,消滅趙國,結果秦昭王被範睢的讒言所耽誤,秦軍撤軍半年,趙國恢復了元氣,所以秦軍失去了提前30年消滅趙國的絕佳時機。

《史記》記載: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聽起來好像白起趁趙國長平之戰大敗,再被白起來上一下就一定能亡國一樣。

事實上,趙國遠比白起想得要堅韌很多,因為,趙國的政治中心,不止一個!

準確的說,是三個!

趙國國土南北跨度大,南到河南北部、中間囊括了冀中南、晉大部,直到內蒙古河套地區。這樣的國土範圍內,有太行山、黃土高原、黃河等地形,所以地形破碎,相互之間難以統一協調,只能分化出三個環境迥異的三個板塊,包括以晉陽為中心的西部板塊,以邯鄲為中心的南部板塊和以代郡為中心的雲中板塊。

長平之戰,位於晉陽板塊附近,對於邯鄲和雲中板塊而言,影響不是很大。

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可以說在長平之戰中摧毀了晉陽板塊,但是對於另外兩個板塊,特別是雲中板塊,基本沒有受到損失,這是同樣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大半的秦軍難以拿下的。

此時的滅趙之戰已經不是拿下趙國都城邯鄲就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了,沒了邯鄲,還有晉陽,沒有晉陽還有云中,想一口吃掉趙國,白起還沒有這副好牙口!

所以,面對膨脹的秦昭王想要徹底吃掉趙國的狂妄計劃,白起也只能以死明志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白起是戰神,也是死神,在他30多年戎馬生涯中,殲滅敵軍將近百萬。長平之戰坑殺40萬降卒,更是讓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那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不帶兵攻打趙國了?


其實長平之戰後,白起有想過乘勝滅趙的,只是當時的秦相范雎,得到韓趙兩國的重金賄賂,也怕白起如果滅趙成功,將會因功而得到重賞,其位必定在自己之上,於是范雎就跟秦昭襄王說:“秦兵作戰這麼久,疲憊不堪,急待休養,如今韓、趙願意割地,此是好事,也讓士兵們休整一下!”秦昭襄王聽從范雎的話,讓白起休兵,後來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怨!

▲范雎

白起能夠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不止是他戰功無算,也因為他懂得審時度勢,只是被范雎在後面捅了一刀,落的自刎而死。

秦昭襄王決定再次攻打趙國邯鄲的時候,距長平之戰已經快一年了,此時秦昭襄王自以為給夠士兵休整時間,一些將領也是摩拳擦掌,主動請纓,在徵求大臣們意見時,白起卻提出反對意見。秦昭襄王不解道:“去年,我們因連續作戰,國庫空虛,將士疲憊,你卻要求繼續攻打趙國,如今我們已經休整了將近一年,國庫充實了許多,將士們也得到休息,為何你卻反而說不行了?”

白起道:“長平之戰時,秦國大勝而趙國大敗,秦國士氣高漲而趙國士氣低落,秦國勝故而士兵能得到很好的撫卹,趙國人卻連死者都得不到安葬,全國都陷在悲傷恐懼之中,心理脆弱。如今過了一年,秦國雖得到休整,趙國也一樣得到喘息,從恐懼中走出,反而更加團結,趙國還拿出財寶,向四方派出使者,與各國結盟,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想要洗刷恥辱,一旦秦國攻打趙國,短時間沒攻打下來,趙國的盟友前去支援,秦國的局面將會很不利!”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聽了很生氣,認為白起故意抬高趙國貶低秦國,便派五大夫王陵率軍攻打邯鄲,結果王陵受到重挫,損失近4萬秦軍。秦昭襄王欲以白起為將,還派范雎去請,白起稱病不起,拒絕帶兵。秦昭襄王改派王齕代替王陵,還是久攻不下,楚國又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支援趙國,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還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幸災樂禍的感覺很強烈啊!本來秦軍失利,秦昭襄王就憋著火,這下不管你白起真病假病,都要給我帶兵去,即刻動身!白起沒辦法,只得上路,走到杜郵時(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和范雎嘀咕,認為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遂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眉縣白起故里碑

秦人覺得白起死非其罪,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建祠祭祀他!唐宋時為武功卓著的名將設廟,白起都位列其中!


草堂有春色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曾經命令白起帶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城,但白起多次置秦昭襄王的命令於不顧,始終沒有遵從命令,最終被秦王賜死。那麼堂堂一代“殺神”為什麼沒有答應秦王的命令上戰場呢?

戰爭背景

這場令白起抗命並最終身亡的戰爭是邯鄲之戰,是由之前的長平之戰引起,兩者之間僅僅相隔一個月,但白起在這兩次戰爭中對於攻打邯鄲城的意見卻天差地別,長平之戰後白起一心想要攻打邯鄲,但在邯鄲之戰爆發後白起卻又拒絕出任主帥的命令。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下令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並緊跟著兵分三路,自己主攻邯鄲城,此時趙國韓國緊急找來職業間諜蘇代,讓蘇代通過做秦國丞相范雎的工作使得秦王下令停止戰爭,以韓趙兩國割地求和結束。白起知道後雖然心中有怨,但還是遵從君命帶兵返回了秦國,哪知道已經答應割地的趙國變了主意,秦王感覺被耍了,再度發兵攻打邯鄲,爆發了邯鄲之戰,這之間相差一個月,那為什麼後來秦王讓他攻打邯鄲白起卻不幹了呢?

國際形勢的變化

當時長平之戰中,趙王曾經想要和秦國談和,秦國假意同意並大肆宣揚,使得其他諸侯以為秦趙兩國的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並沒有準備救援趙國,而趙國也並沒有去尋找外援。最終趙國因為在國際上沒有幫手變得孤立,而秦國又只是欺騙趙國,趙國被白起坑殺了四十萬兵卒。

邯鄲之戰爆發前,趙國為了抵抗秦國可能的進攻,已經結交其他諸侯國。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齊國,賜給楚國春申君一座封地,和魏國建立盟約,並且交好韓、燕兩國,此時的趙國在國際上幫手眾多,後來邯鄲城被圍,楚國、魏國大軍來援就是其趙國積極改善外交的結果。

秦軍狀態不同

長平之戰歷經近三年,秦軍雖然最終打敗了趙軍,但自身也有損失,此時的秦軍有兩種思想,一種就是秦國丞相的需要休整,另一種就是白起的一鼓作氣,趁著兵威正盛的時候再下趙國一城,甚至於像之前把楚國國都打下來那樣最好,這樣趙國以後就再也不可能對秦軍造成阻礙了,但此時秦王選擇了停戰休整,見好就收。按說這種做法也沒錯,是一種比較保險的做法,秦國也不會損失什麼。哪曾想原來答應割讓城池給秦國的趙國變卦了,秦王一生氣,又發兵攻打邯鄲城,此時已經是長平之戰後一個月了,秦軍的士氣在這一個月空檔裡已經緩下來了,休整也沒有修整好,拖著疲憊之師去攻打敵國的首都,攻擊力自然要下好幾個檔,畢竟是一鼓作氣,再而衰。

趙國心態的改變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一戰損失四十萬,這在當時是最大的殲滅戰了,不只是趙國,恐怕六國都被白起的瘋狂做法嚇住了,此時的趙國沉浸在恐懼中,面對緊接著就要來攻打邯鄲城的白起,完全沒有準備的趙國恐怕無力抵擋,這時候趙國人心中普遍有恐懼,有毫無準備的慌亂,正是邯鄲城最虛弱的時候。

然而過了一個月就全變了,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不是說說而已。在這一個月裡,趙國人已經從原來的恐懼轉變為一種仇恨,邯鄲也已經從趙國其他地方調來了一些軍隊,由廉頗領軍防守。趙國平民心中有恨,上層貴族也散財招攬兵士,積極準備抵抗,平原君趙勝更是將自己的妻妾編入軍隊,可以說邯鄲城不亂男女老幼,全部都做好了與邯鄲城共存亡的準備,短短的一個月,邯鄲城已經變了,軍心士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長平之戰後白起不答應攻打邯鄲,是因為外交上趙國國際形勢已經變化,軍事上秦國士氣已洩,軍士已疲,趙國反而成為哀兵。白起判斷此時的秦軍已經無法攻破邯鄲城了,所以才會拒絕去打這必敗的一仗。


天天故史匯


一將功成萬骨枯,功高難免自盡死。這句話放在白起身上再合適不過,白起死於自殺,更是被逼自殺。

白起上戰場前,秦趙兩國已經在長平打了三年消耗戰,消耗戰拼的是綜合國力,趙國幾十萬軍隊在前線的消耗巨大,糧食沒了,趙國急於尋求與秦國決戰,臨陣換帥,用趙括代替廉頗為主將,此為趙國第一大錯誤。

趙括擔任主帥後,輕敵冒進,尋求決戰,白起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法,將45萬趙軍重重包圍,趙軍在無法突圍、彈盡糧絕、主帥被殺的情況下,全部向秦軍投降,白起使用欺詐的手段將45萬趙軍全部坑殺。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向秦王上書,準備乘勝進軍趙國都城邯鄲,一舉滅亡趙國。但秦王在丞相范雎的建議下,拒絕了白起進軍邯鄲的計劃。這成為了白起自殺的導火索。

丞相范雎為什麼要建議秦王不要再攻打邯鄲?

范雎是秦國的丞相,為秦王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這為秦國在統一戰爭中減輕不少戰略上的壓力,是非常適合秦國當時的國際情況。范雎阻止白起繼續攻趙,表面上的理由是范雎接受了趙國的說客蘇代的遊說,妒忌白起的戰功過大,阻止了白起的邯鄲之戰。

但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范雎不僅僅是個戰略家,還是位政治家,不僅為秦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范雎還有秦王提出了一個政治舉措:加強秦王權力,奪取太后和前朝丞相魏冉的權力。



當時的秦王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是太后及當進的丞相魏冉扶持才登上王位,秦王的權利大部分掌握在太后和魏冉的手裡,秦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廢除了太后及丞相魏冉,將魏冉和秦國的四大貴族趕出咸陽,從此秦昭襄王獨攬大權。

公元前267年,秦昭襄王廢除宣太后,趕走魏冉等人,公元前260年,發生長平之戰。而白起是是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秦國大將,是宣太后、魏冉在朝中的最後勢力,這是白起最為特殊的一個身份。

長平之戰結束9個月後,秦國再次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卻屢屢戰敗。秦昭襄王要求白起出戰,但白起不去,理由是:當初不聽我的計謀,結果戰敗,現在已經喪失最佳進攻時機,長平殺了趙國45萬士卒,再次攻城,趙國上下必同心,然後其它國家會幫助趙國,秦國無法取勝。從軍事角度上來分析,白起的說法沒有問題。



但白起拒絕接收秦昭襄王的命令,就是天大的問題了,違抗王命是死罪,白起為什麼不去?

其實道理很簡單,去了打不贏,還是死罪。而且還戰敗,還不如不去。白起非常擅長進行戰前預算,在戰爭前對敵我雙方的形勢及可能出現的全部情況做出預算,選擇一個對已方最合理的方案,司馬遷曾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但這次的邯鄲之戰,白起沒有勝算。

白起的這次抗命不去,再加上白起又是魏冉的勢力,導致秦昭襄王對白起產生殺心,而范雎則順水推舟,一起逼死白起,這才是白起真正的死因。當白起察覺到秦昭襄王的用意,願不願意帶兵去打趙國,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白起終究會被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白起的經歷告訴我們,搞軍事的始終無法戰勝搞政治的人。



長平之戰的初期,秦國以王齕為帥,趙國以廉頗為帥。秦國依靠著強大的國力一直壓在著趙國打,但秦國也始終無法戰勝趙國。曠日持久的戰爭讓雙方疲憊不堪,這時秦國的丞相范雎派人攜帶千金去趙國實反間計,最終趙王決定換將堅守不戰的廉頗換成主動出擊的趙括。

范雎的反間計成功之後,秦國將王齕秘密換成了名將白起,從這一刻開始,雙方的勝負已成定局。最終白起在掛帥僅僅兩個多月後便坑殺45萬趙國軍隊。



趙國損失了45萬大軍後,舉國上下一片震驚,所以此時的趙國已經危如累卵。而作為一代殺神的白起也非常清楚趙國現在的處境。所以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也擬乘勝滅趙的作戰計劃,並且付諸了行動。《史記》中記載;

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白起軍事上的節節勝利,讓韓國和趙國感到了巨大的危機,而且也導致了秦國內部的政治家忌憚。這時韓國、趙國和秦國的范雎把白起同時視為了敵人。因此韓國和趙國派蘇代遊說范雎說;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

想到白起地位即將超越自己時,范雎決定將白起拉下馬。最終韓國和趙國同意割地求和,讓范雎遊說秦昭襄王停止白起東進滅趙。昭襄王聽到韓趙同意割地求和,考慮到兵士疲倦,所以便讓白起停止了東進。白起聽聞了此事之後,對范雎也產生了深深的敵意。



趙國看到白起退軍後,覺得如果以地賄賂秦國,秦國將來會更加強大,所以自身的處境會更加危險。所以便將原來準備割讓給秦國的土地轉而割讓給了齊楚等國,並且和山東六國商議合縱抗秦的計劃。

山東六國看到長平之戰後,各自都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所以合縱抗秦成為了六國的主調。這時的趙國也積極的發展生產,整軍備戰,所以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抵抗秦國的入侵。



秦昭襄王聽到趙國反悔割地,感覺到了莫大的恥辱,所以便再次興兵攻打趙國。當時的白起生病,所以無法前去,因此秦軍失利。等到白起病癒之後,昭襄王希望白起可以統帥大軍東征,但此時的白起深深地明白趙國得到了其餘五國的援助,所以根本無法再次取勝,希望秦昭襄王可以停止對趙國的作戰。

秦昭襄王認為即便沒有你白起,我一樣能夠拿下趙國。於是命王齕為將,並且增兵圍困邯鄲,結果因為楚國救援趙國,導致了秦軍的慘敗。



這時秦昭襄王感覺到沒有白起還真不能拿下趙國,於是派遣范雎邀請白起,白起還是稱病不去。並且說;“秦王不聽我的謀略才導致了今天的失敗。”昭襄王聽到白起議論自己的過失,於是貶白起為士卒。

後來秦昭襄王強迫白起上路指揮秦軍對趙國的作戰,白起無奈帶兵出征。這時范雎為了將白起處死,向秦昭襄王進讒言說白起在路上多有怨言,而且還對您非常不滿意。於是昭襄王下令賜死了白起。



實際上,白起已經看透了六國合縱,秦國根本無法再次戰勝趙國,所以他是非常不願意攻打趙國。但並不是寧死也不願意帶兵攻打趙國,最後在秦王的脅迫下也選擇了帶兵出擊,不過卻遭到了范雎的讒言陷害,慘遭賜死。


我是越關


白起沒有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因為秦國並沒有在長平之戰後馬上攻打趙國,後來白起因為不去攻打趙國,嘲笑秦昭王得罪,後被應侯陷害而死。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這是白起給的說辭。但是要對這個說辭下一個判斷必須要了解時間問題。

有兩段引用可跳過直接看結論

首先是《白起列傳》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

其次是《秦本紀》

四十七年,……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齕將伐趙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正月,兵罷,復守上黨。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

從以上兩篇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第一、四十七年長平之戰

第二、四十八年十月秦軍兵分為三,白起還秦,王陵攻邯鄲不行,蘇代說應侯

第三、四十九年正月短暫罷兵議和,武安應侯有矛盾

第四、四十九年正月到八月之間,陵兵亡五校,秦昭王找過白起讓他攻邯鄲被拒

第五、四十九年八九月王齕攻邯鄲,不斷戰敗,白起嘲笑秦昭王,秦昭王再次找白起被拒

第六、五十年十月白起有罪


為了能夠讓事情更加明瞭,我們還要藉助另兩篇文章

有兩段引用可跳過直接看結論

其一《魏公子列傳》

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

其二《趙世家》

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王還,不聽秦,秦圍邯鄲。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燕眾反燕地。趙以靈丘封楚相春申君。八年,平原君如楚請救。還,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秦圍邯鄲乃解。

這裡能得出什麼結論?

第一、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回國,不聽秦國的話,就是打破秦趙議和,秦圍邯鄲。時間在四十九年正月到八月之間。

第二、趙孝成王八年、安釐王二十年,也就是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秦昭王四十九年年有了毛遂自薦和竊符救趙。

根據上面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對整個事情又清晰的瞭解。

秦國並沒有在長平之戰後接著攻打趙國(秦昭王四十七年),而是在秦昭王四十年再次攻打,而在這次攻打趙國的時候沒有白起,因為他病了。蘇代遊說應侯,秦趙韓議和,應侯白起鬧矛盾。然後趙國不按約行事,秦圍邯鄲,王陵戰敗,白起病好,秦昭王找白起代替王陵,白起說“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其中邯鄲不好打是實話,諸侯救日至是判斷,於是裝病不去。秦昭王找了王齕攻邯鄲,這時候楚國和魏國派了援兵,王齕戰敗。白起嘲笑秦昭王、昭王怒強行要求白起出馬,白起繼續裝病,應侯去叫未果,免白起為平民。秦國繼續戰敗,昭王怒,應侯加醋,白起死。

這整個故事在司馬遷哪裡的描述有些問題。比如《秦本紀》說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十二月,白起有罪,死。但在《白起列傳》的描述中卻像是四十九年十月白起得罪,死期卻相近為五十年十一月。司馬遷用戲劇化的手法加強了應侯和白起的矛盾。

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五十年十一二月白起死,四十九年正月之後攻邯鄲白起死之間有一年多時間。這是秦國圍邯鄲打了一年之久,其中兩次請白起,被白起拒絕。

另附一下資治通鑑的說法。

十月(也就是秦昭王四十八年),武安君分軍為三,王齕攻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上黨地。韓、魏恐。九月,五大夫王陵將兵復伐趙,武安君病,不任行。

同樣是說秦國沒有在長平之戰後馬上攻打趙國。不過司馬光提到了武安君分軍為三。同樣的武安君不在前線。

所以我的判斷是,白起不去攻打邯鄲第一次是因為病了,王陵攻打邯鄲不利,應侯藉機提出議和,(可能起到打斷白起打邯鄲的作用,然而實際並沒卵用),趙孝成王違約王陵接著打邯鄲不利,這時候去找白起,白起依實情做了判斷拒絕出馬,然後在應侯的排擠下被弄死。

以上

目西


目西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大家回答了很多原因,我就我個人的觀點來分析一下。

首先是白起自身有傲氣,看問題基本都是在軍事角度考慮,基本沒有考慮政治因素。

白起是一個非常心高氣傲的人,在長平之戰獲勝之後,他認為馬上進攻趙國是滅趙的最佳時機,實際上也是如此(後面會有分析),如果當時秦軍攜長平之戰之勝勢長驅直入直接進攻邯鄲,拿下來應該問題不大。但當時秦王聽信了範睢之言,放棄了馬上進攻趙國的計劃。估計那會白起是氣的癢癢的了,無奈王命下達,也不得不從了。

至於兩年多以後秦軍再次進攻邯鄲,久戰不下,秦王想重新啟用白起,白起稱病不去,站在他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於他自身來說,也不是秦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有自身心傲的成分。二是他認為這個時候進攻趙國,沒有勝算,即便僥倖獲勝,也是一場慘勝,軍隊傷亡會十分巨大,因此從他對軍事角度的考慮來說,他認為不可進攻,實際上也是在勸秦王放棄進攻趙國,撤兵回國。

至於後來秦軍作戰屢攻不下,連連受挫,秦王不得已親登門請他出山,白起實際上意思也是在於,此時最好的策略是撤兵,攻已經攻不下了。實際上也是勸秦王放棄進攻,撤兵回國。

但是不論是秦王還是範睢,都是政治考慮多於軍事角度考慮的。先說秦王,在長平之戰之後,因為長平之戰秦國傷亡十分巨大(按照白起的說法,死傷過半),經過三年的消耗戰爭,國家也付出了巨大的消耗,需要整休。從範睢角度來說,他不希望白起滅了趙國,這樣白起的功勞就太大了,會威脅到他的地位,再加上趙國在外交上的積極遊說,在秦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是說服了範睢勸秦王休兵,為趙國的整休贏得了時間。

其次是趙國在外交上的努力獲得了成效。

實際上當趙國在長平元氣大傷之後,外交就變得尤為重要,即便不能得到強有力的援兵,也至少要將其他國家保持中立,不然秦國來進攻他們,再來一個國家乘火打劫就真的沒得玩了。這方面可以說趙國是成功的,他們首先說服了秦國在長平之後兩年不進攻趙國,其次他們爭取到了魏國和楚國的援軍,而韓、齊、燕三國則基本保持了中立,沒有在秦國進攻的時候乘火打劫,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

再次是士氣。這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長平戰敗的消息傳到趙國,首先趙國人是恐慌,但之後就是仇恨了,尤其是他們的親人在長平被秦國人活埋的消息,更是激起了趙國人的滿腔怒火。實際上在後來的邯鄲保衛戰中,趙國人表現出了寧死不屈的氣概,不但幾乎所有的百姓都參加了守城的戰爭,就連王族、貴族也是全部動員了起來,可以說從上到下眾志成城;在保衛戰中,許多趙國軍士對秦軍發動了夜襲,抱著必死的決心,不斷地對秦軍發動攻擊,很多人都知道基本是有去無回,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殺向了秦軍。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也是緣於此吧。反觀秦軍,久攻不下,又是長途作戰,時間長了必然懈怠,面對趙國人必死的決心,日夜的襲擾,傷亡慘重,連損戰將,士氣也逐漸地低迷了。

最後是雙方的用人,趙國啟用了戰國四將的廉頗,相對於秦軍統帥王陵、王齕,也是技高一籌的。廉頗雖然與秦軍展開野戰沒有多少勝算,但是防守還是綽綽有餘的。邯鄲能夠守住,廉頗的指揮也是功不可沒。同時,秦國在用人上也出了問題,比如範睢推薦的鄭安平,最後帶著兩萬多秦軍投降了趙國,也算是一個敗筆了。

秦軍的崩潰,是在魏國和楚國的援軍趕到的時候,秦軍已經成了強弩之末了。連續兩年的作戰已經身心疲憊,面對突如其來的援軍以及趙國城內殺出的敢死隊,則瞬間崩潰,導致戰敗。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白起之所以後來不願意攻打趙國,主要還是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軍事上的發展與白起的預期是一致的,基本不可能打下來,就算打下來,也必然是慘勝。可以說,即便秦軍僥倖打下了趙國,也是元氣大傷,其他國家只要乘機進攻秦國,那麼秦國所佔領的土地也只能退回,實在得不償失。但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白起是沒有做過多少考慮的。秦王的面子自然是丟大了,損失了大量的兵馬,也使秦軍不可戰勝的深化破滅,長了六國的志氣,是可忍孰不可忍。戰後的秦王認為白起會笑話他,於是賜死了白起。


Avivid248


一、蘇代離間計

秦昭王48年,繼長平之戰一年後,秦國又乘勝復奪上黨郡、拔皮牢、定太原。並派五大夫王陵兵圍邯鄲。韓、趙兩國極度恐慌,派蘇代攜厚禮前往秦相應侯範睢處行離間計:如果兵圍邯鄲,則趙亡。趙亡則白起功大應該成為秦國三公之一,應侯必然屈居其下。不如秦國停止進攻,讓韓、趙兩國割地求和。這樣既阻止了白起立功晉封三公,又讓秦國得到大片土地。避免因亡趙而使應侯屈居白起之下。

秦相應侯範睢入秦,以建議削太后和穰侯之權而受重用為相,非常忌諱穰侯部下白起,妒嫉白起軍功太大。聽了蘇代的說項後,立刻奏請昭王與韓、趙議和,割地6城而返。白起知情後,十分痛恨丞相應侯範睢。文武兩臣矛盾益深。

二、二次伐趙,白起不出

昭王49年,秦國再次出兵攻邯鄲時,白起稱病不出,王陵任帥,多次交戰皆失利。昭王讓白起代替王陵為帥繼續攻邯鄲。白起認為己經丟失去年滅趙機會,趙國休整補充,且復仇心極強。諸侯們怨恨秦國已久,必然趁秦圍邯鄲之機內外呼應,秦軍必敗,不可以再攻打邯鄲。之後,又讓丞相範睢相勸,白起更不應允,稱病不出。

主帥王陵屢戰屢敗於邯鄲城外,而楚國、魏國聯軍IO餘萬人攻秦軍之後,秦軍首尾難兼顧,大敗而退。

三、白起之死

秦軍被諸侯大敗後,白起抱怨昭王不聽自己說,導致諸侯堵門。昭王怒,再令白起帶兵,白起稱疾堅辭不出。其間丞相範睢屢中傷白起,白起先被貶為卒,繼而令離京。當諸侯大軍攻秦激烈時,白起在赴流放地途中受昭王劍自刎。一代戰神就因為範睢的小度量和昭王的猜忌而成為宮鬥和臣斗的祭品。



左說春秋


長平之戰為什麼當時其他的諸侯國家不針對趙國或者是秦國下手呢?要知道這兩個國家,他把所有的部隊全部放在自己前線了,國內空虛,如果這個時候率領一支部隊突襲某個人,豈不是賺一個盆滿缽滿?

原因在於這兩個國家把部隊全部集結在前線,你說的準他是真打還是假打,萬一你惹毛了其中一個人,然後兩個人一起率領著近乎百萬的軍隊,那不是說國家失敗那麼簡單,而是整個國家會被滅到,連種都不會留下!

所以說最好的選擇,你們兩個在前線耗著,我們就給你們加油鼓勁。上buff你們就別猶豫,直接打,等到前線的結果出來以後,我再決定究竟該幫誰。

這一點,秦昭襄王明白,白起也明白其本身就是一個類似於心理學家一樣的人,他打伊闕之戰,就是抓住敵方主帥的心理,最後以少勝多贏下了這一場戰爭。

所以白起去長平前線的時候,讓秦昭襄王對於此事保密,自從白起一把水淹了楚國的首都鄢郢,白起就已經是秦國的秘密武器,白起上場就意味著整個當時秦趙長平之戰結果就快要出來了,所以白起的意思就是讓秦國儘可能地掩埋著一個真實情況,讓諸侯其他國家埋在鼓裡面,等到秦國贏了,長平之戰或者是順勢把趙國給滅了,木已成舟,那麼其他的國家自然就不會說什麼也來不及做出反應。

但是白起萬萬沒有想到的一點就是他已經動了殺心,並且能夠把趙國拿下的情況之下,秦昭襄王把他給拉回自己秦國去了。

要知道,白起是已經做好準備接收照過來他把趙國投降的那20萬趙國士兵全給殺了個乾淨,為的就是能夠一口氣把趙國給拿下來,讓這條死魚再也不能翻騰,結果秦昭襄王硬生生給了照過一點兒喘息的空間。

除了給趙國一點兒喘息的空間以外,還給其他的諸侯一點兒反應的時間,毛遂自薦毛遂跑到楚國去那是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辯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才讓楚國派兵增援趙國的。而至於說魏國那出兵簡直就可以寫一本傳奇小說了。

如果說白起能夠藉助長平之戰勝利的優勢,一鼓作氣拿下趙國,其他的國家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但是秦昭襄王令生生給了這些諸侯聯軍一個反應的時間,讓魏國的10萬大軍楚國的10萬大軍能夠順利的加入戰場。

白起這個人打仗喜歡順勢而為,他覺得能夠打得贏的戰爭,他盡力去打,如果打不贏白起是打死都不會願意上的。

前面我殺了趙國40萬人,趙國的百姓恨我入骨,趙國的百姓恨秦國入骨,這一次打仗,我們面臨的是趙國上百萬的民眾的憤怒,再加上諸侯聯軍幾十萬人的搖旗吶喊,以及略微助陣,你能夠湊出來100萬的秦國軍隊嗎?

這場戰爭確實贏不下來,不該打的戰爭別打,這是身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應該懂得的一個道理!否則本身一個前提的設定就已經失敗了,你還想再打下去,那不就走了。當時趙國國君的一條老路嗎?

有必要說一下長平之戰發生的起因,韓國守不住上擋把上黨讓給照過照國一聽,立刻把上黨給接收了秦國大怒,說老子費了這麼長時間沒拿下來,上檔你不費一兵一卒就拿啦!不僅如此,趙國的國君還讓自己的叔叔平原君趙勝強在所有人的前頭,包括自己軍隊的前頭趕到了上檔,結果上當丟了趙國的軍隊,被動應戰,這才造成的長平之戰只能夠採取防守的態勢。如果說能夠拖個兩天,把趙國的軍隊運到上黨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