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

似水年华76144396


提问的表述不大准确,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乘胜追击灭亡赵国,秦王不听,休整后再次攻赵让白起挂帅,白起认为时机不对不愿意带兵,其时没有意识到会被赐死,不存在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的情况。秦赵因上党的归属发生了长达三年的长平之战,廉颇在前线布下三重防线阻击秦军,秦国用反间计让赵王临阵换将,双方将帅分别是白起赵括,赵括主动进攻失败,归路被断,绝粮四十多天,突围不成功全军覆没,赵军战死和投降被活埋的达四十五万人。


长平战后,白起打算一鼓作气再攻赵国,兵分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自己率主力直扑赵国都邯郸。(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时赵国危在旦夕,便派苏代赴秦割六城求和,并用重金贿赂秦国相应侯范雎,挑唆他与白起文臣武将的关系,范雎便劝说秦昭襄王退兵休整,不战而能得到赵国六座城池也是美事,昭襄王考虑到作战三年,赵国虽已元气大伤,但秦军也死伤近半,急需补充,就召回了白起,两国讲和罢战,白起由此心生怨恨。


赵王准备割让六城时,虞卿认为割地与秦国,则秦势更强,赵国更弱“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灭亡可以预见,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并和魏国结盟,又封赵国灵丘地给楚国相春申君,与韩燕也交好,五国再度联手对秦,赵王听从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秦王见赵国违约,大为光火,在停战几个月后,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伐赵,直扑赵都邯郸。廉颇重被启用,坚壁清野防守,平原君等上位者与士卒同甘共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上下一心一同抗秦,秦军攻打了一年竟然攻不下。白起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话,如今看看怎么样?


秦王求胜心切,继续增兵十万赴赵,又命白起挂帅进攻邯郸,白起回说,邯郸坚城实非易攻,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我们又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坚决以病体未愈为由不愿前往。秦王便让王龁替王陵为大将,三个月后败仗不断。秦王心焦,让应侯范雎前往请求白起挂帅攻赵。白起仍不愿起行,秦王大怒,把白起贬为士兵,迁到阴密,令他即日起行,白起离开咸阳后,秦王与众人商议,以为白起此去,恐为六国所用,连忙派使者追上赐死。

白起不愿带兵攻赵的原因,在于良机稍纵即逝,抓住机会则摧枯拉朽,一延缓,赵国毕竟是强国,缓过口气调兵聚集,秦国远离本部长期作战,后勤等事必然跟不上,加上赵国已与各国再度联手,与长平之战时五国瓦解状态不同,以一强秦敌五或敌多,胜算并不大。倒也不是因为个人私怨而刻意躲避,秦王感于意气,先和后战,正是兵家大忌,后来秦军邯郸大败不是偶然。


南方鹏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前262年,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投入大军上百万人次,最终赵国战败,45万降卒被秦军坑杀。

前260年,秦国撤军,半年后,秦军卷土重来,大军直奔邯郸而来,意图彻底消灭赵国,但是秦军接连攻打三次,都被击退。

此时的秦昭王想到称病在家的白起,下诏白起挂帅出征。然而,这位被历史学家称为“杀神”的将军却选择了抗旨,并且两次拒绝了领导的征召。白起的忤逆和攻赵前线的失败让秦昭王急火攻心,最终下诏白起自杀。

一代杀神就此陨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能取得坑杀赵国降卒45万的巨大胜利的白起,会一反常态打死不去进攻邯郸呢?“静夜史”认为原因如下:

1、赵国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

长平之战后,燕国看到赵国兵败,开始萌生了趁机劫掠赵国一把的猥琐想法。

《资治通鉴卷第六•秦纪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记录:“燕王喜使栗腹约欢于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反而言于燕王曰:“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所以在前251年,在燕赵刚刚缔结了友好盟约,头脑发热的燕国就大举进攻赵国,结果遭到了赵国大将廉颇的迎头痛击,燕国被赵国反杀。

史载:“燕师至宋子,赵廉颇为将,逆击之,败栗腹于鄗,败卿秦、乐乘于代,追北五百馀里,遂围燕。燕人请和,赵人曰:“必令将渠处和。”燕王以将渠为相而处和,赵师乃解去。”

从长平之战到燕赵之战,前后不到10年,赵国就重新成为东方强国。

所以赵国真的收到灭顶之灾了吗?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到底又取得多大的战果呢?45万大军中真正的将士又有多少呢?

答案就是:赵国虽然45万降卒被坑杀,但是真正的将士远没有达到此数,更多的是为赵军提供后勤保障的民夫等人。

不过,即使是民夫,受到赵国胡服骑射全民皆兵风潮的影响,战争时期,这些民夫最起码也是预备役,是潜在的赵国士兵,所以白起才会痛下杀手。

而既然赵国军队损失没有达到45万,那赵国就不是遭到了灭顶之灾,此时的赵国都城邯郸,起码还有10万左右的军队,这是邯郸之战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在《史记》中,白起给出了秦昭王三个不去打邯郸的3个理由,包括邯郸不好打,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伤过半以及秦军容易受到东方诸国的合击。

但是这三个理由都是无法掩盖赵国实力尚存的事实的,而且经历了大败的赵国哀兵,会让白起败得很难看,这才是白起宁死不去的原因。

很多人说白起欺君,他在长平之战中根本就没有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此时的秦国并不具备一口吞掉赵国的实力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要乘胜攻下邯郸,消灭赵国,结果秦昭王被范睢的谗言所耽误,秦军撤军半年,赵国恢复了元气,所以秦军失去了提前30年消灭赵国的绝佳时机。

《史记》记载: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听起来好像白起趁赵国长平之战大败,再被白起来上一下就一定能亡国一样。

事实上,赵国远比白起想得要坚韧很多,因为,赵国的政治中心,不止一个!

准确的说,是三个!

赵国国土南北跨度大,南到河南北部、中间囊括了冀中南、晋大部,直到内蒙古河套地区。这样的国土范围内,有太行山、黄土高原、黄河等地形,所以地形破碎,相互之间难以统一协调,只能分化出三个环境迥异的三个板块,包括以晋阳为中心的西部板块,以邯郸为中心的南部板块和以代郡为中心的云中板块。

长平之战,位于晋阳板块附近,对于邯郸和云中板块而言,影响不是很大。

这样的情况下,秦国可以说在长平之战中摧毁了晋阳板块,但是对于另外两个板块,特别是云中板块,基本没有受到损失,这是同样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大半的秦军难以拿下的。

此时的灭赵之战已经不是拿下赵国都城邯郸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了,没了邯郸,还有晋阳,没有晋阳还有云中,想一口吃掉赵国,白起还没有这副好牙口!

所以,面对膨胀的秦昭王想要彻底吃掉赵国的狂妄计划,白起也只能以死明志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白起是战神,也是死神,在他30多年戎马生涯中,歼灭敌军将近百万。长平之战坑杀40万降卒,更是让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那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不带兵攻打赵国了?


其实长平之战后,白起有想过乘胜灭赵的,只是当时的秦相范雎,得到韩赵两国的重金贿赂,也怕白起如果灭赵成功,将会因功而得到重赏,其位必定在自己之上,于是范雎就跟秦昭襄王说:“秦兵作战这么久,疲惫不堪,急待休养,如今韩、赵愿意割地,此是好事,也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话,让白起休兵,后来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怨!

▲范雎

白起能够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不止是他战功无算,也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只是被范雎在后面捅了一刀,落的自刎而死。

秦昭襄王决定再次攻打赵国邯郸的时候,距长平之战已经快一年了,此时秦昭襄王自以为给够士兵休整时间,一些将领也是摩拳擦掌,主动请缨,在征求大臣们意见时,白起却提出反对意见。秦昭襄王不解道:“去年,我们因连续作战,国库空虚,将士疲惫,你却要求继续攻打赵国,如今我们已经休整了将近一年,国库充实了许多,将士们也得到休息,为何你却反而说不行了?”

白起道:“长平之战时,秦国大胜而赵国大败,秦国士气高涨而赵国士气低落,秦国胜故而士兵能得到很好的抚恤,赵国人却连死者都得不到安葬,全国都陷在悲伤恐惧之中,心理脆弱。如今过了一年,秦国虽得到休整,赵国也一样得到喘息,从恐惧中走出,反而更加团结,赵国还拿出财宝,向四方派出使者,与各国结盟,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想要洗刷耻辱,一旦秦国攻打赵国,短时间没攻打下来,赵国的盟友前去支援,秦国的局面将会很不利!”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听了很生气,认为白起故意抬高赵国贬低秦国,便派五大夫王陵率军攻打邯郸,结果王陵受到重挫,损失近4万秦军。秦昭襄王欲以白起为将,还派范雎去请,白起称病不起,拒绝带兵。秦昭襄王改派王龁代替王陵,还是久攻不下,楚国又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支援赵国,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还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幸灾乐祸的感觉很强烈啊!本来秦军失利,秦昭襄王就憋着火,这下不管你白起真病假病,都要给我带兵去,即刻动身!白起没办法,只得上路,走到杜邮时(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和范雎嘀咕,认为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遂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眉县白起故里碑

秦人觉得白起死非其罪,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他!唐宋时为武功卓著的名将设庙,白起都位列其中!


草堂有春色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曾经命令白起带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城,但白起多次置秦昭襄王的命令于不顾,始终没有遵从命令,最终被秦王赐死。那么堂堂一代“杀神”为什么没有答应秦王的命令上战场呢?

战争背景

这场令白起抗命并最终身亡的战争是邯郸之战,是由之前的长平之战引起,两者之间仅仅相隔一个月,但白起在这两次战争中对于攻打邯郸城的意见却天差地别,长平之战后白起一心想要攻打邯郸,但在邯郸之战爆发后白起却又拒绝出任主帅的命令。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下令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并紧跟着兵分三路,自己主攻邯郸城,此时赵国韩国紧急找来职业间谍苏代,让苏代通过做秦国丞相范雎的工作使得秦王下令停止战争,以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结束。白起知道后虽然心中有怨,但还是遵从君命带兵返回了秦国,哪知道已经答应割地的赵国变了主意,秦王感觉被耍了,再度发兵攻打邯郸,爆发了邯郸之战,这之间相差一个月,那为什么后来秦王让他攻打邯郸白起却不干了呢?

国际形势的变化

当时长平之战中,赵王曾经想要和秦国谈和,秦国假意同意并大肆宣扬,使得其他诸侯以为秦赵两国的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并没有准备救援赵国,而赵国也并没有去寻找外援。最终赵国因为在国际上没有帮手变得孤立,而秦国又只是欺骗赵国,赵国被白起坑杀了四十万兵卒。

邯郸之战爆发前,赵国为了抵抗秦国可能的进攻,已经结交其他诸侯国。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齐国,赐给楚国春申君一座封地,和魏国建立盟约,并且交好韩、燕两国,此时的赵国在国际上帮手众多,后来邯郸城被围,楚国、魏国大军来援就是其赵国积极改善外交的结果。

秦军状态不同

长平之战历经近三年,秦军虽然最终打败了赵军,但自身也有损失,此时的秦军有两种思想,一种就是秦国丞相的需要休整,另一种就是白起的一鼓作气,趁着兵威正盛的时候再下赵国一城,甚至于像之前把楚国国都打下来那样最好,这样赵国以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秦军造成阻碍了,但此时秦王选择了停战休整,见好就收。按说这种做法也没错,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秦国也不会损失什么。哪曾想原来答应割让城池给秦国的赵国变卦了,秦王一生气,又发兵攻打邯郸城,此时已经是长平之战后一个月了,秦军的士气在这一个月空档里已经缓下来了,休整也没有修整好,拖着疲惫之师去攻打敌国的首都,攻击力自然要下好几个档,毕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

赵国心态的改变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一战损失四十万,这在当时是最大的歼灭战了,不只是赵国,恐怕六国都被白起的疯狂做法吓住了,此时的赵国沉浸在恐惧中,面对紧接着就要来攻打邯郸城的白起,完全没有准备的赵国恐怕无力抵挡,这时候赵国人心中普遍有恐惧,有毫无准备的慌乱,正是邯郸城最虚弱的时候。

然而过了一个月就全变了,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不是说说而已。在这一个月里,赵国人已经从原来的恐惧转变为一种仇恨,邯郸也已经从赵国其他地方调来了一些军队,由廉颇领军防守。赵国平民心中有恨,上层贵族也散财招揽兵士,积极准备抵抗,平原君赵胜更是将自己的妻妾编入军队,可以说邯郸城不乱男女老幼,全部都做好了与邯郸城共存亡的准备,短短的一个月,邯郸城已经变了,军心士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长平之战后白起不答应攻打邯郸,是因为外交上赵国国际形势已经变化,军事上秦国士气已泄,军士已疲,赵国反而成为哀兵。白起判断此时的秦军已经无法攻破邯郸城了,所以才会拒绝去打这必败的一仗。


天天故史汇


一将功成万骨枯,功高难免自尽死。这句话放在白起身上再合适不过,白起死于自杀,更是被逼自杀。

白起上战场前,秦赵两国已经在长平打了三年消耗战,消耗战拼的是综合国力,赵国几十万军队在前线的消耗巨大,粮食没了,赵国急于寻求与秦国决战,临阵换帅,用赵括代替廉颇为主将,此为赵国第一大错误。

赵括担任主帅后,轻敌冒进,寻求决战,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法,将45万赵军重重包围,赵军在无法突围、弹尽粮绝、主帅被杀的情况下,全部向秦军投降,白起使用欺诈的手段将45万赵军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向秦王上书,准备乘胜进军赵国都城邯郸,一举灭亡赵国。但秦王在丞相范雎的建议下,拒绝了白起进军邯郸的计划。这成为了白起自杀的导火索。

丞相范雎为什么要建议秦王不要再攻打邯郸?

范雎是秦国的丞相,为秦王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这为秦国在统一战争中减轻不少战略上的压力,是非常适合秦国当时的国际情况。范雎阻止白起继续攻赵,表面上的理由是范雎接受了赵国的说客苏代的游说,妒忌白起的战功过大,阻止了白起的邯郸之战。

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范雎不仅仅是个战略家,还是位政治家,不仅为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范雎还有秦王提出了一个政治举措:加强秦王权力,夺取太后和前朝丞相魏冉的权力。



当时的秦王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是太后及当进的丞相魏冉扶持才登上王位,秦王的权利大部分掌握在太后和魏冉的手里,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废除了太后及丞相魏冉,将魏冉和秦国的四大贵族赶出咸阳,从此秦昭襄王独揽大权。

公元前267年,秦昭襄王废除宣太后,赶走魏冉等人,公元前260年,发生长平之战。而白起是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秦国大将,是宣太后、魏冉在朝中的最后势力,这是白起最为特殊的一个身份。

长平之战结束9个月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却屡屡战败。秦昭襄王要求白起出战,但白起不去,理由是:当初不听我的计谋,结果战败,现在已经丧失最佳进攻时机,长平杀了赵国45万士卒,再次攻城,赵国上下必同心,然后其它国家会帮助赵国,秦国无法取胜。从军事角度上来分析,白起的说法没有问题。



但白起拒绝接收秦昭襄王的命令,就是天大的问题了,违抗王命是死罪,白起为什么不去?

其实道理很简单,去了打不赢,还是死罪。而且还战败,还不如不去。白起非常擅长进行战前预算,在战争前对敌我双方的形势及可能出现的全部情况做出预算,选择一个对已方最合理的方案,司马迁曾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但这次的邯郸之战,白起没有胜算。

白起的这次抗命不去,再加上白起又是魏冉的势力,导致秦昭襄王对白起产生杀心,而范雎则顺水推舟,一起逼死白起,这才是白起真正的死因。当白起察觉到秦昭襄王的用意,愿不愿意带兵去打赵国,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白起终究会被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白起的经历告诉我们,搞军事的始终无法战胜搞政治的人。



长平之战的初期,秦国以王龁为帅,赵国以廉颇为帅。秦国依靠着强大的国力一直压在着赵国打,但秦国也始终无法战胜赵国。旷日持久的战争让双方疲惫不堪,这时秦国的丞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去赵国实反间计,最终赵王决定换将坚守不战的廉颇换成主动出击的赵括。

范雎的反间计成功之后,秦国将王龁秘密换成了名将白起,从这一刻开始,双方的胜负已成定局。最终白起在挂帅仅仅两个多月后便坑杀45万赵国军队。



赵国损失了45万大军后,举国上下一片震惊,所以此时的赵国已经危如累卵。而作为一代杀神的白起也非常清楚赵国现在的处境。所以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也拟乘胜灭赵的作战计划,并且付诸了行动。《史记》中记载;

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




白起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让韩国和赵国感到了巨大的危机,而且也导致了秦国内部的政治家忌惮。这时韩国、赵国和秦国的范雎把白起同时视为了敌人。因此韩国和赵国派苏代游说范雎说;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想到白起地位即将超越自己时,范雎决定将白起拉下马。最终韩国和赵国同意割地求和,让范雎游说秦昭襄王停止白起东进灭赵。昭襄王听到韩赵同意割地求和,考虑到兵士疲倦,所以便让白起停止了东进。白起听闻了此事之后,对范雎也产生了深深的敌意。



赵国看到白起退军后,觉得如果以地贿赂秦国,秦国将来会更加强大,所以自身的处境会更加危险。所以便将原来准备割让给秦国的土地转而割让给了齐楚等国,并且和山东六国商议合纵抗秦的计划。

山东六国看到长平之战后,各自都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所以合纵抗秦成为了六国的主调。这时的赵国也积极的发展生产,整军备战,所以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抵抗秦国的入侵。



秦昭襄王听到赵国反悔割地,感觉到了莫大的耻辱,所以便再次兴兵攻打赵国。当时的白起生病,所以无法前去,因此秦军失利。等到白起病愈之后,昭襄王希望白起可以统帅大军东征,但此时的白起深深地明白赵国得到了其余五国的援助,所以根本无法再次取胜,希望秦昭襄王可以停止对赵国的作战。

秦昭襄王认为即便没有你白起,我一样能够拿下赵国。于是命王龁为将,并且增兵围困邯郸,结果因为楚国救援赵国,导致了秦军的惨败。



这时秦昭襄王感觉到没有白起还真不能拿下赵国,于是派遣范雎邀请白起,白起还是称病不去。并且说;“秦王不听我的谋略才导致了今天的失败。”昭襄王听到白起议论自己的过失,于是贬白起为士卒。

后来秦昭襄王强迫白起上路指挥秦军对赵国的作战,白起无奈带兵出征。这时范雎为了将白起处死,向秦昭襄王进谗言说白起在路上多有怨言,而且还对您非常不满意。于是昭襄王下令赐死了白起。



实际上,白起已经看透了六国合纵,秦国根本无法再次战胜赵国,所以他是非常不愿意攻打赵国。但并不是宁死也不愿意带兵攻打赵国,最后在秦王的胁迫下也选择了带兵出击,不过却遭到了范雎的谗言陷害,惨遭赐死。


我是越关


白起没有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因为秦国并没有在长平之战后马上攻打赵国,后来白起因为不去攻打赵国,嘲笑秦昭王得罪,后被应侯陷害而死。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这是白起给的说辞。但是要对这个说辞下一个判断必须要了解时间问题。

有两段引用可跳过直接看结论

首先是《白起列传》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

其次是《秦本纪》

四十七年,……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正月,兵罢,复守上党。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

从以上两篇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四十七年长平之战

第二、四十八年十月秦军兵分为三,白起还秦,王陵攻邯郸不行,苏代说应侯

第三、四十九年正月短暂罢兵议和,武安应侯有矛盾

第四、四十九年正月到八月之间,陵兵亡五校,秦昭王找过白起让他攻邯郸被拒

第五、四十九年八九月王龁攻邯郸,不断战败,白起嘲笑秦昭王,秦昭王再次找白起被拒

第六、五十年十月白起有罪


为了能够让事情更加明了,我们还要借助另两篇文章

有两段引用可跳过直接看结论

其一《魏公子列传》

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於魏。

其二《赵世家》

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王还,不听秦,秦围邯郸。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

这里能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回国,不听秦国的话,就是打破秦赵议和,秦围邯郸。时间在四十九年正月到八月之间。

第二、赵孝成王八年、安釐王二十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秦昭王四十九年年有了毛遂自荐和窃符救赵。

根据上面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对整个事情又清晰的了解。

秦国并没有在长平之战后接着攻打赵国(秦昭王四十七年),而是在秦昭王四十年再次攻打,而在这次攻打赵国的时候没有白起,因为他病了。苏代游说应侯,秦赵韩议和,应侯白起闹矛盾。然后赵国不按约行事,秦围邯郸,王陵战败,白起病好,秦昭王找白起代替王陵,白起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其中邯郸不好打是实话,诸侯救日至是判断,于是装病不去。秦昭王找了王龁攻邯郸,这时候楚国和魏国派了援兵,王龁战败。白起嘲笑秦昭王、昭王怒强行要求白起出马,白起继续装病,应侯去叫未果,免白起为平民。秦国继续战败,昭王怒,应侯加醋,白起死。

这整个故事在司马迁哪里的描述有些问题。比如《秦本纪》说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十二月,白起有罪,死。但在《白起列传》的描述中却像是四十九年十月白起得罪,死期却相近为五十年十一月。司马迁用戏剧化的手法加强了应侯和白起的矛盾。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五十年十一二月白起死,四十九年正月之后攻邯郸白起死之间有一年多时间。这是秦国围邯郸打了一年之久,其中两次请白起,被白起拒绝。

另附一下资治通鉴的说法。

十月(也就是秦昭王四十八年),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地。韩、魏恐。九月,五大夫王陵将兵复伐赵,武安君病,不任行。

同样是说秦国没有在长平之战后马上攻打赵国。不过司马光提到了武安君分军为三。同样的武安君不在前线。

所以我的判断是,白起不去攻打邯郸第一次是因为病了,王陵攻打邯郸不利,应侯借机提出议和,(可能起到打断白起打邯郸的作用,然而实际并没卵用),赵孝成王违约王陵接着打邯郸不利,这时候去找白起,白起依实情做了判断拒绝出马,然后在应侯的排挤下被弄死。

以上

目西


目西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大家回答了很多原因,我就我个人的观点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白起自身有傲气,看问题基本都是在军事角度考虑,基本没有考虑政治因素。

白起是一个非常心高气傲的人,在长平之战获胜之后,他认为马上进攻赵国是灭赵的最佳时机,实际上也是如此(后面会有分析),如果当时秦军携长平之战之胜势长驱直入直接进攻邯郸,拿下来应该问题不大。但当时秦王听信了范睢之言,放弃了马上进攻赵国的计划。估计那会白起是气的痒痒的了,无奈王命下达,也不得不从了。

至于两年多以后秦军再次进攻邯郸,久战不下,秦王想重新启用白起,白起称病不去,站在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于他自身来说,也不是秦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有自身心傲的成分。二是他认为这个时候进攻赵国,没有胜算,即便侥幸获胜,也是一场惨胜,军队伤亡会十分巨大,因此从他对军事角度的考虑来说,他认为不可进攻,实际上也是在劝秦王放弃进攻赵国,撤兵回国。

至于后来秦军作战屡攻不下,连连受挫,秦王不得已亲登门请他出山,白起实际上意思也是在于,此时最好的策略是撤兵,攻已经攻不下了。实际上也是劝秦王放弃进攻,撤兵回国。

但是不论是秦王还是范睢,都是政治考虑多于军事角度考虑的。先说秦王,在长平之战之后,因为长平之战秦国伤亡十分巨大(按照白起的说法,死伤过半),经过三年的消耗战争,国家也付出了巨大的消耗,需要整休。从范睢角度来说,他不希望白起灭了赵国,这样白起的功劳就太大了,会威胁到他的地位,再加上赵国在外交上的积极游说,在秦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是说服了范睢劝秦王休兵,为赵国的整休赢得了时间。

其次是赵国在外交上的努力获得了成效。

实际上当赵国在长平元气大伤之后,外交就变得尤为重要,即便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援兵,也至少要将其他国家保持中立,不然秦国来进攻他们,再来一个国家乘火打劫就真的没得玩了。这方面可以说赵国是成功的,他们首先说服了秦国在长平之后两年不进攻赵国,其次他们争取到了魏国和楚国的援军,而韩、齐、燕三国则基本保持了中立,没有在秦国进攻的时候乘火打劫,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再次是士气。这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长平战败的消息传到赵国,首先赵国人是恐慌,但之后就是仇恨了,尤其是他们的亲人在长平被秦国人活埋的消息,更是激起了赵国人的满腔怒火。实际上在后来的邯郸保卫战中,赵国人表现出了宁死不屈的气概,不但几乎所有的百姓都参加了守城的战争,就连王族、贵族也是全部动员了起来,可以说从上到下众志成城;在保卫战中,许多赵国军士对秦军发动了夜袭,抱着必死的决心,不断地对秦军发动攻击,很多人都知道基本是有去无回,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杀向了秦军。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也是缘于此吧。反观秦军,久攻不下,又是长途作战,时间长了必然懈怠,面对赵国人必死的决心,日夜的袭扰,伤亡惨重,连损战将,士气也逐渐地低迷了。

最后是双方的用人,赵国启用了战国四将的廉颇,相对于秦军统帅王陵、王龁,也是技高一筹的。廉颇虽然与秦军展开野战没有多少胜算,但是防守还是绰绰有余的。邯郸能够守住,廉颇的指挥也是功不可没。同时,秦国在用人上也出了问题,比如范睢推荐的郑安平,最后带着两万多秦军投降了赵国,也算是一个败笔了。

秦军的崩溃,是在魏国和楚国的援军赶到的时候,秦军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了。连续两年的作战已经身心疲惫,面对突如其来的援军以及赵国城内杀出的敢死队,则瞬间崩溃,导致战败。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白起之所以后来不愿意攻打赵国,主要还是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军事上的发展与白起的预期是一致的,基本不可能打下来,就算打下来,也必然是惨胜。可以说,即便秦军侥幸打下了赵国,也是元气大伤,其他国家只要乘机进攻秦国,那么秦国所占领的土地也只能退回,实在得不偿失。但是从政治角度出发,白起是没有做过多少考虑的。秦王的面子自然是丢大了,损失了大量的兵马,也使秦军不可战胜的深化破灭,长了六国的志气,是可忍孰不可忍。战后的秦王认为白起会笑话他,于是赐死了白起。


Avivid248


一、苏代离间计

秦昭王48年,继长平之战一年后,秦国又乘胜复夺上党郡、拔皮牢、定太原。並派五大夫王陵兵围邯郸。韩、赵两国极度恐慌,派苏代携厚礼前往秦相应侯范睢处行离间计:如果兵围邯郸,则赵亡。赵亡则白起功大应该成为秦国三公之一,应侯必然屈居其下。不如秦国停止进攻,让韩、赵两国割地求和。这样既阻止了白起立功晋封三公,又让秦国得到大片土地。避免因亡赵而使应侯屈居白起之下。

秦相应侯范睢入秦,以建议削太后和穰侯之权而受重用为相,非常忌讳穰侯部下白起,妒嫉白起军功太大。听了苏代的说项后,立刻奏请昭王与韩、赵议和,割地6城而返。白起知情后,十分痛恨丞相应侯范睢。文武两臣矛盾益深。

二、二次伐赵,白起不出

昭王49年,秦国再次出兵攻邯郸时,白起称病不出,王陵任帅,多次交战皆失利。昭王让白起代替王陵为帅继续攻邯郸。白起认为己经丢失去年灭赵机会,赵国休整补充,且复仇心极强。诸侯们怨恨秦国已久,必然趁秦围邯郸之机内外呼应,秦军必败,不可以再攻打邯郸。之后,又让丞相范睢相劝,白起更不应允,称病不出。

主帅王陵屡战屡败于邯郸城外,而楚国、魏国联军IO余万人攻秦军之后,秦军首尾难兼顾,大败而退。

三、白起之死

秦军被诸侯大败后,白起抱怨昭王不听自己说,导致诸侯堵门。昭王怒,再令白起带兵,白起称疾坚辞不出。其间丞相范睢屡中伤白起,白起先被贬为卒,继而令离京。当诸侯大军攻秦激烈时,白起在赴流放地途中受昭王剑自刎。一代战神就因为范睢的小度量和昭王的猜忌而成为宫斗和臣斗的祭品。



左说春秋


长平之战为什么当时其他的诸侯国家不针对赵国或者是秦国下手呢?要知道这两个国家,他把所有的部队全部放在自己前线了,国内空虚,如果这个时候率领一支部队突袭某个人,岂不是赚一个盆满钵满?

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把部队全部集结在前线,你说的准他是真打还是假打,万一你惹毛了其中一个人,然后两个人一起率领着近乎百万的军队,那不是说国家失败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国家会被灭到,连种都不会留下!

所以说最好的选择,你们两个在前线耗着,我们就给你们加油鼓劲。上buff你们就别犹豫,直接打,等到前线的结果出来以后,我再决定究竟该帮谁。

这一点,秦昭襄王明白,白起也明白其本身就是一个类似于心理学家一样的人,他打伊阙之战,就是抓住敌方主帅的心理,最后以少胜多赢下了这一场战争。

所以白起去长平前线的时候,让秦昭襄王对于此事保密,自从白起一把水淹了楚国的首都鄢郢,白起就已经是秦国的秘密武器,白起上场就意味着整个当时秦赵长平之战结果就快要出来了,所以白起的意思就是让秦国尽可能地掩埋着一个真实情况,让诸侯其他国家埋在鼓里面,等到秦国赢了,长平之战或者是顺势把赵国给灭了,木已成舟,那么其他的国家自然就不会说什么也来不及做出反应。

但是白起万万没有想到的一点就是他已经动了杀心,并且能够把赵国拿下的情况之下,秦昭襄王把他给拉回自己秦国去了。

要知道,白起是已经做好准备接收照过来他把赵国投降的那20万赵国士兵全给杀了个干净,为的就是能够一口气把赵国给拿下来,让这条死鱼再也不能翻腾,结果秦昭襄王硬生生给了照过一点儿喘息的空间。

除了给赵国一点儿喘息的空间以外,还给其他的诸侯一点儿反应的时间,毛遂自荐毛遂跑到楚国去那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辩论,(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才让楚国派兵增援赵国的。而至于说魏国那出兵简直就可以写一本传奇小说了。

如果说白起能够借助长平之战胜利的优势,一鼓作气拿下赵国,其他的国家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但是秦昭襄王令生生给了这些诸侯联军一个反应的时间,让魏国的10万大军楚国的10万大军能够顺利的加入战场。

白起这个人打仗喜欢顺势而为,他觉得能够打得赢的战争,他尽力去打,如果打不赢白起是打死都不会愿意上的。

前面我杀了赵国40万人,赵国的百姓恨我入骨,赵国的百姓恨秦国入骨,这一次打仗,我们面临的是赵国上百万的民众的愤怒,再加上诸侯联军几十万人的摇旗呐喊,以及略微助阵,你能够凑出来100万的秦国军队吗?

这场战争确实赢不下来,不该打的战争别打,这是身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应该懂得的一个道理!否则本身一个前提的设定就已经失败了,你还想再打下去,那不就走了。当时赵国国君的一条老路吗?

有必要说一下长平之战发生的起因,韩国守不住上挡把上党让给照过照国一听,立刻把上党给接收了秦国大怒,说老子费了这么长时间没拿下来,上档你不费一兵一卒就拿啦!不仅如此,赵国的国君还让自己的叔叔平原君赵胜强在所有人的前头,包括自己军队的前头赶到了上档,结果上当丢了赵国的军队,被动应战,这才造成的长平之战只能够采取防守的态势。如果说能够拖个两天,把赵国的军队运到上党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