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你在朋友圈看到过校园暴力的视频吗?李爸爸曾在朋友圈偶然刷到过一个女孩挨打的视频。3分钟,10人围观,25个耳光。女孩的脸被扇得淤青,毫无还手之力。不幸的是,李爸爸发现,这个挨打的女孩,正是自己的女儿。李爸爸虽然怒不可遏,最终还是理性地选择了报警。他说:“要不是在朋友圈看到,我还不知道有这事。报警不单是为了自己孩子,更是希望类似的事情,不要再发生在别人孩子身上。”施暴者的丑恶嘴脸已经足够可怕,但更加可怕的是:据调查显示,只有不到40%的孩子受欺凌后会告诉成年人。(内容来自《北辰教育》)

21岁女孩跳楼自杀前连续还了三年网贷,去世后她父亲翻看手机发现了网贷事实。10来万就让孩子辛苦还了3年还没有还完,最终孩子崩溃跳楼,这也太让家长心痛了,相信假如父母亲知道真相,一定会帮助孩子用恰当的方法处理问题,不会看着孩子被逼到绝路上去的。是什么让女孩没有对父母坦白困难?

校园欺凌,这个让家长心痛的现实问题出现后,被欺凌者居然不想要告诉家人,不想要寻求家长的帮助来解决问题。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隐瞒被欺凌的现实呢?家长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寻求帮助,并且面对孩子的被欺凌问题呢?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01 情感联结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给予孩子最早的支持,也是持续终生的、最有力量的支持,就是情感性的发展。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提出,鲍尔比认为:当孩子和父母亲之间建立起了安全依恋关系,孩子就拥有更多的情感支持,上学以后和同伴的关系会比较好。反之,若孩子在幼年没有和父母亲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依恋关系,形成了回避型依恋或者反抗型依恋,孩子的情感性就会受到影响。他们对父母的不满越多,上学以后对同伴的不满和疏离感就越多,他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出现更多纠结与冲突。

家庭对于孩子幼年时的照顾不足与关注过多,都会影响孩子形成恰当的依恋,影响到孩子的情感性发展。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2 规则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接触社会,需要接触一些规则,在不同场所,遵守不同的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好孩子”。

此时期,家长过严的要求与过分的溺爱都会使孩子的规则感混乱,带来规则意识差的结果。

规则教育,是家长们耐心引导孩子适应社会的言行方式,关乎孩子的三观形成,影响他们的认知、言行、情绪、思维等模式的成长。

规则感恰当的孩子,既懂得遵守不同场所的规定,又可以开心地寻找自己更大的自由,他们是听话又自信的孩子。反之,或孩子的规则感不足,一方面可能强势地打破规则,另一方面可能退缩地被别人欺凌。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3 家长负面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温尼科特说:没有婴儿,就没有母亲。通俗地讲:看到孩子的言行表现,就能看到家长的生活态度。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在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耳濡目染了家长的言行态度,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家长行为的复制者。

假如家长遇到问题不急不躁、有力量面对问题,也有韧性解决问题,有温和的包容气息,允许问题的出现。那么孩子一定是有办法的,是能够抗击挫折的,是有心胸涵养的。

反之,假如家长自身就办法少,动辄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学到的也就是直接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

04 家庭关系问题对孩子的影响

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成长,夫妻关系也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人格形成、安全感、规则意识、情感性的成长都有影响。

在夫妻关系不良的家庭中,孩子们总是会认为因为自己爸爸妈妈才会吵架的。如果父母亲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更多负面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父母亲的婚姻不和谐,关系不稳定,经常争执吵架的环境里,带养出的孩子容易心理不成熟、自尊水平低、倾向于用冲突和敌对的态度面对问题,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攻击或退缩行为。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针对校园欺凌行为,家庭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预防措施?

01 关注孩子的表现

孩子的言行表现往往大有深意,很多孩子不敢正面向家长倾诉的时候,一般会试探家长,家长要有足够的敏感,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从家长的角度去回答,要思考孩子提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思考问题的应对。

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变化,也提示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为提供家长使用:

a 孩子看上去疲累沮丧,或焦虑低落,但在家长提问时却显得紧张、不愿意回答。

b 孩子身上有不明的伤口和淤青。

c 孩子的衣服、书本和学校用具莫名地损坏。

d 学习成绩退步明显。

e 孩子向家长要求额外的金钱。

f 孩子不愿意去上学。

g 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有明显改变。

h 孩子的头痛或胃痛频发,这些身体症状是常见的压力和情绪引起的身心症状。

i 睡眠问题,晚上不愿意睡早上不愿意起,或失眠,或频发噩梦、尿床。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2 提供情感支持性比较高的家庭环境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共情他们的情绪感受。孩子们的安全感更充足,面对问题的解决方式更多样,他们被欺凌和欺凌别人的风险会降低。

家长的包容和安全支持,允许孩子“报忧”,给到孩子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问题,当他们遇到困难,能够主动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前提是家长给到孩子足够的情感包容和理解支持。

03 生活中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于家长来说,就是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具备合群、尊重他人的态度,将这些行为内化为行为准则,给到孩子文明、活泼、有边界的人际关系榜样。孩子们的成长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一共就那么几年在家里的时间。家长们要抓住时机用心带养孩子,养育出情商水平高的孩子,他们能够对于冲突采取有效的方法。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4 采取恰当行为应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问题

学校里经常有行为失当的孩子干扰或伤害同学,孩子们的欺凌行为不敢昭之于众,可能因为怕老师和家长知道以后,会受到父母的责罚,于是他们避重就轻或者把责任推给其他同学。

对于孩子们之间的冲突事件,孩子们因为惧怕家长的压制否定,叙述中会不自觉地省略很多细节。家长朋友不要急于使用情绪化的言语或冲动的行为来应对问题,无论孩子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请家长全面了解情况之后,与校方共同介入处理。

a 先要照顾好孩子的情绪

b 理性地询问事情始末,并做好自身情绪管理

c 主动和老师联系,面对面沟通问题

d 用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安全感足够好的孩子,被允许、被包容的孩子,他们自身去欺凌别人的可能性很低,而在遭遇欺凌时,他们也有更多方法去面对,不至于被殴打还不敢和家人讲。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共情孩子的情绪感受,把亲子关系做好,对孩子成长的支持更大。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当自己的孩子被欺凌,家长该怎么办?

发现孩子遭受欺凌,并不是容易的事,身为父母,听到孩子被欺凌的消息,很容易陷入混乱的情绪:烦躁、悲伤、愤怒、愧疚、无力等负面情绪中。可是我们一定要支持孩子,联系学校,共同面对问题。

01 我的孩子怎么了?

a 陪伴孩子,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困扰他,让孩子知道你就在他身边,让他知道他可以向你求助,他可以把自己的感觉向你倾诉。

b 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关注他们的情绪感受,而不是事实表现,帮助他树立自尊。

02 告诉你的孩子——有问题的人是欺凌者,不是你

家长要清楚的了解:欺凌者可能非常会操控他人,其次欺凌现象出现后被欺凌者会感觉自己活该遭受欺凌。

所以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向孩子保证:有问题的人不是他,而是那个欺凌他的人。

不管孩子因为学习成绩还是外貌特征被同学欺凌,真正的问题在于欺凌他的那个人,而他们自己的学习成绩、外貌特征等并不是被欺凌的原因。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3 以暴制暴并非最佳处理方式

思考家庭中可以给到孩子什么样的帮助,来改变这个被欺凌的局面。被打以后是不是打回去才能解决问题,这并非一个AB选择题。因为首先孩子们的行为都是有其形成原因的,无论选打还是选不打,都不一定能够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其次学校有纪律要求,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学校规定;最后,假如双方力量悬殊,打回去的结果是被打的更惨,其效果可想而已。

所以,鼓励孩子思考多样化的解决方法,不要以暴制暴,而要情商指数高的方式,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

04 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

孩子们是否成为欺凌者或者被欺凌,与其自身的自尊程度有相当紧密的关系,涉及欺凌事件的学生,其自尊程度会低于未涉及欺凌事件的学生。

经常遭受欺凌的学生,就会更易被欺凌,他们的自尊水平就越低。

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支持孩子的成长需求,包容孩子的情绪感受,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是面对社会中欺凌和被欺凌的根本做法。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5 与学校联系介入处理问题

父母亲的支持对一个遭遇欺凌的孩子来说,其帮助力量非常大,父母亲要与学校联系好,共同解决校内出现的欺凌问题。

很多时候,对于校内发生的事件,家长是很无力的,但这种感觉如果转化成为负面情绪,就不利于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支持家长平和心态,寻求学校的帮助。

当自己的孩子欺凌别人,家长该怎么办?

得知孩子有欺凌行为,要陪伴在孩子身边,准备好倾听孩子的情绪感受,全面思考问题。

01 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欺凌?

通常在欺凌事件中,被欺凌的孩子很清楚自己被欺凌,因为他有不良感受。而欺凌者却可能无所察觉,他们甚至没发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不舒服的感受。所以当事情发生之后,家长首先要做的是get欺凌这个概念给孩子了解,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会给别人带来困扰的。而不是直接把欺凌这个标签贴给孩子。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2 家长以身作则

孩子在幼年时,会在家庭中模仿别人的行为,以致于把家长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学习过来。

所以家长这个原件,在面对孩子的冲突问题时,要觉察自身处理愤怒和冲突的方式,思考孩子会从自己身上学到什么?从而做出积极的改变。

03 我的孩子怎么了?

a 无欺凌型。事实上,可能孩子根本没有涉入欺凌事件。

b 不懂欺凌型。也有可能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于被欺凌者来说是欺凌、攻击、骚扰等负面行为,这就需要先给孩子讲解和同学相处的方式。

c 不后悔欺凌型。还有一种可能,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但他不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给孩子安排心理疏导,引导孩子关注生命中正向的事物和感受,把他的生命能量发挥到正向的途径上去。

欺凌者,从不会在脑门上刻上“欺凌者”的名章,生活中区别欺凌行为,辨认欺凌者,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用心思的事情。而区别欺凌者的类型,也是家长和老师需要花心思的事情。因为这个辨别对于如何矫正孩子的行为非常重要。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4 欺凌别人的孩子,自尊同样重要

欺凌别人的孩子,其本身的自尊水平较低。

还有一种孩子,是在被别人欺凌之后才去欺凌别人的,低自尊带来了负面的行为。

对于欺凌者来说,通常他们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心灵的满足,才会做搞怪、破坏的事情、以及侵犯别人。假如他们被包容、允许、爱护包围着,又有足够的规则意识,他们会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孩子们需要自尊,需要自信,来适应这个社会发展。度过青春期,整合出适应性强的完整人格。关注孩子的自尊,是引导他们的行为走向恰当方式的正确矫正之路。

05 教孩子同理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同理心,是正确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同理心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当我们试图用同理心来共情一个欺凌者的时候,他们会学会这种方式,试着引导他们去共情被欺凌者,孩子们的情商水平会得到提升。

在孩子们之间,欺凌有可能发生在对别人的满,这个不满可能来自于对方自身成长不足的原因。

我们要引导孩子看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理解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是合理存在的,减少孩子对别人的言行看不惯而做出的欺凌行为。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6 帮助孩子提升心智水平

提升心智水平,包括语言模式、行为模式、情绪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改变。孩子们的心智成长,要从这几个方面逐个突破。尤其是情绪管理,觉察、认知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觉察、认知别人的情绪感受,同时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利用情绪管理搞好人际关系。这就是情商提高的过程。

情绪模式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其他几个模式的改变,孩子的心智水平会提升一大块。有效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概率。

心理专家:家长在校园欺凌的问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家长面对孩子涉及欺凌事件时,一定要顾及对孩子的全面保护,使用更多保护的方法,考虑周全再介入,以免给成长中的未成年人带来网络暴力等负面影响,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家庭要关注孩子本身的成长,向着对孩子有助益的方向改变,与学校合力解决好欺凌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